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_周辉
- 格式:pdf
- 大小:506.65 KB
- 文档页数:3
《自然》杂志中国特辑:分析中国科研轨迹
佚名
【期刊名称】《国际人才交流》
【年(卷),期】2016(0)7
【摘要】英国《自然》杂志6月23日推出中国特辑,用大量的数字、图表、评论和分析文章,聚焦中国科学的飞速进步,为读者描绘了中国科研的现状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轨迹.
【总页数】1页(P9-9)
【关键词】《自然》杂志;中国;科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1
【相关文献】
1.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看中国科研竞争力——中国学者《自然》和《科学》发文分析 [J], 周海花;华薇娜
2.从《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引文分析看中国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利用文献状况[J], 杨励;傅冬红;方伟岗;姚树印
3.英国《自然》杂志近出中文增刊谈中国科研的成就、不足与改进建议 [J], 菲利普·坎贝尔
4.花木盆景杂志增刊《第六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盆景精品(沭阳)邀请展特辑》出版 [J], 刘启华;
5.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中国高质量科研总体贡献全球第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88《名家名作》·翻译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的,是中国本土原创的翻译理论体系并在国际译界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胡庚申教授在专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中指出之所以能够将自然科学范畴与人文科学范畴中的生态与翻译结合起来,是因两者均为同构;同时试图运用自然学科理论来诠释人文社科的问题。
生态翻译学是中国学者积极传播中国翻译学术思想的产物,是东方传统智慧和西方自然科学研究范式融合的产物。
因此,本文基于CiteSpace (6.1.R6)的数据可视化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法,对2001—2022年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的以生态翻译学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全方位分析了二十年来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变迁,从而拓宽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畴。
一、研究设计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全部由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提供。
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一栏中将“主题”检索命令设置为“生态翻译学”,以达到初步模糊检索效果,检索的文字语言要求均为中文,最后确定检索文字时间范围为2008年11月15日至2022年12月28日。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度,经过人工甄别后剔除了不在上述范围内的文字、导语等无效数据,共得到论文2047篇,最后为了提升论文的准确度,通过对CiteSpace(6.1.R6)软件对所收集论文去重之后,获得论文2037篇,并结合《中国生态翻译学十五年文献计量研究》一文中所提供的2001—2007年论文数据,将生态翻译学二十年的论文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获得符合黄钰灵生态翻译学二十年文献计量研究——基于CiteSpace (6.1.R6)数据可视化分析[摘 要]生态翻译学经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学术框架、话语体系与学术流派。
基于CiteSpace (6.1.R6)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对2001—2022年中国知网所收录的以生态翻译学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进行逐一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法从论文发表数量、研究主题、学术关键词、突现关键词等方面指出生态翻译学二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特点与变化趋势,旨在为生态翻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并指明方向。
中国团队历时30年发Science,终结一场跨世纪争论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沈春蕾1991年,侯先光首次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发现了云南虫化石。
当时,他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
通过化石研究,中国学者推测,云南虫可能是最早的脊椎动物。
随后,这一观点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跨世纪的质疑和争论。
如今,这个跨世纪争论终于可以盖棺定论。
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5.18亿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产出的云南虫,其咽弓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软骨结构,进而确认了云南虫是脊椎动物的最原始类群。
相关研究成果7月8日发表于Science。
该成果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团队和南京大学教授姜宝玉课题组合作完成。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赵方臣和姜宝玉为论文通讯作者,二人共同指导的博士生田庆羿为第一作者,这也是田庆羿的第一篇Science。
饱受争议的起源问题演化生物学家通常根据现生头索动物文昌鱼的特征,推测脊椎动物的祖先是一类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后口动物。
然而,这一假想始终没有得到化石证据的支撑。
1909年,国外科研人员发现了距今约5.05亿年的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随后那里产出了头索动物皮卡鱼和基干脊椎动物后斯普里格鱼。
1991年以来,在距今约5.18亿年的中国云南澄江动物群,南京古生物所科研人员发现了多种脊索动物,包括基干脊椎动物昆明鱼和分类位置存疑的云南虫。
这些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脊索动物,为揭开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之谜提供了珍贵材料。
“脊索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赵方臣告诉《中国科学报》,“不同于具有典型脊椎动物特征的昆明鱼,云南虫形态更接近头索动物文昌鱼,它在脊椎动物起源和后口动物系统树上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
”云南虫化石最早是1991年,由侯先光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发现的。
1995年,根据新采集的云南虫化石,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均远等人在Nature上发表论文,首次将云南虫解读为脊索动物的最早祖先。
Nature杂志刊登南京古生物所重大成果
佚名
【期刊名称】《生命科学》
【年(卷),期】2007(19)2
【总页数】1页(P219-2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
【相关文献】
1.架起地层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信息高速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樊隽轩团队成果 [J], 樊隽轩
2.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标本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刊登 [J], 张兴辽
3.古生物爱好者俱乐部成立啦——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古生物爱好者俱乐部成立大会纪实 [J], 徐阳
4.《科学》周刊全文刊登王中林教授在纳米研究中的重大成果 [J],
5.马铃薯基因组研究喜获重大成果——作为Nature封面文章发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4月绵阳南山中学2020年绵阳三诊模拟考试理综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As75 Ni59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生理活动能在人体细胞中发生的是A.H2O分解产生CO2和NADPHB.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和20种氨基酸C.蔗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D.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成维生素D2. 盐酸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试剂,也广泛用于生物学实验,以下涉及盐酸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稀盐酸的作用是刺激胰腺产生促胰液素B.“探究酶活性受PH的影响”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用于控制无关变量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8%的盐酸可以起水解的作用D.“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可尽量延长用盐酸和酒精处理时间使解离更充分3. 如图为生物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关系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Ⅰ为人体内环境,并且有的关系,则Ⅲ是血浆B.若Ⅰ为可遗传变异,Ⅳ是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则Ⅳ是基因重组C.若Ⅰ为构成免疫的三道防线,Ⅱ和Ⅲ人人生来就有,则Ⅳ是特异性免疫D.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由Ⅱ和Ⅲ构成营养结构,则Ⅳ是分解者4. 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XY型,X染色体长于Y染色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后期的示意图如右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该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即将发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C.该细胞含有3个四分体,6条染色体,12个核DNA分子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基因型为aBX、aBX A、AbY、bY5. 科学家从发绿色荧光的海蜇体内获得一段DNA片段,并将其导入到小鼠的受精卵中,培育出了发绿色荧光的小鼠。
北京大学2001年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
张光红;周辉;吴锜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38)6
【摘要】20 0 1年以北京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被SCI扩展版收录的论文 12 4 0篇 ,居高校首位。
分析表明 ,北京大学的科研论文在数量在稳步增加的同时 ,高水平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影响因子超过3 0的论文达 145篇 ,总平均影响因子为 1 3。
在职教师和博士生是发表论文的主体 ,博士后是人均发表论文最多的群体。
文章最后指出 ,北京大学要提高国际影响力。
【总页数】6页(P867-872)
【关键词】科技论文;SCI;北京大学;科学引文索引;科学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作者】张光红;周辉;吴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G350
【相关文献】
1.纺织类高校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以武汉纺织大学2011-2015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J], 何志俊
2.SCI-E收录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科研论文统计与分析 [J], 耿民建;乔艳芳;李晓霞;单艳华
3.SCI收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J], 黄明杰;苗鸿才;李惠芳;谢囡;魏玉萍
4.纺织类高校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以武汉纺织大学2011—2015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J], 何志俊;
5.北京大学2005年SCI收录论文之统计分析 [J], 刘小鹏;周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讲座在线测试一、单选题1、SSCI是指()A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B 、科学引文索引C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D 、国际科学引文索引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SSCI是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全文数据库的是()A 、SpringerlinkB 、知网C 、ScienceDirectD 、web of science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WOS平台为文摘数据库3、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出版物是()。
A 、图书B 、报纸C 、期刊D 、会议文献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报纸主要收录国内重要的学术性、资料性文献全文。
4、以下关于“参考文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B 、给读者指明了引用文献的出处C 、可以是从未阅读过的材料D 、说明论证材料的可靠性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参考文献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给读者指明了引用文献的出处,说明论证材料的可靠性。
5、以下关于“参考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参考文献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给读者指明了引用文献的出处B 、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没有任何学术价值C 、不能同时引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的参考文献D 、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编造一些不存在的文献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参考文献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给读者指明了引用文献的出处,说明论证材料的可靠性。
6、以下文献类型哪项为三次文献()。
A 、指南B 、会议录C 、目录D 、专利说明书答案解析:三次文献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包括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进展性出版物以及文献指南等。
7、以下关于引用“参考文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自然》发表中科院青年科学家最新成果佚名【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年(卷),期】2008(7)2【摘要】11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中科院广州地化所青年科学家周厚云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第450卷,第E10-11页)。
该成果根据华南沿海的气候环境条件和研究地点的地质地理特征,对德国科学家Yancheva等人(Nature,2007,Vol.455:74—77)提出的华南沿海“湖光岩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亚洲冬季风搬运的大气粉尘,沉积物的钛(Ti)含量指示亚洲冬季风强度的变化”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周厚云等人根据该湖泊中存在较粗颗粒的沉积物和湖泊沉积通量偏高等沉积学的证据以及湖泊流域物质中Ti含量较高等特征,提出了湖泊流域应该是湖光岩沉积物的重要来源,湖光岩沉积物中的Ti含量变化反映的可能主要是湖泊水文的变化而不是亚洲冬季风强度的变化观点。
该研究观点得到了后续进行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的有力支持。
对湖光岩沉积物的锶、钕同位素组成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证明,湖光岩沉积物应该主要来自湖泊流域,而来自中国北方干旱区粉尘的贡献则小得多。
【总页数】1页(P72-72)【关键词】《自然》杂志;青年科学家;中科院;气候环境条件;地球化学分析;地理特征;华南沿海;大气粉尘【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N1【相关文献】1.中科院发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ORF3蛋白最新研究成果 [J],2.我国科学家团队发表卒中二级预防临床试验最新成果 [J],3.PNAS发表我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 [J],4.Sciene杂志发表我科学家又一最新研究成果 [J],5.中国科学家揭示太空三维磁重联的几何结构——《Nature Physics》再次发表北京大学与国家天文台等最新合作成果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田柚杂交后代群体的SSR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韩国辉;向素琼;汪卫星;魏旭;何波;李晓林;梁国鲁【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43)022【摘要】[目的]利用SSR标记对沙田柚杂交后代群体进行杂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柑橘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材料和理论支持.[方法]利用SSR技术分析沙田柚两个杂交组合159株后代的杂种性质,采用UPGMA聚类分析法分析后代群体和亲本的遗传关系.[结果]4对引物可以从104株沙田柚×强德勒柚的杂交后代鉴定出103株真杂种,鉴定率达到99.04%,且在引物AGC9的扩增图谱中有70个单株出现了双亲都没有的新条带;5对引物可鉴定出沙田柚×红江橙的全部杂交后代均为真杂种,一个纯合显性标记AAT12被发现,在引物GA18和AGC9的扩增结果中出现了亲本位点的缺失;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杂交组合后代群体均出现较显著的遗传变异,两个组合的遗传多样性也有较大的差异.[结论]SSR标记适合柑橘杂种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杂交是获得柑橘遗传变异株系的有效途径.【总页数】9页(P4678-4686)【作者】韩国辉;向素琼;汪卫星;魏旭;何波;李晓林;梁国鲁【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加工型马铃薯实生群体的SSR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李芳弟;赵中梁;吕汰;王鹏;窦俊焕;郭天顺;齐小东;王利立;颉炜清;罗照霞;杨晨2.晋大62×诱处4号杂交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李玮瑜;孙毅;李贵全;任鹏3.沙田柚与枸橼CO5杂交后代的形态学与SRAP标记鉴定 [J], 匡伟明;符红艳;刘慧;龙桂友;邓子牛4.苹果F1群体的SSR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尹宝颖; 张媛; 孙福来5.红阳猕猴桃及其杂交后代的I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J], 谢玥;潘美玲;庄启国;罗雪梅;李明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4卷第1期 202丨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Vol.34 No.lMar.2021Doi : 10.12051/j.issn. 1674-4942.2021.01.009荔枝蒂蛀虫灯光诱捕试验初报周成辉,朱麟4(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为研究不同颜色灯光对荔枝蒂蛀虫的引诱效果,采用夜间室外布置灯光诱捕的方法进 行成虫诱捕试验。
结果表明:在红、黄、蓝、绿、紫5种颜色的灯光中,绿色灯光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 引诱效果最佳,其次是蓝色灯光,然后是紫色灯光;在夜晚20:00—21:00采用绿色灯光诱捕的效果 最好。
关键词:荔枝蒂蛀虫;灯光诱捕;物理防治中图分类号:Q96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942(2021)01-0059-04Preliminary Report of Light Trapping Experiment ofC onopom orph a sin en sis BradleyZHOU Chenghui, ZHU Lin(College of L ife Science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lor lights on the lure of Conopomorpha s i n e r u>L s Bradley, the adult insect trapp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night outdoor lighting trapp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red, yellow, blue, green, purple lights, green light has the best trapping effect for adults, which was followed by blue light, and then purple light. During 20:00—21:00, green light was the best.Keywords:Com>pomo/p/ia sinensis Bradley;light trapping;physical control蒸枝蒂駐虫(Conopomorp/ia Bradley)又称交纹细蛾,属鱗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ariidae)害虫,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海南等南方地区,通过蛀食嫩梢、花穗、果实等危害荔枝和龙眼。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465)由我国科学家精确绘制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发表在代表国际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刊于《自然》杂志的论文《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宣布,中国科学家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拼接后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科学家们在完成序列精确测定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为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完整地测定了水稻四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这是迄今首次完成的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也为开发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提供了基础。
以蓝天、白云、金色水稻为封面的本期《自然》杂志,同时也刊登了日本科学家对水稻第一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博士告诉记者,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于2001年4月启动,首先完成精细物理图,然后采用克隆步移法大规模测序,绘制基因组完成图。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另一个亚种籼稻品种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报道了水稻两个主要栽培稻间在基因组成、顺序及DNA序列水平上的一些异同,揭示两者之间一些亲缘和进化关系,这些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韩斌博士还表示,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
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和今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四川省宜宾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基础知识(试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橘北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与生物间的捕食关系D.“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2.通过对生物的特征的学习,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物都能自由活动B.只有动物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C.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生物都要繁殖后代3.校园里所有生物与它们所生活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A.食物链B.生态系统C.生态平衡D.生物圈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人工放射性核素在海洋鱼类中的富集、分布及放射损伤研究进展》一文中引用了Tateda 科研团队利用动态生物舱模型模拟福岛南部沿海生物群中铯-137水平的研究成果。
某科研机构重复该实验,模拟某放射性核素浓度,研究一条食物链,得到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物体A B C D E某放射性核素浓度/ppm0.057 1.2580.39A.浮游藻类的富集作用最强B.表中A、C之间是捕食关系C.表中生物A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D.若人捕食了D,则人是生物富集的最大受害者5.我国伟大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杂交水稻的成功育种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能生长发育B.生物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C.生物能够对外在刺激做出反应D.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6.下列各组生物的关系不符合曲线的是()A.青霉菌与其他细菌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C.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D.人与肠道中的益生菌7.下列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是A.玄武湖水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8.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的是()A.机器人B.生石花C.珊瑚D.三叶虫化石9.某同学在调查了社区内的生物种类时,对所记录的生物进行了归类,归类情况如下:则该同学的归类依据是( )A.按照用途B.按生活环境C.按形态结构D.按其他方法10.自然界里的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
揭示蛋白质的结构
朱维和
【期刊名称】《大自然探索》
【年(卷),期】1989(000)003
【摘要】现今生物学家认为,蛋白质折叠成其特定的形状的途径不是任意的。
而是遵循一定的形式,并在达到其最终稳定形态之前折叠成特定的中间形态。
然而,由于这些中间形态是这样的短暂,以致研究中间形态不是一件易事。
为了分析这些中间形态的结构,科学家或者要减慢折叠的速度或者在折叠时截获中间形态。
现在研究者利用一种测定蛋白质折叠时有多少质
【总页数】1页(P34-34)
【作者】朱维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49
【相关文献】
1.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的植物细胞壁逆境应答蛋白质 [J], 马晓琳;赵琪;戴绍军
2.解题教学揭示数学本质深度探究提升核心素养
——谈如何通过运算揭示解析几何变量结构不对称的本质 [J], 廖如舟;曾丽华3.蛋白质组学揭示滩羊宰后成熟过程中风味前体物质的变化机理 [J], 尤丽琴;姬琛;罗瑞明
4.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 [J],
5.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西瓜响应CGMMV胁迫的蛋白质 [J], 张慧青;孙玉燕;那冬晨;范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4卷第5期1999年10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 CE I N EA R TH SC IEN CESV o l.14 N o.5O ct.,1999综述与评述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Ξ袁兴中,何文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摘 要: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群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至关重要。
从海洋沉积物生境、沉积物中的动物类群、个体大小、食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多样性现状,讨论了沉积物动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海洋沉积物环境多种多样,为沉积物动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在海洋沉积物中,动物的类群繁多、物种多样性极高,不仅形态差别很大,食性丰富多样,而且分化出多种多样的功能群。
海洋沉积物动物群参与全球物质的循环和污染物的代谢、转化、迁移,在生态系统能流过程及沉积物移动和稳定性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提出了研究和保护海洋沉积物动物多样性的若干建议。
关 键 词:海洋沉积物;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中图分类号:Q1781535;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8166(1999)05204582061 引言作为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D I V ER S ITA S”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物多样性”计划的开展使我们开始关注土壤和沉积物这些被人们忽视的地球表面黑暗生境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1,2〕。
地球表面的70%被海洋所占据,而大部分海底被沉积物覆盖,包括从砾石到细质淤泥等各种沉积物类型,成为地球上覆盖物中最大的生物栖息地。
我们对海洋沉积物生物多样性还了解甚少,但是它在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水体演变、物质循环、沉积物的稳定性以及污染物的迁移、积累和扩散等等,涉及到生态系统过程、生物地球化学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有关的研究和保护措施。
2021年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一练带答案含解析1:富福利指眼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吸引高端人才,争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提供房补、半价专用房等。
高端人才往往拥有更高的谋生本事,收入方面已经处于社会的中高端或者高端行列,这一让富有者拥有更多福利的政策偏向引发人们质疑。
有人认为此举是将大量的公共资源向高端人才倾斜,甚至是变相的利益输送。
依据上述定义,以下不属于富福利的是〔〕。
单项选择题A、某市打算在3年内建设人才专项用房150万平方米,实行政府定价,原那么上不超过同类地段新建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50%B、某国企在改制期间,将股份安排给全部的员工,极大地刺激了员工的生产主动性C、某讨论机构聘请高级研发人员,要求应聘者学历必需为博士及以上,并承诺可以解决户口D、某大型私企为了挽留一批海归人才,不仅给出优厚的年薪,还许诺给予一部分股权2:三段论:是以包含三个不同词项的两个直言命题为前提,推出一个直言命题为结论,而且每两个直言命题都有一个共同词项的推理。
依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三段论推理的是〔〕。
单项选择题A、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我没有听错说明你说错了B、假如寒潮到来,气温就会下降,气温没有下降说明寒潮没有到来C、水银是金属,金属是能导电的物体,所以有的能导电的物体是水银D、老张是画家,老李是音乐家,他们是伴侣,所以画家和音乐家可以做好伴侣3:从所给的四个诜项中.诜柽最符合左侧图形规律的一项:"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4:一切有利于生产力进展的方针政策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改革开放有利于生产力的进展,所以改革开放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以下哪种推理方式与上面的这段论述最为相像?〔〕单项选择题A、一切行悦耳指挥是一支队伍能够战无不胜的纪律保证。
所以,一个企业,一个地区要进展,必需提倡令行禁止,服从大局B、经过对最近六个月销售的健身器跟踪调查,没有发觉一台因质量问题而退货或返修。
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周 辉 张光红 贺 飞 朱 星摘 要 近年来内地学者在世界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3篇,其中以地球科学居多,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论文达41篇;在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两大主流研究领域,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6篇,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统计分析还表明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论文统计 内地学者 Nature Sci ence在具国际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之一[1,2]。
一个国家或一所研究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可以近似地由发表论文的情况所反映,尤其是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常被作为定量判断标志[3,4]。
Nature和Science是国际上有特殊影响力的两种期刊,刊登富有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的论文,其发行量和读者的广泛性独一无二。
近代科学的许多重要科学发现,例如X射线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分别发表在1896年[5]和1953年[6]的N ature上,这些重要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为定量分析内地学者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对内地学者在Nat 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
由于1994年以前内地学者发表文章总量少,因此研究中主要分析1994 2002年的资料。
在美国科技信息所(ISI)的扩展数据库(SCI E)上进行检索,文章类型(DocT y pe)选取Na ture中的Rev iew Art icles、Art icles、Lett ers t o Nature、Brief Communications,以及Science中的Review、Re search Art icle、Report s、Brevia,并对照出版物一一校验。
一、数据统计1.总体情况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研究机构或大学在Nat ur e 和Science发表论文已成为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志之一。
表1是1994 2002年我国内地学者在Na t ure和S c i ence上发表文章统计数据。
可以看出,自1999年起,内地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1994 2002年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总数为83篇,仅占Nat ur e和Science刊登相应论文总数17590篇的0.47%,而这其中有近一半(41篇)是古生物方面的论文,这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2.学科情况表2是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数据。
可以看出,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其中包括古生物学、地质学(含地球物理)、考古、环境在内的地球科学共54篇,占总数83篇的66%。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由于在胚胎生物、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与演化方表1 1994 2002年Nature和Science发表文章统计数据期刊发表情况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合计Nature 论文总数91392687392393710121275113210179008中国内地作者论文数89446149181890内地第一作者论文数24202105101348S cience 论文总数98410161064101910118688658319248582中国内地作者论文数87106810152017101内地第一作者论文数23423249635表2 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学科古生物学地质学考古环境物理天文化学生物管理总计Nature29431311648 S cience1241836135小计41832111412183比例49%10%4%2%13%1%5%14%1%100%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共发表论文41篇,占总数83篇的近50%。
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是当今世界热门研究领域,内地学者也占有一席之地,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论文16篇:纳米科技论文8篇(以 Nano 为检索词),其中独立完成的有6篇;生物基因科技论文8篇(以 Gene 为检索词),其中仅有1篇是独立完成。
这也反映出我国在这两个重要科技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3.作者情况共有54位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其中发表两篇(含)以上的作者有8人,均为古生物学家:徐星7篇、舒德干6篇、陈均远5篇、朱敏4篇、季强4篇、侯连海3篇、孙革2篇、周忠和2篇,累计33篇,占总数的40%;此外,以指导者身份发表2篇的有4人:物理学家解思深2篇、范守善2篇、闵乃本2篇、化学学家钱逸泰2篇,累计8篇,占总数83篇的10%。
以上12人共发表41篇,占总数83篇的49%,反映了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4.单位情况共有31个单位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了论文,其中高校11所发表27篇,占总数33%;中科院14个单位发表47篇,占总数56%;其他6个单位发表9篇,占总数11%。
发表2篇(含)以上的单位有15个,其中高校7所:西北大学6篇、中国科技大学4篇、清华大学3篇、南京大学3篇、北京大学2篇、复旦大学2篇、中国地质大学2篇;中科院系统6个单位: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20篇,南京古生物研究所8篇、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4篇、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3篇、物理研究所2篇、金属研究所2篇;此外有地质博物馆3篇、中国地质科学院2篇。
统计表明有27篇文章由内地学者独立完成,其余56篇是内地学者跟国外学者合作完成的,说明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文章类型众所周知,N ature的 Art icles 和Science的 Research Art icle 栏目每期一般只刊登1 2篇学术论文,可见其发表难度大。
据统计,83篇内地第一作者论文中以 Art icles 和 Research Article 形式发表的仅9篇(Nature的Art icles7篇,Science的Re search Art icle2篇),其中由内地学者独立发表的只有1篇;而其余74篇以L et ters to Nature、Brief Communications、Reports、Brevia等形式发表。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科技论文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需努力提高。
二、讨 论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增长人类的知识,而知识进步的基本体现形式之一是要在高度国际化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4],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世,让人们分享、交流和评价。
诚然,在高度国际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一定就是优秀的研究成果,如Nature和Sci ence就曾刊登过美国贝尔实验室Sch n的造假文章。
但科学计量学的总体研究表明,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与作者的科学影响力基本呈正相关关系[7]。
中国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乐观的进步,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在2002年已达40758篇,仅次于美、英、日、德、法居世界第6位[8]。
但是,中国优秀论文总量仍然很低,每年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总数在20篇以下,而且其中多数是古生物学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当今科学主流领域 生命科学方面,内地学者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较少,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海外华人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生命科学文章。
中国在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科学整体水平还不高;而国外少数科学家的偏见和部分中国学者有限的英文水平,目前都不是决定因素。
在相当长时间,中国学者需要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把优秀论文投到著名期刊发表,以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9]。
一个国家或一所大规模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状况可以近似地由发表论文的情况所反映,如哈佛大学的知名度当数世界大学第一,1994 2002年度在Nat ure上发表学术论文507篇、在Science上发表523篇(含非第一作者),共计1030篇,其数量之多,远非其他大学或研究机构所能比。
相应地,中国学者在同期仅发表论文191篇。
近几十年来,将优秀论文在著名期刊发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科技发展的竞争态势。
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21世纪,科学工作者应当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高水平刊物上多发表高质量论文。
参考文献[1]Ren S L,Liang P,Zu G A.Scientific publications The challenge for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S cience,1999,286:1683 [2]Ren S L,Zu G G,Wang H F.Stati stics hide i m pact of non Englishjournals.Nature,2002,415:732[3]National Science Board.Science an d Engi neering Indicators2002.[ww /sbe/srs/seind02][4]任胜利(编译).世界科学研究与发展:基于论文和专利的分析.中国科学基金,2003,17(1):62 63[5]Rontgen W C.On a new kind of rays.Nature,1896,53:274 276[6]Watson J D,Crick F H C.M 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Astructure of Deoxyri bose nucleic acid.Nature,1953,171:738 740[7]Garfield E.Random thoughts on citationology:Its theory and practice.Scientometrics,1999,43:69 76[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2003年12月[9]周 辉,张光红,蔡 晖等.原创性研究成果的SCI引用分析.中国科学基金,2002,16(2):85 87S t at is t i c Anal y s i s on t he P aper s i n Nat ure and S c i enc e B y C hi nes e Inl and Aut hor sZho u Hui,Zha ng G uangho ng,He Fei,Zhu X ingD epar tment o f Science R ese arch,Peking U niv ersity,Beijing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