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原理教案 (第7章) 传热
- 格式:ppt
- 大小:462.00 KB
- 文档页数:12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2.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3.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及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原理。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兴趣。
2. 讲解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3.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4. 讲解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5. 热传递现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传递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热传递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绘制热传递方式的概念图。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应用,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资源: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水、冷水和实验容器等。
3. 网络资源:关于热传递现象的视频和动画等。
传热课程设计A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传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规律,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传热现象,并运用传热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3.理解传热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4.能够运用传热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传热计算。
6.能够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传热规律的验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对传热学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热的基本概念、传热的方式、传热的计算方法以及传热在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传热的基本概念,包括温度、热量和热传递等。
2.第二章:热传导,包括热传导的定律、热传导的计算方法等。
3.第三章:对流,包括对流的类型、对流的计算方法等。
4.第四章:辐射,包括辐射的定律、辐射的计算方法等。
5.第五章:传热在工程中的应用,包括热交换器、热传导材料的选择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传热现象,并验证传热规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传热学》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传热学的相关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传热现象。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 让学生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的实质,三种热传递方式的辨别。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现象。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
3.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量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4. 学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通过图片、动画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方式的差异。
5.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种热传递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热传递现象。
3. 思考并回答:热传递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有哪些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热传递现象、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传递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热能发电厂、空调生产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技术的应用。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热水瓶、热水、温度计、铁架台等。
2. 教学课件: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动画演示。
3. 参考资料:热传递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讲解热传递现象和热传递方式的理论学习,第二课时用于实验演示和实际应用讨论。
初二上册物理学习教案二:热量传递的方式与应用热量传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从被窝里温暖的睡眠到冬天取暖,从蒸汽机到核反应堆,热量传递无处不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热量传递方式,以及它们的应用。
热量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热力学中,我们将热量传递分为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热量在物体内部传递的过程。
当物体的不同部分热量不平衡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部分流向低温物体部分。
导体是能够传导热量的物质,如金属、玻璃和陶瓷等。
热量在导体中的传导速度取决于导体的热传导性、温度差和传导路程。
热传导还可以分为自由电子热传导和晶格热传导。
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如空气或液体)传递的过程。
当流体不能均匀加热时,将形成对流。
对流可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如太阳通过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地球,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受到加热,导致温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自然对流。
而电器设备中的风扇可以通过强制对流增强热量传递。
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的过程。
热辐射的频率在远红外线到可见光之间。
辐射的热传输不需要物理接触,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例如,太阳采用辐射将大量的热量传输到地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夏天可以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即使我们在不直接接触阳光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热量传递方式来应用于很多工程和生活的领域。
例如,在工业上,冶炼铁或其他金属时,一个液态金属的较高温度通常用传导方式通过一个具有较高热传导率的导体(如铜)通过传导的方式使温度更均匀。
在办公室和家庭中,暖气系统使用辐射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从而加热房间。
在汽车的内部,强制对流被用来散热。
热量传递也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肿瘤治疗中,通过辐射将热量注入肿瘤细胞来摧毁癌细胞。
此外,在医疗设备中,热量传递也是很重要的,如血透设备,需要使用对流将血浆穿过一种人造的肾脏,从而去除体内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
热量传递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热力学中的基本物理学。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热传导教案引言:热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我们常常会遇到热的传导现象。
了解热传导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热传导的特点。
一、知识引入1. 请学生回答,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热传导的情况?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对着火炉坐的时候会感到很热?二、观察实验:热导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的热导特点。
材料:铁钉、铜钉、木钉、塑料钉、瓷砖步骤:1. 将铁钉、铜钉、木钉、塑料钉和瓷砖放在桌子上。
2. 用手指触摸每一个物质,感受它们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 观察每一个物质的温度是否一致。
4. 用手指按住钉子的一头片刻,再用另一只手触摸另一头,记录触摸到的温度。
记录表:物质初始温度传导后温度铁钉铜钉木钉塑料钉瓷砖自主思考:1. 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 哪些物质的传热特性比较好?哪些物质的传热特性比较差?三、理论解释1. 请学生回答,为什么铁钉和铜钉的传热速度比较快?- 因为金属是良好的导热材料,可以迅速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的物质。
2. 为什么木钉和塑料钉的传热速度比较慢?- 木材和塑料是一种较差的导热材料,它们不容易传递热量。
四、适应拓展1. 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热材料和导热不良的材料。
2.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并讲解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五、实际应用1. 请学生找出并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需要利用导热材料的情景。
2. 请学生思考并描述一个他们可以设计利用较差导热材料的热不传导情景。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次实验和讨论,我们学到了什么关于热传导的原理和特点?七、作业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热传导?2. 列举3个利用导热材料的实际应用例子。
3. 列举3个利用较差导热材料的实际应用例子。
拓展阅读:1. 请学生自主搜索并了解热传导的其他形式,如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
2. 学生可以通过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来进一步探究热传导。
小学科学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物体的传热本领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传热本领,包括导热、传热等。
2.理解物体的传热本领对生活的影响。
3.能够举出几种常见物体的导热和传热方式,并分析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物体的传热本领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老师可尝试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如热水瓶保温效果、饺子水饺和冰淇淋融化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知识讲解与概念引入a.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导热和传热的概念,指出导热是物体内部的热能传递,而传热是物体之间或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热能传递。
b.讲解导热和传热的基本方式,如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等。
3.实例演示与实践操作根据教材或其他资源,选择几个常见的物体,如金属勺、塑料杯、玻璃杯等,进行实例演示。
可以采用以下实验方法:a.将金属勺放入开水中,观察勺底的变化程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导热性强。
b.取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手触摸外壁的温度,分析导热和传热方式的不同。
4.讨论与总结a.让学生将实验中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金属、塑料和玻璃之间的导热和传热差异。
b.引导学生思考导热和传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冰箱保鲜、太阳能的利用等。
5.拓展延伸可通过拓展延伸的形式,让学生调查其他物体的传热本领,如木头、织物等。
并与前面讲解的金属、塑料和玻璃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物体传热本领的理解。
6.总结与归纳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体的传热本领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与小结1.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者个人思考的问题,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2.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体的传热本领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导热和传热的基本概念和方式,并能举出几种常见物体的导热和传热方式。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参与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另外,适当运用多媒体资源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6、传热6.1 概述 6.1.1 概述几乎所有的化工生产过程都伴有传热操作,进行传热的目的通常是: ① 加热或冷却,使物料达到指定的温度; ② 换热,以回收利用热量或冷量;③ 保温,以减少热量或冷量的损失。
如高温设备的保温,低温设备的保冷。
化学工业能耗高,仅次于冶金工业,因此,应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
通常,传热设备在化工厂设备投资中占很大比例,有些可达40%左右,所以传热是化工重要的单元操作之一。
同时,热能合理利用对降低产品成本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1)传热过程中冷热流体的接触方式根据冷热流体的接触情况,工业上的传热过程可分为三中基本方式,每种传热方式所用换热设备的结构也迥然不同。
① 直接接触式传热对某些传热过程,例如热气体的直接水冷及热水的直接空气冷却等,可使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进行传热。
这种接触方式传热面积大,设备简单。
如凉水塔,其中装填填料,填料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增大湍动程度,增大传热系数K 。
由于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这种传热方式必伴有传质过程。
② 间壁式传热在多数情况下,工艺上不允许冷、热流体直接接触,因此直接接触式传热过程在工业上并不很多。
工业上应用最多的是间壁式传热过程。
间壁式换热器类型很多,其中最简单而又最典型的结构是套管换热器。
在套管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分别通过环隙和内管,热量自热流体传给冷流体,这种热量传递过程包括三个步骤:a 热流体靠对流传热将热量Q 传给金属壁一侧——给热;b 热量自管壁一侧以热传导的形式传至另一侧——导热;c 热量以对流传热形式从壁面传给冷流体——给热。
冷、热流体之间进行的热量传递总过程通常称为传热(或换热)过程,而将流体与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给热过程。
③ 蓄热式换热器首先使热流体通过蓄热器中固体壁面,用热流体将固体填充物加热,然后停止热流体,使冷流体通过固体表面,用固体填充物所积蓄的热量加热冷流体。
这样交替通过冷、热流体达到换热的目的。
填料 凉水塔冷流体套管换热器热流体冷流体 间壁 给热 间壁两侧传热过程为将冷流体加热或热流体冷却,必须用另一种流体供给或取走热量,此流体称为载热体。
传热知识点总结一、传热的基本概念1. 热传递方式热传递是指热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1)传导:是指热量在固体或液体内部通过分子的传递而进行传热的现象。
传导的速度取决于物体的热导率和温度梯度。
2)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内部的流动而进行传热的现象。
对流传热是一种辐射传热和传导传热的耦合方式。
3)辐射:是指热能在真空和空气中通过电磁波传递而进行传热的现象。
辐射传热不需要介质,能够在真空中进行传递。
2. 热传递规律根据热传递方式的不同,热传递规律也有所不同。
在传导传热中,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成正比;在对流传热中,热流密度与温度差、流体性质和流体速度有关;在辐射传热中,表面辐射率与物体表面性质、温度和波长有关。
3. 热传递计算在工程设计中,通常需要计算物体的传热过程。
传热计算需要考虑传热方式、传热系数、温度梯度等因素,并且可以利用传热方程进行计算。
二、传热的机制1. 传导传热传导传热是通过颗粒内部的分子振动而进行热传递的过程。
传导传热取决于介质的热导率和温度梯度。
传导传热的传热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通常可以用傅立叶传热定律进行描述。
2.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通过流体内部的流动而进行热传递的过程。
对流传热的传热率与温度差、流体性质和流体速度有关。
对流传热还与流体的黏度、密度、导热系数等物性参数有关。
3. 辐射传热辐射传热是通过电磁波在真空或空气中进行热传递的过程。
辐射传热的传热率与物体的表面性质、温度和波长有关。
辐射传热的计算通常需要考虑黑体辐射、灰体辐射等因素。
三、传热的数学模型1. 一维传热在一维情况下,传热可以用傅立叶传热方程进行描述。
该方程包括传热导数和传热系数两个物理量,并可以用来描述传导传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2. 二维传热在二维情况下,传热可以用拉普拉斯传热方程进行描述。
该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平板、圆柱、球体等形状的传热过程,并可以通过适当的边界条件进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