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月经不调的辨证施护
- 格式:doc
- 大小:0.95 KB
- 文档页数:1
1.重视辨证:辨证施护,重在“辨证”。
通过“辨证”找出病变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以及邪正关系,然后作出正确的诊断。
辩证的结果既作为中医治疗的理论依据,也是临床确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的依据。
2.重视整体观: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整体观认为不仅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所以在护理上重视疾病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重视自然与人体的联系,在临床护理中将局部疾病的护理延伸至全身心的护理,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3.重视个体差异:辨证施护在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时重视个体性差异。
辨证施护在制定临床护理计划时亦应根据患者、地域环境、季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切实关注每一个患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同一患者、相同疾病,在不同的环境季节都有不同的护理措施,以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是一种传统的医学方式,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整体观
念是指人体内部器官和部位之间的相互关联,每个器官都有着自己的
功能和作用,同时,这些器官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和调节。
因此,在中
医护理中,不能只关注一个器官,而需要全面地考虑整个身体系统的
功能和作用。
这种整体观念在西方医学中并不常见,而中医护理一直
都非常重视。
辨证施护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调整治
疗方式,而不是一味地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在中医护理中,病人的病
情需要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诊断,确定病因暴露,然后根据病因暴露调
整治疗方式。
这种治疗方式非常重视最根本的原因,而不是仅仅针对
表面症状进行治疗。
在中医护理中,除了上述两种特点,还非常注重保持人体的平衡和谐。
认为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和平衡,任何器官和系统
之间都不能发生失调。
因此,中医护理注重通过运用医学技术来调节
身体的平衡,维护人体平衡健康。
这种护理方式比起单纯的对症治疗
显得更加全面、细致和健康。
总之,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医学方式,强调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和平衡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原则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原则是中医护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医强调对患者的整体护理,并且将其分为辨证和施护两个环节。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等,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辨别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程特点,以便制定出救治方案。
施护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护理操作。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原则如下:1.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护理”,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症施护。
不同患者的病情可能各异,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比如,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可采取补气养血的方法进行施护。
2.因病施护:中医护理注重因病施护,即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例如,对于患有风寒感冒的患者,可采取温针灸、贴敷艾叶等方法进行施护,以驱散寒邪、缓解症状。
3.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可以采取温补脾胃的护理方法,以增强阳气。
4.治未病:中医护理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更注重预防疾病。
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提高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5.融合中西医: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原则还包括融合中西医。
中医和西医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护理过程中应综合利用两者的优点,制定综合性护理方案。
例如,在护理心脏病患者时,既可以采取中药调理,又可以结合西医药物治疗。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原则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基本准则,它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出恰当的护理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辨证施护能力,不断提升中医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的方法完整中医护理是一种独特的医疗方式,其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在中医护理中,辩证施护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分析,以及对中医经典理论的运用,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护理辩证施护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疗法。
首先,中医辩证施护的方法包括四个方面:辨症、辨证、辨治、辨效。
辨症是指中医护士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中医强调全面观察,包括舌苔、脉搏、面色、呼吸等多种表现形式。
通过准确记录和分析这些症状,可以为后续的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方法,也是中医独特的辩证施护方法。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辩证分析。
辨证的目的是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以及病情的发展演变规律。
辨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护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式。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轻重、体质健康状况等因素。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补虚、清热、祛湿等。
辨效是指治疗后的效果评估,也是中医辨证施护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估,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中医讲究因时因人因病而施治,辨效可以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辩证施护的方法在中医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深入分析患者的病情,找出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辩证施护的方法也要求护士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除了以上的四个方面,中医辩证施护的方法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和完善。
例如,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辨证施护可以结合影像学、血液学、常规检验等辅助检查。
这样可以更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提供更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总之,中医护理中的辩证施护方法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疗法。
通过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准确观察,以及对中医经典理论的运用,中医护士能够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法。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法。
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段和⽅法。
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
“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
“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症状状更全⾯、更深刻,从⽽也更正确地揭⽰了疾病的本质。
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病总有数证。
”这就是说病可概括证。
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
《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分证、⽓分证、营分证和⾎分证。
但中医认识和护理病⼈、是既辨病⼜辩证的。
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的病⼈,初步印象为感冒病。
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法。
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
饮⾷上可给⾖豉汤、⽣妾红糖⽔等⾟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室温宜低⽽温度偏⾼,使病⼈感到凉爽舒适,减轻⼼烦、⼝⼲之不适感。
饮⾷宜给绿⾖汤、西⽠、藕汁、苦⽠等清热⽣津⾟凉之品。
应采⽤室温宜低⽽温度偏⾼,使病⼈感到凉爽舒适,减轻⼼烦、⼝⼲之不适感。
饮⾷宜给绿⾖汤、西⽠、藕汁、苦⽠等清热⽣津⾟凉之品。
应采⽤室温宜低⽽温度偏⾼,使病⼈感到凉爽舒适,减轻⼼烦、⼝⼲之不适感。
妇产科中医专科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妇产科中医专科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一、月经不调因素体气虚,冲任不固;或热伏冲任,血海不宁;或肾虚、肝郁,气血失调,血海蓄溢;或阴虚内热,扰动血海所致。
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以周期改变者,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以经期改变者,为经期延长;经量改变者,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少。
其病位在胞宫,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肥大、子宫内膜炎等引起月经异常。
1、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经量多者注意休息;虚寒或月经过少者,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及行经前,避免下冷水,以防血为寒凝。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和记录月经的周期,经期的长短,经血的量、色、质、气味及伴随症状。
2.月经量多,伴面色苍白、汗多肢冷、脉沉细等情况,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1.服药期间忌食炙煿动火之物,以免迫血妄行。
2.服药期间,注意月经来潮的时间、色、质、量。
观察药后有无口渴、咽干、口鼻生疮、便秘、头目胀痛等现象。
3.指导病人在治疗期间严格遵守医嘱正确用药,如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应及时就诊。
(4)饮食护理1.加强营养,多食鱼、肉、蛋、奶类、猪肝、豆角、胡萝卜、葡萄干等食物及新鲜蔬菜,可补充铁剂。
2.经行期间忌食生冷、苦寒、辛辣刺激品。
(5)临证施护经血量多者,观察面色、血压、脉象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忧虑等情绪,以利于肝气通达、血液循环正常。
(2)劳逸适度,节制房事,防止损伤冲任。
(3)注意外阴及阴道卫生,内裤勤换勤洗,并在日光下暴晒,不宜阴干。
(4)注意饮食调摄,忌食生冷、苦寒之品,以防胞宫受寒,导致月经过少、闭经等。
(5)配合气功、太极拳等体育锻炼,以助气血运行,维持妇女正常的生理功能。
护士中医辨证施护方案
中医辨证施护是中医调护的一种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来制定护理方案的一种具体实施步骤。
下面是一个护士中医辨证施护方案的范例,供参考。
一、护理目标:
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制定合理的护理目标。
比如,如患者属于寒湿重,脾胃虚寒的辨证类型,则护理目标可以是温补脾胃、祛除湿寒,改善消化功能。
二、护理措施:
1.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合理安排饮食,比如寒湿重型的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胡椒等,同时避免食用寒性食物,如西瓜、冰淇淋等。
2. 药物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中药进行调理。
比如寒湿重型的患者可以使用温中扶正的中药,如参、肉桂等。
3. 穴位按摩: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调理。
比如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可以按摩足三里、健胃等穴位,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4. 养生指导: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给予相应的养生指导。
比如对于寒湿重型的患者,可以告诉他们适度运动,保持身体的温暖,避免受寒潮湿的环境。
5. 精神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精神调理。
比
如对于虚寒型的患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鼓励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护理效果评估:
根据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患者的疗效,进行护理效果的评估。
比如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检查患者的病情是否有改善,以及患者的主观感受等。
四、护理记录和交接:
将护理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辨证依据、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评估等,以便后续的护理工作参考。
并及时向接班护士进行交接,提供必要的护理信息。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是整体观念,⼆是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即“辨证”和“施护”。
所谓“辨证”就是运⽤中医的理论,通过四诊、详细收集各种主观和客观资料加以分析归纳,辨别其⼋纲所属,根据病因、脏腑、卫⽓营⾎、⽓⾎津液的病理变化,认清疾病的主要病位、掌握证候属性称为“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称为“施护”。
因此,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是诊治与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段之⼀,是辨证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最终⽬的之⼀,同时⼜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辨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的⼀个护理规范,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中医护理以“辨证施护”为主,但也包含有“辨病护理”与“对症护理”的内容,这是与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中的相同疾病在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样的证候有关。
因此,同⼀疾病的不同证候在治疗与护理⽅法上就不同,⽽不同疾病只要出现证候相同,便可选⽤同⼀护理与治疗原则与措施。
由此可见“辨证”的“证”可以概括表⽰疾病的病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与分析的结果。
施护就是根据这个“证”来进⾏的。
例如:同⼀肾病,若见发热医学教|育搜集整理、畏寒、浮肿、⼩便不利等症时,即为“风⽔证”,当选⽤宣肺发汗利尿法治疗与护理。
若肿已消退,仅以腰酸、⾯⽩、肢冷、畏寒为主症时,就属于肾阳虚衰证候,当以温补肾阳的原则治疗与护理。
⼜如多种传染病的初期都有类似的表证,在护理时则都要围绕解表这⼀原则进⾏。
这就是中医“同病异治异护”与“异病同治同护”的特点。
中医辨证施护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意运⽤中医的理论指导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及提出辨证的护理要求,如:施护必求其本,即必须根据其病因病机、病理进⾏护理;护理的预防观,即充分重视疾病的传变规律,从既要既病防变,⼜要未病防病中进⾏护理;护理的正护与反护,即针对证情与病证寒热虚实的性质关系采⽤“逆者正护”,“顺者逆护”,如寒证热护、热证寒护、实证攻下、虚证补益护理。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疾病的表现,通过辨证施护来进行护理的一种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通过辨证施治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个体的健康平衡状态。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就是将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体征、症状、脉象等信息进行护理操作,以加速康复和提高护理效果。
1.标本并治: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机能失调,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症状。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既要关注疾病的表现,也要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以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2.个体化:中医辨证施护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都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辨证主次: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强调主次辨证,即在诊断过程中,区分主要病症和次要病症,并针对主要病症进行治疗。
这样可以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漏诊和误诊,提高治疗效果。
4.因人而异:中医护理辨证施护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比如,老年人和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护理需求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操作。
5.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健康与疾病是阴阳的平衡状态,当阴阳失衡时,疾病就会出现。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可以在很多方面应用,比如在饮食护理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在按摩推拿中,可以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操作,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效果;在穴位保健中,可以通过按摩、敷贴等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缓解疼痛等。
总之,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在护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注重个体化、辨证施治,并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提高护理效果。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原则和方法,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辨证施护在中医护理中的实践与应用中医护理之魂:辨证施护的实践与应用在中医护理领域,辨证施护的理念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它强调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实施个性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一、辨证施护的内涵与实践原则辨证施护,简而言之,就是护士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辨别其病因、病性和体质,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在实践中,这一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因此,护理工作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还要考虑其心理、社会因素。
2.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3. 动态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护理方案。
二、辨证施护在临床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辨证施护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护理:针对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提供合理的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指导。
2. 情志护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通过情志调护,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3. 症状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如疼痛、发热、咳嗽等,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三、案例分析以一位中风患者为例,辨证施护的实践过程如下:1. 初期评估:患者中风后,首先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病因、病性、体质等。
2.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症状护理在内的综合护理计划。
3. 动态调整:在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4. 康复指导:随着患者病情稳定,逐步开展康复护理,帮助其恢复生活能力。
四、成效与启示通过辨证施护的实践,患者在生活品质、心理健康、症状缓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此外,辨证施护的应用还给我们以下启示:1. 提高护士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是辨证施护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
崩漏一、基础护理1.病室环境病室宜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
2.情志护理崩漏病人对阴道出血易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应加强精神调摄,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给予安慰、关心,使之消除紧张情绪,达到情绪稳定。
血虚肝气旺者,应戒急躁及动怒,以免怒伤肝火,迫血妄行而大崩。
3 .体位与安全(1)注意勿过度疲劳,劳逸适度。
(2 )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凉。
(3)功能性子宫出血期间不可让病人单独上厕所或外出,以免病人因气血两虚而眩晕跌倒,造成血脉筋骨的损伤。
4. 清洁护理(1) 卧床不起者,应保持皮肤及床单的清洁、干燥,每日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发生继发感染。
(2)经行之际血室正开,易感外邪,故应保持外阴清洁,加强会阴护理。
5. 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鼓励多食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2)注意增加补血的食物,如含铁质较多的菠菜、空心菜、蛋类、红枣等食物。
崩漏淋漓、日久不净者,可稍用酸性食物。
(3)经期内禁食生冷食物,以免胞宫受寒,诱发子宫收缩而加重出血。
6.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根据医嘱定时准确给药,尤其是使用性激素等类药物时,不得擅自改变剂量、给药时间与方法。
同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反应。
7 .排泄护理经期应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防止逆行感染。
清洗会阴部应有专用盆,并应保持清洁。
8 .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阴道出血的量、颜色、粘稠度、气味及有无组织块状物排出。
必要时,保留经垫,以便于估计出血量。
(2)暴崩不止者,观察病人有无头晕,以及神志、舌苔、脉象、血压的变化,观察有无血脱亡阳之先兆或症候。
二、辩证施护1 .血热内扰证【证治】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夹少量血块,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
治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护理】(1)病室宜通风凉爽,衣被要适中,不宜过暖。
腹痛拒按者,禁用热敷及艾灸。
(2)观察阴道出血的颜色、质、量,以及神志、血压变化。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细节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细节一、引言中医护理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护理中,辨证施护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体质等信息,从而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进而定制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围绕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细节展开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二、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基本原则1. 辩证施护的目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目的是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2. 辨证的方法中医护理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听诊、切诊和闻诊。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推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听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心音等来判断疾病的变化;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疾病的变化;闻诊是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推断疾病的发生。
3. 施护的方法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中医按摩、中医推拿等。
中药治疗是指通过中药的内服和外用来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中医按摩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和经络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中医推拿是通过推拿患者的经络和肌肉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
三、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注意事项1. 患者的病情分析在进行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前,护士或医生需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体质等信息,进行全面的病情分析。
只有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2. 辨证施护的个性化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进行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对于相同的病症,不同的人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3. 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在进行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应。
在进行中药治疗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在进行中医按摩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痛感。
1.注意询问患者月经周期、经期的时间,观察出血的量、色、质,了解经期的伴随症状,以掌握辨证依据。
2.加强精神护理,多做解释工作,消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使患者配合治疗。
3.注意劳逸结合,经期注意休息,不可过于劳累,以免耗伤气血,加重病情。
4.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平素阳盛之体,衣被不宜过暖;平素阳虚之体,不可复感寒邪,防止外邪入侵,伤及脏腑、气血。
5.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勤换月经垫及内裤。
6.节制房事,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以免房劳、多次堕胎流产损伤冲任肝肾。
7.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8.加强营养,多食鱼、肉、蛋、奶类食品,多食新鲜蔬菜。
(1)气虚者可服参芪白莲粥。
人参6g,黄芪30g,大枣15枚,白莲米60g,粳米60g.先将人参、黄芪加水1000ml,文火煮取200ml去渣,大枣去核,与莲米、粳米共煮成粥。
本方具有益气摄血之功。
(2)血热者可以青蒿6g,丹皮6g,茶叶3g,冰糖15g泡茶饮,有清热凉血调经作用。
(3)阴虚血热型用甲鱼1只,瘦猪肉100g,生地30g共同放入砂锅内炖烂服食,具有养阴清热调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