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公开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42.50 KB
- 文档页数:25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题的实验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探究中,学生先依据生活经验来猜想,然后自己动手探究,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它体现了《课标》中的教育理念: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很熟悉,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也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部分学生会因为受视觉的影响可能会提出诸如“像比物小”,“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这样的猜想。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象以及虚象是怎样形成的;(3)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2)通过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3)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象的概念五、教学用具准备两只完全一样的蜡烛模型、一块玻璃板、支架、坐标纸、刻度尺六、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的概念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平面镜成虚像 ②物和像大小相等 ③物像到镜面距离相等 ④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⑤像和物左右相反3、平面镜的应用。
三、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的拓展,它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的规律。
本课主要讲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及成虚像的特点。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比较了解,但对它成像的特点并未认真研究过。
本节是在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器材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刻度尺、方格纸、白屏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回想:猴子捞月,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学生回答:水面像平面镜,发生了镜面反射,形成平面镜成像。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么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成像情况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你每天都要照的镜子研究看看。
你每天都要照镜子,你有没有什么疑问?拿起镜子来仔细看看。
教师引导着学生找出想知道的问题:师:像和物的大小是否相同?像和物到镜面距离是否相等?成像原理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也很想知道,讨论之后找同学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器材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实验1验证: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在桌面上铺一张方格纸,纸上竖立一块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并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前方,可以看到它的像,用另一只蜡烛放在平板玻璃的后面看是否与他重合。
学生说明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实验2验证: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用刻度尺量出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再用刻度尺量出另一只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做两次.将实验结果填在下面表格内。
第五章光现象第3节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2课时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两个带有缺口的磁带盒作为支架,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若干支高度不同的蜡烛(有两根等高),刻度尺,笔,两个空心塑料纸筒。
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平面镜,教学课件。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
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学生知道:看到燃烧的烛焰是烛焰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引起的视觉;也会有学生误认为:看到烛焰在镜中的像,也一定是像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引起的视觉。
为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设计以下学生活动:1。
学生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相同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确定像的位置。
2。
用一个空心塑料纸筒,把像罩在“里面”,学生会发现在玻璃板前面还能看到烛焰的像,说明人眼看到像时,进入人眼的光不是由像发出的。
3。
再用另一个空心塑料纸筒,把点燃的蜡烛罩在里面,此时看不到烛焰的像,说明人眼看到像时,引起视觉的光与烛焰发出的光有关.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3、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
(二)难点:1、虚像的概念。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展现猴子捞月亮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问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学生不必要马上回答此问题。
引出课题__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探究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