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 七擒孟获
- 格式:ppt
- 大小:242.50 KB
- 文档页数:2
七擒孟获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
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
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
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疑心有伏兵。
调头就撤兵。
诸葛亮躲过一劫!失街亭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
被司马懿打败。
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
被迫撤兵。
斩马谡马谡失了街亭。
诸葛亮非常生气。
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
后悔不已。
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舌战群儒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
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
派诸葛亮去做说客。
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
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
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
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
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
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
到了第三天夜里。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
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军虚实。
于是叫将士疯狂放箭。
箭射满了草船。
诸葛亮满载而归!!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
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
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
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
夏侯敦果然中极。
大败而归。
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三国演义第十八章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演义第十八章详解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演义》是一部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而其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以下将对该故事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起因建兴三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从南中归来,在途中听闻南益州的西南蛮族首领孟获是反复无常、善变无常的人物,于是决定出兵攻打他们。
在进攻时,孟获却被众军打败并逃脱,最终被迫进入山中的隐秘处。
诸葛亮得知后决定乘胜追击,于是展开了他七擒孟获的计划。
二、第一次擒获孟获诸葛亮率领部队在山中不断寻找,终于发现孟获在山洞中。
孟获面对强大的敌人倍感惊慌,便被诸葛亮的计谋所迷惑,误以为自己即将被杀。
于是他主动投降并表示愿意归附。
诸葛亮为了证明他的诚意,将孟获杀了一头牛作为祭品,这样孟获才彻底相信诸葛亮。
三、第二次擒获孟获孟获先前曾答应与邻国结盟并抗击汉朝,而现在他忽然又改变态度,试图反悔。
诸葛亮曾事先料到此事发生的可能性,并在行军途中放弃了一些器具让孟获拿走,以期引起他的信任。
结果,孟获在诸葛亮的熏陶下,愿意与其结盟。
然而一旦风头过去,孟获再次反悔,装病拒绝前进。
诸葛亮便用了假的草药治好了他的病,最终孟获再次投降。
四、第三次擒获孟获此时,孟获变本加厉,不再是之前的感慨万千,而是让诸葛亮明确知道他的力量和能力。
诸葛亮为了不断掌握孟获的情况,利用包围孟获山寨的大雾天气和派出小偷侦察的方式,一直对孟获进行监视。
最终在他意识到情况紧急并要逃跑的时候,被诸葛亮在追逐途中精心设置的陷阱所骗,再次被俘。
五、第四与第五次擒获孟获诸葛亮因为行军的需要,不得不让孟获打铜鼓。
孟获顺着小道越过山岗,准备逃脱,而此时彭羕将军已经率领部队包围了他。
为了不被捉,孟获飞檐走壁,然而还是被诸葛亮识破后再次抓住了。
在第五次擒获时,孟获已经彻底被诸葛亮所威慑,害怕与其作对。
六、第六次擒获孟获在第六次擒获中,孟获听到敌军露营地的笛声后,派出部下去打探,在这时被诸葛亮打扮成迷路的老汉(实际上是诸葛亮本人)带回来,进而再次被擒。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家都很熟,但是这个孟获是谁呢?诸葛亮为何要七擒孟获呢?下⾯就跟⼩编⼀起来看看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吧!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
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志北伐,以重兴汉室。
就在这时,蜀南⽅之南蛮⼜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双⽅⾸战诸葛亮就⼤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领孟获。
但孟获却不服⽓,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
孔明得知⼀笑下令放了孟获。
放⾛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
副将听了⼗分⽣⽓,⼤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
副将回营后,⼼⾥⼀直愤愤不平。
⼀天,他将孟获请⼊⾃⼰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了汉营。
孔明⽤计⼆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放了他。
这次,汉营⼤将们都有些想不通。
他们认为⼤家远涉⽽来,这么轻易地放⾛敌⼈简直是像开玩笑⼀样。
孔明却⾃有道理:只有以德服⼈才能真的让⼈⼼服;以⼒服⼈将必有后患。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
半夜时分,孟优带⼈来到汉营诈降,孔明⼀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喝得酩酊⼤醉。
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投罗⽹,被再次擒获。
这回孟获却仍是不⽢⼼,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
孟获回到⼤营,⽴即着⼿整顿军队,待机⽽发。
⼀天,忽有探⼦来报:孔明正独⾃在阵前察看地形。
孟获听后⼤喜,⽴即带了⼈赶去捉拿诸葛亮。
不料这次他⼜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
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再次放了他。
孟获带兵回到营中。
他营中⼀员⼤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分感激诸葛亮。
为了报恩,他与夫⼈⼀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
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呼是内贼陷害。
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意,蜀军⼤举南征,孔明⽤计挑拨离间,使⾼定杀了雍闿、朱褒,提着两⼈⾸级来降,永昌之危遂解。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且说刘备死后,他儿子刘禅继位为皇帝。
魏国大臣司马懿建议魏国皇帝曹丕派出大都督曹真提兵十万,联合东吴孙权、蜀汉降将孟达、蛮王孟获、辽东鲜卑国大举进兵来攻打蜀汉。
蜀汉皇帝刘禅大惊失色亲自去找丞相诸葛亮,只见诸葛亮悠闲的在后院里观鱼。
刘禅问道:如今曹丕兵分5路进犯,丞相怎样能如此安然观鱼呀。
诸葛亮笑道:陛下稍安,5路大军臣已经退去了路。
刘禅颇感惊奇,诸葛亮这几日门都没出又怎么退了敌兵呢?诸葛亮解释道:辽东鲜卑国引兵犯我西平关,但辽东羌兵都把马超看作是神威天将军非常敬畏,我已经让马超星夜赶去西平关,这一路就无忧了。
南蛮王孟获我也让魏延统兵左出右进,右出左进来疑惑他,蛮兵只喜欢夸耀武力,却不会用计,所以这一路也不必担忧了。
关于降将孟达我已经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人送去,他也不想被魏国使唤,自然就会自称有病延缓出兵。
魏国大都督曹真也不必担忧,赵云将军和关兴、张苞已经在他必经之路上坚守,想必不久之后他就会退兵了。
倒是东吴孙权我还要找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凭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他不要出兵。
刘禅一听大喜过望:丞相今日之言,让朕如梦初醒啊。
不久诸葛亮派出能言善辩的邓芝与孙权再次结盟。
诸葛亮竟然足不出户就平了5路来犯之敌。
魏国皇帝曹丕不甘心又亲率三十万大军去讨伐东吴,但东吴和蜀汉已经结盟,互相呼应又让曹丕大败而回。
此时有人来报诸葛亮,说南方的蛮王孟获要带领十万大军前来进犯南部四郡,诸葛亮心想将来若想要北上征伐魏国统一中原,南蛮这个后顾之忧一定要先解决,要有一个安定的后方才行呀。
于是诸葛亮亲自率兵以赵云、魏延为大将,关羽第三子关索为先锋,前往征讨孟获。
蛮王孟获这时正在营帐中坐着,忽然探马来报说他派出的三洞元帅、金环三结元帅、董荼那元帅,厄令南元帅、都已经战败被诸葛亮捉了去了。
孟获大怒,亲自进兵遇到了蜀将王平,王平横刀远望只见着这孟获:头顶嵌宝紫金冠,身披缨络红锦袍,腰系碾玉狮子带,脚穿鹰嘴抹绿靴,骑一匹卷毛赤兔马,悬两口松纹镶金宝剑威风凛凛。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南征,途中遇到南蛮部落首领孟获。
孟获原本是刘备的臣子,后来因为受到刘备的委屈,于是起兵反叛,自立为王。
诸葛亮得知孟获的反叛消息后,决定亲自率军前往讨伐。
诸葛亮派出部将姚信前去劝降孟获,但孟获却将姚信打伤,并将他押送到自己的部落。
诸葛亮为了救回姚信,决定亲自前往孟获的部落。
在前往的途中,诸葛亮故意散布谣言,说自己要用七个金铃来擒拿孟获。
当诸葛亮到达孟获的部落时,孟获听信了诸葛亮的谣言,认为诸葛亮有七个金铃来擒拿自己,于是束手就擒。
诸葛亮并没有使用任何暴力手段,而是用智慧和谋略成功地擒获了孟获。
在擒获孟获后,诸葛亮并没有杀害孟获,而是待他如同宾客一般,用心感化孟获。
孟获在诸葛亮的感化下,最终归顺蜀汉,成为了诸葛亮的部下。
七擒孟获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善良胜过武力和暴力。
诸葛亮用智慧和仁爱感化了孟获,最终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得力部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一定要用暴力,更重要的是要善待他人,用智慧和仁爱去化解矛盾,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七擒孟获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可以影响他人的心态和行为。
诸葛亮待孟获如同宾客一般,没有怀恨和报复之心,而是用心感化孟获,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待人处事要宽容大度,善待他人,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和信任。
总之,七擒孟获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智慧和仁爱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胸怀和气度可以影响他人的心态和行为。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智慧和仁爱去处理问题,待人处事要宽容大度,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七擒孟获成语故事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的一个典故,体现了诸葛亮善于运用智慧和平衡各方势力的外交手段。
故事发生在公元234年,刘备去世后,南蛮地区局势动荡,诸葛亮为了稳定南蛮,决定亲自南征。
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位首领,拥有强大的实力。
诸葛亮希望通过擒获孟获,使他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从而达到稳定南蛮的目的。
于是,诸葛亮率领蜀军向南征伐,途中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战斗。
在战斗中,诸葛亮采用了欲擒故纵的策略,故意放开孟获,让他放松警惕,充分暴露,然后再将他捉住。
经过七次擒获和释放,孟获终于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诚意所感动,心悦诚服地归顺了蜀汉。
此后,诸葛亮任命孟获为南蛮地区的掌管者,使南蛮地区得到了安定。
七擒孟获这个典故传达了智慧和勇气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善于化解纷争、平衡势力的外交才能。
这个故事在后世广泛流传,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是中国历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蛮反复叛乱的首领孟获进行七次擒拿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展现了诸葛亮智谋高超、胆识过人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典型的智擒战例。
孟获是蜀汉南蛮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他多次反叛蜀汉,给蜀汉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稳定南蛮地区,诸葛亮多次出兵南征,最终成功地将孟获收服。
第一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魏延、关平等人出兵,孟获被擒获。
但由于蜀汉军队的军纪不严,孟获趁机逃跑,逃回南蛮地区,再次发动叛乱。
第二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谡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但是,由于蜀汉军队的军纪依然不严,孟获再次逃跑,逃回南蛮地区,再次发动叛乱。
第三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姜维、马岱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这一次,诸葛亮下令加强对孟获的戒备,并严格监视孟获。
但是,由于蜀汉军队的军纪依然不严,孟获再次逃跑,逃回南蛮地区,再次发动叛乱。
第四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黄忠、张苞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这一次,诸葛亮下令加强对孟获的戒备,并严格监视孟获。
同时,诸葛亮派遣文官向南蛮地区宣传蜀汉的政策,争取南蛮人民的支持。
在蜀汉军队的军纪得到改善的同时,孟获也被蜀汉的政策所感化,决定归附蜀汉。
然而,由于南蛮地区的其他部落首领的干扰,孟获最终又再次发动叛乱。
第五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谡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这一次,诸葛亮下令加强对孟获的戒备,并严格监视孟获。
同时,诸葛亮派遣文官向南蛮地区宣传蜀汉的政策,争取南蛮人民的支持。
在蜀汉军队的军纪得到改善的同时,孟获也被蜀汉的政策所感化,决定归附蜀汉。
这一次,南蛮地区的其他部落首领也被蜀汉的政策所感化,纷纷归附蜀汉,南蛮地区的叛乱得到了平息。
第六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姜维、马岱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这一次,孟获对蜀汉的政策感到满意,决定彻底归附蜀汉,并帮助蜀汉巩固南蛮地区的统治。
南蛮地区的叛乱得到了最终的平息。
第七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黄忠、张苞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七擒孟获故事七擒孟获是中国历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次出兵南蛮的故事。
南蛮地区是中国古代对今天西南地区的称呼,而孟获则是当地的一个部落首领。
此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蜀汉与东吴联合对抗曹魏,而南蛮地区则成为了蜀汉的一个重要战略位置。
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他曾多次袭扰蜀汉的边境,给蜀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了解决南蛮地区的问题,诸葛亮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南蛮,七次擒孟获。
第一次出征,诸葛亮派遣关羽和张飞率领军队前往南蛮,但孟获听从了妻子的劝告,主动投降。
第二次出征,诸葛亮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南蛮,孟获再次投降。
第三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四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五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六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七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在整个过程中,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包括利用孟获的妻子、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等,最终成功地七次擒获了孟获。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文明的精髓。
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是战胜敌人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的武力。
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和平的追求和智慧的推崇。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文明的精髓。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
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
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
孟获退回益州郡。
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
诸葛亮就放他回去。
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
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
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
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
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
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
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
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
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
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
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
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
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两军交战必有死伤,为此南征回师途上,诸葛亮还命士兵制作了一种食用馒头来祭奠死去的冤魂。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
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
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
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其中七擒孟获的故事是
这部小说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故事讲述了刘备与诸葛亮成功七次擒获
南蛮王孟获的经历。
故事开始,刘备和诸葛亮听说南蛮地区的南蛮王孟获非常强大,
且对汉族人有敌意,便决定前往南蛮地区征讨孟获。
他们准备了丰厚
的礼物,希望能够打消孟获的敌意。
刘备和诸葛亮带领着大军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了南蛮地区。
在南蛮地区,刘备和诸葛亮展示了自己的诚意和友善,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说服了孟获,使其归附了刘备。
孟获发誓要效忠刘备,并献上了
南蛮地区所需的特产和贡品。
不久后,刘备和诸葛亮发现孟获虽然归附,但心思不稳定,而且常常
趁机与周围的南蛮部落勾结,企图背叛刘备。
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
提议擒拿孟获,并将其软禁起来。
他们设下了多个圈套,七次擒获了
孟获。
每次擒获后,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惩罚孟获,而是宽容地释放他,并
再次示好。
孟获对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宽容感到十分感激,开始真心地
归附刘备。
最终,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善意极力劝导下,孟获终于消除了敌意,彻
底接受了刘备的统治,成为了忠诚的臣子。
刘备也对孟获给予了特别
的待遇,给予了他高位以示信任。
通过七次擒获孟获的经历,刘备和诸葛亮不仅成功地稳定了南蛮
地区的局势,也赢得了南蛮人的支持和忠诚。
这次行动不仅是一次征服,更是一次智慧和宽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