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
- 格式:pptx
- 大小:142.78 KB
- 文档页数:20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人,因终生未离开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周敦颐简介周敦颐简介无非是两个方面——思想和作品。
周敦颐是儒家思想先行者,著名的理学家,生于1017年天禧元年,北宋道州人士。
周敦颐从小勤奋好学,遇到问题一定要弄懂,并研究其本质,这对于以后周敦颐成为理学家成为了很大的助力,他8岁时就才华过人,聪明伶俐,仁义有孝心,深得龙图阁学士郑向喜爱。
庆历六年,大理寺臣程响也夸他绝非寻常人,并于周敦颐结交为友。
周敦颐一生研究理学,并作品繁多。
儿时的周敦颐很喜欢白莲,就此有了以后的《爱莲说》,词中表露了周敦颐不喜名利,像白莲一般洁身自爱的节操。
周敦颐的理学作品《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被后人编成了《周子全书》。
《周元公集》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以平静为主,事实上周敦颐的作品大多都是以平静为主,这也符合了理学的本质文笔。
《太极图说》是为《太极图》写的说明,讲的是:太极是宇宙的根源,阴阳之气,五行构成人和万物,该作品对于后人的影响很大。
《通书》源自于易经。
古代人看风水,算卦的人也不少,周敦颐把儒家的思想和易经的心得合在了一起,编成了本书。
周敦颐出过很多论断,把儒学推进了另一个境界。
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为后世人所不断推敲。
总体来说,周敦颐为理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其实是把道学,儒学,佛学等思想汇聚在了一体。
从周敦颐的简介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一个思想上超时代的人。
周敦颐的故事公元1021年,周敦颐时年4岁,重阳节时,父亲周辅成和几位好友饮酒聊天,看着远处怡人的风景,心情十分畅快。
村前五个土墩子引起了周辅成和他朋友的兴趣。
大家商量着要为这五个土墩子想出别致的名字,大家抓耳挠腮没有头绪。
此时,正在一旁玩耍的周敦颐沉思了一会,脱口而出说,东边的土墩叫木星,南边的土墩叫火星,西边的土墩叫水星,北边的土墩叫金星,中间的土墩叫木星。
《宋史·周敦颐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徙如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
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①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②,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注】①指的是周敦颐的老家营道。
②孤寡。
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宋史·周敦颐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徙如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
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①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②,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注】①指的是周敦颐的老家营道。
②孤寡。
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周敦颐的简介周敦颐(256年-194年),字梁恪,号敦威、先諭,沛郡薛人(今河北唐县),属楚国。
汉著名思想家,劝学家,由郑玄改其名敦颐。
一、仕途1、建兴初年两汉初期,继任大夫。
官至谏议大夫。
受汉朝尊称先諭,排行第一,对汉朝政治和社会有过不小的影响。
2、哀帝时期元帝即位后,周敦颐官至司空,是汉朝最尊贵的职位。
并曾多次出行进谒元帝。
3、景帝时期景帝即位后,周敦颐年老体衰,病重,官改为博士,准许可以休息。
4、定王后期定王时期,周敦颐因病去世。
是西汉的经学大师。
二、思想1、孟子的影响周敦颐多得孟子的影响,他认为政治应当体现内外之理,以保证变革有序,实行改革时要有耐心,不可急功近利。
2、坚持正明原则遵循正明原则,把尊帝之敬当为最高权利,周敦颐称呼mp3汉朝皇帝为“先生”,表示最崇敬的态度。
3、尊重人性周敦颐强调,不应该做不利于民众的事,尊重人性,不能苛求。
而要注重维持民众的利益,做好民众的容莱。
4、强调包容他主张政府准容的态度。
他认为要平等地思考各家之间的关系,包容对立面,构建良好的整体关系。
五、传承1、影响弘传周敦颐基于汉朝社会环境,肩负着思想领导和政治指导的职责,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成为古代思想史上重要形象之一。
2、著作继承周敦颐著有《先胜春秋》,这部典籍,把他的思想及开拓精神传达给后世,并且被认为是古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3、丛书延续周敦颐的思想,也流传于文化圈的很多丛书中。
例如晋代的丛书《玄门九经》和《志林》,都是有关周敦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4、启发作用周敦颐的思想,被后世所广泛认可,他深入浅出地讲授思想,给后世提出了思考,启发人们把握科学观点,遵守平衡原则。
资料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
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虚岁十五岁),其父病逝。
于是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
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
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2]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
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
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又名敦实,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出生在广西贺州桂岭镇,祖籍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出生于书香世家。
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
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
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虚岁十五岁),其父病逝。
于是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
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
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历史人物)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
周敦颐(1017~1073年)宋代思想家、理学家,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
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太极图说。
“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周敦颐简介周敦颐(1890-1976),字仲谋,号惠颐,四川松滋人,汉族,现代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周敦颐,中国近代第一位受到正大学术界尊重与肯定的文豪。
他见证了中国帝制向民主民生改革转型的历史空间,从封建社会的终曲到近代浮躁民族的苦难;把老舍的农民文学告诉国人“什么是文A”,把宋《论语》的千古智慧告诉国人“什么是文化”;他是作为晚清民族脱胎换骨之活学者,他不仅是文艺、思想、教育、理论宝库,更能将这些陈述变为实践,使它们在中国现代文化改革中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
周敦颐从小立志探索现代文明,九岁上学便具有初步的文学素养。
15岁当选四川省文坛靑年功臣,凭借胸襟开朗的精神气质、直爽向上的精神风范以及辩证的思维能力,在广大文豪青年中得以突出显著,引起新思潮的关注。
1912年,周敦颐考入了仰恩洋学院,在这里遇到了诸多晚清新思潮的宗师,结识了诸多前行者,他们共同谋求一种科学合理的新式洞察,仗欢天下新思想旗帜,树立致益于古今中外,公道良善美德政府新拓荒者的芬芳。
也正在此时,周敦颐在此时此地,他终于找到了一片新森林,自由飞翔,把狂草野花灌溉蒸腾;开拓出一片新净土,乘风破浪,展示出理性且有灵动的充分智慧。
1917年,周敦颐考取教育科研进入北京师大任教,每天讲课的时候总以“行厚以义”的传统精神来谆谆善诱学生,让他们明白:要获得新的现代文化改革,必须牢记中国传统优良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他在北外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出席1918年国民大会,展示中国改革道路的谋略。
1920年,他创立了以语文视野为主的“民智”学社,把中国文艺的思想修养奠定下来,他萌发出“新文学家”的概念,其追求是“以属社会的广泛术物性和浓厚的个人术物感来作文”,他的文学以及文艺的成就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新民文化的发展,令许多人感动激发。
1921年,他出版《新论》,提倡“民本主义”,提倡“民意由社会主义出发,厚植民脉”。
在他策划下发动的“民学运动”改革了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为开启中国文化的蓝图完成了初步工作,受到政府、学术界和民众的热切关注。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日: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倭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环为也。
”逵悟,囚得免。
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
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
周敦颐(Zhōu Dūnyí)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敦颐的舅父郑向是衡阳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住衡阳西湖北岸。
周子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时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至1 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在衡州度过了人生成长最重要的12年。
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后作《爱莲说》即源于此。
周子在衡生活过的五处遗迹四处已毁,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今高新开发区柘里村爱莲堂是周子在衡生活的惟一幸存遗迹。
衡阳是湖广重镇,历史悠久,九曲湘江,巍峨衡山,地灵人杰。
周子是喝湘江水,食西湖粮,受衡阳文化教育长大的。
周子之所以开风气之先,能成为理学学派的开山鼻祖,与他在衡阳的成长历程不无关系。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周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中国历史故事-理学鼻祖周敦颐简介周敦颐人物结局人物档案姓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宋道州营道出生时间:1017年去世时间:1073年职业:哲学家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理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被后世尊为理学派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大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北宋的一位官员。
因为做官的原因,居住地经常迁徙,但是出生地还是在宋道州营道。
除了这一点,小编在这里还想特别补充一下。
周敦颐出名的不仅仅是《爱莲说》,同时他还是近现代名人周树人、周作人,以及人民敬爱的好总理周恩来总理的先辈。
周敦颐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周敦颐于是跟着自己的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兄长卢敦文投靠了衡阳舅父郑向。
后来又因为舅舅职务调任,到了漕河一带。
周敦银聪慧仁孝,所以尽管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郑向却对周敦颐十分疼爱,十分看重对周敦颐的教育。
当时周敦颐十分喜爱莲花,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
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
和着莲花清香,盛夏美景,周敦颐常常在此间参经悟道,好不自在。
现今的濂溪周氏宗祠,实际上就是以前郑家的故宅。
周敦颐自幼喜欢读书,勤奋好学,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正是因为他遍阅群书,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才能接触到不同的知识和思想。
从先秦诸子到道佛经学,他都有所涉猎。
这些思想和经验,都曾为日后他提出先天宇宙论思想的基础。
二十岁的时候,在朝为官的舅父郑向,向皇帝保奏,给周敦颐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职位虽小,但是周敦颐却一点也不轻视。
任职期间他尽职尽责,切实处理百姓的各种问题,为百姓莫福利,所以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深得民心。
工作之余的时间,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著成《太极图·易说》。
《太极图·易说》中所说的一个宇宙生成论思想,成为北宋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
后世人也因此,将周敦颐奉为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儒学人物: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学者习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儒家学者,哲学家,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宋明理学中之"濂学"即由周敦颐而得名的。
周敦颐历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知南康军等职。
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从其学。
精通《易》学,著有《太极图说》(本名《太极图·易说》)、《通书》,周敦颐的《易》学属于宋《易》中的"象数"一派,南宋朱震、胡宏都说其学是从五代至宋初时期的华山道士陈抟处来的。
他的《太极图易说》(《太极图说》之本名),批判地吸取了道家系统宇宙发生论,将之与《易传》系统的的宙理论结合起来,建构起了儒家哲学的基本宇宙生成模式;而其《通书》则提出了儒家心性沦、伦理学、工夫论等许多概念命题,尽管那还是比较简单的。
周敦颐非常推崇孔子,他说:"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
"(《通书·孔子厂》)他着力发挥了《周易》的哲学以及《中庸》关于"诚"的思想。
他提出:"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太极图说》)人与万物是由"无极之真"同阴阳、五行妙合、交感、化生而成。
人为万物之灵,圣人据阴阳、五行之性,确定世界的基本法则,说:"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焉。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同上)又得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说:"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北宋著名哲学家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的人物事迹本文导读: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现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天圣六年(1028年),还不到十八岁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
两个月后的一天,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墩贲又因病夭折。
月岩悟道天圣七年(1029年),十四岁的周敦颐请示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伴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带着许多书本,揣着许多想不明白的问题,奔向月岩,专心读书思考。
千里投亲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终于来到了舅舅郑向家。
景祐三年(1036年),郑向依据官衔,按照惯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荫,准许一名子弟出来做一名小官。
爱之如子的舅舅将这个机会给了他,周敦颐就此当上了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就在同一年,周敦颐娶朝廷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陆氏为妻。
景祐四年(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迁润州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舅舅、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润州,与舅舅郑向为伴。
之后,周敦颐便在润州鹤林寺守丧,期间见过范仲淹。
初入仕途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兴教办学庆历四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
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
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周敦颐的古诗十首
1.《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2.《任所寄乡关故旧》
(宋)周敦颐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3.《剑门》
(宋)周敦颐
剑立溪峰信险深,吾皇大道正天心。
百年外户都无闭,空有关名点贡琛。
4.《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宋)周敦颐
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
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5.《书仙台观壁》
(宋)周敦颐
到官处处须寻胜,惟此合阳无胜寻。
赤水有山仙甚古,跻攀聊足到官心。
6.《石塘桥晚钓》
(宋)周敦颐
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
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
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
7.《读易象》
(宋)周敦颐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8.《题冠》
(宋)周敦颐
一日复一日,一杯复一杯。
青山无限好,俗客不曾来。
往事已如此,朱颜安在哉。
寄语地上客,历乱竟谁催。
9.《牧童》
(宋)周敦颐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10.《赞莲》
(宋)周敦颐
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