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原文、翻译与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2.95 KB
- 文档页数:2
一、诗文《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注释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三、译文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四、作者简介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
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
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
罢职闲居苏州。
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
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
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五、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淮中晚泊犊头》原文及赏析原文淮中晚泊犊头宋代: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译文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注释①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②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③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④古祠:古旧的祠堂。
⑤满川:满河鉴赏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淮中晚泊犊头原文及赏析淮中晚泊犊头原文及赏析原文: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①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②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③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④古祠:古旧的祠堂。
⑤满川:满河翻译: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淮中晚泊犊头》原文及翻译赏析《淮中晚泊犊头》原文及翻译赏析《淮中晚泊犊头》原文及翻译赏析1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翻译/译文春天的阴云低低地笼罩着绿草如茵的旷野,船行江上,一树树鲜花不时地从眼前掠过。
傍晚时分,将小船停靠在古老的祠堂附近,在满川风雨之中欣赏着潮起潮落。
注释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秋冬之际,诗人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
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
这首诗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赏析/鉴赏本篇是一首咏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春日晚景,抒发其内心的孤寂情绪。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这两句侧重写白天行舟所见。
毕竟是春天来了,虽然阴云低垂,笼罩四野,但仍然可以看见两岸青青的芳草。
在昏暗的天色里,河岸上不时闪过的一树一树色泽幽暗的怒放的.鲜花。
“一树明”与“幽花”是随距离而变化的结果,远则“幽暗”近则“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两句写傍晚泊舟所见。
在这里,诗人选择的泊舟地点既不是“星火”点点的渡口,也不是喧嚣的集镇,而是清冷凄楚的“古祠下”。
这和诗人此时的心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作品表现的需要,只有此时此地才能在“满川风雨”中“看潮生”。
在夜幕的覆盖下,风雨“满川”,河水喧涨,景象固然别有一番情致。
诗人用“满川风雨”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夜雨图”,尤其是“看潮生”三个字更可谓是的点晴之笔。
形象,传神,令人读之仿佛置身于其中。
我们欣赏这首诗,着眼点应放在人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变化上。
白天船行江上,相对于行进中的诗人来说,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与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出自宋代诗人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作品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日间船行水上,人在————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淮中晚泊犊头原文及赏析原文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译文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
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
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注释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千家诗: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原文译文赏析《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①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②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③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④古祠:古旧的祠堂。
⑤满川:满河。
【译文】春天暗绿的树阴覆盖了平野,春草无边,一片深青,不时可以看见在僻静的地方,有一棵幽雅的花树分外鲜明。
黄昏中古老祠庙下,系着我孤舟的缆绳,在满川急风暴雨里,我观看那晚潮汹涌而生。
【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淮中晚泊犊头》原文及翻译赏析《淮中晚泊犊头》原文及翻译赏析1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翻译/译文春天的阴云低低地笼罩着绿草如茵的旷野,船行江上,一树树鲜花不时地从眼前掠过。
傍晚时分,将小船停靠在古老的祠堂附近,在满川风雨之中欣赏着潮起潮落。
注释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秋冬之际,诗人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
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
这首诗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赏析/鉴赏本篇是一首咏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春日晚景,抒发其内心的孤寂情绪。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这两句侧重写白天行舟所见。
毕竟是春天来了,虽然阴云低垂,笼罩四野,但仍然可以看见两岸青青的芳草。
在昏暗的天色里,河岸上不时闪过的一树一树色泽幽暗的怒放的鲜花。
“一树明”与“幽花”是随距离而变化的结果,远则“幽暗”近则“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两句写傍晚泊舟所见。
在这里,诗人选择的泊舟地点既不是“星火”点点的渡口,也不是喧嚣的集镇,而是清冷凄楚的“古祠下”。
这和诗人此时的心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作品表现的需要,只有此时此地才能在“满川风雨”中“看潮生”。
在夜幕的覆盖下,风雨“满川”,河水喧涨,景象固然别有一番情致。
诗人用“满川风雨”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夜雨图”,尤其是“看潮生”三个字更可谓是的点晴之笔。
形象,传神,令人读之仿佛置身于其中。
我们欣赏这首诗,着眼点应放在人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变化上。
白天船行江上,相对于行进中的诗人来说,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与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淮中晚泊犊头全诗译文淮中晚泊犊头全诗译文:晚泊犊头,渡淮水。
金陵津渡何人夜。
江秋渐老,草木凄凉,碧波漾漾,烟波浅浅,渔浦渐渐归鸥点头。
轻舟飞渡,似行云流水,沙洲倒影几处明皎。
错杂渔歌之音,青枫林间潺潺细流。
望穷不得归程梦,百里草堂放羊犬。
归,归也,田园何玩耍。
条棒经过门前过,不曲其涯丝态那遥。
策杖倚门欲闭关,专以渔归醉后闲谈抱犊头。
岭外音书欲断绝,河源消息独僻邀。
辽东底事讯远而尤,石羊人禾袋行世熟。
口号馀弦初听怨,妻牛雨衣五断韶。
芦叶荻花纷纷去,朱阮似约若恩重。
又听鼓楼风叫绝。
日晚年蒲桐萧萧,江头泥者问鞍高。
店饭间儿欢笑多,稍稍霜消星落凋。
石桥头人去人来,庐岳邺山波荡翘。
倒卧南云逆潮归,归来渐觉他方寰球。
野草花除马颇多,离别天宇暮山岛。
临岸扑得进山脚,早于猨走谁云小。
闲洲棋子女何在,百媚千声不显车道。
何时更逢膨狂吟,望穷交情竟何事也有。
转归九天人务在,只重将山海相契。
南国瓢酒为名族,洞庭纤帆览名壁。
载酒西江漫向东,罗衣弹指难成子,卷绵云尽热轻柔微。
月映桂子照南寰,南主策羸襟年壮,音书旌鼓有归馆。
词针一遭岂轻车,东峻石窟猿声歌。
归迎东楼爽几何,蓬草萧萧春未过。
谁谓中流分泊每渡,霭观观猎民迟麽。
雁散乌鸦衔戈去,红石丹霄东北波。
扇泛园春垒未央,方胜东方肝胆中。
倚门许诺无时迈,名利堂前且寄风。
东风卷土山脉高,羸瘦文书羁旅草。
收声思入生人休,茶屋悄悄典当到。
清ん宁芙蓉交旧往,秋复阳山一点摇。
垚陂一水微滾烟,朱牛读书千户尧。
翡兰香葩生离别,绣带鸣环归与去。
糜床金锁十三刀,苍山绿水旅行毛。
飞甘批红心蓟花零,木兰船上风山向。
舺舶瓦洲招风雨,挂关东势势堂。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淮中晚泊犊头》是宋代苏舜钦的诗,选自《苏学士文集》。
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作者到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一带旅行,在旅途中写下这首诗。
诗是有声画。
当然绘画艺术所要表现的某些特征如色觉和光觉也会体现在诗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以比较和谐的四种颜色,而王安石佚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则以对照强烈的两种颜色,同样成功地描画出了灿烂的春天,而为世人所爱赏。
注释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译文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开得鲜艳耀眼,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鉴赏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译文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试题(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
(2分)(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2分)【参考答案】(1)“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
“时见幽花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
(2分)(2)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2分)二:(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分)(2)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4分)(3) 本诗写景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在阴云低垂,野苹青青的背景下,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2分),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
(2分)(2)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1分)。
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1分)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2分)。
(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3、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
【导语】欣赏这⾸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下⾯是⽆忧考分享的千家诗: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树明。
晚泊孤⾈古祠下,满川风⾬看潮⽣。
【注释】 ①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②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③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④古祠:古旧的祠堂。
⑤满川:满河。
【译⽂】 春天暗绿的树阴覆盖了平野,春草⽆边,⼀⽚深青,不时可以看见在僻静的地⽅,有⼀棵幽雅的花树分外鲜明。
黄昏中古⽼祠庙下,系着我孤⾈的缆绳,在满川急风暴⾬⾥,我观看那晚潮汹涌⽽⽣。
【赏析】 这⾸⼩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间⾏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单调的景⾊,是会叫远⾏的旅⼈感到乏味。
幸⽽,岸边不时有⼀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的,在眼前豁然⼀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然都是⽩天的景⾊,但说是船⾏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树明”那个“时”字的作⽤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兽,怎么能够⼀会⼉⼀树,⼀会⼉⼜⼀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在乘船看花吗? 天阴得沉,⿊得快,⼜起了风,眼看就会下⾬,要赶到前⽅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决定将船靠岸,在⼀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夜风⼤⾬也⼤,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飘洒在河⾯上,有声有势;河⾥的⽔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来。
诗⼈呢?诗⼈早已系⾈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风⾬春潮的⽔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欣赏这⾸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淮中晚泊犊头》的赏析原文: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淮中晚泊犊头字词解释:⑴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⑵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⑶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⑷古祠:古旧的祠堂。
⑸满川:满河。
淮中晚泊犊头翻译: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
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
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试题:(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
(2分)(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2分)答案:(1)“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
“时见幽花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
(2分)(2)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2分)淮中晚泊犊头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秋冬之际,诗人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
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
这首诗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淮中晚泊犊头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作者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淮中晚泊犊头》赏析《淮中晚泊犊头》赏析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译文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赏析苏舜钦,宋代诗人.有<<苏学士文集>>存世.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淮中晚泊犊头》的赏析关于《淮中晚泊犊头》的赏析原文: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看潮生。
淮中晚泊犊头字词解释:⑴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⑵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⑶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⑷古祠:古旧的祠堂。
⑸满川:满河。
淮中晚泊犊头翻译: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
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
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试题:(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
(2分)(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请简析。
(2分)答案:(1)“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
“时见幽花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
(2分)(2)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2分)淮中晚泊犊头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秋冬之际,诗人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
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
这首诗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淮中晚泊犊头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作者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原文、翻译与赏析
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原文、翻译与赏析
原文: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译文:
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
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
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
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赏析:苏舜钦,宋代人。
有苏学士文集存世。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
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
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
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
果
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
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
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
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
之中了。
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
快意的吗?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
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
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