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民以食为天〞,粮食平安始终是国家和经济平安的底线[1]。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平安和社会稳定[2]。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和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
但与兴旺国家相比,河南省小麦在产量、品质、种植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小麦的种植效益和加工水平,带动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开展。
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我国粮食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高质量开展是转变农业开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所在。
1开展现状河南省位于华北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河南省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籽粒灌浆期短的特点。
河南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为主,小麦和玉米轮作,对早熟性要求较高。
1.1总产实现稳定增长自2012年以来,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40万hm2以上,2018年到达574万hm2,占全国小麦面积的25%,稳居全国首位。
河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6年小麦年产量逾3500万t的省份,2020年河南小麦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到达3753.13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5%,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表1〕。
河南省小麦总产量从2012年的3223.07万t增长到2020年的3753.13万t,增长了16.8%,年均涨幅1.8%,实现了稳定增长。
1.2小麦单产水平持续提高随着一大批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落实,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快速提高。
2020年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到达6.61t/hm2,居国内各小麦生产省份小麦单产的首位。
2021年修武县小麦高产示范田小麦产量到达了13.47t/hm2,较全国小麦单产纪录〔12.85t/hm2〕增加0.62t/hm2,刷新了全国小麦高产纪录。
1.3优良小麦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河南省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品种创新带来的单产提高,品种对小麦增产的奉献率达45%以上。
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大力推广和科学利用优良品种是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措施。
我省小麦生产连续实现增产增收,充分证明了科学利用小麦优良品种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现小麦增产的同时,我省小麦品种利用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对我省小麦增产尤其必要。
1 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存在问题纵观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基本做到了因地制宜、区域布局、科学配置、优化组合,使良种品质水平和覆盖率不断提高,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给予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确保我省小麦生产安全、持续、健康发展。
1.1 弱春性、春性品种播种过早据统计,河南省每年都存在因农民不了解品种特性或急于进城务工或抢墒播种等原因,出现一定面积的弱春性、春性品种早播麦田,在黄淮南片麦区秋暖冬寒或倒春寒出现的频率是十年七遇或八遇,弱春性、春性品种因冬前旺长造成主茎和分蘖全部冻死,有些不耐倒春寒的半冬性品种也因冻害造成株高普遍降低,导致缺粒而减产。
1.2 综合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少,病害重发年份减产较重由于纹枯病、赤霉病抗源贫乏及省内多数育种单位鉴定选择地点对这些病害的选择压力小等原因,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无一抗纹枯病和赤霉病,只是感病程度的不同,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也较差,存在病害大面积流行的隐患,致使在病害重发年份减产较重,小麦籽粒商品品质也受到严重影响。
1.3 片面盲目选择品种丰产性、稳产性是衡量一个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选择使用品种的重要依据。
盲目地将一些未经中间试验或审定通过的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将中低产田品种种植到高水肥地,将高产品种种植到中低产田,甚至把弱春性品种作为半冬性品种利用,不仅使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给生产上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
2 小麦品种利用发展对策我省小麦生产在品种布局时,既要结合我省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又要兼顾往年品种的表现以及发展趋势。
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农业大省之一,农业发展在河南省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下是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的总结。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河南省农业在生产结构上不断优化调整,逐渐从以粮食为主向粮食、油料、畜禽、水产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河南省农业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农业科技推广覆盖率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三、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河南省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第一。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加强和完善,农作物品种更新迭代速度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这些都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畜牧业和水产品产业发展迅速河南省畜牧业和水产品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养殖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水产品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方式不断创新。
五、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良好河南省农村电商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农村电商覆盖面广,农产品电商销售额逐年增长,改善了农产品流通机制,提高了农民收入。
六、农村旅游蓬勃发展河南省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发展蓬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河南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旅游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河南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品产业快速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旅游蓬勃发展,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也要注意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小麦生产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小麦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全球粮食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小麦生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也愈加重要。
本文将从小麦生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麦生产的现状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市场的需求,小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也不断攀升。
目前,我国每年小麦的总产量已经突破1亿吨,占据了全球小麦市场的一席之地。
2.品种不断丰富我国是一个小麦品种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全国各地都有各自适宜的小麦品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麦品种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目前,我国的小麦品种已经发展到了第十代,在品种的稳定性、抗逆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3.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生产已经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机械化播种、化肥施用、农药防治、机械化收割等为主要内容的小麦生产体系,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小麦生产的未来发展1.品种改良众所周知,品种是农作物生产中最基本的要素。
未来,我国的小麦品种将不断提高品种稳定性和抗病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2.科技创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也越来越重要。
在小麦生产中,科技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小麦生产将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智能化生产,提高小麦的品质和增加产量。
3.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也变得越来越必要。
未来,小麦生产也将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品牌化。
小麦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小麦生产也将不断发展。
在未来,小麦生产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河南省优质小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作者:路文阁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1年第10期河南玖润农业项目咨询有限公司路文阁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小麦主食种植区和主产区,小麦平均每667 m2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年均可处理小麦的万吨能力再次位列2020年全国第一。
粮油主食生产的深加工总量首次突破1亿t,主食生产规模达到粮食产业化的占48%。
其中,河南小麦面粉及其制品工业化的馍、挂面、方便面等年产量2020年占全国近1/3,速冻加工食品的面粉年产量则在2020年占全国近2/3。
一、存在的问题(一)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全省农业科技投入仅占科技经费总投入的10%左右,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与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小麦育种种质利用集中度过高,导致小麦育种难有突破性进展,且新品种同质化严重,抗病基因单一,生产利用风险大。
(二)经营主体动力不足,比较经济效益低小麦田在生产中往往呈现出高成本、低效益的特点。
融资难度大,由于小麦生产收益相对较低,经营主体缺少抵押物,有效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规模化经营主体一般要在种麦前预付地租,给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造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三)产业规模优势不突出,产业化水平仍需提高全省小麦加工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全省日处理500 t以下的面粉加工企业数量和工业产值占企业总数和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69.2%和28.8%,呈现明显的“倒三七”结构。
知名品牌不多,虽然全省面粉及面制品加工企业众多,面粉、挂面、方便面等小麦制品均居全国第一,但除速冻食品等个别优势产业外,其他领域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强品牌不多。
二、发展对策(一)建立优质小麦育种制种项目河南省立足于市场需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条件及其现有的基础,建设优质小麦育种制种以及种子加工基地,提升小麦良种供应能力。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并同步实施统防和统治补贴、生物有机肥补贴、深耕补助等,支持农民在当地积极利用优秀作物种子,提升良种覆盖率。
小麦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对小麦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和分析:
1. 生产区域分布:小麦主要种植在北方地区,其中以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份的小麦产量最高。
2. 种植面积变化:近年来,小麦的种植面积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由于农民转种其他经济作物或城市化进程加快,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3. 产量水平:尽管种植面积下降,小麦的单产水平逐年提高。
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品种的推广以及科学的种植管理都对小麦产量有所提升。
4. 主要影响因素:小麦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病虫害问题以及市场需求等。
气候异常对小麦产量的波动性造成影响,病虫害问题也是制约小麦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5. 供需状况:小麦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且国内外市场均有需求。
然而,由于国内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影响,小麦市场供需状况可能出现波动。
6. 政策支持:为促进小麦生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补贴政策、科研投入和技术指导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小麦生产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种植面积、产量水平、供需状况和政策支持等。
为了保障小麦产业的良性发展,应加强科学种植管理、研发新品种和加强对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防控措施。
河南农业2022年第28期
NONGYE ZONGHENG
农业纵横
河南省富硒小麦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是河南省最大的富硒小麦生产区。
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永城市大力培育发展富硒小麦种植和面粉加工业,建设集中连片的富硒小麦高标准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开展富硒小麦技术研发与应用,实行订单生产,同时积极研发富硒馒头、水饺、面条、面包等不同用途小麦粉以及特色深加工食品,推动富硒小麦规模化、品牌化 发展。
四、富硒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研发水平低
富硒小麦的基础性研究不足,一些关键补硒技术仍需验证,缺乏成熟的规模化、标准化集成技术,生产水平低,难以满足企业加工需求。
产品研发创新不足,缺乏精深加工,加工工艺简单,趋同严重,产品层次低。
(二) 生产经营规模小
与国内富硒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河南省富硒
构建了富硒小麦标准体系。
育、引进及配套栽培新技术攻关;支持富硒土壤区优先试点,建设富硒小麦示范基地,加快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应用;加强标准创新,完善构建河南富硒小麦全产业链标准技术体系;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富硒小麦加工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三) 推进产销衔接
政府部门应坚持以优势产地为基础,以订单生产为纽带,支持加工企业、购销企业等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富硒小麦发展联合体,进行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构建“产—供—销”产业链,加强富硒小麦检验检测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确保产销信息畅通,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进产销加一体化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 程丽红)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粮食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概况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连续多年来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河南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400亿斤原粮和加工制成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粮食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是经营主体面临市场竞争做出的实践探索,但是高质量发展模式要想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需要更具精准性和内驱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粮食种植面积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2019年河南粮食总产量6695万吨(1339亿斤),全国排第二。
2018年河南省全省粮食种植面积10906千公顷,2019年粮食种植面积10735千公顷,减少172千公顷,同比减少1.6%。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河南地区主要是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
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合小麦生长,并且可以实现高产。
其中,2019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5706.65千公顷,减少33.20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801.33千公顷,减少117.63千公顷。
三、粮食产量“中原粮仓”河南再获丰收,2019年全年粮食产量6695.36万吨,比上年增加46.45万吨,增长0.7%,再创历史新高。
康县小麦生产现状调查
康县是河南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域,位于中国中部平原地带。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
件和良好的农业基础,康县的小麦生产一直十分重要。
康县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小麦生长。
康县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温度适中。
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气候更是对小麦的生长非常有利。
康县土地肥沃,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应。
康县的土地主要由黄土和砂壤组成,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
康县地势平坦,灌溉条件优越,农民可以灵活利用水源来满足小麦
的生长需要。
康县的农民种植小麦的技术水平也较高。
康县农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掌握了
许多种植技巧和管理方法。
他们善于选择合适的品种、科学测土配肥、合理施肥施药、适
时灌溉等,保证了小麦的健康生长。
康县的小麦生产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天气的不确定性。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康
县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可能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收成。
农民需要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及时采
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康县的小麦产量也受到包括病虫害在内的农业灾害的威胁。
保持农田的卫生和进行科
学的防治措施对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非常重要。
康县需要进一步加强小麦的技术研究和推广。
通过引进新的品种和种植技术,以及加
强培训和宣传,可以提高康县小麦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康县的小麦生产现状较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农民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相信
康县的小麦产业会进一步发展壮大。
小麦生产现状及增产技术措施摘要:小麦是河南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产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质量。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栽培技术,还需要严格把控病虫害防治工作。
对此本文结合河南省新蔡县佛阁寺镇小麦生产现状,提出科学有效的增产技术与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麦种植;增产技术;拌种;病虫害防治从近些年发展情况来看,新蔡县佛阁寺镇在抓好抓实疫情防控的同时抓好夏粮生产一一麦田管理,向全镇发出号召抓好夏粮生产确保丰产丰收把受疫情的影响损失夺回来,得到了全镇广大干群的积极响应。
镇党委、镇政府有号召,有决策,全镇广大干群有行动,有回应。
镇组织的农业专家及时准确向农民群众做好虫情病情测报,广大农民群众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加强麦田管理。
今年在遭受了严重病虫害的情况下,该镇小麦仍获丰收。
为防治大气污染,杜绝焚烧秸秆现象发生,该镇抓好麦收的同时抓好秸秆粉碎返田综合利用,并抓好帮扶抢收抢种。
1河南省佛阁寺镇小麦生产现状只要提起河南小麦,大家都会想到一句话:河南熟,天下足。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是小麦最核心的主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高达8525.64万亩,总产量达到762.61亿斤。
河南以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0%的粮食,这其中,河南仅小麦生产量就占中国总产量的1/4,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小麦之乡”,稳稳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一粒粒可靠优质的“小麦种”,为河南小麦撑起了安全屏障。
伴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南省小麦单产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公斤发展到现在的441kg,是世界小麦单产的2倍。
近年来,河南小麦单产水平一直居全国首位。
2小麦实现增产目标的重要性小麦栽培是河南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小麦植株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对小麦植株构成了严重威胁[1]。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较好的基础。
但在当前形势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牌建设不足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通过与农业科技的融合,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有望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升,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好的保障。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前景广阔,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分析、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 引言1.1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是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整体相对较低,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缺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突出,农药残留、兽药滥用等现象普遍存在,给消费者健康带来隐患。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对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了解有限,导致农业发展受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推动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要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信息意识,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提高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小麦生产总结6篇第1篇示例: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和生产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的生产总结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小麦生产进行总结,分析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技术水平不高。
部分地区农民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小麦的产量低下,品质无法保证。
3. 病虫害防治不到位。
小麦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民对病虫害防治不重视,导致病害面积扩大,影响小麦产量。
4.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一些地区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导致水资源浪费和水土流失,影响小麦的生长。
二、解决办法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工作,推广有机肥料和新型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3. 加强病虫害防治。
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 合理利用水资源。
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三、总结小麦生产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小麦生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提出,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小麦生产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推动小麦生产的持续发展。
希望广大农民能够增强科学种植的意识,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
通过以上的总结,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小麦生产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带来更多利益。
希望未来的小麦生产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河南省小麦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现状,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为确保河南省小麦持续增产,结合实际提出了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小麦;现状;发展对策
1引言
河南作为小麦大省,总面积、总产量和商品粮均居全国第一[1], 2004 年以来,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连续九年创历史新高。
河南小麦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小麦生产不仅对河南小麦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全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乃至世界小麦贸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小麦的发展历史
1949 年河南小麦播种面积为 400.54 万hm2,总产量为 253.9 万 t,单产为 633.9 kg/ hm2,2011 年小麦播种面积为 532.3 万hm2,总产量为3123.0 万 t,单产为5867 kg/hm2,小麦播种面积只增加了 32.89%,而总产量增加了 11.3倍,单产提高了 8.3 倍。
从河南的小麦发展来看,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1960)为缓慢增长阶段,本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12 年,由于当时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小麦产量虽然比 1949 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增长幅度较小,在 1958-1960 年间产量甚至出现下降趋势。
12 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49.99 万hm2,总产增加 103.1 万 t,单产增加 159 kg/hm2。
平均每年播种面积增加 4.166 万hm2,总产增加 8.59 万 t,单产增加 13.25 kg/hm2。
第二阶段( 1961-1984)为迅速增长阶段,从 1961年开始,小麦产量稳步增加。
24 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78.35 万hm2,总产增加 1492.8 万 t,单产增加3272.8 kg/hm2。
平均每年播种面积增加 3.265 万hm2,总产增加 62.2 万t,单产增加 136.37 kg/hm2。
与 1961年相比,播种面积增加 21.33%,总产增加 9.32 倍,单产增加 7.5 倍。
第三阶段( 1985-2011)为波动增长阶段。
本阶段河南小麦产量仍然处于持续增长趋势,但由于受到干旱、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产量波动较大,几乎每隔3 年就会有大的变化。
在这 27 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75.5万hm2,总产增加1594.8万 t,单产增加 2522.6 kg/hm2。
平均每年播种面积增加 2.7 万hm2,总产增加 59.0 万t,单产增加 94.42 kg/hm2。
3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
3.1 小麦种植情况
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引导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和保护,小麦播种面积连年稳中有增。
河南省小麦总体生产水平由中产阶段向高产阶段迈进,同时,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全省涌现一批攻关田,为推动全省小麦生产上水平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小麦总产稳定连续四年达到在 3000 万 t 以上,占全国夏粮产量的 1/4。
小麦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市场拉动和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河南省小麦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了全省小麦生产水平的提升。
3.2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河南省小麦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3.2.1 抗灾能力仍然较低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生育期间突发性灾害增多,常常遭受干旱、低温冻害、干热风和病虫危害,给小麦生产造成损失。
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仍然较低,现有的生产条件还不能适应小麦持续高产稳产的需要。
3.2.2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广手段落后,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较少,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棚架现象较为突出。
3.2.3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近年来,在国家对粮农采取多项补贴的惠农政策引导下,农民普遍重视了粮食生产,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由于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在高价位运行,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必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3.2.4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近几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动力近2000万人,且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缺少劳动力。
4 河南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
河南小麦已连续多年增产,今后如何保持持续增产,把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推向新台阶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河南小麦生产的发展,在稳定现有小麦面积基础上,在今后的小麦生产中应该,应从发展战略考虑,抓好以下几点:
4.1 加强超高产品种的选育, 挖掘品种潜力, 提高小麦单产水平
要加强优质、高产、多抗(抗病、抗旱、抗寒、抗倒)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尤其是要选育出适合河南省不同区域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大力推广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提高河南省整体小麦单产水平。
4.2根据国内外市场和加工业需求,稳定和扩大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和产量
根据国际市场和国内需求形势,及时调整优质专用小麦布局,在保证粮食总产和国家粮食安全需求的情况下,与不断提高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需求相结合,继续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和产后加工,为稳定粮食价格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4.3 加强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目前河南省小麦育种的单位和人员数量很大,每年要求参试的新品系很多,面对当前形势,如何提高育种水平,培育出有突破性的高产性好,抗逆性强的超高产品种和优质品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品种具有优良品质和较高产量水平的前提下,要加强超高产栽培研究,应根据品种特性,在不同生态区布置超高产试验、示范田,提高超高产试验研究水平。
要总结出不同产量水平和不同品质目标的相应的配套技术,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水平,为河南省小麦生产实现新跨越和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宋家永,阎耀礼,周新宝.优质小麦产业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胡廷积.小麦生态与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