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
- 格式:ppt
- 大小:8.42 MB
- 文档页数:41
如何诊断非侵染性病害空气中的氯气对植物的叶肉细胞有很大的杀伤力,能很快破坏叶绿素,产生褪色伤斑,严重时全叶漂白、枯卷甚至脱落。
受伤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无明显界线,同一叶片上常相间分布不同程度的失绿、黄化伤斑,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那充如何诊断非侵染性病害呢?非侵染性病害的病株在群体间发生比较集中,发病面积大而且均匀,没有由点到面的扩展过程,发病时间比较一致,发病部位大致相同.如日灼病都发生在果,枝干的向阳面,除日灼,药害是局部病害外,通常植株表现在全株性发病,如缺素病,旱害,涝害等。
1.症状观察对病株上发病部位,病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有无病症等外部症状,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而无病症,必要时可切取病组织表面消毒后,置于保温(25~28℃)条件下诱发.如经24~48小时仍无病症发生,可初步确定该病不是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病害.而属于非侵染性病害或病毒病害。
2.显微镜检将新鲜或剥离表皮的病组织切片并加以染色处理.显微镜下检查有无病原物及病毒所致的组织病变(包括内含体),即可提出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能性。
3.环境分析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环境引起,因此应注意病害发生与地势,土质,肥料及与当年气象条件的关系,栽培管理措施,排灌,喷药是否适当,城市工厂三废是否引起植物中毒等,都作分析研究,才能在复杂的环境因素中找出主要的致病因素。
4.病原鉴定:确定非侵染性病害后,应进一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①化学诊断:主要用于缺素症与盐碱害等.通常是对病株组织或土壤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成分,含量,并与正常值相比,查明过多或过少的成分,确定病原。
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1.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病因?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不适宜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栽培制度和措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复种指数的提高,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使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人工化;以及将获取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作为单一追求目标而造成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植物生长的环境变坏,植物营养的不均衡更加突出,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种类增多,发病面积扩大。
2.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非侵染性病害?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持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三是进行治疗诊断。
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十分重要,这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进—步缩小范围很有帮助。
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这就可以通过检查有无病征初步确定是否非侵染性病害。
在区分非浸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①没有病征。
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
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
玉米非侵染性病害及防治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非侵染性病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非侵染性病害的定义、症状、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特点非侵染性病害是指由于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玉米植株发生的异常状态,其特点是在没有病原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环境和生理因素引起植株出现异常表现。
非侵染性病害通常是由于环境因素、营养失衡、生理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的植株异常生长和发育,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无关。
1. 生长不良:非侵染性病害常常导致玉米植株的生长缓慢、营养吸收不良,影响植株的生理代谢和发育。
2. 叶片异常:叶片出现发黄、弯曲、裂缝、瘤状等异常表现,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产量减少:非侵染性病害会导致玉米的穗粒数减少、籽粒填充不良,进而降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4. 抗性降低:植株因为受到非侵染性病害的影响,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病害的侵袭,导致综合病害的危害。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抗性,提高植株的养分吸收能力,增强植株的抵抗力,从而减少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2. 保持土壤湿润:保持土壤湿润可以降低干旱和缺水对玉米植株的影响,有利于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4.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植株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5. 科学管理: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要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玉米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非侵染性病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玉米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农作物由于受到病原体的侵染造成根部坏死或造成植株维管束堵塞而阻止水分的向上运输,使农作物缺水而引起植株萎蔫,这种萎蔫往往经过几次反复而使植株死亡,而有的症状轻微的则可缓和。
如棉花、茄子的枯萎病、玉米的青枯病等,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大家知道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吗?1、缺镁症常在酸性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
主要发生在老叶上,尤其以挂果多的老年树,其结果母枝的老叶为甚。
最初表现为老叶顶端及两侧的叶片出现轻微的黄化,主脉附近少许叶片呈绿色,严重时仅叶片主脉基部呈楔形绿色区、其余部分黄化,甚至全叶黄化,提早脱落,新梢不能正常转绿。
2、缺锰症常在酸性土和砂质土的果园发生。
发病初期叶片黄化症状与缺锌相似,且缺铁症状常隐藏于缺锰症,因此缺锰症不易判断,常被误为缺锌症。
缺锰症黄化程度较轻,主、侧、细叶脉附近叶肉多不黄化,且新梢叶片大小正常。
3、缺锌症常在酸性砂质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
新生老熟叶片的叶肉先出现淡绿色或黄色斑点,发病的新梢叶片比正常叶片明显小且窄,新梢节间缩短,小枝顶枯,果实偏小、僵硬,汁少味淡。
4、缺铁症常在碳酸钙或碳酸盐过多的碱性土壤的果园发生。
初期新梢顶叶呈淡绿色,进而叶脉间的叶肉黄化,仅叶脉网状绿色,叶片失绿黄化失去光泽,与严重缺氮症相似,但同树老叶仍为正常绿色。
叶片早落,果实变小,幼果果皮绿色变淡。
5、缺钙症常在酸性土和砂质土的果园发生。
新梢幼叶先出现症状,嫩叶的叶缘处先产生黄色或黄白色;主、侧脉间及叶缘黄化,但主、侧脉及附近叶肉绿色,叶面黄化产生枯斑,嫩叶窄小黄化,不久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