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4
信用与信用工具一、判断改错题1.从本质上说,信用关系就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行为就是放债和承债行为。
A.正确√B.错误2.一般来说,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与偿还期成正比。
A.正确B.错误√3.一般地说,信用工具的风险性与偿还性成正比。
A.正确√B.错误4.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与债务人的信用能力成反比。
A.正确B.错误√5.一般地说,信用工具的风险性与流动性成反比,即流动性越强,其风险性越小。
A.正确√B.错误6.当合约约定期权的买方有按议定价格购买一笔资产的权利时,此期权称为看跌期权。
A.正确B.错误√7.当合约约定期权的买方有按议定价格卖出一笔资产的权利时,此期权称为看涨期权。
A.正确B.错误√8.信用工具的收益性通过收益率来反映,收益率是净收益与本金的比率,它与信用工具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市场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A.正确B.错误√二、单项选择题1.信用关系中实物和货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期限。
没有时间性就意味着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分离,这就不是信用关系,而是赠与关系或占有关系。
这表明信用的基本特征是(B)。
A.偿还性B.暂时性C.风险性D.收益性2.债权人贷出实物或货币资金,要求在信用关系结束时,按一定方式得到返回。
这表明信用的(A)基本特征。
A.偿还性B.暂时性C.风险性D.收益性3.信用关系是建立在有偿的基础上的,各信用主体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
因此,债权人在让渡实物和货币的使用权时,要求在归还时有一定的增值或者是附加额。
这表明信用的(D)基本特征。
A.偿还性B.暂时性C.风险性D.收益性4.借贷不同于买卖,债务人得到的是商品和货币本身,而债权人仅持有所有权或债权凭证,到期能否收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完善程度、道德规范以及债务人的信誉和能力,这表明信用的(C)基本特征。
A.偿还性B.暂时性C.风险性D.收益性5.财政分配与信用分配的最大区别在于(C)。
A.载体的不同B.体现的关系C.有偿性与无偿性D.运动形式6.从借贷的内容来看,最早的信用是(B)。
货币金融学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了解信用的历史,掌握信用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把握信用的主要形式,并尝试进行融资规划;熟悉主要的信用工具及相互间的区别;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一节信用概述1第二节信用形式2第三节信用工具3第一节信用概述伦理道德层面经济学角度货币理论视角对信用概念的理解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信用的特征高利贷信用借贷资本信用现代信用运行暂时性偿还性收益性风险性对信用概念的理解道德信守诺言、诚信、可信内容经济货币理论借、贷、债货币、资本、财富在我国,崇尚信用的风尚有几千年的传统,《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频次虽低于仁(109次)、礼(74次);但是高于描述道德规范的多数词汇,如善(36次)、义(24次)、敬(21次)、勇(16次)、耻(16次)。
比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与国人交,止于信”等。
在西方社会,守信同样也是人们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圣经》中关于信用、信任的词汇也出现了几十次之多。
信用——英文credit——源于拉丁文credo,原意是相信、信任、声誉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从伦理道德的层面理解信用从经济学角度理解信用在中国,如果信用讲的是经济范畴,那么与之相当的是“借贷”“债”等字眼。
公元前300年,孟尝君放债的故事《管子》中有一篇《问》,把借债、放债作为国情调查的内容,这说明债务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普遍。
在西方,大约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有农业信用记录。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Hammurabi’s Code),关于债务的问题规定得非常具体,从第89条到第119条,大部分是关于债务的法律条文,说明债务关系已经有了很长时期的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也指“借”和“贷”的关系(管仲,?-前645年)在货币金融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即以18世纪的重商主义代表约翰·劳为先驱、以19世纪的麦克鲁德、阿尔伯特·韩以及20世纪的熊彼特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信用是和商品生产、货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是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信用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各种信用形式,如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同时,在信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信用工具,一方面人们可以用其来证明信用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信用工具的流通转让,来实现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及资金的融通。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信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现代经济中主要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一、信用的概念1、信用是经济上的借贷行为,体现着信用关系即债权债务关系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3、信用以偿还付息为基本特征二、信用的产生1、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2、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3、信用与货币的关系(1)、货币因信用而扩展了其职能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流通。
(2)、货币因信用而发展了其形式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货币形式。
三、信用的发展1、高利贷信用2、资本主义信用——借贷资本的运动历史上最初的、最古老的信用形式是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一种通过发放实物或货币而收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高利贷信用产生于原始公社瓦解时期,那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原始公社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
贫穷家族为了生产、生活和其他需要,而不得不向富裕家族求贷,在那种剩余产品有限,即可以贷出去的资财极少的情况下,借入者只有付出高额利息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和货币,这就是高利贷产生的历史根源。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高利贷信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式。
高利贷信用的贷者主要是大商人、奴隶主、大地主、大寺院的僧侣等;高利贷的借者主要是小生产者、贫苦农民。
高利贷作为一种信用形式,也具有信用的一般特征:即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第2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一. 名词解释信用 借贷资本 信用工具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 直接信用 间接信用 银行卡现值终值股票 二. 单项选择:1. 利率是资金的( A.价值 B 。
价格6. 信用的发展与货币的哪一个职能的发展相关。
A.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支付手段D.储藏手段7. 现代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很多,但不包括。
A.赊销商品 B .委托代销 C .补偿贸易 D .信用卡8. 下面哪一种方式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商业信用: A.商品赊销B.预付货款C.买方信贷D.消费信贷9. 银行信用是一种:A 商品信用和中介信用B .货币信用和中介信用C .货币信用和直接信用D .商品信用和直接信用10. 国家信用有多种形式,但不包括:A.发行各种政府债券B •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债券 C .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 D .向银行 借款 11. 现代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很多,但归纳起来为两大类:A .卖方信用与买方信用B.商品赊销与延期付款C.预付定金与预付货款D.出口信贷与进 口信贷12. 国库券是(债券)C 。
指标D 。
水平2. 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的信用形式是( A.商业信用B 。
银行信用C 。
国家信用D.3. 国家信用的重要形式是( A 、发行国家公债 B 、透支4. 历史上最早的信用是(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5. 商业信用的借贷物是( A 货币资本 B 、商品资本)。
C 、向财政借款)。
C.政府信用) 消费信用D 、向银行借款 D.高利贷信用)。
C 、商业资本D 、银行资本)。
为弥补长期的财政赤字而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债券。
国库券是国家信用的债权人是政府,债务人是国内外的银行、企业和居民。
政府为解决短期的预算支出而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债券。
A.B.D.13.信用起源于(A.改变了借贷标的物货币或商品的使用权B.改变了借贷的标的商品或货币的所有权C.既没有改变标的物的使用权也没有改变所有权 D.既改变了标的物的使用权也改变了所有权。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信用是和商品生产、货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是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信用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各种信用形式,如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同时,在信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信用工具,一方面人们可以用其来证明信用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信用工具的流通转让,来实现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及资金的融通。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信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现代经济中主要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一、信用的概念1、信用是经济上的借贷行为,体现着信用关系即债权债务关系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3、信用以偿还付息为基本特征二、信用的产生1、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2、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3、信用与货币的关系(1)、货币因信用而扩展了其职能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流通。
(2)、货币因信用而发展了其形式2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货币形式。
三、信用的发展1、高利贷信用2、资本主义信用——借贷资本的运动历史上最初的、最古老的信用形式是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一种通过发放实物或货币而收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高利贷信用产生于原始公社瓦解时期,那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原始公社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
贫穷家族为了生产、生活和其他需要,而不得不向富裕家族求贷,在那种剩余产品有限,即可以贷出去的资财极少的情况下,借入者只有付出高额利息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和货币,这就是高利贷产生的历史根源。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高利贷信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式。
高利贷信用的贷者主要是大商人、奴隶主、大地主、大寺院的僧侣等;高利贷的借者主要是小生产者、贫苦农民。
高利贷作为一种信用形式,也具有信用的一般特征:即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通过上述分析,高利贷除了具有信用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高利贷的利率高、剥削重。
从历史上看,高利贷的利率无最高限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利率水平相差很大,一般年利率四成以上,高的达到200%——300%。
在旧中国,俗称“驴打滚”,就是利率在100%以上。
2、高利贷信用主要用于非生产性用途。
小生产者借高利贷是为了应付意外事件,如天灾人祸等,以维持生产和生活。
由于高利贷的利息特别高,一般又不作生产性的运用,因而3对社会生产力起到了阻碍作用。
只有在封建社会后期,当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他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高利贷才成为促进新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力量。
主要表现在:高利贷的发展一方面使高利贷者积蓄大量的货币资财,并有可能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本,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高利贷又使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变成无产阶级,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但是,高利贷虽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然而他同时又阻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因为,高利贷者高额的利息收入,使他们留恋高利贷的剥削方式,而不愿将货币投入资本主义企业。
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采取各种斗争方式反对高利贷的高利率。
斗争的最初方式是立法斗争,通过颁布法令,来限制利息率。
后来,新兴资产阶级就联合起来,建立自己所需要的信用机构,以满足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对资本的需要。
这样,资本主义信用就取代了高利贷信用的垄断地位。
第二节信用活动的基础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
二、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三、信用关系中的企业四、信用关系中的政府五、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4第三节现代信用的形式一、信用形式信用活动是通过具体的信用形式表现出来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形式也随之多样化,如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用等。
各种信用特点各异,在经济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一)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包括企业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预付货款、委托代销等。
由于这种信用与商品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故称为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形式是商品赊销。
商业信用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些企业生产出商品等待销售,而需要购买商品的企业又暂时没有现款,因为这些企业只有在售出自己的产品后,才能获得足够的现款。
商业信用通过赊销商品、延期付款的方式解决了买卖双方暂时的矛盾。
1、商业信用的特点(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
商业信用是厂商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厂商。
(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提供的不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而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在繁荣阶段,商业信用会随着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产业资本的扩大而扩张;在衰退阶段,商业信用又会随着生产和流通的消减、产业资本的收缩而萎缩。
2、商业信用的优点及其局限性5由于商业信用具有以上特点,因而其优点在于方便和及时。
商业信用的提供,既解决了资金融通的困难,也解决了商品买卖的矛盾,从而缩短了融资时间和交易时间。
同时,商业信用是商品销售的一个有力竞争手段。
正因为如此,一般在商业信用能解决融资的情况下,购货企业无需求助于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是西方国家信用制度的基础和基本形式之一。
商业信用虽有其优点,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征,又决定了他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局限性。
(1)、规模和数量上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是企业间买卖商品时发生的信用,是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
因此,信用的规模受商品交易量的限制,生产企业不可能超出自己所拥有的商品量向对方提供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无法满足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巨额的资金需求。
(2)、方向上的局限性。
因为商业信用的需求者也就是商品的购买者,这就决定了企业只能与自己的经济业务有联系的企业发生信用关系,通常只能由卖方提供给买方,而且只能用于限定的商品交易。
(3)、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
在相互不甚了解信用能力的企业之间就不容易发生商业信用。
(4)、信用期限的局限性。
期限较短,受企业生产周转时间的限制,所以,商业信用只能解决短期资金融通的需要。
(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使它难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于是,伴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银行信用。
6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主要形式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与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1、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是间接融资信用。
(2)、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3)、银行信用的主体包括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以及个人等,它在信用活动中交替地以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出现。
(4)、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例如,当经济衰退时,会有大批产业资本不能用于生产而转化为借贷资本,造成借贷资本过剩。
(5)、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对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需求不同。
在繁荣时期,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增加,对银行信用的需求也增加,而在危机时期,由于产品生产过剩,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会减少,但对银行信用的需求却有可能增加,此时,企业为了支付债务,避免破产,有可能加大对银行信用的需求。
2、银行信用的优点由于银行信用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它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成为一致比较良好的信用形式,其优点是:(1)、银行信用的规模巨大。
这就在规模和数量上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2)、银行信用的投放方向不受限制。
银行信用以货币形态提供,货币具有一般的购买力,谁拥有它,谁就拥有选择任何商品的权利。
因此,任何部门、企业和个人暂时闲置的货币或资本都可以被各种信用机构动员起来,投向任何一个部门和企业,以满足任7何方面的需要,不受任何方向上的限制。
(3)、银行信用的期限长短均可。
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期限上的局限性。
(4)、银行信用的能力和作用范围大大提高和扩大。
由于银行信用具有以上特点和优点,因而自它产生以后,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尽管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重要形式,但商业信用仍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三)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
其基本形式有:一是由国家发行政府债券,包括国库券和公债券。
二是政府发行专项债券,即政府特为某个项目或工程发行债券。
三是银行透支或借款。
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国家发行国库券和公债券。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6次发行公债,第一次是在1950年1月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1958年,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这些公债于1968年全部还清本息。
后来由于片面强调“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发行国债。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81年起,国家开始发行国债。
目前我国的国债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国家信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1、是解决财政困难的较好途径。
解决财政赤字的途径有三种:增税、从银行透支和举债。
增税不仅立法程序繁杂,而且容易引起公众不满、抑制投资和消费;从银行透支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而且按照我国《中8央银行法》的规定,也禁止财政从银行透支;举债是一种信用行为,有借有还,有经济补偿,相对来说问题少一些。
2、可以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投资机会。
(四)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消费信用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工商企业以赊销商品(延期付款)、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第二类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信用,也就是消费贷款。
它属于长期消费信用,一般用于购买汽车或住房,时间可达20——30年,或采取抵押贷款方式或采取信用贷款方式。
消费信用的作用表现在:1、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消费者的购买力需求与现代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
2、可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消费信用在现代经济中发展很快,它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居民消费的重要方式。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平均20%。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总体规模偏低。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
发展消费信贷、促进居民消费,以推动经济增长,成为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消费制度的改革是消费信贷发展的条件。
(五)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的借贷行为。
1、国际商业信用(1)来料加工9(2)补偿贸易2、国际银行信用(1)出口信贷(2)进口信贷3、政府间信用第四节信用工具一、信用工具的一般特征(一)信用工具的概念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