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电路原理第4章-2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25
习题44-1 已知A )30314cos(251︒-=t i ,A )60314cos(2102︒+=t i 。
(1) 画出上述电流的波形图,并求其相位差,指出哪个超前,哪个滞后;(2)写出它们对应的相量并画出相量图。
解:(1)波形图如题4-1图(a)所示。
︒-=9012ϕ,1i 滞后于2i ;(2) A 3051︒∠=I ,A 60102︒∠=I ,相量图如图(b)所示。
(a) (b)题4-1图4-2 已知元件P 的正弦电压V )30314cos(2220︒+=t u ,求流过元件P 的正弦电流i ,若P 为(1)电阻,且k Ω4=R ;(2)电感,且mH 20=L ;(3)电容,且μF 1=C 。
解:(1)若P 为电阻,有A )30314cos(2055.04000)30314cos(2220︒+=︒+==t t R u i (2)若P 为电感,有ξξξd ud L i tt ⎰⎰∞--∞-︒+⨯==)30314cos(22201020113A )60314cos(235A )30314sin(235︒-=︒+=t t(2)若P 为电容,有dtt d dt du Ci )30314cos(22201016︒+⨯==- A )120314cos(069.0A )30314sin(069.0︒+=︒+-=t t4-3 已知附图(a)中电压表V 1的读数为15V ,电压表V 2的读数为20V ;附图(b)中电压表V 1的读数为30V ,电压表V 2的读数为40V ,电压表V 3的读数为80V 。
求电压s U 。
(a) (b)题4-3图解:(1) R 与L 串联,电感电压相位超前电阻电压相位︒90,二者正好与电源电压相量构成直角三角形,因此有V 252015222221=+=+=U U U s ;(2) 同理,有V 50)8040(30)(2223221=-+=-+=U U U U s4-4 附图所示电路中,电流表A 1的读数为15A ,电流表A 2的读数为40A ,电流表A 3的读数为20A 。
第1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掌握电路模型的概念,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概念,吸收、发出功率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并掌握电阻、电容、电感、独立电源和受控电源等电路元件的数学约束关系。
深刻理解并掌握KCL、KVL定律。
第2章电阻电路的分析掌握电路的等效变换概念、电阻的串联及分压、电阻的并联及分流,利用分压、分流分析电路。
理解并掌握Wheatstone 电桥测量电阻、含平衡电桥的等效电阻、对称电路的等效电阻以及电阻的三角形联结与星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掌握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的联接以及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另外,学会用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解方程。
第3章电路定理本章要求掌握叠加定理、齐次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特勒根定理和互易定理。
第4章正弦稳态分析要求掌握周期电压和电流、正弦电压和电流、复数、相量的概念,掌握相量法的基础知识以及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掌握阻抗、导纳的概念和电路的相量图。
深入了解并掌握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复功率以及最大功率的传输问题。
深刻理解电路的谐振现象和电路的频率响应。
了解耦合电感中的磁耦合现象,掌握互感、耦合因数、耦合电感的同名端和耦合电感的磁通链方程、电压电流关系,以及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计算。
了解并掌握空心变压器、理想变压器的相关分析计算。
第5章三相电路掌握对称三相电路以及归结为一相的计算方法,电压和电流的相值和线值之间的关系,三相电路的功率和测量。
掌握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第6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了解频谱的初步概念,掌握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和平均功率。
第7章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掌握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方程的建立、换路定律与初始条件的确定、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三要素法、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等重要概念及计算方法。
了解二阶动态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等基本概念。
第8章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掌握拉普拉斯变化的定义,拉普拉斯变换与电路分析有关的一些基本性质,求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法,KCL和KVL的运算形式、运算阻抗、运算导纳以及运算电路的分析计算。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院系:班级:学号:姓名: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 实验目的1.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及输出时域函数的表达式。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各项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 实验步骤1、按图1-2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注: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电阻。
不需再接。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接好。
将信号形式开关设为“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 ,周期为10s 左右。
3、将方波信号加至比例环节的输入端R(t), 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监测模拟电路的输入R(t)端和输出C(t)端。
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5、再将各环节实验数据改为如下:比例环节:;,k R k R 20020010== 积分环节:;,u C k R 22000==比例环节:;,,u C k R k R 220010010=== 惯性环节:。
,u C k R R 220010=== 用同样的步骤方法重复一遍。
四、 实验原理、内容、记录曲线及分析下面列出了各典型环节的结构框图、传递函数、阶跃响应、模拟电路、记录曲线及理论分析。
1.比例环节 (1) 结构框图:图1-1 比例环节的结构框图(2) 传递函数:K S R S C =)()( KR(S)C(S)(3) 阶跃响应:C(t = K ( t ≥0 ) 其中K = R 1 / R 0 (4) 模拟电路:图1-2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记录曲线:(6)k R k R 20020010==,时的记录曲线:_R0=200kR1=100k_ 10K10KC(t)反相器 比例环节 R(t)(7)曲线分析:比例放大倍数K 与1R 的阻值成正比。
燕山大学电路原理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燕山大学电路原理考研专业课复习大纲教材:《电路原理》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一、电阻电路部分1、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了解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功率的概念掌握电阻、电容、电感、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和受控源的概念及伏安特性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2、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掌握电阻的Y-△等效变换;含源支路串、并联等效化简。
掌握电路的输入电阻和等效电阻的计算3、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掌握支路法熟练掌握回路法和结点法4、电路定理了解替代定理、对偶原理的概念;熟练应用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和特勒根定理分析电路。
5、非线性电阻电路了解非线性电阻、动态电阻和静态电阻的概念掌握用折线法分析非线性电阻电路二、正弦电路1、一般正弦电路掌握向量法的基本概念、正弦量时域和向量形式两种表示方法的互换掌握阻抗的串、并联及相量图的画法了解正弦电流电路的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复功率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熟练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了解串、并联谐振的概念,特点及应用情况掌握最大功率传输的概念,及在最大传输条件下的计算2、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了解互感的概念、同名端的确定熟练掌握具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方法掌握空心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的应用3、三相电路了解对称与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熟练掌握对称与不对称三相电路中电压、电流与功率的计算4、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概念,了解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的概念和表达式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三、动态电路1、动态电路时域分析掌握电路初始值的计算掌握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阶跃响应、冲击响应的概念。
熟练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经典分析法和"三要素"法。
了解卷积积分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并能用它计算任意激励的电路响应2、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了解拉普拉斯反变换熟练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线性电路3、网络函数了解网络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极点、零点、冲激响应和频率响应掌握任意电路状态方程的建立方法四、二端口网络了解二端口网络的概念、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掌握二端口的等效电路和二端口网络的联接。
目录第1章摘要 (2)第2章引言 (2)第3章电路结构设计 (2)3.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2)3.2 冷端补偿电路设计 (5)3.3 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6)第4章参数设计及运算 (8)4.1 补偿电路的计算 (8)4.2 运算放大器的计算 (9)4.3 仿真器仿真图示 (10)心得体会 (12)参考文献 (13)第一章摘要本文所要设计的是基于运算放大器的具有冷端补偿的热电偶测温。
所要设计包括三部分,热电偶,冷端补偿,运算放大器。
热电偶选用的为K型热电偶,补偿采用是桥式补偿电路,运算放大器则用的是运放比例较大而输出阻抗比较小的仪器仪表放大器。
关键词:热电偶测量电路冷端补偿放大器第二章引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度是需要测量和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温度测量中,热点偶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测量范围广,精度高,惯性小和输出信号便于远传等许多优点。
另外,由于热电偶是一种有源传感器,测量时不需外加电源,使用十分方便,所以常被用作测量炉子,管道内的气体或液体的温度及固体的表面温度。
热电偶作为一种温度传感器,热电偶通常和显示仪表,记录仪表和电子调节器配套使用。
热电偶可以直接测量各种生产中从0℃到1300℃范围的液体蒸汽和气体介质以及固体的表面温度。
第三章电路结构设计3.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是一次仪表,它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
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组成闭合回路,当接合点两端的温度不同,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电动势——热电动势,这就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
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高的一端为工作端(也称为测量端),温度较低的一端为自由端(也称为补偿端),自由端通常处于某个恒定的温度下。
根据热电动势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制成热电偶分度表;分度表是自由端温度在 0℃时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的热电偶具有不同的分度表。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7西方哲学史(近代部分)2007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2008复试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7形式逻辑2007——2009逻辑学教程(复试)2006,2008,2009区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2007——2009区域经济学原理(复试)2006,2008,2009诉讼法学法理学2007——2009民事诉讼法2007——2009刑事诉讼法2007——2009证据法学(复试)2008——2009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7政治学原理2007——2009国际政治学概论2007比较政治学(复试)2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9 邓小平理论概论2007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试)2006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2009复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9邓小平理论概论2007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试)2006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2009复试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9 邓小平理论概论2007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试)2006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2009复试英语语言文学二外俄语2007——2009二外德语2007——2009二外法语2007——2009二外日语2007——2009基础英语2007——2009语言学与英美文学2007——2009翻译与写作(英语)(复试)2008——2009俄语语言文学二外英语2007——2009俄语语言理论及综合知识2007——2009基础俄语2008——2009实践俄语(复试)2009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方向)二外俄语2007——2009二外德语2007——2009二外法语2007——2009二外日语2007——2009基础英语2007——2009语言学2008——2009翻译与写作(英语)(复试)2008——2009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方向)二外英语2007——2009基础日语2007——2009语言学基础2007——2009翻译与写作(日语)(复试)2008——2009音乐学中外音乐史2007——2009和声、曲式2007——2009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复试)2008——2009音乐理论综合测试(复试)2009设计艺术学设计史论2007——2009专业综合(设计基础)2007——2009专业设计综合(设计草图)(复试)2008——2009计算数学数学分析2007——2009高等代数2007——2009数值分析(复试)2006,2009常微分方程(复试)2006,2008,20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分析2007——2009高等代数2007——200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试)2006,2008,2009运筹学与控制论数学分析2007——2009高等代数2007——2009常微分方程(复试)200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试)2006,2008,2009凝聚态物理普通物理2007——2009量子力学2007——2009电动力学2007——2009固体物理学(复试)2006,2008,2009光学普通物理2007——2009量子力学2007——2009电动力学2007——2009物理光学(复试)2006,2008,2009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机械原理(复试)2006,2008,2009结构力学(复试)2006,2008,2009固体力学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机械原理(复试)2006,2008,2009结构力学(复试)2006,2008,2009流体力学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机械原理(复试)2006,2008,2009结构力学(复试)2006,2008,2009工程力学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机械原理(复试)2006,2008,2009结构力学(复试)2006,2008,2009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机械制造工艺学(复试)2006,2008,2009 数字控制技术(复试)2006,2008,2009机械电子工程理论力学2007——2009控制工程基础2007——2008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复试)2006,2008,2009 机械电子学(复试)2006,2008,2009机械设计及理论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机械原理(复试)2006,2008,2009机械设计(复试)2006,2008,2009车辆工程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机械原理(复试)2006,2008,2009汽车理论(复试)2006,2008,2009流体传动及控制控制工程基础2007——2008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复试)2006,2008,2009微机电工程理论力学2007——2009控制工程基础2007——2008机械电子学(复试)2006,2008,2009重型装备设计理论及其数字化技术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机械原理(复试)2006,2008,2009机械设计(复试)2006,2008,2009光学工程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工程光学2007——2009数字电子技术(复试)2006,2008,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复试)2006,2008,2009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复试)2006传感器原理设计及应用(复试)2006,2008,2009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复试)2006,2008,2009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复试)2006传感器原理设计及应用(复试)2006,2008,2009材料物理与化学x射线衍射学2007——2009高分子化学2007——2009物理化学(复试)2006,2008,2009材料学x射线衍射学2007——2009高分子化学2007——2009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复试)2006,2008,2009高分子物理(复试)2006,2008,2009材料工程基础(复试)2008——2009材料加工工程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机械原理(复试)2006,2008,2009金属塑性成型原理(复试)2006,2008,2009大型铸锻件材料与制造技术x射线衍射学2007——2009高分子化学2007——2009高分子材料x射线衍射学2007——2009高分子化学2007——2009高分子物理(复试)2006,2008,2009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工程基础2007——2008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复试)2006,2008,2009机械电子学(复试)2006,2008,2009化工过程机械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过程装备设计(复试)2008——2009电机与电器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电力电子技术(复试)2006,2008,200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复试)2006,2008电力系统分析(复试)2009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复试)2006,2008电力系统分析(复试)2009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电力电子技术(复试)2006,2008,2009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电力电子技术(复试)2006,2008,2009物理电子学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模拟电子技术2007——2009数字电子技术(复试)2006,2008,2009信号与系统(复试)2008——2009电路与系统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模拟电子技术2007——2009数字电子技术(复试)2006,2008,2009信号与系统(复试)2008——2009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模拟电子技术2007——2009数字电子技术(复试)2006,2008,2009信号与系统(复试)2008——2009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数字电子技术(复试)2006,2008,2009信号与系统(复试)2008——2009通信与信息系统模拟电子技术2007——2009信号与系统2007——2009数字信号处理(复试)2006,2008,2009信号与信息处理模拟电子技术2007——2009信号与系统2007——2009数字信号处理(复试)2006,2008,2009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电路原理(复试)2006,2008,2009自动控制理论(复试)2006,2008,2009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非电量测量技术(复试)2006,2008,2009系统工程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电路原理(复试)2006,2008,2009自动控制理论(复试)2006,2008,2009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电路原理(复试)2006,2008,2009自动控制理论(复试)2006,2008,2009导航、制导与控制电路原理1998——1999,2002——2005,2007——2009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适用)自动控制理论2007——2009(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适用)电路原理(复试)2006,2008,2009自动控制理论(复试)2006,2008,2009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卷)2009数据结构1998——1999,2001,2003——2004,2007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复试)2006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复试)2009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卷)2009数据结构1998——1999,2001,2003——2004,2007 操作系统、程序设计(C语言)(复试)2006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导论(复试)2009 软件工程导论(复试)2009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卷)2009数据结构1998——1999,2001,2003——2004,2007 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复试)2006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教程(复试)2009结构工程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钢结构(复试)2006,2008,2009土木工程概论(复试)2009化学工艺物理化学2007——2009有机化学(复试)2006,2008,2009应用化学物理化学2007——2009有机化学(复试)2006,2008,2009油气井工程工程流体力学2008——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石油工程(复试)2006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原理(复试)2009油气田开发工程工程流体力学2008——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石油工程(复试)2006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原理(复试)2009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理论力学2007——2009材料力学(机械)2007——2009材料力学(力学)2007——2009汽车理论(复试)2006,2008,2009汽车运用工程(复试)2008——2009环境工程环境监测2007——2009环境工程(复试)2008——2009生物医学工程模拟电子技术2007——2009医学传感器2007——2009电路原理(复试)2006,2008,2009生理学(复试)2006,2008,2009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学2004——2006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专业)2007——2009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专业)2007技术经济学2007——2009生产与运作管理(复试)2006,2008,2009工业工程导论(复试)2009会计学财务管理学2009管理学2004——2006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专业)2007——2009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专业)2007会计学(复试)2008——2009企业管理管理学2004——2006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专业)2007——2009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专业)2007人力资源管理(复试)2006,2008,2009市场营销(复试)2006,2008,2009旅游管理旅游学概论和现代饭店管理2009旅游经济学和现代饭店管理2007——2008旅游学概论(复试)2006,2008,2009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学2004——2006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专业)2007——2009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专业)2007技术经济学2007——2008项目管理(复试)2008——2009工业工程导论(复试)2009行政管理管理学2004——2006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专业)2007——2009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专业)2007一般管理学原理2004——2009行政管理概论2004——2007公共行政学2009微观经济学2009西方经济学(复试)2006政治学导论(复试)2006,2008,2009宏观经济学(复试)2009工商管理MBA政治(MBA)(复试)2006,2008,2009。
目录第1章设计说明 (1)1.1 设计要求 (1)1.2 设计原理 (1)第2章电力网络结构图 (2)第3章静态安全分析 (3)第4章系统潮流分布及网络损耗 (3)第5章短路电流计算 (5)5.1节点短路 (5)5.2线路短路 (9)5.3不同短路类型对比分析 (13)第6章暂态稳定性分析 (14)6.1系统接入故障后稳定性分析 (14)6.2临界切除故障时间 (19)第7章心得体会 (21)参考文献 (22)设计题目:电力系统潮流、短路计算和暂态稳定性分析(三)第1章设计说明1.1 设计要求1、设计的供电网络应保证当系统中任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各负荷均不断电。
2、运用Power World软件计算出系统潮流分布和各母线短路时不同短路类型情况下的短路电流,并进行暂态稳定性分析。
3、设计系统的接线形式,选择线路参数。
对设计的电网结构进行静态安全分析,判断系统运行的薄弱环节。
计算系统潮流分布,分析网络损耗。
计算某一母线和线路不同短路类型情况下的短路电流,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短路情况下对母线电压、线路电流和发电机的影响。
进行暂态稳定性分析,确定系统在较严重事故情况下的临界切除故障时间4、计算容许误差为10-5。
最后将最终结果列表在报告中1.2 设计原理电网要求在不改变原网络的基础上将新节点加进去并且在任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各负荷均不断电,因此在设计电网时只要保证每个负荷至少接两个发电机或变压器就能保证在任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使负荷均不断电,在调节各节点的位置是潮流计算误差稳定在允许范围内。
在设计时采用环网结构,根据各负荷的功率分布,让发电机自动调整对负荷提供有功和无功功率。
其中,有一个发电机处于平根据设计要求,需保证衡节点,对整个电网的功率进行平衡。
在满足负荷要求下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两个负荷以及发电机的插入点。
考虑能满足负荷以及线路尽量短的原则,通过对电路的静态安全分析来对插入点进行修正,以保证所在插入点位最优方案,并对传输功率小的电路用细导线传输,同时在某一条线路出现故障时,其他线路及负荷仍能正常工作。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电力系统潮流、短路计算和暂态稳固分析(六)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专业: 10级电力4班学号:学生姓名:齐锦涛指导教师:殷桂梁董海燕教师职称:教授讲师电气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析》基层教学单位:电力工程系指导教师:殷桂梁电气工程学院教务科目录第一章设计说明 (4)设计技术参数 (4)设计要求 (5)第二章设计原理及分析 (6)设计原理 (6)应用power world设计的原理图 (6)第三章静态平安分析 (7)第四章系统潮流散布及网络损耗 (8)节点状态和支路参数 (8)网络损耗 (9)第五章短路分析 (10)节点短路 (10)单相接地 (10)相间短路 (12)三相对称 (13)两相接地 (15)线路短路 (16)单相接地 (16)相间短路 (18)三相对称 (19)两相接地 (21)不同短路类型对照分析 (22)第六章暂态稳固性分析 (23)系统接入故障后稳固性分析 ............................................................23 临界切除故障时刻 ........................................................................32 第七章 心得体会 .................................................................................34 参考文献 (35)第一章 设计说明设计技术参数43台25WM 1台50MW43台25WM 1台50MW12图1 原网络结构 图2 新增发电厂和节点负荷表1-2 发电机组参数基准功率为100MW,基准电压为110kV。
设计要求一、设计的供电网络应保证当系统中任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各负荷均不断电。
2、运用Power World软件计算出系统潮流散布和各母线短路时不同短路类型情形下的短路电流,并进行暂态稳固性分析。
电工课程设计燕山大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2. 学会分析简单电路,并能正确绘制电路图;3. 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原理、符号及使用方法;4. 了解电工安全知识,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路并进行实验验证;2. 学会使用电工测量工具,如万用表、示波器等,进行电路参数的测量;3. 能够对常见电路故障进行分析与排除;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工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4.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电路分析能力。
针对大学年级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基本原理:包括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原理及应用;2. 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原理、符号及使用方法;3. 简单电路分析:串并联电路、交流电路、滤波电路的分析方法;4. 电工测量:万用表、示波器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电路参数的测量;5. 电路设计:根据需求设计简单电路,并进行实验验证;6. 安全知识:电工安全常识、安全操作规程及事故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电路基本原理;第二周:电路元件及简单电路分析;第三周:电工测量;第四周:电路设计及实验;第五周:安全知识及实操练习。
教材章节对应内容:第一章 电路基本概念与定律;第二章 电子元器件;第三章 简单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第四章 电工测量技术;第五章 电路设计与实验;第六章 电工安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