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29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祖父的园子》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祖父的园子》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
2.掌握生字词:柿子、庄稼、渐渐、忧虑、橙黄、鹅卵石、匆匆。
3.能够从祖父的行为中领会孝道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情感目标:1.通过祖父孝顺的行为,引导学生懂得孝道的意义,培养孩子们对家庭、亲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祖父的园子》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
2.掌握生字词:柿子、庄稼、渐渐、忧虑、橙黄、鹅卵石、匆匆。
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文章中较为抽象的情感表达。
2.能够领会祖父的行为背后传达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柿子、庄稼、忧虑等生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展示播放故事《祖父的园子》,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孝心与对园子的热爱。
三、讲解1.解释生词:橙黄、鹅卵石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2.分析文章中祖父忧虑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
四、讨论组织学生就祖父的行为展开讨论,引导他们谈谈自己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情感体会,强化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以《祖父的园子》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了孝道教育,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对家人的爱与孝顺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背后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五、延伸阅读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类似主题的故事,拓展对孝道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为《祖父的园子》教案(1)内容,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并培养孝道情感。
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4课)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
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扃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
(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一、单元内容概述1.1 单元主题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以“走进春天”为主题,通过一组描绘春天景象的文章,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2 单元目标- 理解并积累本单元的生字词。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2.1 教学内容- 课文:《春》、《济南的春天》、《春雨》、《桃花心木》- 生字词:春天、阳光、花朵、草地、嫩绿、欣欣向荣等- 重点句子:例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2 课时安排- 课文阅读与理解:每篇课文安排2课时,共8课时。
- 生字词学习与巩固:每课时安排10分钟,共8课时。
- 重点句子学习与练习:每课时安排10分钟,共8课时。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春天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3.2 教学策略- 引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特点和美好。
-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生字词学习: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生字词。
- 重点句子练习: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重点句子。
四、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反馈与调整-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稚子弄冰》。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掌握古诗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理解古诗中隐藏的哲理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孩童玩耍冰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学习1.听诵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解读诗歌内容,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分组讨论,尝试朗读和演绎诗歌。
3. 拓展1.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探索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所学知识点,并展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练习1.默写古诗《稚子弄冰》。
2.分组朗诵古诗,展示诗歌的节奏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围绕古诗《稚子弄冰》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和启发。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歌的美学意蕴;•掌握使用语言的基本要素,丰富个人语言表达。
能力目标•能倾听、感受、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能够就所学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与创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与热爱,提高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热情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特点,感知诗歌的美;•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主题诗歌的情感表达与理解;•个性化语言表达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诗歌选读材料•黑板、彩色粉笔等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利用声音、图像等方式带着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 导学引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3. 诗歌赏析指导学生阅读选定的诗歌,讨论诗歌的主题、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
4. 语言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主题或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语言创作,如写诗、情感日记等。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五、课后作业•完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诗、撰写感想等;•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在课后朗读给家人或朋友听。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否明白诗歌之美,能否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上是根据《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的教学流程及方式,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课文《XXX》的学习和理解; - 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字解释; - 课文的背诵和朗读。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友情”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 学习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同桌分享,分享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展示上节课背诵的课文。
- 文字训练:带领学生做课文中涉及的文字解释练习。
-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扩展阅读,拓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课时- 朗读评析: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进行评析和指导。
-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共读课文:带领全班共同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法:设置各种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的教学主要以课文的学习为主线,通过阅读、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以上是本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五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汉语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个部分分别是:汉字笔画的变化、词语接龙、成语故事、古诗欣赏和语文实践活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汉字、词语、成语、古诗等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此外,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需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了解词语接龙、成语故事、古诗欣赏等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字的基本笔画,词语接龙、成语故事、古诗欣赏等语文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生字、词语、成语、古诗等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汉语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趣味小游戏,如“猜字谜”或“成语接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包括两篇课文:《小燕子》和《荷花》。
《语文园地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说话练习、书写练习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春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朗读、理解课文方面,学生们的程度参差不齐,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
此外,部分学生在说话练习、书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说话练习、书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3.说话练习和书写练习的指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春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书写等,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学生作业本。
4.相关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跟读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教师选取几个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然后让学生跟读和书写。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案)
部编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题目的含义,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写作内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写作时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文题目的含义。
2.培养学生写作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写作时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准确把握内容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案、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让学生思考这个题
目可能涉及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作文要求(10分钟)
教师讲解作文的题目,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写作的内容。
第三步:展开讨论(15分钟)
学生们围绕作文题目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看法,互相启发,丰富写作
内容。
第四步:撰写作文(25分钟)
学生根据所讨论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开始撰写作文。
教师在一旁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步:展示作文(15分钟)
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互相学习改进。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写作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个单元,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和散文,通过阅读、理解和表达,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同时,本单元也注重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学会感悟生活、感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要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内容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3.能够熟练诵读古诗词、现代诗歌,并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来诵读。
4.能够体会诗歌的美和散文的意境,培养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现代诗歌和散文的内涵。
•表达课文内容和情感体验。
•正确诵读古诗词和现代诗歌。
2.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深层含义。
•在表达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利用音乐和图片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对诗歌和散文的感悟和思考。
2. 学习课文(30分钟)•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词和现代诗歌,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分组讨论课文要义,整理出关键词和关键句。
3. 感悟诗歌美(20分钟)•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意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4. 教学拓展(20分钟)•演讲、朗诵、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展示对诗歌和散文的理解和表达。
•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讲授与启发相结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对诗歌和散文的感悟。
•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思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朗诵、表演、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包含了两篇课文《古诗十九首》和《春日》,以及一篇语文园地。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诗文的阅读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掌握阅读古诗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文的语言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难懂的古诗文,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学会欣赏古诗文的美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
2.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学会欣赏古诗文的美丽。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然后引出今天的课文《春日》。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图片,或者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和行为举止。
•掌握故事内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及词语组,提高词汇积累能力。
###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懂得关心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草》2. 生字词:草坪、度过、突然、无止境、绿茵茵3. 情感小故事阅读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教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教学法:通过情感小故事的阅读,引导学生思考情感表达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播放一段与草地相关的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听教师朗读课文,并跟读。
2.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认读、理解生字词。
2.拓展生字词的用法,并进行造句练习。
4. 学习情感小故事1.学生阅读情感小故事,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情感的理解。
5. 总结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发表学习体会。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小草》。
2.完成生字词的书写练习。
3.写一篇作文,表达对《小草》的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程,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上有所进步,但在情感方面的表达还需要更多的引导。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教学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一单元,通过讲述孩子和祖父之间在园子里的交流,展现了家庭之间的情感和亲情,旨在引导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大自然。
在教学中,我们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故事主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亲情温暖,培养学生爱家、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表达故事主题;•难点:通过文字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祖父的园子》故事内容导入;2.人物形象分析及情节复述;3.讨论故事主旨,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见解;4.情感体验,分享家庭故事。
2. 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教师口头讲述,学生跟读;2.分组讨论:小组合作,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培养家庭情感。
五、教学步骤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课件、板书内容、学生教材等;2.学生准备纸笔、教辅材料。
2.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口头讲述故事背景,学生跟读;2.人物形象分析(10分钟):小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汇报;3.情节复述(10分钟):学生复述故事情节;4.主旨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主题,表达个人见解;5.情感体验(10分钟):学生分享家庭故事;6.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学生提出建议。
六、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教学,预期学生能够理解《祖父的园子》故事内容,表达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评价时将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情感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
七、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建议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园艺活动或家庭故事分享会,激发学生对亲情和家庭的思考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选入了《古诗二首》、《燕子》、《荷花》三篇课文,以及“读读写写”、“词语盘点”等板块。
内容丰富,既有古典诗词的鉴赏,又有对春天景物的描绘,旨在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春天的认知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课文中的生词和语句的理解也需要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句子,掌握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了解课文描绘的春天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增强对自然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句子,掌握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了解课文描绘的春天景象。
2.教学难点:对诗词的鉴赏和理解,以及对课文中的生词和语句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手段,创设春天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材:准备《语文园地一》的课文和相关材料。
3.黑板:准备好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1 古诗三首》,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内容深刻,意蕴丰富,适合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1 古诗三首》的背景故事和文学价值;–掌握古诗的基本意境和韵律特点;–能够准确地朗读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意义;–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 古诗三首》的背景故事和核心意义;–古诗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学生朗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培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音韵、意境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利用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学习《1 古诗三首》(40分钟)•师生共同朗读《登鹳雀楼》,讲解古诗背景故事和意义;•分组学习《静夜思》,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听取几位学生的朗读表演,评价朗读的表达力和准确性;•学习《春晓》,分析古诗的表达技巧和情感描写。
3. 总结反思(1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不足之处。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向全班分享;•组织学生开展古诗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鼓励学生之间合作朗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寓意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意义。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能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论故事背景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话题。
第二步:整体阅读(15分钟)教师提供课文阅读时间,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明确故事情节。
第三步:词汇梳理(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梳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讲解生词的意思和用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第四步:段落理解(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各个段落,梳理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要点,并展示给全班。
第五步:情感抒发(10分钟)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的方式展示。
第六步:共同探讨(10分钟)全班共同讨论课文中可能存在的疑惑和难点,进行解答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第七步: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练习题目,学生进行练习,检验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第八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记念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阅读课文,并按要求完成相关习题。
2.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感悟,写下个人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设计合理,活动组织丰富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分组讨论环节,需要注意每组学生的发言机会均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活跃参与讨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课堂实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附: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本组教材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萧红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有陈慧瑛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3.教学建议:(1)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惜时奋进的古诗。
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
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1、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按排:2课时1、在天晴了的时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善导(一)、导入新课1.唐代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美好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2.读课题,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二、精讲1、学生再读课文指名朗读,纠正。
要求读通顺。
2、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三、巧练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 1、在天晴了的时候炫垢饰赤皱1、在天晴了的时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善导(一)、复习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教师板书)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二)、交待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2、自学课文再交流讨论。
你喜欢哪句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词句来说)进一步体会诗句的美好,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3、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说一说。
二、精讲品味诗句、练习背诵(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为什么小路会是凉爽又温柔?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背诵诗句。
5.小结学法:(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三、巧练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板书:1、在天晴了的时候美出去走走留心观察2、三月的原野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月的原野上景物的特点。
3.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北国三月景物的特点。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关键:以读问主,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从中感悟景物的特点,研读中领会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三月的原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读,小组内呢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生字新词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善导(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二、精讲1、学习生字、新词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3.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4.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三、巧练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板书:2、三月的原野胀籽鸦粪觅巷坎2、三月的原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月的原野上景物的特点。
2. 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
3.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4. 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北国三月景物的特点。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善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
(板书课题)(二)、理解感悟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
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二、精讲交流阅读体验(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
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
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交流。
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
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三、巧练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
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板书: 2、三月的原野北国的春天植物、动物、天气……生机勃勃2、三月的原野(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3. 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关键:以读问主,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从中感悟景物的特点,研读中领会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
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3 古诗二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3 古诗二首(清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清明》,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描述《清明》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2、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善导(一)导入新课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
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
(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二、精讲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心情如何?(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