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法在监测社区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05.05 KB
- 文档页数:3
pdca护理案例PDCA护理案例。
一、问题识别与分析。
患者张女士,60岁,因心脏病入院治疗。
在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了心率不齐、呼吸急促等症状,经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初步判断患者可能出现了心力衰竭的情况。
二、计划。
针对患者出现的心力衰竭症状,我们制定了以下护理计划:1. 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2. 给予患者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3. 控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避免水肿加重;4. 定期转身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5. 与医生密切配合,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稳定病情。
三、实施。
在实施护理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全力以赴,确保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护理:1. 每4小时测量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2. 定时给予氧疗,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3. 控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每日监测尿量,避免水肿的发生;4. 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患者皮肤的整洁和干燥;5. 与医生密切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检查与评估。
在实施护理计划后,我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与评估:1. 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所缓解;2. 患者的皮肤无压疮的出现,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和睡眠也有所改善;3. 与医生共同评估患者的病情,确认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五、改进。
在检查与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这次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1. 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够充分,导致患者情绪波动较大;2. 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关注不够,导致患者出现了营养不良的情况;3. 在护理记录和报告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
六、总结。
通过这次PDCA模式的护理实践,我们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营养护理,提高护理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PDCA模式在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目的探讨PDCA模式在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管理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根据自愿原则选取2012年我院体检的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居民168例,应用PDCA 模式进行健康管理1年后评测效果。
结果168例居民经过1年的干预管理,其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比例明显下降;体质指数、腰围、血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比管理前有所下降(P<0.05)。
结论PDCA模式用于居民不良生活方式的长期健康干预管理,改变了其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降低或延缓了慢性病发生。
标签:PDCA模式;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管理据WHO统计,人的健康60%取决于其生活方式。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发生改变,人们进食动物性食物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和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超重和肥胖人群迅速增加[1]。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超重肥胖、慢性酒精中毒、癌症等”现代病”、”文明病”都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我们把人类的不良生活方式定义为:对人类健康存在显著或潜在的损害,且这种损害是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不适宜健康造成的[2]。
目前,生活方式致病占到慢性病的37.3%。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致癌或促癌因素中,不良饮食习惯占15~30%[3]。
因此,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促进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健康管理任务。
本研究通过应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环管理原理即PDCA循环(Plan计劃,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纠正、处理),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
经过PDCA模式的健康管理1年后,明显改变了该组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2012年居民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根据自愿原则选取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居民168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76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1.2岁。
PDCA管理模式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9-01-08T16:08:41.7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5期作者:王海霞芦红甘春霞[导读] 在护理管理层面上制定出整改措施积极整改,制定下季度目标,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模式。
(敦煌市医院护理部甘肃敦煌 736200)【摘要】目的:利用PDCA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来进行规范化管理患者满意度调查,从而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方法:通过对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的大胆创新,结合临床实际,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反馈、分析、整改、追踪评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激发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结论:PDCA管理模式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的推广应用使我院护患关系和谐,护理质量持续提高,护理服务达到零投诉。
【关键词】PDCA管理模式;患者满意度调查;护理质量【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306-0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服务模式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开展,护理管理工作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者不但要有丰富的医院护理管理经验,熟悉医院护理工作的运行规律,还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我院护理部近年来一直应用PDCA科学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进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们在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大胆创新、结合实际,将PDCA的管理模式应用于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提高,使我院的患者满意率不断提高,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实际效果。
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从2015年1—2017年12月期间,共对12254位住院患者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护理部为进一步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真实需求,从2015年1月重新设计制作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开始,每月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等方式,找出护理服务存在的薄弱环节,改进护理服务措施,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
临床pdca案例PDCA(Plan-Do-Check-Act)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它包括四个步骤:计划、实施、检查和行动。
在临床实践中,PDCA方法可以用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下面将以一个临床PDCA案例为例,详细介绍如何应用PDCA方法来改善医疗服务。
一、背景介绍某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门诊就诊时常常出现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大部分是因为饮食控制不当导致血糖波动较大。
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该科室决定采用PDCA方法来改善饮食指导服务。
二、计划阶段1.明确目标:通过改善饮食指导服务,使8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收集数据:对门诊中所有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饮食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
3.分析数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患者对饮食指导服务存在以下不满意点:缺乏具体的饮食计划、没有针对个体差异的定制化服务、医生讲解过于简单难以理解等。
4.制定计划: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制定以下改进计划:(1)建立糖尿病饮食指导小组,由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和护士组成。
(2)制定详细的饮食计划,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定制化服务。
(3)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饮食指导能力。
三、实施阶段1.培训医护人员: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饮食指导能力,并介绍新的改进措施。
2.建立糖尿病饮食指导小组:建立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饮食指导小组,由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和护士组成,负责制定饮食计划和定制化服务。
3.制定详细的饮食计划: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制定详细的饮食计划,并向患者进行讲解。
四、检查阶段1.收集数据:对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改进后的饮食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和效果。
2.分析数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改进后的饮食指导服务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80%以上的患者表示血糖控制有所改善。
五、行动阶段1.总结经验:总结本次改进措施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PDCA循环在社区中医健康教育质控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索PDCA循环在社区中医健康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根据PDCA循环,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存在的问题,组织整改及效果评价。
结果实施PDCA循环模式管理后,社区中医健康教育的居民参与率、满意率和中医药知识知晓率明显得到提高,分别由23%、52%、12%提高到82%、89%和42%,具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PDCA循环法是提高中医健康教育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PDCA循环;中医健康教育;应用效果PDCA循环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并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又称戴明循环[1]。
中医健康教育是社区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何普及和提高中医药健康知识的宣教,对弘扬祖国医学,提高居民科学素养和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2009年起本中心将中医健康教育列入社区卫生宣教计划之中,通过几年的社区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居民的参加率、满意度、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等几项指标始终处于“三低”状态,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
2013年10月本中心应用PDCA循环理论对社区中医健康教育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成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抽取西渡社区10个村委会的居民中年龄50—75岁,200人,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作为调查对象。
下发自制调查问卷200张,回收有效问卷200张,回收率100%。
1.2方法根据问卷调查所得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找出问题所在,采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质量管理。
1.2.1计划(Plan)阶段⑴、队伍建设:实施社区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中医学养生知识。
面对中医专业人员少,西医医生缺少中医知识和技能的问题,中心专门成立了中医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中心分管中医工作的副主任负责,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
护理经验左心衰竭患者优质护理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效果评价张春燕廊坊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摘 要】目的:探讨对左心衰竭患者优质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选择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136例左心衰竭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划分成2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n=68)与对照组(n=68)。
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PDCA循环管理的优质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睡眠质量评分。
结果:实验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复查认知评分等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前两组各项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67(98.53%)例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60(88.23%)例,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针对左心衰竭患者的优质护理中开展PDCA循环管理,其临床效果显著,可全面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水平,改善其整体生活质量以及睡眠质量,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可广泛推广实施运用。
【关键词】左心衰竭;循环管理;临床效果;优质护理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其护理工作的应用价值也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疾病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治疗过程当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均是患者整体治疗的重要部分。
左心衰竭疾病主要是由急性弥漫性的心肌损害引发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对其身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性,严重可发生肺水肿,临床病死率相对较高[1]。
因此为了全面控制该种疾病的发展,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平均用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以上数据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文中数据计算时均采用SPSS21.0软件,结果表现分别为率以及均数标准差,检验指标分别为卡方以及t值,组间数据经比较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PDCA循环在心血管外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心血管外科患者临床护理中PDCA循环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心血管外科患者的临床疗效,持续改进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后,来为医院的整体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方法: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后,分别以常规护理干预及PDCA循环管理,为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疾病的快速康复提供多重保障。
结果:实验组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实验组心血管疾病患者针对护理服务进行的满意度评价普遍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结论:构建PDCA循环管理模式,既能优化心血管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提升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有利于心血管外科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使诊疗计划的具体执行非常顺利,产生最优化的护理效果后,医院也将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PDCA循环护理管理理念的全面渗透价值更高,护理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PDCA循环;心血管外科;应用效果;疗效分析引言:调查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不良饮食、生活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原因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心血管外科患者的治疗中,护理人员努力做好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规范化的护理操作,赢得患者家属的充分信任,降低风险事件、医患纠纷的发生率等尤为重要。
PDCA循环管理通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加强检查,科学处置,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妥善解决常见的质量问题,可以为心血管外科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效果的整体优化,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本文特意分析了PDCA循环在心血管外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总结报告内容如下:1、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将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选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高血压45例,高血脂21例,先天性心脏病23例,心律失常11例。
规范临床护士心电监护应用改进实践摘要】目的运用PDCA(plan-do-checkactioncycle,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又称戴明环)方法规范临床护士对心电监护的应用,提高重病患者的及时发现率,减少安全隐患。
方法通过对临床护士心电监护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运用PDCA方法,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与改进前进行效果比较。
结果规范临床护士的心电监护应用,比较改进前后心电监护仪使用中常见问题,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运用PDCA方法规范临床护士对心电监护的应用,可提高心电监护监测准确性,及时反馈危重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PDCA;心电监护;规范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心电监护仪普遍应用于临床,在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
为使临床护士规范使用心电监护仪,我们运用PDCA(plan-do-checkactioncycle,策划-实施-检查-改进)方法持续改进临床护士心电监护应用缺陷,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方法1.1P-制定目标和计划1.1.1确定改进项目谢红英〔3〕2011年报道对综合性ICU心电监护过程调查,1920人次中,发生假参数220人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2014年3~6月,我院护理质量检查及各科质量自查,经实际操作考察和突击检查方式,发现临床护士心电监护应用不规范,缺陷率较高,主要体现在护士对血压、呼吸、脉搏等参数设置范围不合理28例,晚间报警处于关闭状态15例,导联及电极安装不正确5例,心电监护电线杂乱25例等,易致危重患者异常生命体征现象未能及时发现。
因此,我们将规范心电监护应用作为护理质量改进项目。
1.1.2成立项目组选择急诊科为点,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成员是首席护士及工作4年以上的护师及主管护师。
项目组成立时间:2014年8月。
项目目标:2015年1月底使临床护士能规范使用心电监护。
心电监护操作考核标准:总分100分,≥85分为合格。
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在心内科病房,一个65岁的女性患者因心力衰竭入院。
她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水肿、疲倦和胸痛。
在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采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对该患者进行了全面的护理评估和计划制定,并实施了以下护理措施:计划1.目标: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措施:(1)给予氧气治疗,以缓解呼吸困难。
(2)限制水分摄入,给予利尿剂治疗,以减轻水肿。
(3)给予心血管药物治疗,以控制血压和心律。
(4)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以及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实施1.给予氧气治疗,以缓解呼吸困难。
(1)安装鼻导管,并调整氧气流量为2L/min。
(2)定时检查氧气供应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症状调整氧气流量。
2.限制水分摄入,给予利尿剂治疗,以减轻水肿。
(1)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和尿量。
(2)根据医嘱给予利尿剂,监测患者的尿量和电解质。
(3)教育患者限制水分摄入,并引导其正确饮水。
3.给予心血管药物治疗,以控制血压和心律。
(1)按时给予药物,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律。
(2)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4.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1)定期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常规、心电图等指标。
(2)收集和记录患者的症状和反馈信息。
(3)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计划。
评估1.评估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以及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根据患者的状况,评估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3.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以进行PDCA循环的下一轮改进。
改进1.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措施。
2.对护理问题和改进空间进行讨论和探讨,以寻求更好的护理方案和方法。
3.反思护理过程和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通过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我们的护理团队成功实现了对心内科患者的全面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在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坚持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质量和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左心衰竭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护理效果观察梁英(咸宁市中医医院,湖北咸宁437100)摘要:目的探讨左心衰竭患者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效果。
方法选入患者为在我院接受护理的左心衰竭患者,共计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的优质护理,对照组应用临床常规护理开展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和护理后疾病健康知识、护理复查认知的评分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接近(P>0.05),护理后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o观察组患者疾病健康知识评分与护理复查认知评分分别为(83.3±5.3)分和(84.3±5.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2±3.8)分和(75.6±3.9)分,差异显著(P均<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对照组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为左心衰竭患者提供PDCA循环管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左心衰竭;优质护理;PDCA循环护理;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4646(2020)03-0264-02DOI:10.16751/ki.20954646.2020.03.0264伴随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对应的护理工作理念也与时俱进,并逐渐成为辅助临床疾病治疗工作的有效手段⑴。
左心衰竭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因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而诱发,发病后对身心健康影响极大,严重的还会出现肺水肿,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⑵。
近些年来,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大力倡导应用优质护理开展护理服务,提供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⑶。
我们以80例在我院接受护理服务的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护理方案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PDCA循环理论在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以PDCA循环理论为指导实施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护理影响。
方法:选取心血管内科2019年2月~2020年7月重症监护患者93例,掷硬币分组,A组46例实施PDCA护理,B组47例实施常规监护室护理。
比较护理质量评分、家属评价。
结果:护理质量(专业操作、服务态度、病房管理)评分,A组高于B组,差异有可比性(P<0.05);家属评价比较,A组优良率高于B组,差评率低于B组,差异有可比性(P<0.05)。
结论:运用PDCA护理模式,实施以问题定位、处理为执行关键的循环护理管理,可增强干预质量、提高家属评价,优化重症监护室的监护水平,由此可知,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心内科重症监护适用性、实用性强,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重症监护;心血管内科前言:重症监护室是心血管内科的重要科室,患者通常为心血管类危重症病例,该科室患者临床特征为病情进展突然且迅速,病情紧急,病死率高。
重症监护室风险因素复杂,护理责任重大,要求更专业的服务。
常规护理细节控制、体系管理稍显薄弱,PDCA循环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采取“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的护理模式,通过环节定位和循环处理强化干预完善性,促进护理显效[1]。
从心血管内科患者中选取2019年2月~2020年7月收治的93例重症监护患者,分组对照PDCA循环护理的应用过程和作用,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93例2019年2月~2020年7月重症监护患者,掷硬币分组,A组46例,性别:男/女=23/23,年龄(17~85)岁,平均年龄(57.26±11.33)岁。
B组47例,性别:男/女=25/22,年龄(16~84)岁,平均年龄(57.24±11.18)岁。
两组有可比性(P>0.05)。
已获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重症监护;(2)存活期>1m;(3)家属知情同意。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优质护理中行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优质护理中行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根据患者的护理方式将132例患者进行分组,常规护理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优质护理患者行PDCA循环管理65例作为观察组,治疗结束后观察记录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疾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疾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优质护理中行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提升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优质护理;PDCA循环管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248-02急性左心衰竭是临床中心血管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肺水肿或因脑缺氧至神志模糊,病死率较高[1]。
优质护理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融入人性化的护理理念,PDCA循环管理分为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2],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本文主要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优质护理中行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效果。
1.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研究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共收入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力衰竭对策专题组提出的诊断标准。
我院于2015年1月开始对该病患者施行优质护理且行PDCA循环管理。
将2014年67例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2例,女35例,平均年龄(61.8±4.0)岁,2015年65例入院患者行PDCA循环管理作为观察组,男29例,女36例,平均年龄(62.5±4.2)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患病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PDCA循环管理的优质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自身的患病情况制定详细合理的护理计划,并综合考虑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或其他不利后果,及时进行预防护理;②实施计划: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理计划,适时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有关该病的健康知识,对所患疾病的基本机理、常见病症、常用的诊断方案、注意事项等逐一讲解,并及时观察记录患者的体征和心理状态,保证患者维持正确的体位和正常的呼吸,若患者存在紧张等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疏导;③检查:护理人员应及时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患者的疾病了解程度及患者的护理评价进行检查,认真反思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④总结:对每次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反思和评价,不断思考和总结,及时改进,并应用到下一次的护理服务中。
PDCA法在监测社区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胡文华;王改生;侯银萍【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目的:探讨PDCA法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监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社区9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DCA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方法。
观察1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及家属监测心率、体质量、出入量情况,观察1年内2组患者的住院和死亡情况。
结果对照组监测不重视53.9%,不记录61.7%,不准确48.9%,不连续79.4%;观察组监测不重视2.6%,不记录5.1%,不准确7.1%,不连续5.1%。
观察组住院率25%,病死率1.92%;对照组住院率57.4%,病死率10.63%。
结论 PDCA法在监测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效果显著,基本解决了监测出入量、心率、体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家庭自护能力,降低了住院率和病死率,是值得推荐的社区慢性心力衰竭监测管理的良好方法。
【总页数】3页(P1479-1481)【作者】胡文华;王改生;侯银萍【作者单位】阳泉市城区朝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山西阳泉 045000;阳泉市城区朝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山西阳泉 045000;阳泉市城区朝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山西阳泉 045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定期监测B型利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2.PDCA法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3.个体化管理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4.个体化管理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5.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DCA管理模式对提高社区慢病规范化管理质量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PDCA管理模式对提高社区慢病规范化管理质量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0年10月到本社区就诊的慢性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和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PDCA管理模式。
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2)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1)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了解情况,服药依从性情况,生活方式优良情况及心理状态情况予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PDCA管理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较高社区慢病规范化管理质量。
关键词:PDCA管理;社区;慢病;管理质量PDCA管理模式是由美国戴明博士提出的基于Plan(P,计划),Do(D,执行),Check(C,检查),Action(A,纠正)的一种管理理论[1]。
慢病是一种因长期积累引起的疾病损伤,无传染性,发病隐蔽,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具有终身性和长期性,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成为近年来关注的重点[2]。
本研究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到社区慢病的规范化管理中,以期提高社区慢病管理质量,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社区慢病的管理质量。
1.材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纳入选择2020年9月-2020年10月到本社区就诊的慢性老年患者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60-87周岁,平均年龄为76.8±5.2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15例,糖尿病患者15例,冠心病患者1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例。
观察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63-88周岁,平均年龄为75.6±6.2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20例,冠心病患者1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7例。
PDCA循环在心内科护理质控中的运用和体会摘要:目的探究在心内科护理质控中应用PDCA循环原理的实际价值,并总结质控体会。
方法在我院心内科利用PDCA循环理论实施护理质控前后接受治疗的患者病例中,各随机选择7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护理记录质量实施对比分析。
结果与实施前相比,病案甲级率显著提高,而乙级率、不合格率以及返修率相应降低。
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心内科护理质控中应用PDCA循环理念,可使护理记录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质控;PDCA循环理念;护理记录质量护理病案是对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对病情观察结果、生命体征监测结果以及各项护理活动实施记录的客观资料,是构成医疗文书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法律效力。
随着医疗纠纷事件频发、患者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对护理记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心内科患者大多数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事件,就需要使护理记录更加具备准确性、真实性和客观性[1]。
为此,本院心内科心内科将PDCA循环理念应用于护理质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将结果、体会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的148例病例均来自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
将实施PDCA循环理论后的病例作为观察组,未实施PDCA循环理论的病例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35例,女39例,年龄23-75岁,平均(49.0±8.7)岁;参照组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25-73岁,平均(49.0±8.0)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计划阶段(1)对本次入选的患者病案质量实施全面检查,并从中找出护理病案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①危重及一般护理记录单:未按照PIO规范书写,缺乏护理程序的相关内容;②医嘱单:格式及书写缺乏规范性;③手术护理记录单:漏填、错填项目,存在涂改现象;④体温单:主要集中在漏画、错画项方面。
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
在心内科,由于病人疾病状况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需要遵循PDCA 循环计划,不断完善护理流程和方法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一例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
P(Plan):一位50岁的男性病人在心内科入院治疗,主要诊断为冠心病。
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病情和临床指南,制定了护理计划,包括定期监测病情、协助治疗、合理饮食等。
D(Do):护理人员按计划执行,监测病人血压、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如按时服药、输液等。
同时,护理人员还向病人详细介绍了合理饮食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并注意观察病人的饮食情况。
C(Check):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饮食情况进行检查,发现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并能够遵守饮食原则,但存在一些不规律的饮食行为,如吃零食等。
A(Act):护理人员根据检查结果,针对病人饮食不规律的问题,制定了更加具体的饮食计划,并向病人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指导。
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继续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饮食情况,并对计划不断调整和改进。
最终,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并在出院后继续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饮食管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