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因检测--个体化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15
基因分型检测指导个体化用药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患者中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死于自然疾病本身.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响监测中央的数据为:住院病人中, 每年约有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响;家庭用药不良反响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那么多达250万人.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不重视是药物不良反响的重要原因.处方中的剂量多是常规剂量,对患者来说未必准确,没考虑个人代谢耐受因素,长期过量用药,很可能导致慢性药物中毒.基因组的多态性是导致药物反响多态性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每个人有自己特有的药物代谢基因,决定着药物的代谢和耐受剂量,只有根据自己的耐受剂量服药, 才是最合理的平安剂量.进行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型检测,合理调整用药剂量,使长期用药更平安,毒副作用更小,效果更好.药物基因组学正是从基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研究从表型到基因型的药物反响个体多样性.从基因水平研究证实和阐述药物疗效以及药物作用的靶位、作用模式和毒副作用.揭示药物反响多态性这些差异的遗传特征, 鉴别基因序列中的差异,并以药物效应及平安性为目标,研究各种基因突变与药效及平安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疗效与平安性的遗传体质评估,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及耐药现象发生,实现“个性化用药〞的目标.我们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基因组教研室经过研究,已开发了结核病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乙肝治疗药物拉米夫定、抗凝剂药物华法林以及柏类、5-氟尿嚅呢、琉基喋吟类等月中瘤化疗药物的用药指导基因检测工程,倡导基于基因分型的个体化合理用药.同时还开发了人乳头瘤病毒筛查与宫颈癌预警工程.1.结核病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大大削弱了抗结核药物的疗效.目前结核菌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结核病疫情上升和难以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中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耐药性是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方式.多数导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基因突变机理比拟明确,异烟肌、利福平、乙胺丁醇是一线抗结核药物.katG基因的点突变与异烟肌耐药性密切相关, katG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以使酶分子活性降低或失活,异烟肌不能被转化为活性形式,从而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肌的高水平耐药.利福平及其它福霉素衍生物在结核分枝杆菌内的作用靶位为rpoB基因编码的RNA多聚酶B亚单位,可抑制转录过程, 从而导致细菌死亡.编码阿拉伯糖基转移酶的基因(embC ZA/B)的变异是结核分枝杆菌耐受乙胺丁醇的原因.文献报道,检测出rpoB526,rpo531,embB306和katG315 等密码子突变情况,就能预测90麻1」福平、乙胺丁醇和75%的异烟肥耐药菌株.因此通过Pyrosequencing技术分析katG、rpoB、embB基因是否变异,可以监测到大多数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检测方案]方法:焦磷酸测序(Pyrosequeencing )样本:痰液、外周血、脑脊液等.收费:500元2.乙肝病毒耐药突变检测拉米夫定是治疗慢性乙肝的首选药物之一,但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突变,且逐年升高(第1、2、3、4年分别为14%、38、49%和66%),从而导致病毒载量和谷丙转氨酶反弹.拉米夫定耐药主要由于乙肝病毒(HBV躁合酶基因的酪氨酸-甲硫氨酸-大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涯序发生变异,一旦出现YMDD变异,继续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将没有意义.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监测YMDD变异,对疾病的明确诊断、临床转归、用药选择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是慢性乙肝重负担国家,有效治疗慢性乙肝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有拉米夫定、干扰素、PEG干扰素、阿的福韦、恩替卡韦等,后4种药物都可以有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因此,长期治疗和耐药突变监测是成功治疗乙肝的关键.一旦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检测到YMDD变异,可以提示临床医生及时考虑换用其他药物治疗或采取联合治疗.耐药突变检测费用相对于药费并不高,而定期进行耐药突变检测,却可以防止由于耐药造成浪费,也为临床进行更有效地治疗提供及时信息保证.[检测方案]1.首次治疗前进行一次HBV DN侬量和耐药突变检测;2.治疗过程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HBV DN侬量和耐药突变检测.[标本米集和保存]抽取病人静脉血,置于灭菌的一次性试管中自然凝固〔不可用肝素抗凝〕,或3000-4000rpm离心20min ,吸取别离出的血清送检.收费:500元基因分型指导临床warfarin 〔华法林〕用药检测的意义:warfarin作为一种口服抗凝剂,具治疗窗很窄,特定剂量下人群的反响差异至少相差10倍,从而导致剂量不够达不到防血栓效果, 剂量过大又引起出血的危险.美国FDA已经规定对服用warfarin的患者应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我国尚未明确规定.在国内应尽快开展类似的基因分型检测以指导warfarin 的合理用药.临床检测适应症:warfarin 〔华法林〕是常用的口服抗凝血药,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性疾病,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静脉血栓以及心瓣膜置换术、房室纤颤后.临床上常用于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患者.样本收集方法:患者血液标本.VKORC1S因分型检测方法:采用高通量快速准确的TaqMan PC时法进行.检测本钱:探针20元,血液基因组DNAE取5元,PC网应13c剂10元,其它15元, 总共50元.收费:150元4.粕耐药性检测月中瘤细胞对柏耐药性的产生常使化疗难以奏效并最终导致化疗失败. ERCC1 XRCC1 xpd基因多态性能影响DNA修复途径,影响患者对柏耐药性. 适应症:拟用或应用铝类化疗药的患者标本:抗凝血、新鲜组织本钱:200元收费:500元5. 5-氟尿喀咤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5一氟尿喀呢〔5 — FU〕乍为一种抗代谢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月中瘤的治疗.但是,由于月中瘤及个体异质性的影响,仍有局部患者对该药不敏感或出现严重致死性毒性反响.DPD是5-FU代谢的限速酶, DPD缺乏会导致5-FU用药后的严重毒性,DPYD 基因的多态性与5-FU的毒副作用有关.MTHFR是叶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MTHFR 基因型的改变还可以影响叶酸的浓度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而改变月中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对化疗的敏感性,削弱5 — FU的抗月中瘤作用.DPYD MTHFR基因型检测对指导月中瘤的化疗、预测以5 — FU为根底的化疗方案的疗效和毒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适应症:拟用或应用氟尿喀噬类化疗药的肿瘤患者标本:抗凝血、新鲜组织本钱:200元收费:500元6.硫基喋吟类药物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硫喋吟类药物广泛应用于白血病治疗和器官移植后抑制免疫排斥反响.但由于较严重的毒副反响限制了其临床用药,许多大医院纷纷采用其他价格远远高于琉基喋吟类的免疫抑制剂和抗月中瘤药物,大幅度增加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然而,绝大局部患者可耐受该类药物治疗.TPMT在琉基喋吟、硫口坐喋吟等药物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编码TPMT的基因多态性对琉基喋吟的代谢有严重的影响.采用TPM基因型检测对患者进行遗传学分类,预测临床反响并指导用药,这将在保证平安的前提下减轻患者负担和减少医疗费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适应症:拟用或应用硫喋吟类化疗药的患者标本:抗凝血、新鲜组织本钱:200元收费:500元7.人乳头瘤病毒筛查与宫颈癌预警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存在与多种皮肤粘膜的良、恶性增生、泌尿生殖系癌特别是宫颈癌的发生开展相关,其早期发现对细胞学检查正常或核异变期泌尿生殖系癌症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极为重要.适应症:体检患者标本:新鲜组织、分泌物本钱:150元。
XXXXXXXXXXXXXXX药剂科脱氧核糖核酸(DNA)位点测定报告单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67 身高:体重:民族:科室:心内科病历号:病床号:33送检医生:XXXX 送检日期:.02.09 临床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PCI术后DNA序列测定结果:(氯吡格雷用药相关基因)序号检测基因检测位点检测结果1 CYP2C19*2 681G>A(rs4244285)GG2 CYP2C19*3 636G>A(rs4986893)GG CYP2C19*1/*1野生纯合型4 PON1 576 G > A (rs662) AA:PON1突变纯合型检测结论:该患者CYP2C19酶为正常代谢型,酶活性表达正常,PON1基因型突变纯合型(AA),酶活性表达减弱。
该患者PCI术后,行标准氯吡格雷治疗,1年后发生支架血栓的风险,比正常人高11.6倍,因此,从理论上认为该患者使用常规剂量(75mg/d)的氯吡格雷可能无法有效转化为其活性代谢产物,可能导致氯吡格雷抵抗,使得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个体化用药建议:(1)该患者采用氯吡格雷(75mg,qd)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无法发挥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因此,建议替代使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但应关注替格瑞洛所致呼吸困难。
或给予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者将阿司匹林剂量增加至200~300mg/d;或停用氯吡格雷,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
(2)调整给药方案后,应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或血栓弹力图以评价临床疗效。
(3)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等部位出血的发生,若出现则应调整给药方案。
(4)在应用氯吡格雷时,应避免使用CYP2C19酶抑制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因其可抑制CYP2C19酶,导致CYP2C19酶活性进一步减弱,使得氯吡格雷生物转化进一步下降,而降低氯吡格雷疗效。
如必须使用,可替代使用其他对氯吡格雷作用影响较弱的药物如雷贝拉唑或H2受体阻断剂如雷尼替丁等。
个体化药物治疗概念个体化药物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旨在根据患者个人的基因特征、病理类型、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理念代表了从传统的“一刀切”模式向个性化进化的趋势,目标是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从而最终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发展背景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每个人的基因组都存在独特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药物的代谢、疗效和安全性。
传统药物治疗往往根据疾病类型和常规临床经验来确定疗法,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每个患者都能从中获益。
在这种背景下,个体化药物治疗应运而生。
早在21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科学家们已经开始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研究不同人群在响应药物方面的差异。
诸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研究都开始关注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以探索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一发展为个体化药物治疗奠定了基础。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在个体化药物治疗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予以遵循:精准诊断: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包括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分析以及代谢组学等。
这些评估结果为医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以便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个体差异:每位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差异,在对药物的反应上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特别关注患者特有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其遗传特征如何影响药物代谢。
疗效最大化:个体化药物治疗致力于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
通过优化药物选择和剂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获得良好结果的概率。
副作用最小化:许多药物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这些反应往往与个体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借助于基因组学技术,对于易受副作用影响的人群,可以实施更为谨慎并定制化的监测与管理,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血液科疾病的基因检测与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血液科疾病的基因检测也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检测,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和预后,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将探讨血液科疾病的基因检测技术及其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一、基因检测技术在血液科疾病中的重要性血液科疾病是一类由于遗传突变导致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传统的诊断手段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但存在诊断不准确、预后评估有限等问题。
而基因检测技术的出现,为血液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因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变异情况,从而评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
例如,可以检测染色体上的突变点,明确疾病的遗传类型。
同时,基因检测还可以筛查出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血液科疾病的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对于血液科疾病来说,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1. 白血病的个体化治疗白血病是一种由造血系统恶性克隆细胞增殖引起的疾病,其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疾病风险和预后,并为药物选择提供指导。
例如,对于某些白血病患者,基因检测可以检测特定突变点,从而确定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某些靶向治疗药物。
个体化治疗的实施可以提高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2. 淋巴瘤的个体化治疗淋巴瘤是一类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根据其不同类型和分子特征,治疗方案也各有差异。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对不同类型的淋巴瘤进行分型,并根据患者基因表达谱做出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例如,基因检测可以检测淋巴瘤细胞上的表面标志物,以确定患者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指导用药。
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三、基因检测在血液科疾病中的应用挑战及展望虽然基因检测技术在血液科疾病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器官移植他克莫司用药指南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器官移植: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指南示例:基因检测结果:(GG基因型)结论:该女性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代谢酶为CYP3A5*3/*3,即代谢酶活性大部分缺失,药物易蓄积。
个体化给药建议:1、建议此基因型的女性患者,初始给药剂量为:± kg/d。
(注:通常建议此基因型男性患者给药剂量为:± kg/d,但该患者为女性,其他克莫司清除率为男性的倍。
)2、以 mg/kg/d为初始剂量,分两次口服,术后24小时内开始用药。
然后,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一步微调。
3、对于CYP3A5*3/*3基因型者,从初始剂量起,可以按照每季度大概减少15%剂量的降阶梯方式下调剂量,从而达到目标谷浓度。
4、上述用药指导,仅根据药物基因组学领域循证医学证据得出。
影响他克莫司谷浓度的因素众多,尚需结合临床实际,以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一步据实调整给药剂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研究显示,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制定给药剂量,可以使谷浓度尽快达标。
说明:(此说明应附于检测报告之后)1、他克莫司(普乐可复、FK506),治疗窗窄而药代动力学存在非常大的个体间差异,临床上需要检测血药浓度并根据血药浓度的结果调整剂量,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2、在术后早期尽快达到目标治疗浓度可以降低早期排斥的发生,有利于器官的长期存活。
3、进食可以减少他克莫司的吸收,使其浓度曲线下面积(AUC)下降25-40%。
因此,强调空服或餐后2小时后服药。
4、他克莫司主要在肝脏和肠粘膜被CYP3A酶系代谢,原形药物在尿液和粪便中的排泄不到%。
虽然文献报道CYP3A4和CYP3A5基因型差异,是造成他克莫司代谢差异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CYP3A4*1B与CYP3A5*1强连锁,CYP3A4*1B的代谢效应,实际可归因于CYP3A5*1。
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临床意义: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是药物治疗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临床药物治疗失败与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其中各种药物相关代谢酶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成为影响患者药物治疗有效性及毒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确患者基因多态性(SNP)是药物精准治疗的前提。
目前为止,美国FDA已批准了有约140个需要基因信息指导才能准确治疗的药物,CFDA也推荐卡马西平等药物通过筛查基因避免发生诸如表皮剥脱性皮炎严重不良反应。
仁济医院检验科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开展基于患者基因SNP的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项目。
具体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项目见“检验信息-临床分子诊断菜单”。
采血时间:周一至周六门诊时间检测时间:周一至周五报告时间:5个工作日高敏HBV-DNA(检测下限20 IU/mL)检测临床意义:为了满足临床对乙肝患者病毒DNA基线水平评估、药物疗效与耐药监控、治疗终点判定及治疗后复发的早期检测。
检验科开展高敏乙肝病毒DNA (高敏HBV-DNA)检测。
高敏HBV-DNA检测灵敏度高(检测下限20 IU/mL),线性范围宽(20 – 109 IU/mL),核酸提取、纯化、加样实现全自动化操作,降低人为误差,提高检测准确性。
检验过程从核酸提取开始加入内标,全程监控(提取+扩增),防止假阴性。
采血时间:周一~周六检测时间:周一~周六报告时间:3工作日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胎儿非整倍体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临床意义:仁济医院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的“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进行产筛与疾病诊断”试点单位,为了满足临床诊断需求,检验科和妇产科联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规范要求下开展新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的检测。
无创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项目(简称无创DNA)是筛查胎儿染色体疾病,降低出生缺陷的项目,是一种精确的筛查技术,准确率为99%。
本项目定性检测孕周为12-24周的高危孕妇(如产前常规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高风险、35岁以上高龄孕妇等)所孕育胎儿的染色体非整倍体(13-三体、18-三体、21-三体)。
药物基因检测—个体化⽤药的前提⼀提到基因检测,估计很多⼈就会想到“亲⼦鉴定”。
中国像这样对基因检测存在误解的“基因盲”绝不在少数。
为此,⼩编觉得有必要给⼴⼤的“基因盲”们来⼀次科普,以后请别⼀提基因检测就说是“亲⼦鉴定”!基因检测可以⽤在哪些⽅⾯?“亲⼦鉴定”仅仅是基因检测⼀个很⼩的应⽤,基因检测已被越来越多应⽤于医学领域,为精准医疗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基⽯,也已成为⽬前疾病筛查、诊断、治疗不可获缺的⼀种⽅法。
以下是基因检测最主要的5个⽅⾯的⽤途:1) 辅助临床诊断很多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类似,临床上很难进⾏鉴别诊断,容易混淆。
若是通过基因检测,在基因层⾯找到致病原因,可以辅助临床医⽣鉴别诊断甚⾄纠正临床上的诊断。
2) 个体化治疗治疗的效果与很多因素相关,排除外在的原因,⼈与⼈之间治疗的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药物基因组学(pharmagogenetics),也就是通过基因检测帮助实现个体化治疗,指导药物服⽤剂量,提⾼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
3) 预知疾病发⽣风险通过基因检测,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健康“地雷”——疾病预警基因,就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法,主动、有针对性地进⾏⼲预。
家喻户晓的例⼦是著名演员安吉丽娜·朱莉检测出了‘错误的’癌基因BRCA1,是乳腺癌易感基因,然后接受预防性的双侧乳腺切除术及卵巢切除。
⽽粪便基因检测,已成为指南推荐的结肠癌筛查的⼿段之⼀。
4) 指导⽣育:主要指产前诊断(⾃然怀孕后进⾏),或是试管婴⼉在胚胎植⼊前进⾏筛查或诊断,帮助⽣育健康的宝宝。
例如⽆创产前基因检测可以准确地筛查出唐⽒综合征患⼉,防⽌缺陷基因向下⼀代遗传。
5) 为造⾎⼲细胞移植提供精确的配型信息:如地中海贫⾎、⽩⾎病等,需要通过移植造⾎⼲细胞进⾏治疗时,必须进⾏HLA分型,以降低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率。
以上基于基因检测技术的医学领域5⼤应⽤都⾮常有意义,⽽第2点药物基因组学指导个体化治疗,是和最多⼈相关、在医学领域应⽤最宽泛的⼀个应⽤,正确的使⽤甚⾄可以挽救⽣命,我们今天就展开来谈⼀谈。
浅析药物基因检测对个体化用药的影响药物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个体基因型来指导个体选择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的方法。
它本质上是将个体基因信息与药物的药理特性相结合,以实现个体化用药。
药物基因检测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检测个体的基因型,可以了解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进而预测特定基因型对药物代谢、药物反应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可能的影响。
这样一来,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药物种类以及给药途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基因检测对个体化用药的影响体现在个体药物代谢能力的预测上。
个体的药物代谢能力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统和其他代谢途径决定。
CYP酶的活性可能因基因多态性而有所不同。
有些患者(如快代谢者)可能会快速代谢药物,导致治疗不足;而另一些患者(如慢代谢者)则可能会慢速代谢药物,导致药物积累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通过药物基因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CYP酶基因型,据此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以确保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处于有效范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基因检测在个体化用药中仍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药物基因检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且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指南来指导临床应用。
药物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和应用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药物基因检测当前仅关注较为常见的基因多态性,对于罕见变异或复杂遗传机制的影响仍不清楚。
个体基因型只是影响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风险的一个方面,药物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等,需要综合考虑。
药物基因检测可以为个体化用药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它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基因检测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来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实现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和指南,并培养专业人才,以确保药物基因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个体化用药指标
个体化用药指标主要是通过评估患者的生理、生化、遗传等因素,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个体化用药指标:
1.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药物代谢酶在药物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基因型的药物代谢酶对药物的代谢速度和能力不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例如,CYP450家族参与多种药物的代谢,不同基因型的CYP450酶对药物的代谢速度和能力不同,因此,了解患者的药物代谢酶基因型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2. 药物靶点基因型:药物靶点基因型是指药物作用的目标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药物靶点对药物的敏感性、反应性和耐药性不同。
例如,EGFR基因突变状态对肺癌患者接受EGFR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治疗肺癌时,需要检测患者的EGFR基因型,以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3. 药物浓度监测: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可以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从而调整药物剂量,实现个体化用药。
例如,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TDM)就是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计算机手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4. 患者生理指标: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生理指标对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有重要影响。
了解患者的生理指标,有助于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方案。
5. 疾病状态和病程:疾病的阶段、严重程度、病程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和病程,可以为患者制定合适的个体化用药方案。
总之,个体化用药指标有助于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实现精准医疗。
药物基因检测——个体化⽤药精准治疗随着⼈们⽣活⽔平的提⾼,⾼⾎压的发病率也在升⾼,⾼⾎压合并冠⼼病、糖尿病的⼈群也多。
⾼⾎压患者除了服⽤降压药物,可能还在服⽤阿斯匹林等抗⾎⼩板聚集、他汀类调整⾎脂药物、降⾎糖等药物。
冯先⽣是⼀位⾼⾎压患者,确诊以后⼀直坚持服⽤降压药物控制⾎压、阿司匹林抗⾎⼩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调整⾎脂治疗,近期他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乏⼒、⾔语不清再次住院治疗,⾏头部磁共振检查诊断为急性脑梗塞。
⽣病后冯先⽣认为⾃⼰按医⽣的要求规范使⽤药物治疗仍然发⽣了脑梗塞⼗分沮丧,⼀度出现了失眠、焦虑的情况。
那么冯先⽣为什么治疗效果不好呢?其实同样⼀种药物,有⼈药到病除,有⼈没有效果,甚⾄还会出现过敏、发疹等副作⽤。
其实,这⼀切都可能跟个体的基因密码有关,约60%的个体⽤药差异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因此进⾏药物基因检测个体化给药,为患者设计最为理想的⽤药⽅案,让患者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势在必⾏。
我们就为冯先⽣进⾏了相关的药物基因检测。
(见下图)冠⼼病、脑卒中风险预测阿司匹林副反应及疗效检测氯吡格雷药物疗效检测他汀类药物使⽤安全性及疗效检测基因检测结果显⽰:冯先⽣发⽣冠⼼病及脑卒中的风险是“中等风险”⾼于⼀般⼈群,在抗⾎⼩板聚集⽤药⽅⾯,使⽤阿司匹林发⽣副反应的风险⼩,但是抵抗风险⾼,因此使⽤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差,⽽且另⼀种常⽤的抗⾎⼩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检测为慢代谢者,因此冯先⽣使⽤氯吡格雷治疗效果也是不佳的,但是冯先⽣他汀类调整⾎脂药物的使⽤毒副作⽤⼩、疗效正常。
我们就依据此给冯先⽣合理地调整了药物并向其解释,解开了他⼼中对⾃⼰疾病的疑惑和消除了恐惧。
⼀、那么谁需要进⾏药物基因检测?1.需要长期甚⾄终⽣接受某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管药物、精神病药物、消化道药物、抗病毒药物、肿瘤化疗药物等);2.有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史或家族成员中有过不良反应的⼈;3.经常接触有毒物质的患者;4.使⽤某种药物治疗效果⼀直不理想,病情控制不稳定的患者;5.某些特殊⼈群,如⼉童和⽼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