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选址
- 格式:pdf
- 大小:6.16 MB
- 文档页数:7
风机微观选址收费标准
微观选址的收费标准通常是根据服务的复杂性和所需的数据来确定。
微观选址是指针对特定地点或项目的选址,比如为某个风电场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或者为某个工业园区选择最佳的排放口位置。
在风机微观选址方面,收费标准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
1. 风机型号和规格:不同型号和规格的风机对选址的要求和复杂性有所不同。
大型风机通常需要更精确的选址,以确保其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2.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理位置和地形对风机微观选址有很大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高山或大海等环境可能增加选址的难度和成本。
3. 数据需求:微观选址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气象数据、地形数据、环境数据等。
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也会影响收费标准。
4. 咨询服务内容:微观选址咨询服务可能包括现场勘查、数据分析、模拟测试等内容。
这些服务所涉及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也会影响收费标准。
因此,具体的风机微观选址收费标准会因服务提供商、风机型号、地理位置、数据需求和咨询服务内容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这方面的服务,建议直接咨询相关服务提供商,以获取更准确的价格信息。
山地风电场风机微观选址技术规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清洁能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山地风电场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山地风电场的风机微观选址技术规程,对于风电场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一、微观选址目的微观选址是针对风电机组的选址,以选择最合适的位置来布局风电机组。
微观选址的目的是寻找符合风机机组要求的地形地貌条件,选择具有最佳风能资源的位置,为风电场的布局和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确保风机机组在运行期间能够保持最佳的状态。
二、微观选址方法山地风电场微观选址包括以下几步:1. 宏观选址:首先在山地地形地貌数据、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可行区域,即宏观选址。
2. 选择资源:在可行区域内,根据风电机组的载荷和轮廓尺寸,选择可用的场址和风能资源,对这些场址进行评估。
3. 单个风机站选址:在上一步骤的基础上,对于单个风机站,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建设成本、设备运行成本、电价等因素,选择最优的风机站选址。
4. 风电场布局:在确定了风机站的选址之后,需要对风机站进行布局,并针对风机的不同方位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微观选址要素在进行微观选址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1. 地貌条件:影响风能资源的主要因素,山地地形的地貌特点对风力有很大影响。
2. 气候条件:包括气温、湿度、大气层压强度和风速等因素,对风能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有很大影响。
3. 地质条件:主要通过确定地质构造,选择具有稳定平台的地方,确保风机的基础设施安全稳定。
4. 社会经济环境:风电场建设需要考虑安全、环保、以及能源电价等因素。
综上所述,山地风电场的微观选址技术规程是建设清洁能源的重要参考指南。
通过良好的微观选址,可以让风电场达到最佳的发电效果和安全性。
风电厂微观选址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公司风电场宏观选址行为,减少由于微观选址失误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前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约束设计咨询单位宏观选址达到应有的深度和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的说明
1.风电场微观选址的概念
微观选址就是确定每台风力发电机组在风电场中的具
体位置。
2.影响风电场宏观选址的主要因素
风电场微观选址,要结合以下因素对候选风电场进行综合评估:风能资源及相关气候条件、地形和交通运输条件、土地征用与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造价、安装条件以及影响风电场建设的其他因素。
3.风电场微观选址的基本原则
1)在风功率密度高点布机:产能最大化,设计最简单,风能好的地形
2)尽量集中布置。
减少风电场用地面积,充分利用土地,在同样土地面积上尽量布置更多的风机。
减少电缆和场内道路的长度,降低工程造价,降低厂内线损。
3)尽量减小风电机组之间尾流的影响,尾流损失平均不大于6%,单机不大于8%。
4)满足风机运输和安装条件
机位附近要有足够的场地能够作业和摆放叶片塔筒,道路有足够的坡度、宽度和转弯半径使运输机械能够到达所选机位。
5)视觉上尽量美观
二、工作标准和流程
1.确认风电场可用土地界线,保证微观选址范围在政府规划的开发范围内。
2.结合地形、地标粗糙度和障碍物等,利用订正的测风资料,在风电场范围内绘制出一定轮毂高度的风能资源分布图。
3.根据微观选址的基本原则和风电场的风资源分布图,拟定若干布置方案,并用软件对个方案进行优化。
【关键字】规划风电场宏观选址原则及流程2010-9-291.风电场微观选址的概念风电场微观选址是在认真研究国家和地区风电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详细调查地区风能资源分布情况,广泛收集区域风电场运行数据,通过对若干场址的风能资源、电网接入和其它建设条件的分析和比较,确定风电场的建设地点、开发价值、开发策略和开发步骤的过程,是保证风电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风电场微观选址主要指导文件:《风电场场址选择技术规定》。
2.影响风电场微观选址的主要因素风电场微观选址,要结合以下因素对候选风电场进行综合评估,并拟定场址:风能资源及相关气候条件、地形和交通运输条件、土地征用与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地质、接入系统、环境保护以及影响风电场建设的其他因素。
3.风电场微观选址的基本原则1)风能资源丰富、风能质量好拟选场址年平均风速一般应大于/s,有效风速小时数8000h左右,且测风塔在整个风场中所处位置具有代表性,风功率密度一般应大于200W/m2;盛行风向相对稳定;风速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由于各地区风电上网电价不同、风电场建设条件与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可安装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同,风电场最低可开发风速从6~7米/秒不等,根据初步选定的机型,年等效利用小时一般要求大于2000小时。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产业发展规划3)满足电网连接和规划要求认真研究电网网架结构和规划发展情况,根据电网容量、电压等级、电网网架、负荷特性、建设规划,合理确定风电场建设规模和开发时序,保证风电场接得进、送得出、落得下。
4)具备交通运输和施工安装条件拟选场址周围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应满足风电机组、施工机械、吊装设备和其它设备、材料的进场要求。
场内施工场地应满足设备和材料存放、风电机组吊装等要求。
5)保证工程安全拟选场址应避免洪水、潮水、地震、火灾和其它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气象灾害(台风)等对工程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6)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避开鸟类的迁徙路径、侯鸟和其它动物的停留地或繁殖区。
在风电场建设之前,前期的微观选址工作是关键而重要的一步.风电场场址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电厂建成投产后的风资源利用率、风电场年发电量以及风电场对周围环境等的影响。
风电场微观选址工作涉及了气象、地质、交通、电力等诸多领域,以下简单从气象角度论述选址工作的基本方法.(一) 资料分析法首先搜集初选风电场址周围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数据,主要包括:海拔高度、风速及风向、平均风速及最大风速、气压、相对湿度、年降雨量、气温及端最高最低气温以及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的统计结果等。
此外还应在初选场址内建立测风塔,并进行至少1年以上的观测,主要测量10m-70m/100m的10分钟平均风速和风向、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日平均气压以及10分钟脉动风速平均值。
这些风速的测量主要是为了根据风机功率曲线计算发电量,并计算场址区域的地表动力学摩擦速度。
对测风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将附近气象台站观测的风向风速数据订正到初选场址区域。
分析气象观测数据及场址地表特征,根据以下条件判断初选区域是否适宜建立风电场:1. 初选风电场地区风资源良好,年平均风速大于6.0-7.0m/s,风速年变化相对较小,30m高度处的年有效风力时数在6000小时以上,风功率密度达到250W/m2以上。
2. 初选场址全年盛行风向稳定,主导风向频率在30%以上。
风向稳定可以增大风能的利用率、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
3. 初选场址湍流强度要小,湍流强度过大会使风机振动受力不均,降低风机使用寿命,甚至会毁坏风机。
4. 初选场址内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要低,对于强风暴、沙尘暴、雷暴、地震、泥石流多发地区不适宜建立风电场。
5. 所选风电场内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风电上网条件较好,并最好远离自然保护区、人类居住区、候鸟保护区及候鸟迁徙路径等。
(二) 实际调研以上方法主要针对条件较好区域,如果某些地区缺少历史测风数据,同时地形复杂,不适宜通过台站观测数据来订正到初选场址,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对场址内风资源情形进行评估:地形地貌特征判别法、植物变形判别法、风成地貌判别法、当地居民调查判别法。
微观选址作业指导书1.微观选址相关概念1.1.微观选址指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完成、风机厂家确定后,依据风电场场址范围,进一步确定使用的风电机组类型,在保证风机安全性的前提下,利用已经获得的项目区域风资源数据、气象数据、勘测数据等相关资料,对各个风机排布方案进行最大发电量计算,综合项目各种建设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风机最终排布方案的过程。
1.2.微观选址报告是指设计院根据微观选址现场踏勘成果进行分析,对于风电场风资源、机组布置方案、发电量、道路路径、集电线路路径及相关方面分析论述,推荐工程最佳建设方案的报告。
(报告应包含风资源分析、现场条件分析等内容,并包含明确的风机机型、风机排布坐标、轮毂高度、发电量等结论。
微观选址报告模板详见附件1《设计院微观选址报告模板》。
1.3.微观选址复核报告是指风电机组供应商(简称供应商)根据微观选址现场踏勘结果和微观选址报告等资料进行风机机型适应性、发电量复核计算所形成的报告.(报告应包括现场风资源分析及结论(包括50年一遇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湍流强度、入流角、风切变等)、机型方案、风机布局、风电场产能估算等)。
微观选址复核报告模板详见附件2《风机供应商微观选址复核报告模板》。
1.4.风机安全载荷报告是指供应商根据现场微观选址确定的风机机位、地质状况、现场风资源条件等资料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的风机极限和疲劳载荷适用性分析以及对塔筒、基础方案进行优化的报告。
风机安全载荷报告模板详见附件3《风机供应商风机安全载荷报告模板》。
2.微观选址整体要求微观选址设计工作应从风资源和建设条件两个角度对风机排布方案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在充分考虑环保、水保、文物、跨界、矿产、林地、居民区、噪声等敏感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集合项目建设条件,选择出发电量较好的机位点,给出微观选址的风机排布方案和道路、平台、集电线路的设计方案。
风机供应商应对设计院完成的风机排布方案进行发电量复核和安全载荷复核,确保风机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并结合微观选址风机排布方案,对风机运输、塔筒、基础进行优化。
风电小知识系列第4期▶风电场微观选址工作主要内容及流程☛每日风电:中国风电新闻网旗下品牌栏目风友们大家好,【风电小知识系列】栏目,每周二、周四定期与大家分享两个风电知识点,在学知识的同时你也可以给小编留言提问,也欢迎各企业参与,提供更多知识点分享!今日知识点:风电场微观选址微观选址工作主要内容及流程通常所说微观选址范围较广,主要分为方案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主要区别在于边界输入条件、客观因素、参与方、目的性及技术指标等因素,核准前主要表现为初级方案阶段,受各种因素限制的粗放式评估,工程阶段主要表现为精细化方案及可执行。
微观选址工作主要内容及流程如下:一、风资源分析及评估1、气象要素分析为了得到风电场的长期风资源状况,我们需参考风场周边气象站的长期数据。
包括但不限于气象站数据、探空气象数据、MERRA、NCAR、VORTEX、AWS、3TIER等多种中尺度数据。
这些气象数据对风电场的风资源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分析距离风电场较近的气象站数据,包括月平均气温、气压、水气压和风向、风速资料。
气象站的气象情况,可以从宏观上帮助了解风电场当地的风资源状况,及可能存在的气象风险(如冰冻、台风等极端气象情况)。
同时,也为测风塔数据的长期化订正提供数据资源。
2、测风塔配置检查:主要包括对风场各测风塔编号、地理信息、构造、配置信息、仪器仪表信息及标定信息、运行周期及故障记录等信息的确认。
3、测风塔数据检验:在对原始数据经过审核、确定后,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具体步骤包括:采用了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内部数据分析系统,开展趋势检验、相关性检验及塔影效应。
4、数据修正及补齐:对缺测或无效数据进行补齐和修正,使数据有效完整率达到90%以上。
5、风电场实测年风能要素分析:依据有效数据计算实测年各风能要素,包括:空气密度、风切变指数、湍流强度、平均风速及风向频率分布、平均风功率密度及风能频率分布、最大风速及50年一遇的极大风速、采用多种方案对比分析后对轮毂处风速推导。
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引言部分将首先对本文所涉及的主题进行概述。
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的新型算法,并探讨其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是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的新颖算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物理粒子在搜索空间中的迁徙过程,来进行高效的选址决策。
与传统的选址算法相比,该算法在精度、收敛速度和搜索空间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进行详细介绍,深入探究其原理和实现方式。
此外,还将对该算法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在正文部分,首先将介绍高斯粒子群算法的基础概念和原理,包括粒子群的迁徙模型、适应度函数和参数设置等。
接着,将详细阐述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的工作原理,包括选址决策的具体过程、算法中的关键步骤以及迭代优化过程。
结论部分将对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的效果进行评估,比较其与其他常用选址算法的性能差异,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应用该算法。
通过本文的深入研究,相信读者能够对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撰写: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首先对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进行概述,简要介绍该算法的背景和意义,并阐明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包括两个主要章节,分别是高斯粒子群算法简介和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的原理。
高斯粒子群算法简介一节介绍了该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并对其应用领域做了简要探讨。
而高斯粒子群微观选址算法的原理一节则详细介绍了该算法在微观选址问题中的应用,包括算法的具体步骤、优化目标和迭代过程等。
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了对算法效果的评估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浅谈风电场微观选址随着国内风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微观选址作为风电场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建设单位的重视。
微观选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风电场日后的收益情况。
微观选址做的好,场内风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道路及线路方案经济合理,风电场的收益必然超出预计;反之,风资源被浪费,道路及线路方案成本增加,收益上无疑会大打折扣。
微观选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方案阶段,现场踏勘阶段,方案敲定阶段。
各阶段的工作之前在往期的分享中已经介绍过,今天小编梳理了一下,进行了汇总,将微观选址的整个过程一次性分享给大家。
一、初步方案阶段首先,我们来谈谈微观选址初步方案阶段工作开展的条件。
1、风电场可研阶段工作完成;2、风电场测绘工作完成;3、风电场测风工作完成;4、风机招标工作完成。
上述条件具备后,我们就可以开展微观选址初步方案阶段的工作了。
其次,我们来说说微观选址初步方案阶段所需收集的资料。
1、可研报告审定稿;2、1:2000测绘图;3、风电场内测风塔信息及测风数据(满一年),气象站信息及测风同期、长期测风数据;4、定标风机机型资料,风机运输规范。
5、职能部门要求、地方区域性特殊要求。
上述资料收集齐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微观选址初步方案的设计工作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观选址初步方案阶段所做的实际工作。
初步方案阶段的工作主要由资源/发电量、总图/道路、线路人员来完成。
1、资源/发电量资源/发电量人员首先根据收集到的测风塔测风数据、气象站测风同期及长期数据进行风资源分析,得出风资源评价结论(至少完整一年的代表年数据,包含风速、风功率密度等)。
然后根据收集到的1:2000测绘图、资源专业提供的风资源评价结论以及职能部门要求、地方区域性特殊要求,例如不能占用林地等,在测绘图的基础上完成风电机组布置并进行发电量计算。
最终综合考虑风机点位的建设条件,确定正选及备选机位的初步方案。
2、总图/道路总图/道路人员在资源/发电量人员提供的风机布点图的基础上,根据定标风机机型资料及风机运输规范进行吊装平台及场内道路路径初步方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