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1.2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阐述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教材选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区域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节教材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一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二是区域发展演化规律。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世界或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历程确定其发展方向:比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
学情分析:1.已有能力: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区域的一些基本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在以前已用过多次,教师应充分运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案例分析指导学生总结出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
2.存在问题:学生对美国东北部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美国区域地理的知识欠缺,所以教师在课前应布置各小组充分预习美国及其东北部工业区的有关内容。
另外学生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需教师进行适当的读图指导。
3.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用到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等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和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 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湘教版高中地理三第一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衡量区域进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进展指数那个综合性指标。
2、明白区域空间进展演化的差不多规律。
(重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进展历史”那个案例,说明在不同进展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阻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进展时期的特点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连续进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进展,不断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区域自身进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进展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阻碍,从而树立区域可连续进展观和和谐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进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课件展现板书内容预习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课件展现表格)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看课件:青岛2021年的经济增长情形读图摸索:(课件)匹兹堡邻近拥有优质大煤田。
但什么缘故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步进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来源:21世纪]课件展现: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情形探究活动: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进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时期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如何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缘故是什么?美国东北部在成长时期显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如何样的阻碍?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缘故。
21世纪让学生在分析讨论那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进展的一样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摸索: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缘故?21世纪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摸索: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进展的模式?读课本图1—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进展格局图。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发展阶段、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中国发展现状的认识和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理解区域发展的总趋势。
2.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并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与我国东北工业基地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激发学生关心国计民生、国家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节已经学习了区域的含义、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大体过程,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有一定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以引导。
重点难点重点: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4教学过程【导入】《Hi,I'm China》播放短片《Hi,I’m China》【师问】在视频短片《Hi,I’m China》中,一开篇就展示了污染的河流与一池碧水、雾霾与蓝天、繁荣的大城市与凋敝的小城市和乡村、留守儿童与富二代、乡间公路、绿皮火车与高铁等备受争议的正反两方面的中国现状,视频的最后则关注了因医疗进步而形成的变化,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给观众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讲授】人文发展指数(HDI)【教师点拨】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形象宣传片,它用直观的镜头,在不回避问题的情况下,传递着正能量。
第二节区域开展阶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衡量区域开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开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开展演化的根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开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开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开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开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开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通过分析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开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区域自身开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开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点] 区域的开展演化规律[教学难点] 区域的开展演化规律[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 谈话法, 探究归纳法,案例分析法,联系实际法[课时安排] 1课时[讲授过程]〔引入新课〕〔时事点击〕思考为何美国匹兹堡工业正在复苏时?〔学生〕因为它在在经历了一定的开展后走向了衰落。
〔教师小结〕好,说明一个区域的开展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板书〕第二节区域开展阶段(目标导航)〔学习目标〕 1、了解衡量区域开展水平的指标;2、认识区域开展阶段的开展特征。
〔重难点〕区域的开展演化规律【环节一知识铺垫】一、衡量区域开展水平常用指标1、常用指标有:、、2、综合指标有:、、3、区域类型有: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地区【环节二主要内容】二、区域开展阶段教材比照区域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开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开展阶段中经济开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开展状态方面的差异,区域开展过程与地理条件、开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开展趋势。
湘教版必修 3 第一章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地区发展阶段”导教案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林志胜【学习目标】1.知道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理解地区不一样发展阶段的主要特色及形成原由,知道地区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经过剖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事例,理解在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培育学生的地理思想能力;经过指引学生对事例内容的剖析,培育学生剖析办理教材,获得有效信息,自主建立知识构造的能力。
3.经过对地区自己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地区的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进而建立地区可连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自主预习】一、地区区分及地区空间构造演化1.权衡地区发展水平(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公民收入、三次家产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比方人文发展指数( HDI),就是经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应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3)地区区分: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地区空间构造演化表现:均衡—不均衡—均衡,, 的整体发展趋向。
二、地区发展的不一样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少。
(2)家产比重特色:传统农业据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 3)内部特色:内部经济差别比较小,缺少拥有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甚小。
( 4)发展趋向:整个地区处于低水均匀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1)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2)家产比重特色:第二家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快速上升,第三家产表现为加快发展的趋向。
(3)内部特色:内部集聚作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
区域发展阶段-湘教版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阶段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中国区域发展的分期、地域差异和空间结构的特点。
3.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二、教学重点1.区域发展阶段的概念和重要性。
2.中国区域发展的分期、地域差异和空间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发展阶段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导入引出区域发展阶段这一概念,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定义和作用(5分钟)教师简要解释什么是区域发展阶段和它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该知识的目的和意义。
3. 分期(20分钟)教师介绍中国区域发展的分期,并引导学生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4. 地域差异(20分钟)教师介绍中国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并让学生就某一地区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空间结构1. 复习(10分钟)老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对区域发展阶段和地域差异的认识。
2. 空间结构(2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的空间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各类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定位活动(20分钟)教师提供一组数据和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定位和标注出各类空间结构,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课时:问题分析1. 案例分析(20分钟)老师提供典型的实际案例,分组让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 缺乏管理的问题(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地区,分析与之相关的缺乏管理问题,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3. 总结(10分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区域发展阶段、地域差异和空间结构,同时明白掌握这些知识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从概念讲解、分期介绍、地域差异和空间结构的引入,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和有机的整合,既充分发挥了知识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又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学过程二)[导入新课][投影展示]材料一: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闭幕。
在会议上中国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止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方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非洲集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不发达国家。
思考: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不发达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人均GDP高、人均收入高的国家即为发达国家。
[教师小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跨越障碍]“人均国民收入高的国家即为发达国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学生回答]错误。
为了全面量度区域发展水平,除了以上三个指标外,人们还设计了一些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除了人均国民收入外,还与该区域人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有关,所以并不是收入高的国家就是发达国家。
教师可举西亚的一些产油国,如科威特、沙特等国家为例,他们的人均收入很高,但算不上发达国家。
[承转]下面进入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习——区域发展阶段,我们将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初期——成长——衰退——崛起这一发展历史为案例来探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
[投影展示]〔教材第9页活动〕材料二: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
尽管附近有优质的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
匹兹堡才逐渐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学生合作探究]〔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分析它们地理区位特点?〔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
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师点播、启发学生答题,并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五大湖及运河廉价的水运,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资料:思考:以上资料是三门县沿赤乡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信息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哪个阶段工业相对发达?哪个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第二阶段的成熟期工业相对发达,因为这个时期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为这个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承转过度:同学们对三门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了大概了解,目前,三门的经济相对于台州的温岭、路桥等地区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
教师适时提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哪些?学生活动,教师指导:〔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教师点拨: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国民收入: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就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
承转过度作为新一代的三门主人,如何把握三门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三门县沿赤乡“沿海工业城”的发展变化规律,请大家看教材,了解区域发展一般经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个阶段。
展示案例播放三门沿赤乡九十年代的农业、工业和现在的农业、工业等图片,近年来,随着“开发三港,建设三城”的步伐加快,三门工业迅速发展。
三门沿海工业城,〔如下图〕位于三门县滨海平原沿赤乡境内,地势平坦,用地相对集中,十分有利于整体性产业的规划与布局。
2004年9月,在国家对土地资源的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县委积极响应市委提出了“南北协作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出台优惠政策,凭借土地、交通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把原三门1.2万亩国有荒废盐田作为台州市南北协作工程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资源,目前109家企业已入园,在未来的几年,一个拥有12万人口,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配件、塑料模具等为一体的环保型沿海工业城将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将成为三门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区域发展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指标。
2.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3.利用区域发展理论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一、区域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1.衡量指标(1)常用指标错误!(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2)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二、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项目内容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少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发展特点(图示)1.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就业结构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3.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4.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四、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项目特点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发展状态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发展特点(图示)[总结深化]1.不同区域开发方式的特点及后果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特点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果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形成恶性循环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点演练]阅读天涯社区中一个帖子的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能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和空间结构演化1.衡量指标(1)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2)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思考有人说“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不正确。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
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为什么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答案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发展状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和加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区域处于比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知识点拨1.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不同区域开发方式的特点及后果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特点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X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度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果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形成恶性循环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下有关区域发展水平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区域,一定是发达地区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答案 C解析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一定高;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但高收入地区不一定是发达地区,如中东一些石油出口国,依靠石油出口换取大量外汇,人均收入较高,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高。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指标1、常用指标有:、、2、综合指标有:、、3、区域类型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地区〔二〕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______,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_______占有较大的比重,______处于起步阶段,______________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________,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____,表现出典型的_______。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________,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______状态。
2、工业化阶段伴随着___________的加速推进,_______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_______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劳动力开始由_____向______________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___________。
此时,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增长态势。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_____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______建设显著加快,区域________逐步提高。
整个区域处于______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________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__________全面升级。
__________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________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_______,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_____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现代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步形成。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从空间结构来看,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_____,区域的________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位置和作用本节是湘教版天文必修3第一章的第二节,教材由两局部外容构成:权衡区域开展水平的目的;区域开展阶段。
经过本节课学习使先生经过对实例的剖析,看法区域开展的普通规律,要完成区域的可继续开展,必需随区域自身开展规律,不时协调人地关系,并依据社会、科技等开展,不时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目的剖析1)知识与技艺知道区域空间开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进程与方法经过火析〝美国西南部工业区的开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开展阶段,天文环境对人类消费和生活方式会发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育先生运用案例来剖析和处置天文效果的才干;经过火析图,了解革新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开展格式,进一步提高先生的读图和析图才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区域自身开展规律的看法,明白在不同开展阶段,天文环境对人类消费和生活方式发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继续开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3、重点难点重点:区域的开展演化规律难点:区域的开展演化规律二、学情剖析高二先生曾经掌握了自然天文和人文天文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天文知识素养和天文剖析,比拟等的才干。
另外,在学习了区域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能有效地培育先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求的才干。
三、教学方法本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二课时,经过火析〝美国西南部工业区的开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区域不同开展阶段特征。
主要运用了案例剖析法,小组讨论法,探求归结法四、教学进程1、导入:情形导入2、知识回忆3、新授课(以美国西南部工业区的开展为例剖析总结区域开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1)小组研讨讨论2)小组展现3〕教员指点总结区域开展的普通规律4〕先生结合课本完善导读单上区域每个开展阶段的特征〔从社会经济开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开展形状四个方面比拟区域开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4、课堂小结5、课堂检测〔抢答题〕6、布置作业。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
设计)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三门沿海工业城”这个案例,说明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三门沿海工业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对“三门沿海工业城”规划图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三门沿海工业城”案例分析,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观,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点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难点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4〕教学建议
“区域发展阶段”是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要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条内容标准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的发展规律,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以小组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实验性的学习。
新课导入设计
思考:以上资料是三门县沿赤乡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信息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哪个阶段工业相对发达?哪个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导入二〔投影材料导入〕
[投影展示]材料: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闭幕。
在会议上中国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止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方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非洲集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不发达国家。
思考: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不发达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