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鉴赏诗歌的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14
考点二鉴赏诗歌形象(对应学生用书第104页)人物形象[知能构建]古代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人物形象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真实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6.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
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9.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常见设问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材联想,以本为本筑双基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
扣住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感受诗情、领悟诗意、体会诗境的基本途径。
突破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
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思路导引】1.看标题(注释),揣摩形象标题中的“怀古”暗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方式?答:『答案』暗示了本作者要通过怀古抒情,借古讽今,借古伤己。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词中的“一片神鸦社鼓”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答:『答案』词人通过对敌占区民众祭祀佛狸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敌占区民众文化心理认同变化的担忧和完成统一大业的急迫心情。
3.抓描写,把握形象词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自我形象?答:『答案』表现了仰慕英雄、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词人形象。
4.研典故,理解形象词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表现了怎样的词人形象?答:『答案』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但又感叹英雄迟暮、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因而情感悲愤的词人形象。
【整合『答案』】『答案』既表现了对民众的担忧和完成统一大业的急迫心情,又表现了仰慕英雄,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感叹英雄迟暮、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题建模】以“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形象,分点概括作答⇒概括形象的意义(此步亦可省略)【迁移拓展】下列教材中的诗句或诗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柳永《雨霖铃》、李商隐《无题》『答案』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缠绵悱恻(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解析』要阅读全诗,联系标题、注释等,以诗歌中人物、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入手,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而首联“那因远适更沾巾”,表明诗人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从而表现了他的旷达。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颔联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解析』“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诸弟隔”表明诸弟长期分离,被战火阻隔,从而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天涯”表明飘零之苦,“一身遥”抒写孤独之苦,“涕泪”抒写飘零之悲苦难抑而落泪。
据此即可分析出诗人形象。
『答案』刻画了饱尝流离之苦、思念亲人、担忧国家局势的诗人形象。
“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解析』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突破二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
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柳永的《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导引】1.景物不能直译,要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写出诗人的心境《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答案』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予以赏析。
答:『答案』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萧瑟的景象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厉。
3.景物意象要结合背景分析李贺诗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人背景进行赏析。
答:『答案』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对于志在报国之士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但却是报国无门。
【整合『答案』】『答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描写的是自然景物,“参差十万人家”描写的是人文景物。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自然人文景象的赞美之情。
【答题建模】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迁移拓展】下列教材中诗歌名句,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诗歌名句意境特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答案』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解析』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生机勃勃的田园风景图。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解析』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前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
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
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山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答案』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答:『解析』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
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答案』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
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突破三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