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主体框架结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1)工程概况车辆段主体框架结构工程施工包括混凝土柱、梁、板、剪力墙、楼梯和电梯井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制作与安装等。
车辆段西侧部分设置综合楼(含食堂、乘务员公寓),A区建筑全长80.4m,宽37.2m,主体5层。
B区建筑全长36m,宽15.6m,主体3层,占地面积2501m2,建筑面积为9055m2。
综合楼东侧综合维修中心,建筑全长83.6m,宽15.9m,主体5层,占地面积3239m²,建筑面积为9134m2。
2)车辆段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车辆段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图详见下图。
轴线放测施工准备校正剪力墙竖筋剪力墙支模绑扎剪力墙钢筋梁板支模梁板底钢筋绑扎施工缝处理安装预留预埋板面负筋绑扎浇筑梁板混凝土浇筑梁板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3)施工方法及要点车辆段主体结构施工要点及方法详见下表。
车辆段主体结构施工要点及方法序号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要点示意图1 钢筋工程(1)钢筋加工制作:钢筋进场时应检查钢筋出厂合格证、备案证、生产许可证,无合格证不得进场。
钢筋的表面确保洁净、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在使用前清除干净。
(2)钢筋焊接:钢筋焊接使用焊条、焊剂的牌号、性能以及接头中使用的钢板和型钢均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
焊接成型时,焊接处应无水锈、油渍等。
焊接后在焊接处无缺口、裂纹及较大的金属焊瘤,用小锤敲击时,发出与钢筋同样的清脆声。
钢筋端部的扭曲、弯折需校直或切除。
(3)钢筋绑扎与安装技术:梁板钢筋在号钢筋加工场焊接加工成一个施工单元长度(包含两端钢筋搭接长度),人工运至现场。
按结构要求分层分单元进行绑扎。
对双层钢筋先铺下层,再铺上层。
铺设梁钢筋时,设钢筋定位架;铺设板钢筋时,设架立钢筋。
对多层钢筋,在层间设置足够的支撑筋,保证钢筋骨架的整体刚度及位置准确。
边墙钢筋绑扎顺序为先连接临土面钢筋,再连接非临土面钢筋。
板和墙的钢筋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间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产生位置偏移;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全部扎牢。
多层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施工处理技术措施摘要:本文依照文献对比法和理论分析法首先就多层房屋建筑框架结构体系进行了论述,其次提出了多层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施工处理技术应用措施,其中包括横纵荷载作用内力计算、框架的设计概念原则、变形缝技术、框架结构加大截面加固法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层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引言:目前,框架结构是房屋建筑施工采用较广泛的结构形式,其特点为建筑的平面布局灵活、占用空间大、易于分割、延性好,但由于多层房屋建筑施工工序相对复杂,其框架结构施工处理技术会因施工质量不到位、使用年限过久等问题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必须明确多层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施工处理技术,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合理地控制框架的施工质量,以此保障建筑项目结构形式达到稳定性、合理性的建设效果,确保可提高房屋建筑项目使用寿命。
1、多层房屋建筑框架结构体系概述1.1框架结构体系针对多层房屋建筑框架结构体系,即在建筑的纵、横两个方向上,都采用框架作为承载和抗侧力的结构系统。
框架内的钢、柱可以采用刚接、半刚接、铰接等形式。
这种结构的承载力和抗侧力都是通过刚接框架来实现的,为此比较适合于无法安装支架的大型柱间距。
1.2框架-支撑体系支撑体系是指在建筑物的纵向、横向以及其他轴线上,以框架为基础的结构体系。
在此过程中,框架—支承系统是一种具有双重抗侧力的系统,在地震时,结构会自动调整内力,由于其具有双重抗震设防功能,为此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抗震性、稳定性。
实践表明,框架-支承式钢结构住宅在建筑立面设计、门窗布置上不如框架式结构灵活,而且常常与支承布置相矛盾,其属于该体系主要的缺点问题。
1.3框架-剪力墙体系即在框架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使得其与剪力墙产生共同作用,其属于共同抵御水平荷载的一种结构体系。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结构的作用是垂直荷载和少量水平荷载,因而,与框架系统相比,断面尺寸减小,但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使用方便。
对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及问题解决措施分析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目前已然成了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各大项目中,建筑物多是以框架结构为主,其主要特点: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等。
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工程框架施工技术这方面做出了阐述,前期部分主要对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工艺和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其后又相应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方法,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框架结构:;施工工艺;控制措施1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工艺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
在针对框架结构施工时,一般都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和钢筋框架结构施工这两方面,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工序:轴线定位、柱钢筋绑扎及支架搭设、(这两个是最重要的工序)柱混凝土、模板、底模等等钢筋框架结构施工工序除了以上几个工序外,还有钢结构构件预检和配套、钢柱基础检查、安装流水段的划分、安装机械的选择等等工序。
多、高层的框架结构最常见的几种结构施工技术都有:电渣压力焊的接长方式、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浇注方式。
不管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还是钢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对轴线定位、测量放线、配比设定、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加固、浇筑等工序有很严格的要求。
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恰恰就是这几个方而的问题比较多。
2 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应注意的问题虽说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时间也算比较久,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及对策摘要: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主要有四种,其中框架结构式组基本的结构形式,其他的结构设计都是以其为基础,所以框架结构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本环节。
在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技术性问题,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结构类型;技术问题;改进对策一、常用高层建筑结构分类1、基本框架结构基本的框架是高层建筑的建筑基础,主要构成是基础、梁、柱、楼板这四种结构,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承重。
其中基础、梁和柱子是构成框架的最基础结构,也是主要的承重体。
以框架结构为基本结构的建筑形式较为灵活,可以形成较大的空间,建筑的立面处理也比较方便。
从整体看,具有抗震性和整体性的优势,具备一定的塑变能力。
2、框架配合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常常采用的另一种结构形式是框架配合剪力墙的结构。
这种结构就是将框架和剪力墙两种结构形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结构体系,竖向的应力载荷主要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载,而水平的载荷就由剪力墙来分担,这是因为剪力墙的刚度较大,可以承担侧向应力。
和剪力墙配合增加了高层建筑的抗侧力刚度,减轻了框架架构带来的侧向位移,同时框架配合剪力墙也可以让层与层之间的变形趋于均衡,所以框架和剪力墙构成的体系提高了建筑的可建高度。
3、单纯剪力墙利用墙体来承受全部的水平载荷和竖向载荷的建筑体系就是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的主要突出特性就是刚性明显,所以剪力墙对力的传导均匀直接。
其结构的强度和刚性都明显较高,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这样的结构在对抗侧向位移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控制位移的程度,在对抗台风、地震的时候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整体性、抗倒塌性,其建设高度也高于前两种结构。
4、筒体结构体系筒体体系主要是由筒体为结构主体,所以称之为筒体结构。
由筒体结构构成的高层建筑起强度和刚度相对较高,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体系中的所有构件都可以合理的分配载荷,在抗台风和地震的能力上更高与以上三种结构形式,而且可以满足大空间、大跨度的需求,在超高层建筑上应用普遍。
简述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由梁、柱组成的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地震、风荷载等作用下需设计成延性结构,以便能很好地吸收和耗散能量,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抵抗变形能力,确保结构安全。
对框架结构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旦处理不当,或计算过程中未加考虑,可能会导致结构不合理,甚至不安全。
结构工程师在精于结构电算分析的同时,更应注意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施工图的设计更完备,保证结构安全。
关键词框架结构;刚度;偏心;短柱;柱间梁铰接;沉重方案;配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活、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框架结构的计算也由手算转向电算,计算精度日益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逐渐降低。
但是,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概念性和实际性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予以重视,以确保设计质量的提高。
1设计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1.1梁与柱的中心线宜重合规范规定,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重合时,在计算时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上的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
若偏心距大于该方向上柱高宽度的1/4时,可以采用增设梁的水平方向加腋等措施。
有模拟水平地震作用的研究表明,当框架梁、柱中心线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节点核心区除了出现斜裂缝,还会出现竖向裂缝。
因此,当梁、柱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应采用梁加水平腋的措施,加腋的构造见《高层建筑规范》(以下简称2时为长柱。
试验表明极短柱发生剪切斜拉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短柱多数发生剪切破坏,长柱一般发生弯曲破坏。
框架结构中由于楼梯间休息平台梁或因层高矮而柱截面大等原因,某些工程中短柱难以避免。
如果同一层均为短柱,各柱刚度相差不大,这种情况进行内力分析和结构设计安全是可以保证。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既要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又要考虑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美观性。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结构体系的选择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结构体系的选择在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中,结构体系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体系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关系到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布局。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桁架结构、框剪结构、筒壳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优缺点,根据建筑的具体要求和地理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结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体系。
它通过框架的稳定性来保证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
而且,框架结构还考虑了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和使用效果,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2. 桁架结构桁架结构是另一种常见的结构体系。
它通过桁架的稳定性来实现建筑的承载能力,适合于大空间的跨度和高楼层的建筑。
桁架结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美观性。
3. 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结合。
它综合了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和剪力墙结构的承载能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体系。
框剪结构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具有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4. 筒壳结构筒壳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大跨度结构体系。
它通过筒壳的整体受力来实现建筑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适合于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建筑。
不同的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中,要根据建筑的具体要求和地理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结构体系,以确保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结构体系的设计在选择了合适的结构体系后,还需要进行结构体系的设计。
结构体系的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考虑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结构的受力情况。
在结构体系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外部荷载、内部荷载、抗震要求等因素,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多层、⾼层框架结构设计统⼀技术措施多层、⾼层框架结构设计统⼀技术措施⼀、板厚(跨度及荷载较⼤的板尚应满⾜设计要求)1、楼⾯板卧室、厨、卫、阳台100开间≥3.9m卧室110开⾓窗卧室1/22板跨且不⼩于150客厅(短向板跨)3.9~4m单向板(或接近单向板)1204.2m单向板(或接近单向板)1304.2m双向板1204.3~4.5m双向板130电梯机房1502、屋⾯板:110(10层或28.000m以下) 150(18层以上) 120(11层或28.00m以上~18层),但跨度较⼤的板,尚应满⾜设计要求,坡屋⾯厚度应加⼤100。
3、楼电梯间屋⾯1104、电梯间及开较⼤洞⼝周边楼板120(板筋双层双向通长)5、楼梯梯板厚度:⼀般楼梯厚度取楼梯跨度的1/28,消防楼梯取楼梯跨度的1/26。
楼梯梯板厚度表(⼀)⼀般楼梯⼀般楼梯配筋表(板厚取楼梯跨度的1/28) (砼C25、HRB335)消防楼梯⼆、计算输⼊荷载恒载表(仅适⽤于住宅做⼀般装修,当装修要求⾼或需吊顶时要相应加⼤)卫⽣间按回填400计算客厅、餐厅、商铺楼⾯:板厚x26+1.7屋⾯板板厚x26+3.5楼梯8.0 (⽤于梯板厚⼩于150和跨度较⼩板,否则应相应增加)需回填的卫⽣间回填厚x20+板厚x26+1.41、活载阳台 2.5连通阳台 3.5上⼈屋⾯ 2.0不上⼈屋⾯0.5消防疏散楼梯间 3.5带浴缸卫⽣间 4.0电梯机房7.0办公室、教室、餐厅、医院门诊部的⾛廊、门庭、楼梯 2.5其余区域 2.0商铺 3.5消防通道16(分项系数1.0,单向板楼盖和⽆梁楼盖)或12(双向板楼盖)2、砌体填充墙线荷载(3m层⾼),采⽤容重不⼤于7KN/m3的加⽓混凝⼟砌块250厚7.3(外)200厚 6.3(外) 6.0(内)150厚 5.0有凸窗处:视同实体墙外墙开⼤窗处:根据开窗⽐例按实体墙折减0.5~0.8阳台栏杆 3.0三、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应符合GB50011-2001表6.1.2)四、结构布置建筑、结构标⾼在武汉地区相同,其他地区按要求1、墙厚度为200时,普通剪⼒墙墙长≥1700,短肢剪⼒墙墙长⼀般为1000。
引言概述:结构设计是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效益。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统一技术标准和提高施工效率,结构设计需要遵循一系列的统一技术措施。
本文将详细阐述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二),旨在帮助设计师和施工方了解并正确应用这些技术措施,从而达到工程的优化效果。
正文内容:一、基础处理1.地基勘察:在进行结构设计前,进行详细的地基勘察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地质勘察和地下水位勘察,以便合理评估地基承载能力和地下水对结构的影响。
2.基础设计:根据地基勘察结果,合理设计基础的类型和尺寸。
包括选定适当的基础形式、计算合理的承载能力和抗浮力等。
二、结构材料选用1.混凝土与钢筋:在结构设计中,合理选用混凝土和钢筋的性能参数和等级。
确保混凝土强度和密实性的合理控制,以及钢筋的抗拉承载力和抗腐蚀性能的充分考虑。
2.其他材料:如砖石、木材、玻璃等也需要根据具体工程需求进行选用。
考虑材料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以及与混凝土和钢筋的协调使用。
三、结构形式选择1.框架结构:适用于大跨度、多层建筑,具有较好的刚性和抗震性能。
选择合理的框架节点连接形式和材料使用比例。
2.钢结构:适用于大跨度、高层、超高层建筑。
选用合理的钢材型号和防腐措施,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砖混结构:适用于小跨度、多层住宅建筑。
选用合理的砖与混凝土的配比和墙体厚度,以及合适的砌筑工艺。
四、施工工艺控制1.施工程序: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个节点的顺利衔接和质量控制。
2.施工质量控制:对各工序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特别是混凝土浇筑和钢筋安装工序。
包括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控制,以及钢筋的尺寸和位置的准确测量和安装等。
五、工程验收与监督1.结构验收:在工程竣工阶段,对结构进行严格的验收,确保结构符合设计要求。
包括强度检测、尺寸检测、设备安装的合格性等。
2.施工监督:由专门的监理机构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指出问题和改进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优化要点与措施摘要:优化设计建筑结构有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提高建筑物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降低工程总造价。
基于此,建筑结构领域从业者应高度重视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优化问题。
本文将着重讨论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要点与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技术措施1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优化要点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基础结构设计是首要环节,这关乎建筑总体质量与主体结构的稳定性。
保证建筑工程整体结构设计质量至关重要,它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建筑工程结构,比如建筑结构的抗剪能力、抗震能力及实际施工中消耗资源的情况。
基于此,应聘用专业知识扎实、设计经验丰富的建筑设计团队具体负责建筑设计工作。
这一期间,建筑设计团队重视与建筑基础施工团队、施工领域专业人士的合作,各方应该时刻保持联系,确保所制定的基础设计方案合理[1]。
抗震墙的建筑要求以及建筑结构顶部、底部的协调情况共同决定了建筑抗震能力。
设计建筑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抗震墙的建筑要求及实际进行抗震墙施工中影响建筑基础结构设计的因素。
常见的建筑整体结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其一建筑框架结构;其二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三是建筑框架剪结构。
截面柱墙体结构是设计建筑框架结构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的问题。
其中抗剪能力与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框剪结构应用最多。
在具体设计优化建筑结构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及建筑产品用途,兼顾使用安全性与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性的要求,确定最佳方案。
2建筑细部结构设计优化建筑结构需要运用多个矩形板拼接异形结构,以实现受力平衡,控制结构拐角缝。
在设计建筑框架抗震墙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到冷轧带肋钢筋。
设计环节需要合理控制冷轧带肋的钢筋数量,这是有序推动后续施工的前提条件,有利于控制整体工程造价。
针对建筑结构细部,通常运用三维仿真模型软件进行模拟仿真优化,让整个建筑细部结构实现可视化。
2.1概念设计优化技术措施直到当前各界关于建筑结构的界定尚不统一。
框架结构设计技术措施1. 结构设计说明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1)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种尺寸或120、150、180三种尺寸。
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
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
(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
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
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
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
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
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
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
应全楼统一编号。
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
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
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
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
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
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
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
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
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
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
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
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
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浅谈摘要: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主要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类建筑中。
本文笔者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提出了相关见解及设计技巧,仅供行业参考,不足之处望请同行指出。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原则;措施;技巧1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原则与措施1.1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原则(1)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整体性)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
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
ⅷ度超过5层有条件时,尽量加剪力墙,可大大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接体系,但也允许部分的框架梁搭在另一框架梁上。
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给出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2)雨篷不得从填充墙内出挑。
大跨度雨篷、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时,扭矩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矩乘以跨度的一半。
(3)出屋面的楼电梯间不得采用砖混结构承重。
应采用每层的梁承托每层的墙体重量。
梯井四角加构造柱,层高较高时宜在门洞上方位置加圈梁。
因楼电梯间位置较偏,梯井采用混凝土墙时刚度很大,其它地方不加剪力墙,对梯井和整体结构都十分不利。
(4)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5)构件不得向电梯井内伸出,否则应验算是否能装下。
电梯井处柱可外移或做成l型柱。
(6)当地下水位很高时,暖沟应做防水。
一般可做u型混凝土暖沟,暖气管通过防水套管进入室内暖沟。
有地下室时,混凝土应抗渗,等级s6或s8,混凝土等级应大于等于c25,混凝土内应掺入膨胀剂。
混凝土外墙应注明水平施工缝做法,一般加金属止水片,较薄的混凝土墙做企口较难。
1.2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措施在用pkpm软件计算梁柱时,应尽量采用tat或satwe三维软件。
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措施探析
摘要: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由四部门组成,分别是楼板、柱、梁以及基础承重构件。
在允许的高度情况下,框架结构的设计需要提供较大的空间,来适合多种使用功能的要求。
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多层厂房以及仓库中。
本文从现浇板截面及配筋、人工调整框架节点配筋及填充墙、框架柱模板结构设计、强化建筑物框架结构设计的管理措施、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其他问题五个方面进行了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的探析说明。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技术探析
abstract: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composed by four departments, respectively is floor, column, beam and foundation bearing component. at the height of the allowed, frame structure design need to provide larger space, to suit a variety of use function requirements. is widely used in the industry of multi-story factory buildings and warehouse. this paper, from the site casting integrated section and reinforcement, artificial adjustment framework node reinforcement and fill walls, frame column template structure design,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the frame structure design management measures, fram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other problem five on the frame structure design technology analysis shows.
keywords: framework; structure design; tech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对框架结构进行合理的技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对框架结构技术进行合理的设计是完成城市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下面从几个方面讲解了完善框架结构技术设计的措施。
一、框架结构技术设计的现浇板截面及配筋方面
现浇板的截面尺寸大小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首要工作,在考虑到规定标准的取值范围后,还要注意让柱的线刚度比上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一旦遇到强烈的地震作用,使梁端变成塑性铰,柱端保持非弹性形体免于屈服,节点处保持弹性形体,符合规定的“强柱弱梁强节点”原则。
在框架梁的配筋设计中根据“适中”原则,设置配筋率为0.4%-1.5%之间。
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采用1%-3%的配筋率,梁的纵向最小受力钢筋配筋值要大于2%时,增大2mm的箍筋最小直径。
还要保持规定要求的最大、最小配筋率。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影响着框架中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此外,根据规范水准,框架中梁的配筋率最小值还要考虑到混凝土轴心强度设计值比上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对于配筋的调整率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当电算出来的结果是构造配筋时,均不会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这种框架柱的配筋。
这是由于框架柱受地震的作用,角柱会受到很大的扭转剪力,再加上双向弯矩的影响,横梁受到较小的约束,当处于工作状态时会双向的偏心受压,使地震作用
重于框架柱的内柱。
可以对框架进行计算,分别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对框架柱的配筋进行计算,选择其中的配筋较大值,根据配筋对称的原则,满足框架柱可以在受到多方内力组合时保持强度要求。
二、框架结构技术设计的人工调整框架节点配筋及填充墙
目前许多设计者在框架梁的下面不加区别的伸入支座,这样是不正确的做法。
根据抗震设计中“强柱弱梁”的原则,当地震发生时,拖延框架结构中柱塑性铰的现象,让塑性铰的现象出现在梁端,防止柱铰出现,这样一来,可以保障整体的框架结构安全,。
在满足了受力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将一些不用的粱下部钢筋从下面的支座中断开,保持框架结构的合理性,防止框架节点处的钢筋过多而引起的节点出负担,保障了整个框架工程的质量。
此时框架节点处钢筋断开的数量要满足“混凝土结构规范”的相关规定要求,下面的支座与截断点的距离可以取0.05ln。
在人工调整框架结构填充墙方面,当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大于五米的长度时,需要对墙顶和框架结构中梁进行拉接工作;当墙高于四米时,在墙高的中间位置设置和框架结构柱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水平墙梁。
填充墙的拉筋以及预埋件方面不能同框架结构梁、柱进行纵向的钢筋焊接工作,需要在框架结构柱内进行预留预埋件处理,当砌筑框架结构的填充墙时,再进行填充墙的拉筋以及预埋件的焊接工作。
三、框架结构技术设计的柱模板结构设计方面
支柱结构的特点是高度大,截面尺寸小。
柱模板的垂直度和抗
侧压力的混凝土对构筑框架柱模板影响巨大,这方面做得好,可以方便混凝土浇筑,捆绑钢筋和垃圾清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操作步骤普遍忽视。
间隔沿柱高3米不会打开喷水孔,由于钢筋过于密集造成串筒也不能使用。
致使了在浇筑混凝土后拆模时,会出现分层离拆、大面积的暴露筋骨和严重的小洞现象。
对于这一问题,在有较多的水泥砂浆出现在框架柱顶时,由于柱顶水泥砂浆的强度不大,所以要加干净骨料,然后将其捣实均匀。
这样一来防止了在梁柱的接头处出现裂缝现象。
在处理柱施工缝时,要按照规定要求,持续的在施工缝处浇灌混凝土,让浇灌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 ㎡,施工缝表面水泥薄膜处松动的混凝土需要去除干净,然后拌一层水泥的砂浆,对框架进行浇筑混凝土后还要仔细的捣实结实,让新混凝土和老混凝土结合的完好。
框架混凝土施工中用到的梁木模,需要设计部门进行专门的模板设计,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框架柱模板的施工使用。
实践表明,梁具有的特点是宽度小,跨度大,用支柱来支撑下面。
如果梁的跨度超过4米以上,梁的底模必须起拱。
这么做可以解决框架结构在浇筑混凝土时的跨中下垂。
根据经验梁木模起拱高度要控制在跨长的3-10编。
要保证框架结构中混凝土梁的质量达到标准,必须采用这种方式。
存在的问题是有的施工单位忽视了框架结合梁的底模必须起拱的规定。
控制策略是采用支好的底模和一边的侧模,用钢筋进行捆绑安放,最后安置梁另一侧的模,这样一来,钢筋的位置就可以正确摆放,钢筋的骨架也不会弯曲变形,框架结构的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四、强化建筑物框架结构设计的管理措施
现在我国建筑物的框架结构设计有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技巧,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框架结构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施工单位需要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外先进的框架结构设计理念,进一步强化我国的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的管理措施。
有了有效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的保障,才能让建筑物的工期缩短,质量提高。
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需要把框架结构当成建筑的主体备份,当成建筑物工程的重点。
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框架结构的设计,不能照搬照抄以往的技术经验,而是需要结合原有的技术,进行整合改进,形成适合我国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管理的理念。
由于框架结构设计技术有很多的方面需要管理,管理相对复杂、难以具体操作,只有对框架结设计进行有效的技术管理,才能使建筑物满足现代工程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