国家大剧院内部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31 MB
- 文档页数:20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摘要】国家大剧院是中国一座标志性建筑,其设计理念融合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元素。
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流线型造型,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空间布局设计合理,充分体现了舒适和实用性。
材料选择方面注重质感和视觉效果,体现了高品质和艺术性。
绿色环保设计贯穿始终,使用了节能材料和绿色技术。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影响深远,引领了中国文化建筑的发展方向。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将继续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绿色环保设计、影响、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国家大剧院的背景介绍国家大剧院,又称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大型艺术表演场馆,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
该建筑始建于2001年,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
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为16.1万平方米,由一个大剧院、一个小剧场和一个音乐厅组成。
这座建筑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曲面,被玻璃幕墙包围,整体看起来像一块巨大的水晶,因此有着“水晶宫”的美称。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之一。
该建筑的开放不仅为中国艺术表演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舞台,也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文化弘扬与创新的典范。
2. 正文2.1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其整体建筑布局和形态上。
设计师对于这座大剧院的构想是要打破传统剧院建筑的束缚,创造出一个完全开放、融合自然元素的空间。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国家大剧院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大剧院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被周围的建筑、湖水和绿地环绕。
设计师借鉴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原理,将大剧院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使其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国家大剧院组织架构一、演出运营系统:负责大剧院所有剧场演出的组织及运营。
由演出部、市场部、舞台技术部、场务部、合唱团、管弦乐团六部分构成:1. 演出部:负责全年演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剧目的组织、安排;剧场的经营组织及演出的调度;协调大剧院艺委会相关事务。
2. 市场部:负责市场推广、信息广告发布、会员管理;票务营销(包括套票订购、电话预订、贵宾及团体票务销售、送票服务、票务邮购及票务中心管理)。
3. 舞台技术部:负责舞台管理、设备维护、技术保障、演出保障、应急处理。
4. 场务部:负责场务服务及化妆间、琴房、演员休息室、排练厅管理。
5.合唱团:承担歌剧创作、演出及音乐会的演出任务,开展社会公益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6.管弦乐团:承担歌剧创作、演出及音乐会演出任务,开展社会公益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二、艺术教育交流系统:负责艺术教育普及、对外文化交流和艺术研究,由艺术教育普及部、艺术交流部、艺术资料中心、节目制作部四部分构成:1. 艺术教育普及部:负责大剧院对外各类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包括公益性免费演出、讲座及各种形式的艺术普及活动。
2. 艺术交流部:负责国家大剧院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包括国际、国内艺术访问、表演、学术交流;接待国外来访交流团体;组织各种国际性会议。
3. 艺术资料中心:负责图书馆各类艺术资料的收藏、大剧院演出历史档案、中外著名艺术家手稿的收集与数据化处理,各类艺术研究成果的制作和出版,围绕艺术类资料开展的研究、讲座及展览、“音乐发之友”俱乐部活动、音像店及书店的管理经营。
4. 节目制作部:负责的国家大剧院节目的制作及录制,并提供技术保障。
三、大剧院经营系统:负责国家大剧院品牌推广、艺术品征集陈列、发展基金筹措,由品牌推广中心、艺术品部、发展部构成:1. 品牌推广中心:负责大剧院战略设计与实施,包括策划设计(CI)、品牌推介、广告媒介、制作监制、营销推广、活动组织(包括参观)、公共关系(媒体合作)等。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
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
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最高的艺术表演中心和国际一流水平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提升与文化事业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引导社会主流艺术。
国家大剧院要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提供演出服务,组合最好的资源,以此来完成对主流艺术的引导。
三是服务大众。
艺术教育自建院之初,国家大剧院就十分重视所承载的艺术普及教育功能,为艺术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提供多样艺术服务和产品。
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设立了艺术教育部,专门负责艺术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活动。
每周末举行的“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大师面对面”、“公开排练”、“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均已成为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品牌项目。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内涵,国家大剧院艺术公共性的内涵可以从“社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两个视角来理解。
从艺术教育本身来讲,“艺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感受国家大剧院【关键词】国家大剧院空间设计装饰色彩周边坏境【摘要】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呈半椭球形,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西侧,通过空间感受、色彩感受、坏境感受来分别分析大剧院的基本特征。
国家大剧院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通道、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等组成。
大剧院主体建筑呈半椭球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东西长轴为212m,南北短轴为143.64m,建筑总高度为46.285m,地下最深处为-32.50m,总建筑面积21.9万m²。
内部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多功能小剧场等,可进行各种类型、规模的演出。
主壳体外环绕人工湖,建筑入口和各种通道都设在水下。
大剧院在招标时,就吸引了众多设计师前来参加,当结果出来后,更是被各种人评论批判,到底这个坐落于水中的蛋形建筑是好还是坏呢?一、空间设计感受当我们沿着低于长安街地平面的一层层台阶步入大剧院的门前时,还需要再下一层层的台阶,才能进入大剧院长达80米的幽深长廊,漫步长廊,头顶上是以玻璃为底材料而建造的人工湖,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观赏到湖水的波光粼粼投下来的倒影,从大门口到蛋型主体建筑的80米距离的长廊本应该是先声夺人之处,但整条长廊并无出彩之处,反而只是各种平面立面的构成。
这条长廊既不古典,也不现代,也不后现代;既不中,也不西,也不中西合璧。
长廊的高度并不算低,但却给人一种压抑之感,或许是玻璃材料下面具有厚重感的钢架所造成的,长廊两边本应是各种演出的展区,但是完全被墙壁所遮挡,标牌指示也不明确,让初次进入的人很容易忽略,白色的墙壁也阻挡了更广阔的空间。
沿着长廊抵达蛋形的剧院主体建筑跟前时,映入眼帘的是用十种左右采自中华各地的玉石所铺就的大厅地板所构成的景观,这还是别具风采的,一上来给人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都是冲击性的,为大剧院增辉不少,它甚至成了大剧院最重要的一道风景。
两扇布满各种椭球形铜钉的大门也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
国家大剧院以及作者简介:介绍国家大剧院先从简介背景和作者入手。
梦想的追述:建造一个国家级的剧院是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的梦想。
195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决定建造10座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向十周年国庆的献礼。
其中包括一个3000座位的国家大剧院,其中包括一个3000座位的剧院,一个960座位的音乐厅,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建造地点为人名大会堂西侧,后来出于种种原因此项目未能实现,但是要建造一个国家级的大剧院始终是中国人民魂牵梦引的一个梦想。
1998年初我国成立了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负责筹建此工程,1998年4月开始在国内外征集方案。
经过了两轮正式竞赛和修改,产生了3个向中央政府报送的方案。
1997年7月中央政府决定采用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的方案作为正式的实施方案。
经过4年的周密准备,海内外瞩目的国家大剧院已于2001年12月13日举行开工仪式,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占地11.89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 万平方米。
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工程概算总投资26.88亿元,建设工期4年。
目前已开挖土方70万立方米,护坡桩和连续墙等地下工程也在抓紧进行,全部工程计划于2004年9月完工。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师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施工图的国内设计单位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体,工程监理单位为北京双圆工程监理公司。
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大剧院,1999年7月最终选取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建设方案,其设计方案经过两轮三次修改。
国家大剧院赏析10级土木二班刘群 20100020207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事业的大发展,不同建筑理论和思想流派大大活跃,同时国外各种建筑理论理念的输入,激发了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创作浪潮,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建筑精品。
其中,国家大剧院如一颗闪耀的明珠,璀璨夺目。
一、简介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投资兴建的大型现代文化设施,是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
结构主体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小剧场、公共大厅、配套用房及外部穹顶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
整个外观建筑是指数为2.2的超椭球体,东西长轴212.20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
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顶部壳体为钢结构,椭球壳体直接坐落在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和外围护结构上,与其内部主体相互独立。
该椭球体外环人工湖,湖面面积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均设在水面以下。
整个建筑外观像坐落在水面上的一颗明珠。
二、建筑理念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 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壳体周围是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
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它的设计灵魂是外壳、生命和开放。
三、结构设计国家大剧院建筑平面和空间组合非常复杂,整个结构方案中综合使用了多种结构形式和建筑新技术,包括有: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空间网壳和结构转换层。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第一篇: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
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
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最高的艺术表演中心和国际一流水平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提升与文化事业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引导社会主流艺术。
国家大剧院要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提供演出服务,组合最好的资源,以此来完成对主流艺术的引导。
三是服务大众。
艺术教育自建院之初,国家大剧院就十分重视所承载的艺术普及教育功能,为艺术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提供多样艺术服务和产品。
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设立了艺术教育部,专门负责艺术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活动。
每周末举行的“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大师面对面”、“公开排练”、“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均已成为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品牌项目。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内涵,国家大剧院艺术公共性的内涵可以从“社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两个视角来理解。
浅析国家大剧院公共空间设计摘要:通过实地空间观察体验,描述普通观众视角下的长安街新地标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不仅建筑形式独特、造型新怡,而且室内空间序列丰富,有独特的室内水下长廊,是国际一流的演出圣地,更是为百姓认识世界艺术的大客厅。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公共空间;水下长廊1基本概况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是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
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
(图1)国家大剧院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m,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m,建筑物高度为46.285m,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使国家大剧院这一颗“湖中明珠”,成为长安街上吸引眼球的新地标。
图 1 国家大剧院2室外空间2.1文化广场国家大剧院四周围绕着波光粼粼的人工湖,使这座巨大的建筑变得轻灵,充满动感。
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宁静清澈的水面和静谧宏大的椭球壳体下,笼罩着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人工湖四周是绿化带,绿荫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繁华中的一片宁静2.2门厅入口图 2 玉树康巴艺术中心寻着大剧院的方向,越来越近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低姿态的敞开入口大厅,在向下的台阶上,更能凸显建筑独特并流动着公众的参与性。
解析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曾被众多专家批判从而联名上书否决,也被许多人称做展示中国建筑的一大进步。
无论孰是孰非,作为一个除窥门径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都是值得我们来深入研究的。
选址与规划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的黄金区域,总占地面积11.893公顷,总建筑面积149520平方米,周围毗邻古建、政治性建筑。
在国家大剧院的东侧是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东北方向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皇宫紫禁城,其北侧为北京城的东西轴线长安街。
国家大剧院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
1.建筑策划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长安街的规划就设想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批示,地址“在天安门以西为好”。
最后因财政原因没有实施。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
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2.渗透我国古代思想的规划理念国家大剧院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面,西在我国古代八卦方位中是兑卦的方位。
兑卦(■)二阳一阴,其形象如口,代表说话、辩论、演说、歌唱等,在兑卦之地建大剧院符合易学原理。
兑卦五行属金,金的形象为圆形,所以国家大剧院的蛋形外观也符合金的属性和形象。
通道上的水池也设计得很恰当,因为五行关系中金和水是相生的关系,在圆形建筑旁边建水池,晚上灯光一开非常美丽,堪舆学称为“金生丽水”,象征文艺繁荣。
而且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外形和邻近的人民大会堂比较协调,人民大会堂是方形,国家大剧院是圆形,一方一圆,阴阳和谐。
国家大剧院唯一的不足之处是离人民大会堂近了点,显得有点挤,建筑间距不够宽松。
这样看来,国家大剧院并不是炫耀出的独立建筑物,而是融入到了周围环境里面的。
就这建筑来说,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间和规划的要求,尤其是比如像“对称”这样的空间(设计)理念,它是绝对遵循的。
国家大剧院剧场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14年6月19日调研地点:中国国家大剧院调研带队老师:李英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
公共大厅由于国家大剧院采用的是钛金属轻型屋盖,所以如何防止雨点撞击金属屋面所产生的雨噪声就成立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屋盖板下,喷涂一层25mm厚的纤维素,纤维素均匀喷涂附着在屋盖底的2mm厚钢板上既改善了钢板本身的振动模式,较大提高了中低频的隔声性能,也起到了良好的封闭作用。
除了需要阻隔外部噪声,国家大剧院内部的巨大空间如何尽量避免回声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主要的措施是在吊顶的红木板后设有空腔以及多孔材料进行吸声,除此之外,内部的墙面也才采用了穿孔板,以及软包等吸声材料,可以说是吸声材料无处不在。
红布软包红木板吊顶多孔材料大剧院主体部分的声学处理非常好散失不知道为什么在入口的门厅以及水下长廊下并没有做什么吸声处理,感觉这是完全可以做一下的,比如在入口的门厅可以做吸声顶棚,长廊虽然顶棚没法做什么,但是可以在侧墙面做一些吸声处理比如穿孔板,或者在装饰灯具的表面穿孔,利用内部吸声,只要做的好一些也会兼具美观的。
歌剧院侧墙: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墙面上使用了一种透声装饰网,完美地解决室内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之间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