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病因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63.19 KB
- 文档页数:4
2023气胸的研究进展气胸研究是长期被忽视的课题,最近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随机临床试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早该引起的兴趣。
关于气胸最佳治疗的争论始终导致我们对疾病病理生理学认识的根本差距。
例如,通过支气管内瓣膜的研究,我们现在理解气胸是由于气道泄漏的传统概念过于简单。
大多数病人在CT上没有明显的泄漏部位,甚至当外科医生在术中将肺浸入水下时也没有,引发了关于空气如何通过肺胸膜的争论(例如,胸膜孔隙假说)。
在本期B1UE杂志中,Wa1ker和他的同事提出了新的假说,即插入胸腔引流气胸的导管会产生负压出口,加剧了内脏胸膜缺损的压力梯度,并导致长时间的空气泄漏。
他们指出,〃持续的内脏空气泄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诱导压力梯度。
〃假设发人深省,也有其可取之处。
然而,它很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测试,而且缺乏经验证据,最重要的是,临床应用可能会造成潜在的伤害。
确认假设是困难的,因为测量胸膜压力梯度需要在胸膜内放置带压力测量装置(如压力计)的导管,这不可避免地提供了气体逃逸通路,干扰了压力梯度。
也缺乏确凿证据。
尽管存在潜在的压力梯度,但大多数用导管引流治疗的气胸确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合。
所有临床医生都遇到过气胸增大而不引流的患者;相反,去除压力梯度(例如,当胸管脱落或过早移除时)并不能阻止泄漏,反而会导致手术肺水肿或气胸复发。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管道引流并不是造成空气泄漏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Wa1ker和他的同事发表的数据显示,相当数量的创伤性气胸即使在患者接受正压通气时也没有扩大(正压通气会诱发内脏胸膜缺损的压力梯度比自发呼吸的患者插入胸管大得多)。
作者提供了三个〃理由〃来支持他们的假设。
所有的证据都是间接的,解释也是有争议的。
首先,PSP(原发性自发性气胸)试验的结果被用来支持假设。
PSP研究是一项随机临床试验,调查保守治疗(不引流汽胸与传统小孔管引流的非劣效性。
试验发现,85%的患者在没有引流的情况下成功治疗。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2019年第4卷第21期V ol.4, No.21, 2019189自发性气胸的护理现状和进展胡湘宜,邓婷婷,林 玲(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1)【摘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自发性气胸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自发性气胸是指因肺实质或胸膜在无外源性因素的影响下破裂,导致气体在进入胸膜腔的疾病。
根据患者有无原发性病变,自发性气胸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两种类型。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常见于15到24 岁青年,特别是瘦高体型青年。
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则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1-2] 。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护理现状;进展【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1.189.021 自发性气胸的病因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常见于体型瘦高的男青壮年,胸部平片一般无明显变化,但胸部CT 可见胸膜下肺大泡,多在肺尖部,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肺泡壁的弹性减退、相关弹性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细支气管的慢性炎症有关[3-4]。
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常见于有肺部基础病变的中老年人,由于病变引起细支气管不完全堵塞,形成肺大泡破裂,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脓肿、肺癌、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症等[5]。
月经性气胸仅在月经来潮前后24~72小时内发生,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胸膜上有异位子宫内膜破裂所致[6]。
妊娠期气胸可因每次妊娠而发生,可能跟激素变化和胸廓顺应性改变有关[5]。
2 自发性气胸的急救护理气胸患者多起病急,症状重,严重者需紧急排气,促进肺复张。
需配合医师做到以下方面:①将患者安置到监护室,给患者吸氧,准备胸穿包、缝合包、引流导管、水封瓶、负压吸引装置、急救药品等。
②迅速行胸腔穿刺排气,当情况危急时,用胸腔穿刺针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4~5肋间穿刺抽气,缓解呼吸困难现象 [7] 。
外二科自发性气胸科普知识自发性气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自发性气胸的病因构成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
1932年Kjaergarrd报告的自发性气胸的病因多为胸膜下肺大疱。
20世纪50年代,结核病成为自发性气胸的常见病因,以后,随着对结核病的有效的药物治疗和流行病学控制,由结核病引起的自发性气胸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的进程,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引起的自发性气胸的比率有增多的趋势。
同时随着一些特殊社会现象的出现,由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人患卡氏肺囊虫感染引起的自发性气胸亦有所增加。
自发性气胸根据造成气体溢入胸膜腔的原因分为:特发性气胸和继发性气胸。
特发性气胸多见于青少年,体形瘦高,在X线胸片上甚至在开胸手术直视下,在脏层胸膜表面往往见不到明确的病灶。
继发性气胸在中老年人多见,往往由于肺内原有的病灶破裂所致,如肺大疱、肺结核、肺脓肿、肺癌等(图1)。
气胸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基础病因、肺萎陷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基础肺部疾病。
自发性气胸常见的病因如下:1.胸膜下肺大疱破裂青少年自发性气胸多因肺尖部胸膜下的肺大疱破裂所致。
胸膜下肺大疱大多分为两类,胸膜下微小肺大疱(bleb),直径<1cm,常为多发,可发生于肺尖部、叶间裂边缘及肺下叶边缘。
这类微小肺大疱往往是支气管和肺部炎症愈合、纤维组织瘢痕形成过程中牵拉及通气不畅所致。
胸膜下微小肺大疱所致的自发性气胸在X线胸片上或手术时不易发现病灶,故亦称为“特发性气胸”。
胸膜下肺大疱常为单发,多发生于肺尖部,由于脏层胸膜先天性发育不全,逐渐出现肺大疱,这类自发性气胸常见于瘦高体形的青少年,在手术过程中,除发现肺大疱外,常不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肺实质内的基础病变。
这两类肺大疱破裂引起的自发性气胸可在剧烈活动、咳嗽、喷嚏后诱发,亦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生。
2.大泡性肺气肿破裂由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使肺泡单位过度充气,久之出现肺泡壁破坏,即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和全小叶型肺气肿,肺泡进一步融合压迫肺泡间隔和肺间质形成大泡性肺气肿,其特点是在X线胸片和胸部CT片上可见到大泡内有被压的极薄的血管和肺泡间隔,以此与巨大肺大疱鉴别。
浅析原发自发性气胸的发病因素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原发自发性气胸的发病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提高治愈率。
方法:对本院近三年收治自发性气胸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原发自发性气胸的主要发病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护理。
结果:154例原发自发性气胸病人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有效的护理方法能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复发,早日康复。
【关键词】原发自发性气胸;发病因素;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53-01自发性气胸是指肺组织及胀层胸膜的自发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细小气肿泡的自发破裂,使肺及支气管内气体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发生于无基础肺疾病的健康人,后者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病人。
1 临床资料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自发性气胸208例,年龄15~86岁,男性180例,女性28例。
其中原发自发性气胸154例,占发病总数的74.04%。
其年龄大都小于50岁,且无肺部合并症,治疗主要以休息、胸腔抽气、闭塞引流、手术结扎肺大泡。
基本能治愈。
继发自发性气胸的患者都大于50岁且伴有其他合并症。
特别是肺部合并症,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肺部炎症和肺恶性肿瘤等。
治疗方面除了治疗气胸外还要积极控制原发病。
2 讨论从表中可以看出原发自发性气胸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年轻化;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1 发病因素:[1]1,肺跨压增大,正常人在坐位时使肺收缩和扩张的肺跨压在肺底部为0~0.196kpa,而在肺尖部则高达0.784~1.18kpa,对瘦高个体型人,因胸腔狭长使跨肺压的区域性差别更大,肺尖部位的肺泡因承受相当大的平均扩张压可破裂,其空气沿着肺小叶间隔进入肺周围形成自发性气胸;2,血液供应差,与肺尖部距肺门大血管远有关,因抵抗力弱易形成自发性气胸;3,非特异性炎症,4,遗传因素,5,其他如肺泡壁弹力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胸膜局部先天性囊肿以及吸烟等;6,诱因,突然用力、大笑、剧咳、提重物或体育运动等,使肺大泡内压突然增加而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形成自发性气胸,7,社会因素,青少年注重脑力劳动而忽视体育锻炼,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再加上饮食营养不均衡,导致抵抗力下降,耐力底下而不堪重负。
心胸外科气胸病例探讨标题:心胸外科气胸病例探讨引言:气胸是一种常见的心胸外科疾病,指气体通过异常途径进入胸腔腔隙,使得胸膜脏、壁层分离,导致胸膜腔内发生部分或完全塌陷。
气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伤、肺疾病或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究心胸外科气胸病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临床问题。
一、背景知识首先,我们将介绍胸腔和气胸的基本解剖学知识。
胸腔是由肺和胸廓两部分组成的腔隙,而气胸则是指胸膜腔内异常积聚气体造成的状态。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将为理解心胸外科气胸病例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奠定基础。
二、病例分类根据气胸的原因和临床特征,我们将病例分为自发性气胸和人工气胸两大类。
自发性气胸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气胸,而人工气胸则是指在心胸外科手术中人为引起的气胸。
通过比较这两类病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三、诊断与鉴别在诊断心胸外科气胸病例时,无论是自发性气胸还是人工气胸,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将介绍常见的诊断方法,如胸部X线片、胸部CT扫描和超声检查,并探讨与其他胸腔疾病(如肺炎、胸水等)的鉴别诊断。
四、治疗与护理针对心胸外科气胸病例,治疗方法取决于气胸的严重程度和病因。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胸腔穿刺引流、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和手术治疗。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术后护理和康复计划,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五、并发症和预后在心胸外科气胸病例中,还存在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如张力气胸、气胸复发和胸膜粘连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并评估病例的预后。
结论:心胸外科气胸病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心胸外科气胸病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预后评估。
同时,我们也强调了预防和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观点与理解:从我的观点来看,心胸外科气胸病例是一种需要及时处理和管理的临床情况。
·健康科学·133自发性气胸是怎么回事在肺组织内形成了含气囊腔结构。
当外界空气进入胸膜腔,可能引起气胸情况的出现,同时,尖锐物体刺进胸壁或者患有肺气肿等病症也有可能导致气胸的情况出现。
除此之外,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也存在直接关系,例如,体型瘦长以及扁平胸等等可能与生物力学的改变有关系,这也是遗传因素所导致的。
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对于患病前期的患者而言,几乎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表现,这也使得医生在对患者情况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通常情况下,原发性气胸的患者大多数会在休息的时候发病,且发病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表现出呼吸困难以及患侧胸部疼痛的症状。
患者的这些症状会在24 h之后出现明显的好转,但是对于药物进行应用,当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之后,应对患者进行胸膜剥脱手术,这是非常关键的,在进行手术之前应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然后对患者展开有针对性的手术操作,这样才能使手术的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对于继发自发性气胸患者而言,对其流行病史进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国,男性患有继发自发性气胸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女性,并且发病年龄偏高,在对其进行治疗的时候,往往也会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使得整体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对于继发自发性气胸而言,病理生理性的变化是较为明显的,并且在其变化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当患者的肺泡压力过大的时候,肺泡可能会出现炸裂的情况,从而导致气体进入肺部间134质,患者也就出现了气胸的症状。
对于患者来说,气胸症状往往具有一定顽固性,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看见疗效。
在对气胸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从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气胸症状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对胸膜腔中的积气进行排除,在进行排除操作的过程中,可使患者的气胸情况得到逐步减轻。
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保守观察治疗、胸腔穿刺抽气治疗以及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等等几个方面,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气胸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
研究表明,1%的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可能发生气胸,多为自发性气胸。
哪些呼吸系统异常表现可提示气胸,一起来看看吧。
气胸的分类根据基础病因和病理生理学将气胸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是由于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由于靠近肺表面的微小泡和肺大疱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
按照气胸发生前有无合并肺部疾病又可将自发性气胸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
低体质量指数是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独立危险因素。
典型的患者群多为瘦高体型, 年龄在15~35岁的男性。
男性吸烟会增加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风险。
张力性气胸张力性气胸是指胸膜裂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裂口张开,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裂口关闭,气体不能排出,导致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胸膜腔内压迅速升高呈正压,抽气至负压不久后又迅速变成正压。
这种气胸引起病理生理改变最大,如不及时处理减压,可导致猝死。
创伤性气胸创伤性气胸是指胸部外伤或医疗诊断和治疗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气胸,可分为医源性气胸和非医源性气胸。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气胸如月经性气胸、妊娠合并气胸及老年性自发性气胸等。
气胸的临床表现起病大多急骤,典型症状为突发胸痛、继而胸闷或呼吸困难,并可有刺激性干咳。
也有发病缓慢,甚至无自觉症状。
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用力咳嗽、持重物、屏气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也有不少患者在正常活动或安静休息时发病。
症状轻重取决于起病急缓、肺萎缩程度、肺原发疾病及原有心肺功能状况等。
不同类型的气胸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同,可表现为无症状到危及生命的呼吸窘迫:自发性气胸:在肺大疱破裂并引起气胸之前,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可无临床体征或症状。
多数患者尤其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发病时表现为胸痛和急性呼吸困难。
医源性气胸:症状类似于自发性气胸,轻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基础肺病及严重程度,也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
自发性气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刘克令;王升英;郭秀辉;田美香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7(022)003
【摘要】自发性气胸是较为常见的胸腔疾病,也是内科最常见的急诊之一,本病的发病率较难准确统计,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每年5/10万-46/10万人口,本病占内科住院患者的1.64%,少量气胸时患者往往无症状,故本病实际发生率远较临床所见为高。
根据有无原发病,自发性气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气胸两种类型,本病病因复杂。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刘克令;王升英;郭秀辉;田美香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病机制及复发原因的研究进展 [J], 单颖军
2.自发性气胸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J], 邱春荣;罗劲杰;卢晔
3.自发性气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J], 管希周
4.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病机制及复发的进展分析 [J], 张强
5.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病机制及复发的进展分析 [J], 张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10.16096/ki.nmgyxzz.2021.53.04.015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治疗进展隋璐1▲,贺钢枫川(1.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临床医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40;2.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PSP)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在健康的成年人及青少年中依然可以发生。
现就目前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方式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治疗[中图分类号]R561.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4-0951(2021)04-0431-04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密闭潜在性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时,称为气胸(Pneumothorax)o资料显示“气胸”概念由Laennec最早提出(分别在1803年和1819年提出)⑴,气胸作为全球范围内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尚缺乏大数据证实其流行病学指向和趋势。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PSP)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在健康的成年人及青少年中依然可以发生。
现就目前PSP的治疗方式及进展进行综述。
1PSP的保守治疗PSP的积气量小于20%或肺尖与胸膜顶距离小于3cm,无临床表现(稳定性小量气胸),经观察和氧气支持治疗即可痊愈。
保守治疗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若病人年龄偏大且有肺基础疾病如COPD,其胸膜破裂口愈合慢,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即使气胸量较小亦不主张保守治疗。
2PSP的排气疗法包括简单手动抽吸及胸腔闭式引流。
气胸量大于20%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可以用简单手动抽吸来治疗。
气胸量大于20%、临床症状稳定(或临床症状不稳定、呼吸困难明显、肺压缩程度较重)的患者也可选用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经研究表明,简单抽吸与胸导管引流对于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成功率、近期效果无明显差异⑵,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证实,针吸术是首发PSP 发作及稳定PSP患者的良好初始治疗方法⑶。
自发性气胸16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主要研究出现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式。
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出现自发性气胸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结果有45例患者为单纯性气胸,低于20%的肺被压缩,需进行卧床休息疗法,治愈时间为6.25天。
有39例患者的肺被压缩21-30%,需进行抽气治疗,平均需时8.3天。
有76例患者肺被压缩大于30%,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内科治疗有效率为93.6%。
结论对于出现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症状不明显的轻微气胸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果30%以上的肺被压缩,则立即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术,留置导管的时间不宜在半个月以上,如患者为交通性气胸或液气胸可以适当延长插管时间,但最多在30天,如仍有症状,可进行外科治疗方法。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在临床常见的急症中自发性气胸较为常见,发病迅猛,危重,每个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如临床医生观察不仔细,容易出现漏诊的现象。
这种疾病最近几年发病逐渐增多,如果未进行及时抢救,易导致生命危险,特别是张力性气胸,很容易出现窒息死亡[1]。
我院对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出现自发性气胸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了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出现自发性气胸的160例患者,其中128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年龄均在17-83岁之间,不到20岁的有8例,20-30岁之间的有64例,30-60岁之间的有42例,超过60岁的有46例。
1.2发病诱因及病因这些患者的发病诱因中有64例原因不清,40例为剧烈咳嗽,用力屏住呼吸和呼吸道感染各为28例。
这些患者的发病原因中有108例患者为原发性气胸,52例患者为继发性气胸,继发性气胸中有36例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2例继发于肺结核,4例继发于肺癌。
㊃综㊀㊀述㊃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病因研究进展王朝2综述㊀邹卫2审校doi:10.3969/j.issn.1009-6663.2015.06.04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1170002/H0102);南京市科委㊁南京市卫生局重点项目(No ZKX11030)作者单位:1.210009㊀江苏南京,东南大学医学院2.210029㊀江苏南京,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心外科通讯作者:邹卫,E-mail:2500026813@㊀㊀一㊁气胸气胸是指气体在胸膜腔内的异常积聚㊂胸膜腔在生理状态下是一个呈负压状态的潜在性密闭腔隙,在整个呼吸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其压力均小于体外正常大气压㊂气体进入胸膜腔可能通过下述三种途径:①胸膜腔直接与体外相通,即创伤性气胸(包括外伤㊁医源性等),胸壁(皮肤㊁肌肉和/或肋骨以及壁层胸膜存在破损;②胸膜腔与体内部分器官(这部分器官原存在与外界相通如气管㊁支气管㊁肺组织㊁食管甚至胃肠道)交通,其中最常见病因为胸膜表面肺大疱破裂;③胸膜腔感染,胸腔内滋生产气微生物㊂气胸可分为自发性气胸和创伤性气胸,前者又可根据是否合并已知肺部疾病或肺组织异常而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㊁继发性自发性气胸(Sec-ond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SSP)和其他类型的自发性气胸,后者主要分为医源性和非医源性气胸㊂气胸属胸外科和呼吸内科急症,据文献[1,2]报道,自发性气胸男性发病率为7.4-18/10000人/年,女性为1.2-6/100000人/年,男女之比约5:1㊂自发性气胸患者多是由于其胸膜下或脏层胸膜表面肺大疱破裂所致㊂高分辨率CT 扫描㊁剖胸手术及胸腔镜手术[3]治疗气胸过程中多可见肺大疱㊂70%左右的肺大疱常见于肺上叶[3]特别是肺尖部,约有30%左右的肺大疱可见于肺中叶及下叶,通常多见于有家族趋势的部分自发性气胸(Familial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FSP)㊂据文献[4]报道,合并FLCN 基因突变的气胸患者其肺大疱分布临床特征较特殊,大疱在肺组织中分布较广泛,可全肺组织均广泛存在肺大疱,尤其中下肺叶一定存在㊂自发性气胸发病急,但其症状并不一定典型,多数患者往往在静息状态下起病,少数患者可能发生在剧烈运动㊁或胸腔内压力急剧上升(如打喷嚏)后,通常表现为骤然发作性㊁急性的胸背部疼痛,胸闷,气急,呼吸不畅等症状㊂体征上有气管偏移(患侧胸腔积气严重呈张力性气胸时),患侧胸部饱满(不典型),触觉语颤减低,叩诊过清音及听诊呼吸音下降等㊂本病最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是胸部X 线摄片及CT 检查,可明确气胸位置,大约的肺组织受压的比例,部分病例可能明确肺大疱诊断㊂确诊气胸,一旦肺组织受压超过30%时需积极治疗㊂自发性气胸治疗目前临床上可采用氧疗㊁胸腔穿刺抽气㊁胸腔闭式引流㊁肺大疱切除修补㊁及胸膜固定等方法,除非胸膜腔完全固定,理论上自发性气胸无法根治㊂对于自发性气胸的治疗,英国胸科医师协会在2010年发布的指南[5]中提出,胸部X 片或CT 提示患者肺压缩体积较少,或无明显临床症状时,可予以氧疗支持,不需要其他介入性治疗㊂而当需要临床介入性干预时,建议对所有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和部分继发性气胸患者行单纯胸腔穿刺抽气术㊂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所提出的处置方法略有不同[6],认为需对所有自发性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㊂行胸腔闭式引流后,自发性气胸复发率较高,第1次复发率可达30%,此后每发作一次,下一次的复发率会逐渐升高㊂而经手术治疗,如行肺大疱切除修补同时行胸膜固定术后,气胸的复发率[7]为0~11.7%㊂目前国内大多数胸外科医师普遍认可的手术指征如下:①复发性气胸;②胸部X 片或CT 证实存在肺大疱;③气胸合并胸腔内出血;④有效胸腔闭式引流72h 后仍有持续气体溢出;⑤患者从事特殊职业如飞行员㊁潜水员㊁高空作业等㊂最近有学者提出了关于自发性气胸在第一次发作是否有手术指征的问题进行讨论,金璐明[8]等认为,首次发作自发性气胸的青年患者,如果数字X 线胸片(DR)提示肺边缘毛糙或伴有肺大疱,气胸线呈锯齿状或 Ω 形,单纯行胸腔闭式引流保守治疗0211临床肺科杂志㊀2015年6月㊀第20卷第6期后复发率增大,建议患者首次发病即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可明显降低气胸复发风险㊂二㊁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是指肺脏实质或脏层胸膜在无外源性或介入性因素以及无已知基础性肺疾病条件下,自行发生破裂,气体在胸膜腔内蓄积,其形成原因多和肺大疱破裂相关㊂肺大疱的形成及与破裂的真正病因目前尚未阐明㊂有人认为与末梢支气管炎症[9]㊁先天性遗传因素及基因[10]㊁机械作用[11]㊁支气管树的先天性畸形[12]㊁消瘦体型所致胸腔负压上升[13]㊁肺尖缺血[14]㊁低体重质量指数和低热量摄入[15]㊁结缔组织发育异常[16]㊁吸烟[2,17]等相关㊂下文将近年来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病因学研究作一综述㊂1.消瘦体型相关性自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好发于胸廓扁平,瘦长体型的青年男性,这类患者多数尚有身材偏瘦高,头围小,肩宽,肌肉及脂肪不发达,四肢细长的特点㊂扁平胸廓是指胸廓前后径与胸廓横径之比小于0.5㊂研究发现具备典型的PSP体型的患者其肺尖部压力是正常人的20倍㊂女性和老年PSP患者其 thoracic in-dex 仅有轻微的改变,因此青年男性PSP患者的发病因素中,生物力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㊂有文献[11]报道,扁平型胸廓青年易发气胸的主要原因为青春期胸廓和肺发育异常引起胸廓和肺组织生物力学改变㊂青少年在正常发育过程中,随着身高的增长,肺体积增大,肺泡生长速度快,而肺间质生长相对较慢,肺尖部存在相对缺血区,产生缺血性损害,缺血状态下使得肺泡易破裂形成较多小疱,数个肺小泡相互融合,最后形成胸膜下大疱和肺大疱㊂Choi研究[6]发现,在肺的发育过程,其上叶肺实质生长速度快于其脉管系统,致使上叶及肺尖部缺血相对较重,肺泡发育不完善,在肺泡内压力过高时,易导致肺泡破裂形成气胸㊂由此可见扁平胸廓,瘦长体型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肺组织相对缺血的危险因素均是原发性自发性气胸重要致病因素㊂2.家族性自发性气胸家族性自发性气胸可能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可见于α-1抗胰蛋白酶缺失症㊁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㊁Ehlers-Danlos综合征㊁Marfan综合征㊁高胱氨酸尿症㊁肺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㊂(1)BHD综合征相关性自发性气胸BHD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疾病,最早于1977年由Birt AR,Hogg GR,DubéWJ报道[18]㊂BHD综合征的患者首发症状通常为PSP,除此之外表现为皮肤损害(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软垂疣)㊁不同类型的肾脏肿瘤㊂BHD综合征的发病已证实与FLCN 基因突变相关㊂FLCN基因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以后大量的研究[4,19,20]表明该基因的突变与PSP密切相关㊂Khabibullin研究[19]发现,FLCN基因的缺失及突变,可能是通过影响调控AMPK和mTORC1信号传导通路,影响了机体对机械性压力的感应的生理性回应,从而使得患有BHD 综合症的患者易发气胸㊂陈仕林等研究[20]发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无论散发或是家族性PSP患者均存在较高频率的FLCN基因突变(10%),且有两种新型突变(第6外显子924-926和第10外显子1611-1631位基因缺失)频发(各为4%)㊂FLCN 第6外显子924-926位存在3个碱基的缺失,造成苯丙氨酸缺失,第10外显子1611-1631位20个碱基的缺失,可因移码在下游187nt形成终止密码,第11外显子1733位16插入C可因移码在下游187nt 形成终止密码,第11外显子1740位C替换成T,使密码子429处组氨酸成为酪氨酸㊂曹磊等研究[4]认为FLCN基因突变后引发自发性气胸的机制,是通过巨噬细胞和纤维原细胞分泌大量的炎性因子,诱发炎症,最终造成肺内弹性纤维的破坏而导致气胸的发生㊂(2)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相关性自发性气胸Claire[16]报道一例17岁男性患者,复发性气胸合并结缔组织发育异常㊂该患者被诊断出患有Raynaud's综合症,患者先出现左侧气胸,予胸腔闭式引流后,气胸症状好转,11天后再次因右侧气胸发病入院㊂胸部高分辨率CT发现双肺胸膜下满布肺大疱,呈严重的肺气肿样改变㊂右侧行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肺楔形部分切除(包括部分肺大疱)术后,左侧再次发作气胸,并行VATS手术治疗㊂通过相关临床检验可以认为自身免疫途径可以产生肺气肿样改变,结缔组织疾病和肺气肿样改变存在于非吸烟者人群中是极其罕见的㊂Marfa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该病是由编码原纤维蛋白-1的基因的突变所致㊂该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周围结缔组织营养不良㊁骨骼异常㊁内眼疾病和心血管异常,是一种以结缔组织为基本缺陷的遗传性疾病㊂气胸往往在该病中表现较少,仅1211临床肺科杂志㊀2015年6月㊀第20卷第6期为4.4%~11%,然而其他类型的肺部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大疱,上叶纤维化相对罕见[21,22]㊂高胱氨酸尿症是一种由于胱硫醚β-合酶缺乏引起的代谢紊乱疾病,患者的尿液中甲硫醚和高胱氨酸含量增高,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㊁骨骼系统㊁血管系统病变㊂亦可有自发性气胸的表现,但其比例更少[23,24]㊂Ehlers-Danlos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的过度伸展㊁瘢痕的愈合不良㊁易碰伤和关节松弛㊂在临床上Ehlers-Danlos综合征有10个临床亚型,每个亚型表现不同,其中脉管型(IV型)与自发性气胸有关[25]㊂三㊁嘈杂环境相关性自发性气胸Noppen等研究[26]发现,长期暴露于重复压力变化的高能低频的声场里,可能是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该文献报道4位气胸患者长期处在低频音乐环境中,共发作气胸5次㊂Nop-pen等认为声波的传播必须依赖物理介质,其在人的身体内传播必然会跨过不同介质,如空气,肺泡表面的水和组织,这就必然导致了不同密度介质表面的压力差㊂研究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机制参与了这一过程:①原发性的爆震伤可能发生在身体内的含气器官,声能是一种机械能非常高的能量,空气快速的压缩和舒张对脆弱的肺泡壁来说损伤很大,可能导致肺泡壁在重复的冲击下破裂;②肺内可能在压力传导平衡上存在一个时间延迟,如果患者肺部支气管存在炎症,时间长久因此形成一个单向 活瓣 ,远端支气管同近端支气管相比,其压力平衡滞后,由此而带来的压力差足以使肺组织产生肺气肿样改变,或形成肺大疱,严重者致使肺大疱破裂,从而产生气胸;③与特定频带的声波的频谱有关㊂市场上多数的音像制品出版物热衷于表现低频效果(< 500HZ)和高强度(>0.9DB),研究者发现在如此环境下小鼠和人类的肺组织结构会发生改变[27,28]㊂低频高强度噪声可导致气道㊁胸膜间皮和肺实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㊂与通常在30赫兹到20千赫兹的范围内相比,市场上的扬声器在较低的频率(30~ 150HZ)通常是通过升压以增强效果㊂肺组织自然情况下保持平均约128HZ的频率,两者频率相一致时可能对肺实质确实有损害㊂此外,Mahagnah和Gavriely有研究表明[29],在正常人体中,肺充当低通滤波器,发射的能量高达100HZ或300HZ,经常使用大音量听低频音乐会使得最大的声能传递到肺,可引起肺实质损伤㊂四㊁细胞因子相关性自发性气胸肺大疱破裂是自发性气胸的主要发病原因,肺纤维化㊁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和炎性反应是肺大疱形成机制中被认可的假说㊂曹金鑫[30]等选取了与以上三种假说相关的三种细胞因子: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0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大疱组织及其疱旁周围正常肺组织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发现肺大疱组织中KL-6及FGF-10表达明显高于疱旁组织㊂五㊁其他危险因素有研究[17]认为,吸烟是自发性气胸复发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㊂吸烟也是自发性气胸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证实轻度吸烟者(每天1~12支)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7倍[2],中度吸烟者(每天13-22支)是正常人的21倍,重度吸烟者是正常人的80倍㊂但目前没有文献研究证实吸烟是如何增加气胸复发率,吸烟导致PSP的机理尚未能阐明㊂综上所述,自发性气胸发病率较高,占用公共卫生资源较多,且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是近年来在PSP病因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PSP 与FLCN基因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研究PSP病因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向㊂参考文献[1]㊀Melton L J,3rd,Hepper N G,Offord K P.Incidence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in Olmsted County,Minnesota:1950to1974 [J].Am Rev Respir Dis,1979,120(6):1379-1382. [2]㊀Bense L,Eklund G,Wiman L G.Smoking and the increased riskof contracting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J].Chest,1987,92(6):1009-1012.[3]㊀Bense L,Lewander R,Eklund G,et al.Nonsmoking,non-alpha1-antitrypsin deficiency-induced emphysema in nonsmokers with healed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identifi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lungs[J].Chest,1993,103(2):433-438.[4]㊀曹磊,邹卫,潘宴青,等.肺大疱自发性气胸合并FLCN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3):4-7.[5]㊀Macduff A,Arnold A,Harvey J.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pneumothorax: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Pleural Disease Guideline 2010[J].Thorax,2010,65Suppl2(ii18-31.[6]㊀Choi W I.Pneumothorax[J].Tuberc Respir Dis(Seoul),2014,76(3):99-104.(下转第1126页)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14,43(4):328-334.[24]Guzek A,Rybicki Z,Korzeniewski K,et al.Etiological factors cau-sing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solated from hospitalized pa-tients[M].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2015,835:37-44.[25]Reechaipichitkul W,Phondongnok S,Bourpoern J,et al.Causativeagents and resistance among hospital-acquired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patients at Srinagarind Hospital,northeastern Thailand[J].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2013,44(3):490-502.[26]Chung DR,Song JH,Kim SH,et al.High Prevalence of Multi-drug-Resistant Nonfermenters in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in Asia[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1,184(12):1409-1417.[收稿日期:2015-03-04]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1122页)[7]㊀Cardillo G,Facciolo F,Regal M,et al.Recurrences followingvideothoracoscopic treatment of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the role of redo-videothoracoscopy [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1,19(4):396-399.[8]㊀金璐明,黄宇清,陈应泰,等.首次发作自发性气胸青年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4,30(7):385-387,393.[9]㊀Horio H,Nomori H,Kobayashi R,et al.Impact of additionalpleurodesis in 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bullectomy for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J].Surg Endosc,2002,16(4):630-634.[10]Yi-Bing D,Wei Z O U,Cheng-Chu Z H U,et al.Promoter meth-ylatio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FLCN irregulation in lung cyst les-sions of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J].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2015,[11]张其刚,谭胜,张晓峰,等.扁平胸廓青少年自发性气胸发病原因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21(3):163-165.[12]Bense L,Eklund G,Wiman L G.Bilateral bronchial anomaly.Apathogenetic factor in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J].Am RevRespir Dis,1992,146(2):513-516.[13]Fujino S,Inoue S,Tezuka N,et al.Physical development of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J].Chest,1999,116(4):899-902.[14]Kawakami Y,Irie T,Kamishima K.Stature,lung height,and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J].Respiration,1982,43(1):35-40.[15]Amjadi K,Alvarez G G,Vanderhelst E,et al.The prevalence ofblebs or bullae among young healthy adults:a thoracoscopic inves-tigation [J].Chest,2007,132(4):1140-1145.[16]Mcbrien C,Penketh A,Johnson H,et al.Recurrent pneumotho-races in a 17-year-old man with 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J].Thorax,2014,69(7):685-686.[17]Cheng YL,Huang TW,Lin CK,et al.The impact of smoking in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J].The Journal of thoracic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9,138(1):192-195.[18]Birt A R,Hogg G R,Dube W J.Hereditary multiple fibrofollicu-lomas with trichodiscomas and acrochordons [J].Arch Dermatol,1977,113(12):1674-1677.[19]Khabibullin D,Medvetz D A,Pinilla M,et al.Folliculin regu-lates cell-cell adhesion,AMPK,and mTORC1in a cell-type-spe-cific manner in lung -derived cells [J].Physiol Rep,2014,2(8):[20]陈仕林,马德华,易龙,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FLCN 基因突变[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7):426-430.[21]Wood J R,Bellamy D,Child A H,et al.Pulmonary disease inpatients with Marfan syndrome [J].Thorax,1984,39(10):780-784.[22]Hall J R,Pyeritz R E,Dudgeon D L,et al.Pneumothorax in theMarfan syndrome:prevalence and therapy [J].Ann Thorac Surg,1984,37(6):500-504.[23]Cochran F B,Sweetman L,Schmidt K,et al.Pyridoxine-unre-sponsive homocystinuria with an unusual clinical course [J].AmJ Med Genet,1990,35(4):519-522.[24]Bass H N,Lagrave D,Mardach R,et al.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in association with pyridoxine-responsive homocystinuria[J].J Inherit Metab Dis,1997,20(6):831-832.[25]Dowton S B,Pincott S,Demmer L.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ofEhlers-Danlos syndrome type IV [J].Clin Genet,1996,50(6):510-514.[26]Noppen M,Verbanck S,Harvey J,et al.Music:a new cause of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J].Thorax,2004,59(8):722-724.[27]Grande N R,Aguas A P,De Sousa Pereira A,et al.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rat lung parenchyma exposed to low frequency noise[J].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9,70(3Pt 2):A70-77.[28]Reis Ferreira J M,Couto A R,Jalles-Tavares N,et al.Airwayflow lim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vibroacoustic disease [J].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9,70(3Pt 2):A63-69.[29]Mahagnah M,Gavriely N.Gas density does not affect pulmonaryacoustic transmission in normal men [J ].J Appl Physiol (1985),1995,78(3):928-937.[30]曹金鑫,苗劲柏,李辉.细胞因子KL-6㊁FGF-10㊁MMP-9在自发性气胸患者肺大疱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4,30(7):400-403.[收稿日期: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