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始皇时期广东广西并入中国版图的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5
秦攻百越之战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19年,秦朝对百越发动三次战争,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
这场战役,秦始皇将岭南之地纳入秦国版图。
这场秦攻百越之战背景是什么?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秦攻百越之战的历史背景,希望你喜欢。
秦攻百越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秦时,东南沿海一带被称为百越之地,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越人,因其分部众多,故称为百越.百越大体分为东越(又称东瓯或瓯越)、闽越、南越、西瓯等几个部分。
东越居住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闽越的势力范围以今福建的福州为中心;南越分布于今广东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西瓯活动于今广东的西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
百越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但由于为山川所阻隔,远离中原,至秦时他们仍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早在灭六国以前,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就已经把百越之地作为征服的对象。
统一战争结束后不久,秦始皇即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出击百越。
针对百越各部居处分散的特点,秦军采取多路分兵进军,遇有大敌再合兵进击的行动方针。
秦军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发,攻取东瓯和闽越;中间2路取南越,其一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2路入广西,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
①秦军第一路进展顺利,出兵当年就平定了东瓯和闽越地区,设置了闽中郡。
其余4路由于山高路险、河道纵横,行军作战及军粮运输极为困难,加之百越各部的顽强抵抗,相持3年未能取胜。
后来秦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凿成灵渠,解决了军粮运输问题,秦军才得以顺利进军。
秦军第三路军由主帅尉屠睢亲自率领,从今长沙宜章南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尉屠睢军进至今乐昌曲江一带,遭到越人夜袭,尉屠睢战死。
以后秦始皇又增派大批援军,经过苦战,终于征服了南越和西瓯,秦在这里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
南越国——古广东最大的古国前言:今天笔者要跟各位读者解说的广东古国——南越国,是广东历史上最知名的古国,也是广东历史上最大的古国,横跨整个中国岭南区域。
说到南越国,就要从秦始皇一统中国建立秦朝说起。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1.秦国攻灭战国七雄中的六雄(1)公元前230年,秦国将军内史腾攻灭灭韩国,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2)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坡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向秦国投降,赵国灭亡;(3)公元前227年,燕国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失败(即荆轲刺秦王典故),秦王派大将军王翦进攻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攻破燕都蓟,燕国灭亡;(4)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军王翦之子王贲将军,攻破魏国都城大梁,魏王投降,魏国灭亡;(5)公元前224年至223年,秦国大将军王翦进攻楚国,占领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6)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军王翦之子王贲将军,率军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秦国,齐国灭亡。
2.秦国攻灭战国七雄中的六雄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秦国嬴政,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古广东最大古国南越国——区域范围二.秦朝南平百越,建立岭南三大郡1.秦朝南平百越秦始皇自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后,并没有停下征战四方的步伐,又将其鹰一样的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岭南地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出秦朝大将军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南平岭南百越。
不久,秦始皇就完成了平定岭南的大业,自此整个岭南地区,都划入了大秦朝的版图。
2.秦始皇设置岭南三大郡(1)南平百越后,秦始皇于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三大郡。
其中第二任南平百越主将任嚣,被任命为南海郡郡守;而南平百越的将领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龙川县县令。
(2)南海郡下辖4个县:番禺、龙川、博罗、四会。
这四个县每一个县的地域都非常广泛,其中赵佗为县令的龙川县,东连今梅州市五华县、兴宁市,南接今河源市东源县,西临今河源市和平县,北界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
历史上越南是如何纳入中华版图的?历史上越南是如何纳入中华版图的?地图帝01-27 11:51汉朝,广东广西越南北部,是一个州,交州。
交州的历史,可追溯到秦始皇灭六国时期。
当时秦灭楚,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南下,战争结束后,秦军在楚国地盘上仍有五十余万。
为控制王翦,秦始皇拜屠睢[huī]为国尉(太尉),接替王翦兵权。
接着秦始皇令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统兵五十万下南岭,去征服楚国并未征服的百越。
屠睢兵分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疑(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之界,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
简而言之,屠睢将四支军队屯驻在湖南和江西,自己亲率十余万劲卒过南岭,攻击广州。
屠睢选择的路线,大约是铁路京广线所经路线,从北往南穿越南岭。
这条路山路难行,补给困难,而岭南地区又无法以战养战。
秦军苦战三年,无奈暑湿正盛,士卒不服南边水土,瘟疫横行,死者甚众。
虽然秦军死杀西呕部落首领译吁宋,越人新首领桀骏率却众却没入山林,宁可与禽兽相处,也不肯投降。
这一年秦军营寨被越人偷袭,屠睢在乱军中阵亡,赵佗引残兵退到南岭以北。
始皇令任嚣[xiāo]为主将,赵佗仍然为副将,重整军马,再下岭南。
任嚣并没有急于南下攻击对手,他重新规划了进军路线。
秦军下岭南,大致有四中路线:一、走湖南东南部郴州入广东韶关,也就是屠睢所走的京广线,这条路距离最近,缺点是几乎没法补给和支援。
二、走江西或福建入广东,这与第一条路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路途更加遥远。
三、走海路从huiji出航,在广州等沿海登陆,釜底抽薪反向攻击。
这种方式若在三国时期还可考虑,但以秦朝水师的装备,一场台风就能让五十万秦军葬身海底。
三种路线都不可取,屠睢设计了第四条路线:将湖南永州附近的湘江上游与广西丽江附近的漓江上游打通,这条人工河叫做灵渠。
灵渠长约36公里,修筑了五年。
开通后秦军将士脚不踩地,就能从长沙坐船抵达珠江流域,甚至直达广州。
秦汉统治中的“南方”秦汉统治中的“南方”主要涉及的是秦朝和汉朝对南方地区的统治与开发。
在中国历史上,南方一般指长江以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份。
下面将从秦朝和汉朝两个方面分别阐述秦汉统治中的“南方”。
秦朝统一南方秦朝的统一南方实际上是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之中完成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对南方的地区进行统治。
对南方的征服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即秦朝初期和中期。
在秦朝初期,秦始皇派遣将军白起领兵南下,大规模征服了南方的楚国和南方各族。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起的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市)。
此次征服使得南方地区被纳入秦朝版图。
在秦朝中期,秦始皇继续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他派遣将军苏秦和张仪解决南方的猛犸之疑案,进一步巩固了秦朝在南方地区的统治。
秦汉时期的南方农业开发秦汉时期,随着南方地区的统一,南方农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这主要得益于秦汉政权对南方的农业开发政策。
秦朝时期,秦始皇组织了大规模的南方沿江农田开垦工程。
他下令修建了一条跨越整个江南地区的大运河,这标志着南方的农田开始得到更好的灌溉和利用。
秦朝还规定南方各地的农田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整治,使得南方的农田逐渐规模化和集约化。
汉朝时期,南方的农业发展更为迅猛。
汉武帝大力发展农业,实行了许多有利于南方农业发展的政策。
他鼓励南方地区种植大豆和茶叶,并推行了水稻种植和养蚕业,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尤其是茶叶的种植,从秦汉开始成为南方的重要特色产业,对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朝还加强了南方的水利建设。
汉武帝修建了新洲水利,改善了汉水的航运条件,提高了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商业发展。
汉朝还开辟了南方的新疆,推行了土地改革,改善了南方地区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生活条件。
总结在秦汉统治中的南方地区,秦朝通过武力征服和大规模农田开发,使得南方纳入统一国家。
汉朝则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和加强水利建设,使得南方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为南方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
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伏牛山一带。
从夏朝开始,中国对地方的管辖就实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
其越国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游一带,后来因为周公东征而南迁到了江浙一带。
夏朝版图商朝起源于东夷地区,其疆域比夏朝更大。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商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黄河、潼关,其南到淮河一带,其北到达燕山一带,其东到山东半岛。
商朝同样实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区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地区,首都为殷(安阳),在西周初期被分为了郑、卫、宋等国。
商朝版图周人主要活动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后来依靠农业而兴起。
在公刘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时期进一步发展。
季历时期,周国强盛起来,曾被商朝册封为“牧师”,称为西部的霸主,发展到了文王时期,正式称王,和商朝对立。
周武王时期,灭商朝,将疆域扩张到了东方。
周公东征,继续讲疆域扩展到了东海、黄淮一带。
后来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断对南方的楚国、徐国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
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带,东到大海,西到渭河上游,南到江汉淮地区。
西周也同样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鲁、齐、燕、晋、宋、卫、郑等。
要注意的是楚国是和周朝是对立的国家,楚国国君称“王”,和西周国王并立,周朝也只是在名义上册封楚王为“楚子”而已,因此楚国不算西周的疆域。
在整个西周历史上和楚国的战争几乎也是没有断绝过。
西周版图在上古时代,在黄河流域存在在夏商周三个王朝,而南方地区也存在其他的国家。
《秦统一中国》教学中应用广西乡土历史的探究摘要:秦朝在我国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中,其重点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政治制度,较为宽泛,本文将秦统一中国和广西乡土历史结合起来,简要介绍了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并且如何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广西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秦统一中国》教学重点《秦统一中国》市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个方面对内容进行了阐述。
需要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采用探究式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在秦国时期广西的具体情况,为接下来学习广西乡土历史打下基础。
学习过程需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对问题的探究意识,通过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广西乡土历史多年的经验可以看出,乡土历史的学习是必要的。
首先,乡土历史可以展现当地辉煌的历史,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的思想。
乡土承载着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一个人可以触及到的文化,一个人不管走多远,对家乡的记忆永远深入骨髓,因此,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如果学生对家乡的历史一无所知,认为自己的家乡没有优秀的人才和辉煌的历史,那么他往往会产生妄自菲薄的情绪,缺少对家乡的自豪感。
当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家乡,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才会激发起学生继承弘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爱国热情。
另外,乡土历史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乡土历史的直观性和学生自己家乡发展的具体史实可以促进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形成,在本土可以开展一些历史的实践活动,比如名胜古迹的探访和古籍的查询活动,在日常可以组织宣传广西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广西乡土历史丰富,各地的乡土历史主要内容有当地的气候、疆域、沿革、人物、风俗等等,而广西的乡土历史有其独特之处:广西有13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着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流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为我国的文学宝库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皇帝,他的名字和功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统一中国的壮举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是如何完成的?他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一统天下?本文从地理、经济、军事、文化、民生等多个角度来分析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探究这个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地理因素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历史上的民族之间便形成了不同的地缘关系,各自独立发展。
在秦朝时期,六国距离接近,地形相对平坦,易于统一。
大秦国的首都在咸阳,这里北接戎狄,东南是强国楚国,西南有岷山之险,南面隔着几个小国。
秦国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既临交通要道,又与周边小国守望相助,形成了稳固的地缘优势,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因素秦朝建立时处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土地资源短缺,造成粮食不足和贫富分化问题。
秦始皇改革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他大力推行均田制,规定每个农民必须拥有相同数量的土地,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分配。
此外,他推行“农丈制”,即根据地形和气候因素来安排耕种作物的种类和面积,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秦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国库财富不断增加,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广阔的经济基础。
三、军事因素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军事手段既采用宽纵包抄策略,也借助了兵器制造和组织管理的优势。
秦国在打仗上采取“千里逐敌”的战斗方式,打败了各路敌军,发挥出了运筹帷幄之才。
同时,秦始皇推行征兵制,对各地兵役管理进行了一系列规定,为统一全国提供了可靠的士兵来源。
军事强势使秦始皇的统一行动更加便捷、顺畅,为国家建设和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四、文化因素秦朝时期,儒家思想盛行,秦始皇也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之一。
他认为要想统一天下,必须打破地域隔阂和民族偏见,缩小民族文化差异,采用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从而使全国人民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秦始皇大力推行了史书编纂和文字标准化两项改革,先后制定了同文字、同法律、同尺度、同重量的规定,对统一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派50万大军南征,将士没回故土,后裔成为今日广西人!提到广西,人们就会想到那里丛林茂密,生态很好。
确实是这样,在秦始皇时代,广西一带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所以秦始皇派出50万大军南征,但是将士最后没有返回故土,而是就地在那里生活下来,后裔也就是今日的广西人!(屠睢)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
西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馀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
”50万秦军分五路,平均一路10万。
百越腹地就是今日的广西,当时的百越各族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大量可耕种土地尚未开发,依然是森林地带,由于生产力的不足,百越地区人口相对稀少,但越人的勇猛,顽强也是不容轻视的,面对百越各族的抵抗,秦军主将屠睢采取残酷的杀戮手段用以镇压抵抗者,很多无辜的人死在屠睢的屠刀之下,但越是残酷,抵抗越是激烈,最后屠睢也在土著军的一次伏击中身亡,因不善丛林作战,水土不服以及后勤粮食补给等原因,这路秦军也陷入了几近全军覆没的边缘。
(赵佗)屠睢死后,赵佗继任。
秦军依旧没有退缩,土著军同样不作任何妥协,战斗依旧激烈的进行着。
经历了四年的苦战,于公元前214年,无力再战的土著军终于放下武器,百越之战就此结束,自此,那些军人,“尝逋亡人”、“婿赘”、“贾人”世世代代的留在了那个曾经的蛮荒之地。
移民在开发的同时,也把文明之火带到这个曾经的蛮荒之地,从此广西大地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越国地图)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由于他的暴政激起了西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
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
公元前206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
广东省的发展史一、秦汉时期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传五世,历93年。
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
在秦朝以前,广东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称为百越地,并不为化外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郡,广东属南海郡。
汉初赵佗据岭南三郡称南越国,建都番禺,即今广州。
汉武帝平南越,复置南海郡。
元封五年被收入交州。
是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后将广信以东划为广东,广东得名由此而来。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广东属孙吴,吴黄武五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广东地区)置为广州,延续至南北朝时期三、隋唐五代时期四、宋朝时期宋太祖开宝四年平南汉后,复置岭南道,后来改为广南道,继而改道为路,宋至道三年分广南路为东、西两路,广东就是“广南东路”的简称(今广东省名的来由)。
北宋末年至南宋,北方战乱,大批中原的汉人南迁,广东的人口迅速增加,现在粤东一带的客家人,其祖先大多为宋朝时期北方迁入广东定居的中原汉人五、元朝时期六、清朝时期清军入关后,多个南明政权在广东与清军展开拉锯战。
清初,广东是个非常动乱的时期,多个政权并存。
清廷为控制南方,康熙初年实行“迁海”,用军事手段将东南沿海数省的居民赶到山区,多年以后沿海百姓才获许回迁原居地。
此后,广东的动荡局面得到基本扼止。
清乾隆年间,广东的经济已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当时国内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广州逐步确定了“独立通商口”的地位。
全省人口也增长较快,至道光十九年,全省口达2000多万,成为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七、新中国的广东1949-1950年,广东省属钦廉专区设立钦廉专区,辖原南路专区的合浦县、灵山县、防城县、钦县。
揭秘秦始皇时期广东广西并入中国版图的过程
以现在的省级区划来对应的话,当年秦始皇所征的南越之地,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广东、广西两省。
中国人在标记地名时,比较喜欢以方位来命名,而方位相左的同一组地名中,基本都会存在一个将之连接在一起的地理特征,以为纽带。
象连接湖南、湖北两省的纽带是“洞庭湖”;区分河南、河北的河流则是“黄河”。
至于说将广东、广西两省联系在一起的地理特征,是一条东西向横穿两省的河流:珠江。
说到珠江这个地理标签,情况其实有点小复杂,因为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它所包含的意义并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鉴于安于守土的古人,往往并没有机会窥探一条河流的全貌,因此他们会为依据自己的认知,为自己所处地缘板块的那段河流命名(山脉也是这样的)。
而从现在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会用下游最后一段河流的名字,来代指整条河流。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律,盖因为一条河流的下游是最容易认定的,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会因拥有较大型的冲积平原,而成为整条河流人口最密集,最具地缘潜力的区域。
在这种背景之下,最后一段河流的知名度往往也就最高了,用在地理学中成为整条河流、整个水系的地理标签也是很自然了。
珠江的情况也是这样的,最初所指的只是广州到“珠江口”这一小段的江水。
而现在,我们所要分析的“珠江”,则是指珠江口以西,直至源头处的这段干流,也就是“广义”的珠江。
事实上在广东人的理解中,“珠江”这个名字还有一层特定的含义。
在这层认知中,珠江并不只是一条河流,而是三条由不同方向(西江、北江、东江)源出,最终汇往往珠江口的江河总称(类似的地理概念,还有象渤海湾的“海河”)。
而其中的西江,则是我们所要重点解读的,连接两广的广义“珠江”的下游(广东境内)。
之所以要花时间做这个说明,主要是因为不想在地理认知上引发误会。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的话,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出现的“珠江”,会是将“西江”作为最后一段河道的,广义的“珠江”。
珠江水系示意图
整个珠江水系所涉及的省级行政区有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五省,其中的一条支流“左江”甚至还发源于越南境内。
单从这个数字来看,会让我们感觉珠江水系是一条影响面非常大的河流。
但从所附的“珠江水系示意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云、贵、湘、赣四海所涉及的都是珠江的支流(包括现在被认定为正源的“南盘江”),而珠江的核心区域,也就是中、下游地区,无论干流、支流,绝大部分还是在两广地区。
如果不是因为两广地区与湘、赣地区的地缘分割线:南岭,是由一系列偏南北走向的小型丘陵体所组成,而不是一条整齐划一的高大山脉的(如赣、闽边界的武夷山脉),湘、赣两省与珠江水系应该会没有一丝交集。
不过也正是因为“南岭”的这种不算十分紧凑的地理结构,才为打通珠江——长江两大水系的运河工程提供了机会。
而这一点,对于南岭以南的“岭南”地区,能够稳定的成为中央之国的一部分,至关重要。
开启这一伟大运河工程的,就是同样伟大的“秦帝国”,和它的“始皇帝”。
尽管它的最初用途充满着血腥和暴力,但战争却往往能够成为技术的催化剂。
如果没有秦人开凿“灵渠”以征南越,相信岭南地区华夏化的进程,会被大大推迟。
关于灵渠的设计究竟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影响了中央之国的地缘结构,是我们后面所要重点解读的。
现在我们需要了解另一个问题,就是广东、广西是如何进行行政分割的,二者之间的地缘分割依据又是什么?
单从水系的角度来看,我们并无法看出广东、广西的分割依据来。
珠江这条东西纵横岭南,在中国排行第三的河流,本身并无法承担地缘分割的任务。
而它的几条主要支流,也并没有成为二者的分割线。
既然从“水”的角度,无法为我们解惑,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另一个重要地理特征“山”的角度来看看问题的根源在哪了。
作为“东南沿海丘陵”的一部分:两广丘陵的覆盖区域,岭南地区的山地、丘陵密度并不象福建那样密集。
从整体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岭南版块的西部(珠江中游地区),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结构,这个相对处于封闭状态的盆地,地理名称便叫作“广西盆地”,也就是广西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存在的地理基础;而珠江下游地区的山体,则以“珠江口”这个喇叭口为基点,大体呈的扇型排列,由于东部地区的核心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南面临海,相比于盆地状的广西来说,广东这种形态的扇形地理结构,更能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
秦、南越地缘结构示意图在我们以往的叙述中,一说到盆地,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四面是高山,腹地为连片冲积平原形态。
这种类型的盆地,核心区不言而喻,就是它的中心平原区。
要是用这种角度来观察“广西盆地”的话,估计会有些失望。
因为这个盆地并非典型意义上边缘整齐,腹地一马平川的盆地,其边缘主要由一些南北向排列的山体组成(比较明显的,是临近云贵高原的,诸如青龙山、凤凰山、九万大山等山地)。
这些山体的形态,使得“广西盆地”的边缘形态,更象是一个边缘被敲出很多缺口的面盆,而那些汇入珠江的河流,也正是由这些豁口处进入广西盆地,并冲积出相对独立的河谷平原。
一般情况下,不管周边山地的形态是否完美无缺,众多河流汇集到干流之后,总是能够冲积出大片的冲积平原的。
不过广西盆地的情况比较特殊,除掉外围的一级山体之外,其腹地依然为体量次一级的山体所填充。
这些山地的存在是那么的明显,以至于你无法直观的在地形图上,找到一处大一点的,呈面状的平原区。
占据广西地区四分之一强的平原地区,主要是由呈条状的河谷平原所构成的,而珠江两岸的河谷平原,在与主要支流的竞争中,并不占据
优势。
对于为广西地区作行政规划的政治家来说,为每一条河谷平原找一个地缘中心,并根据其体量,设置一个行政级别并不算难事。
难的是为整个广西地区,找一个地缘中心。
从直观的角度看,广西盆地内,体量相当的珠江一级支流(对应的河谷平原也同级),就有柳江、桂江、郁江等。
无论你将行政中心放在哪里,都会有相当大的区域不愿意心悦诚服的接受这种安排。
秦、南越地缘结构示意图
单纯比较广西北部的地形,并不见得比广东北部的地形更加复杂。
虽然广西的北部由于临近云贵高原,山体的体量要更大、更高些。
如果不是因为广西盆地的南侧,存在一系列由:铜鱼山——罗阳山——六万大山等山体组成的分水岭,将广西腹地封口为一个盆地状结构,那么地势与广东同样呈北高南低的广西地区,应该会和广东一样,形成一个类似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沿海河口平原,并然的成为地缘中心。
即使广西北部的河流,仍然会汇入东西向的珠江,但起码南部的那些支流(比如左、右江),就有机会自成体系,汇集在一起自流出海。
地形结构的差异,造成了广西盆地内的河流虽然占据了珠江水系的大半,但最终却不得不万宗归流的经由珠江,汇入广东境内,经由珠江口出海。
而由此造成的地缘现状,就是广东地区相比于广西地区更加强势。
对于广西来说,并非不存在改善自身地理结构,并提升自己地缘潜力的机会。
正如我们现在在《秦.“南越”地缘结构示意图》上所看到的那样,属于于珠江水系的广西盆地,并非是广西的全部。
在整个两广地区,除掉珠江水系所覆盖的地区以外,最起码还有两个地缘板块呈相对独立状态,一个就是我们之前简单交待过的,位于闽、粤交界处的,以潮汕平原为核心的潮汕地区;另一个则是位于两广交汇处的,广西盆地以南,珠江三角洲以西的沿海地区。
这块北部由弧状的六万大山——云开大山——云雾大山——天露山所切割出来的,不属于于珠江水系的沿海区域,如果加上其南部的“雷州半岛”,轮廓酷似一个“蘑菇”。
后面我们会分析到,这个次一级地地缘板块,对于拥有珠三角那样优越地理条件的广东地区来说,可能并不重要,但对于地形封闭的广西地区来说,却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能够从行政上将分割这来一部分,广西地区所得到的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沿海省份的机会(基于广东地区的地缘优势,在民国时期,这个蘑菇基本全属广东所有。
整个广西省被限定在“广西盆地”中。
详见附图)
广西行政地形图(民国时期)关于两广地区现实和未来的地缘结构变化,我们后面再来解读。
在秦帝国准备南征“南越”之时,秦人还不会去考虑后世这些地缘政治上的问题。
对于急于向南扩张的帝国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路线,进入“南越”这块封闭的地缘板块才是当务之急。
对于中央之国来说,整个长江流域作出核心区域的融入(以当时的认知来说,蜀的的岷江,就是长江的源头了),为他们进一步向珠江流域渗透,提供了多条战略路线。
如何在这些战略路线中选择最佳方案,具体又要采用什么样的战术路线,是我们接下来的分析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