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水墨花鸟画的兴起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79.33 KB
- 文档页数:2
25感悟中国传统花鸟画江美玲中国花鸟画渊源甚古,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有花、鸟、鱼的绘画。
南北朝时代画家顾野王,以草、虫、鸟入画,“宣和画谱”说他“画草虫尤工”。
可知在唐以前,已有花、鸟、鱼、虫的专门画家。
据“唐朝名画录”所载,唐代的花鸟画名家有二十余人,其中以边鸾最为有名。
书中说,“边鸾少攻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
”可知边鸾在花鸟画中,尤擅画“折枝”的花卉。
边鸾之后,唐末还有两位著名的花鸟画家,即刁光胤与滕昌佑。
“益州名画录。
对他们两人,都有较详尽的描述。
五代十国的花鸟画,有所谓“徐黄二体”当时以绘写花鸟画蔚然成风,遂形成花鸟画最繁荣之时代。
徐就是徐熙,黄就是黄荃。
这两位画家在画法上很有所建树,在风格上亦各有不同。
黄荃是宫庭画师,以“像真”为尚,徐熙是江南布衣,以“写意”为其特色。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书裹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大抵黄荃既属宫庭画师,徐熙则为江南处士,所以前者状宫中奇花怪石、珍禽瑞鸟,后者写江湖野竹渊鱼,对象既有不同,画面上的气局也便随之而异了。
宋代是工笔花鸟画的历史高峰,各种专业上的基本技巧、表现手法,都在宋代完善成熟,确立了工笔花鸟画的大体风貌。
宋代花鸟画作者队伍非常庞大,见诸于《中国绘画史》(诸俞剑著)的画家不下83人,而成书于宋徽宗时的《宣和画谱》所载作品就有1700余件。
这是一笔何等巨大的艺术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细细感悟宋人工笔花鸟画,有以下三大明显特征: 第一,追求自然美,表现生命之特质。
宋人花鸟作品凡有物象的生长规律、生态特征,没有不真切生动的,尤其在神情的刻画上,至精至微,以求“妙得其真”,以至所作禽类常引得真鸟来依,这是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
《宣和画谱》记载:信果观道士厉归真苦于圣像常被雀鸽粪秽,就画了一只鹞在墙壁上,从此雀鸽匿迹。
这一成果是由画家们不辞辛劳,长期深入生活,心记手写而成。
为了观察花鸟的形态和习性,他们总是“访于老圃,朝暮观之”。
传统中国画在元代、明代时期的发展概况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
.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
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元代绘画在唐,五代,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特点是取消了画院制度,文人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
绘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元代文人纷纷隐迹山林,独善其身,将感情转嫁山水田园,将抱负寄于松、竹、梅、兰,借绘画抒情言志。
不问政事,学道参禅,艺术境界渗透出佛道思想。
注重书法与画面的关系,书、诗、画的结合一时成为风尚。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
初期的钱选,赵子昂,高克恭等对唐,五代,宋以来的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元四家”出现。
元四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重笔墨,尚意趣,讲究画与书法、诗文的结合,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
他们多以江南山川风物为题材,画风、技法各有特色,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意境和艺术语言,都能自成一家:黄公望的画意超迈苍秀,疏松苍逸;倪瓒的画格简淡冷寂,荒寒清旷;王蒙的画韵深秀苍茫,繁茂浑厚;吴镇的画风则沉郁清俊,朴茂温润。
文人画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以文人学士为主要创作力量的绘画流派。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
1.唐宋时期:唐代的文人画以诗经画为主要形式,宋代的文人画则呈现出多种流派和
变化。
北宋初年的文人画以极简主义为特点,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各种风格,如“南宗”、“北宗”、“崇雅”等。
2.元明时期:元代文人画主要承袭了宋代画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风格,如
“水墨花鸟”、“写意山水”等。
明代文人画则更加强调个性化、自由化的表现方式,如“文人山水”、“黄公望派”等。
3.清代时期:清代文人画对传统文人画风格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试图推动其发展。
清代文人画家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四王”和“八大山人”。
前者注重笔墨技法和题材表现,后者则更加追求自由、豁达的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文人画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趋势,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起源于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花鸟画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1. 古代绘画起步: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绘画就有了雏形,但真正的花鸟画起步较晚。
随着绘画技法的逐渐成熟,唐代(618-907)出现了一些描绘花卉的作品,标志着花鸟画的初步发展。
2. 宋代的繁荣:
-宋代(960-1279)是花鸟画发展的繁荣时期。
画家们开始注重描绘花卉、鸟类的形态特征,追求写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赵伯驹、徐渭等画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一系列杰出的花鸟画作品。
3. 元明时期的变革:
-元代(1271-1368)花鸟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画家们开始注重用笔法表现意境,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法。
明代(1368-1644)的花鸟画有了更多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画面更为生动、多样。
4. 清代的传承与创新:
-清代(1644-1912)花鸟画的传统得到了继承,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创新。
画家如石涛、郑板桥等人在花鸟画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形成了不同的画风。
5. 近现代的继承和创新:
-近现代以来,花鸟画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影响,呈现出更多的创新。
中国现代花鸟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等人,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花鸟画,形成独特的风格。
6. 当代花鸟画:
-在当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画家们不仅在传统纸绢上进行创作,还通过多种媒介和技法进行实验和创新,展现了花鸟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广阔前景。
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创新,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风,同时也受到过赵孟
书记载,王渊是元代的一位职业画工,以画为生,以画为业,在当
时文人主流的审美趋势下,其绘画风格也向文人水墨画风格逐渐靠
拢,又因其画工身份长期行走在民间,因此他也受到了民间绘画的
影响,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风格。
王渊的花鸟画师承黄筌,早年作品多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在
浓墨重彩中展现出富丽堂皇的视觉体验,
图1 元 王渊 桃竹锦鸡图
102.3cm×55.4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之所以可以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是受到了赵孟
方面也受到了当下其他画家的影响,王渊集各家之长,不仅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更是体现出了自身高超的绘画技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时期的林良,其花鸟画以水墨表现,花鸟家禽以水墨点写,作品中透露出清冷淡雅的画面意趣,皆是受到了王渊水墨花鸟画的影响。
同时期的吕纪,在构图及空间的层次处理上同样受到了王渊的影响,以营造沉浸自然的画面意境。
同样,王渊的水。
水墨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演变水墨画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从水墨画艺术的起源、历史传承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水墨画艺术起源水墨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但最初的水墨画并不是以纸作画板而是以丝绸为材料。
据考证,宋代画家米芾在《论画》中提到了水墨画:“画者必以重色重笔为上,轻色轻笔为下,于太素之中得之”。
太素,又称为“素诗”,指的是用墨画的一种画法。
这表明,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画家已经开始了用水墨作画,而这种画法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著名画家陆游更是在其所著《点绛唇》中提到:“我国之画以墨为主”,可见水墨画在宋代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水墨画艺术的历史传承水墨画艺术的历史传承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画家以水墨画为主要创作方向。
唐代著名画家怀素主张“取法自然”,注重创作基础技巧,他的绘画风格具有刚健有力的特点。
宋代的文人画以创造一种胜于现实的意境为主,而元代的花鸟画则更显得细腻贴近,如赵孟颐的“一蔷薇一世界”,更是在花鸟画中达到了巅峰之作。
明代画家仇英则以山水画著称,他的作品常带有浓郁的诗意和哲思,时代感和文化内涵都是比较深刻的。
清代以来,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改变,新画派逐渐兴起。
如“八大山人”袁乙、陈洪绶,他们主张“意在笔先”,强调形神兼备,水墨技法更加出彩。
清朝吴门六家则主张“写事准确”,重视物理形态的瞬间瞬态,传统的形式技法得到进一步发扬。
三、现代水墨画的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水墨画艺术的创作兴趣和市场需求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众多画家开启了水墨画的革新尝试,有将水墨画与当代艺术思想紧密融合的,有将它转化为装饰品、文化产品贩卖的,也有将其传统形式与当代科技相结合的“数码水墨画”。
如丁乙、江苏李石等倡导把水墨技法运用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他们的作品中水墨的表达方式极具现代感和时代感。
花鸟画发展史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描绘花卉、鸟类、动物等为主题,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一、起源时期: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画科,起源于唐朝。
在此之前,花鸟只是作为人物画或山水画的配角,如展子虔的《游春图》中,花草树木都是背景,而人物才是主角。
但到了唐朝,出现了以花卉、鸟兽为主题的独立画作,如韩滉的《五牛图》、韩干的《照夜白图》等。
二、成熟时期:在五代时期,花鸟画逐渐走向成熟。
这个时期的画家们注重写生,强调对花卉和鸟兽的形态、结构、色彩等方面的描绘。
其中,黄筌和徐熙是五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
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描绘了各种昆虫、鸟类等,形态逼真,色彩鲜艳;而徐熙的《玉堂富贵图》则以水墨为主,描绘了牡丹、玉兰等花卉,线条流畅,意境高远。
三、发展时期:在宋朝时期,花鸟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画家们开始注重表现花卉和鸟兽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形成了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题的花鸟画风格。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等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四、转型时期:在元朝时期,花鸟画开始向文人画方向转型。
文人画强调画家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倡导“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画家们开始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如王冕的《墨梅图》、钱选的《花鸟图卷》等。
五、鼎盛时期:在明朝时期,花鸟画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画家们注重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表现,形成了以写实主义为代表的花鸟画风格。
如吕纪的《桂菊山禽图》、林良的《芦雁图》等作品,都是写实主义的代表作。
六、多元化时期:在清朝时期,花鸟画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
画家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和技巧,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
如朱耷的《孔雀竹石图》、郎世宁的《仙鹤图》等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七、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花鸟画经历了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画家们注重吸收西方艺术形式和观念,同时注重个性化和民族化的表达。
中国花鸟画发展历程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源远流长,发展历程丰富多样。
以下是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史前时期至秦朝:在史前时期,中国的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使用动植物作为纹饰进行装饰,形成了最早的原始花鸟图案。
到了商周时期,铜器纹饰中的花鸟图案开始出现。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花鸟图案逐渐融入了织锦、陶瓷等艺术领域,并成为了里子、瓷器等的常见纹饰。
汉朝至唐朝:汉代是中国花鸟画的重要发展时期。
汉朝时,花鸟画开始出现在壁画和丝织品上。
唐代则是中国花鸟画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花鸟画家和作品,如僧人虚谷的《唐宗应丽图》等。
唐代花鸟画注重描绘鸟兽的形态特征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以写实为基础的传统。
宋朝至元朝:宋代花鸟画强调“形似”,即要求画家必须准确地描绘花鸟的外形特征,并力求写实。
这一时期,花鸟画的绘制方法和技巧逐渐完善,画家们开始注重提高画中的形象逼真度。
元代则注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兼容并蓄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和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
明朝至清朝:明代是中国花鸟画的“笔墨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墨色的运用和笔墨技法的提高。
清代的花鸟画则以“各取所长”为特征,汲取元代以来的绘画精华,兼容了不同绘画流派的技法和风格。
著名花鸟画家如石涛、邱景文、郑燮等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
近现代至今:进入近现代,中国花鸟画开始接纳西方绘画的影响,注重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创新。
近年来,花鸟画的创作形式也发生了革新,不仅有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还出现了水墨写意的花鸟画和综合材料创作的花鸟画等多种形式。
总之,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变迁,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水墨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创作着重于水、墨、纸三种材料的运用。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匠人画”,通过历代画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发展成了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
水墨画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
早期的水墨画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的直接模仿,比如模仿山水、花卉等自然界的景象。
这些山水、花卉画,虽然在技法上已经非常完美,但整体风格都比较严肃,缺乏灵动的感觉。
唐朝以后,绘画开始向更为自由、生动的方向发展。
五代名画家郭熙创作了《十二屏山水图》,这幅画中的山水画手法十分自然,没有墨痕,颜色也很鲜艳,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受。
晚唐时期,随着文人雅士的兴起,水墨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些文人雅士认为画不应只是一种技术,还应具有一种思想、精神的内涵。
亦庄亦谐、自然随意成了新的绘画风格。
南宋时期,水墨画达到了一个高峰。
高超的技法和丰富的表现力,使得画家们能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成熟的水墨画家们用笔墨描绘出了山水之美,表现出了文人的清高隐逸之感,并配上了自己的诗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著名的宋代画家范宽创作了《韩熙载夜宴图》,不仅在技法上堪称“神品”,而且情感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元、明、清三代,水墨画的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元代画家王蒙以“心画心神意,手致笔墨形”为理念,形成了收放自如的笔法。
明代画家文征明创作的《寒山与拾得》、《鹊华秋色图》等作品在构图、构思和用笔上都有独特之处。
清代有李唐、石涛、郑燮等一批大师,他们将自然风景与历史传承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墨画更富有生命力。
在现代,水墨画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
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师齐白石自学成才,创建了“白石派”,作品以写意见长,富有灵(qing)性和情趣。
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墨画的外在风格得到了更多的包容和创新,逐渐与西方绘画趋同,例如著名的新水墨画运动。
这场运动对传统水墨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强调自由创作的精神,延伸了中国水墨画的内涵。
中国美术史——元代美术(适用教资教招)展开全文一、元代绘画艺术元代绘画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成为画坛主流,画家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
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
元代画风转变主要表现在:(1)作画重视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把形似和写实放在次要位置;(2)作品追求笔墨情趣,水墨画极为盛行;(3)把书法用笔融进绘画创作,丰富了点、线的表现力;(4)画上流行题写诗文,加强了作品的诗情画意。
(一)元代前期的士大夫绘画赵孟頫是元代前期士大夫绘画的代表人物。
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出生宋朝宗室。
他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在书法上,他所创的“赵体”,平均整齐,秀媚圆润。
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工画山水、人物、花鸟、鞍马、墨竹、水墨、青绿、工笔写意诸体兼备。
他的主要艺术主张有:(1)提倡“古意”,“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重视神韵,使画风从工艳琐细转向质朴自然;(2)提倡师法自然,“到处云山是我师”,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并在绘画各科中进行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3)提倡“书画本来同”,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之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他的地位和艺术造诣使他成为元代画坛上的中心人物,他的绘画实践和艺术主张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画在继承宋金基础上的新发展,对当时和后世绘画都有极大的影响。
赵孟頫的传世作品有《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秋郊饮马图》《疏林秀石图》等。
《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鹊华秋色图》描绘济南郊区的鹊山及其周围景物,采用平远法构图。
整幅作品笔法潇洒,设色明丽,山石、坡岸等用披麻皴或荷叶皴,山头则用青绿皴染,树木、屋舍等则描画精细,以青、赭、红、绿等多色渲染,富于节奏感,风格古雅俊秀,代表了其师法古人与造化,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创造性的结合在一起的风貌。
《疏林秀石图》是纸本墨笔画,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代山水画发展历程元代山水画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画派别,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元初山水画的开端与发展(1206年-1333年):元初山水画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此时山水画逐渐从装饰性的背景发展为独立的主题绘画。
元初山水画家以崔白等为代表,他们以儒家文化为背景,吸收了前代绘画的技法,并加入了自己的创新。
他们追求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具有厚重感的山水形象,在构图上注重意境的表达。
同时,元代山水画家还着力于捕捉阳光和月光下的山水风貌,以及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变化。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感与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展现了元初山水画家独特的审美风格。
元中山水画的巅峰时期(1333年-1368年):元中是元代山水画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元代山水画家群体大量涌现,包括赵孟頫、黄公望等名家。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独创性和创新精神。
赵孟頫以他的“骨法”理论为基础,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表现手法。
他倡导“写景求禅”、“禅定即禅理”的创作理念,注重表达内在的意境和精神境界。
他的作品构图独特,色彩鲜艳,以线条勾勒山水形象,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黄公望是元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青绿浓墨的笔触、重视意境表达和色彩渲染,给人以宁静、深沉、富有禅意的感受。
他强调画面的景深感和透视效果,采用虚实兼备的构图手法,表现了山水的变化和气势。
元末山水画的衰落与传承(1368年-1384年):元末山水画的发展处于逆境中,社会动荡和战争的影响导致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然而,元末山水画家仍然努力传承前人的艺术遗产,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夏珪等。
他们在画风上较为保守,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他们注重细腻入微的笔触,以及使用重墨与淡墨的对比,力求刻画出山水的质感和变化。
他们的作品形式多样,既有清秀淡雅的山水画,又有浓墨重彩的作品。
虽然元末山水画处于衰落的时期,但依然保留了元代山水画的传统特色,为后来的明代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中国水墨画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水墨画的起源开始,逐步讲述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历程。
一、水墨画的起源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水墨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上。
那些古老的陶器上有许多纹饰,这些纹饰往往用墨状物描绘,因此有人认为这就是最早的水墨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墨画开始在古代中国的字画、书法中发展壮大。
古人重视墨,认为墨可表达人的情感和气韵,而且墨的渐变、淋漓效果能给人以无限遐想,这对水墨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水墨画的发展历程1. 早期发展阶段水墨画在早期主要用于书法和字画,它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金石文化。
这时的水墨画主要以线条勾勒形象,注重笔墨的流畅与造型的表现。
2. 宋代至明清时期宋代是中国水墨画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画家和画院。
这时的水墨画在风景山水和人物画方面有了更深的发展,画家们开始追求意境的抒发和表现技巧的独特性。
而到了元代,水墨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画家,如马远、夏珪等。
他们宽广的笔墨、奇特的构图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为后世的水墨画奠定了基础。
明代时期,文人画开始兴盛,水墨画与文人的雅兴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画派别。
这时的水墨画追求的是意境的高远、气韵的流转,注重用墨的淋漓与神韵的表达。
3. 近现代的发展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变革,水墨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些画家开始尝试用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来创新水墨画,形成了新的表现样式。
此外,一些画家将水墨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创新了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在传统之中注入了现代的元素。
他们的作品以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三、水墨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中国水墨画以墨为主要介质,注重用笔的奇妙和手法的巧妙。
它以线条勾勒、墨渍淋漓、丰富的抒情意境和富有韵律感的构图为特点。
中国水墨画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论中国花鸟画的演变在中国绘画中,花鸟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鸟之外,还包括了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
花鸟画,顾名思义是以花鸟为题材的绘画,它的审美源于“比兴”。
“比”,指的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比方。
“兴”,则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一、中国花鸟画的萌芽阶段——原始时代至魏晋南北朝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期望把美好的自然捕捉下来,画在日用器皿上,画在墙壁上,画在卷轴上,变自然美为艺术美,放置在身边,达到须臾不离的要求。
我们民族的花鸟画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它不同于西方的花鸟景物画写生,而是表现自然生态之中活生生的形象。
早期的花鸟画大部分与装饰图案有关系,或附属于工艺品。
这个时期的花鸟充满神秘色彩,遗留着图腾的气息,或许与早期人类的生殖崇拜有一定的关系。
二、中国花鸟画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隋唐及五代中国隋唐时代的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
隋唐五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隋唐。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策开明,学术气氛相对自由,给绘画带来繁衍生长的契机。
当时的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并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唐朝名画记》等著录中记载的花鸟画家就有八十多人。
绘画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于绘画技法已有全面、深入的探讨,评画标准也有所发展。
特别是张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的提出,使画家更加重视对自然和现实生活的观察及体验,并开始超越“成教化、助人伦”这一传统伦理的局限。
人对生命本体的认识、人的觉醒逐步提升着再现自然美以及抒情达意的审美追求。
2.五代。
五代时期涌现出许多各有专长的花鸟画能手,他们大多仍继承唐代传统,在“移生动质、变态不穷”上下工夫,把“妙得其真”作为最高的艺术境界。
三、中国花鸟画的繁荣时期——两宋1.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