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有多少块糖
- 格式:doc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6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还不是很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糖果作为教学道具。
2.准备一些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练习题。
3.准备一些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发放糖果,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手中的糖果,从而引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图片或者题目,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操作,比如用糖果进行加减法运算,或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实际问题,比如“我有30块糖,我吃了5块,还剩几块?”6.小结(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数糖果的游戏,学会如何计算两个数字的和以及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认识数字0-1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糖果道具,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
2.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答案。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糖果道具,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看桌上有多少块糖果?如果我们再拿一些糖果过来,一共会有多少块糖果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具体的加法问题,如“3+4=?”、“7-2=?”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和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堆糖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一些加减法问题。
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有目的地数数,用口算方式解决问题2.能够用图形解决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原理教学准备1.相关练习题和教材2.小糖果等小物品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1.利用小糖果等物品,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例如:小明有10颗糖果,他想要买更多的糖果。
请问他需要购买多少颗糖果才能拥有20颗糖果?引导学生思考2.与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口算、图形等方式。
必要时将方法列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拓展知识点1.指导学生使用图形解决问题例如:小红有3颗糖果,想要拥有10颗糖果,她需要买多少颗糖果?向学生展示3颗小圆形,再画7个,让学生理解加法原理。
让学生再画一个有10个圆形的糖果盒,再把3个圆形装到盒子里,需要补几个圆形,引导学生理解减法原理。
巩固知识点1.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使用新学的知识知性解决问题例如:小华有10颗糖果,他想要拥有15颗糖果,他需要买多少颗糖果?2.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以前练习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总结在每个学生都掌握本次课程所学知识情况下,通过讨论、提出问题等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复习情况进行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课后练习在课后,老师还需布置相关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课程学习内容,题目设置要综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这部分练习可以在课下完成,或者作为下次课程的表现作业。
教学体会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学生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与此同时,巩固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也是一个好的教学方式。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有多少块糖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准备与方法:课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教师谈话导入,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糖的个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一块一块地数:1、2、3、两块两块地数:2、4、6、8五块五块地数:5、10 、15 、20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予以肯定。
二、自主探究1、数一数,填一填。
课件出示:教材第 16 页插图学生自己数数,完成填空后,交流汇报。
师:你能分别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第一幅图应该是 7 + 7 = 14 (块);第二幅图应该是 4 + 4 + 4 = 12 (块)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第一幅图中的棒棒糖按列数数一数,把第二幅图中的块数按行数数一数,然后交流。
生 1:第一幅图如果按列数,每列有 2 块,有 7 列,一共有 14 块。
生 2:第二幅图如果按行数,每行有 3 块,有 4 行,一共有 12 块。
师:用算式又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回答。
2、说一说,算一算。
师:现在咱们重点来研究第一幅图,说说分别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集体汇报。
总结:无论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结果都是相同的。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练习设计:教材第 17 页板书设计:有多少块糖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5+5+5=15(块)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3+3+3+3+3=15(块)教学反思:情境教学法。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3.1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图片和故事情境,让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数数和识数,对加法和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道具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小明有5块糖,他又买了3块糖,请问他一共有多少块糖?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故事情境,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三、数一数与乘法1、有多少块糖——徐闻县城北乡中心小学林芬教学目的:1、能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会以同一个数来数物体的个数,并能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数一数”,体会数数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抽象出“几个几”,体会“几个几”的含义。
难点:明确从不同角度观察、数物体个数时,所表示的“几个几”的含义不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你们来猜一猜。
有位姑娘真漂亮,头扎两个小辫子。
解开辫子光溜溜,放进嘴里甜丝丝。
(糖果)引导:你们真聪明,老师这里有一堆糖果,但不知道有多少块,谁能帮老师数一数有多少块?学生实际操作:1块、2块、3块……2 、教师出示课件(糖糖图);老师这里还有一堆糖果,我们今天就来用不同的方式数出这些糖果的个数。
二、互动新授1、摆一摆,数一数。
(初学“几个几”相加的意义)同学们,我们用一堆小棒来代替糖果,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问: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数出一共有多少根糖果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按前面的方法,1块1块地数;可以2块2块地数;可以3块3块地数……2、数一数,填一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数一数,填一填。
”第一幅图。
你能很快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块棒棒糖吗?你是怎样数的?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汇总。
可以横着数,每行7块,共有2行,一共14块;也可以竖着数,每行一列2块,共有7列,也是14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7+7=142+2+2+2+2+2+2=14(2)摆一摆,算一算。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同桌合作,一个同学用小圆片摆方阵,另一个同学说出每行几个,一共几行,每列几个,一共几列。
(3)我说你写。
我说几个相加,你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3个3相加()5个2相加()4个9相加()三、巩固练习同学们拿出尺子,我们一起也来玩一玩“跳一跳”的游戏。
有多少块糖-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使用“多少”、“少几”、“几个”等描述数量的词语。
2.能够完成有关加减法的简单算式,并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算法。
3.能够在日常生活及游戏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词语“多少”、“少几”、“几个”的理解与使用。
2.加减法的简单算式。
2.2 教学难点1.对于初学加减法的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不同规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3. 教学过程3.1 检查预习教师可以对前一次课进行复习,巩固学生所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准备开展本次课程。
3.2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糖果,让学生猜测糖果的数量,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桌子上有多少块糖?”引导学生们使用“多少”来描述数量,并反复练习这个词语的使用。
3.3 讲解新知教师向学生展示几个框,让学生在框中填入数字,例如填入2、3、4等,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几个”、“少几”等词语来描述所填数字的数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的用法。
接着,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些算式,例如“2+3=?”和“5-2=?”等,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或使用物品辅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数学概念和规律。
3.4 练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口算、抽象算式的解决和绘制数量图形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5 温故知新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前反复温习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点。
4.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练习、学生书写的作业和口头答问等方式来进行评估,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 教学参考1.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2.朱翠英,刘建民.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与测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教学反思教学中需要注意语言简单易懂、形象生动,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述。
同时,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以中文问答数字的基本用法。
2.学生能够听问答糖果数量,并能用中文表述。
3.学生能够综合应用购买商品的基本表达方式。
教学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情境教学,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合作学习本教学设计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合作,相互学习、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具体步骤1. 学习数字的基本用法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数字的基本用法领先知识点,并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 练习数字的问答用法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数字问答的演示,并让学生进行跟读,模仿,让学生对数字和基本的问答语法能够更加熟练运用。
3. 情景模拟购买商品老师提前准备好各种口味的糖果,并把每种糖果定价,场景模拟超市购物流程,学生可以自由购买自己喜欢的口味糖果,但是糖果总共的数量以及个数均不能超过十块,超过的部分将无法购买。
在购买过程中要求学生口语问答、计算总价并支付。
4. 合作交流分享购物结束后,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所选购的糖果,以及购买过程中的口语问答,并分享自己的购买心得。
5. 总结学习内容结合购物体验和学生分享,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数字的基本用法,数字的问答用法以及如何计算糖果的金额并完成支付。
教学评估1.观察评估:老师在教学中重点观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评估,可采用课堂口语表达和学生互动反馈的方式。
2.任务评估:学生完成购物任务后,老师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购物清单和计算结果,来评估学生的数字计算能力是否提高,是否能熟练掌握交际用语的使用。
3.反思评估:跟随购物体验,让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反思,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1 有多少块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数,理解数的概念,掌握数的顺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数:能够准确地数出一定数量的物品。
2. 认识数字:认识和理解数字0-10,能够正确书写数字。
3. 数的顺序:掌握数的顺序,能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字。
4. 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游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糖果,引导学生观察糖果的数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多少块糖。
3. 数数:引导学生一起数糖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数数。
4. 认识数字: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字0-10,并能够正确书写数字。
5. 数的顺序:通过游戏或练习,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能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字。
6. 解决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例如:小明有5块糖,小红比小明多3块糖,小红有多少块糖?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数一数家里的糖果有多少块,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用数字卡片,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字。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数数,认识数字,掌握数的顺序。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有多少块糖》(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有多少块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数字》中的第一节——《有多少块糖》。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个关于糖果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糖果、计数器、数学卡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实际情景引入,例如:“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包糖果,里面有7块糖果,我又买了一包糖果,里面有5块糖果,那么我们一共有多少块糖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新课讲解:通过展示糖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讲解加法时,例如:“如果有3块糖果,我又给你2块糖果,那么我们一共有几块糖果呢?”讲解减法时,例如:“如果有8块糖果,我吃掉了2块,那么我们还剩下几块糖果呢?”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加法:3 + 2 = 55 + 2 = 7减法:8 2 = 67 2 = 5七、作业设计1. 请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第15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情景引入,让学生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减法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例如:“妈妈买了10个橘子,你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橘子?然后又买了一些橘子,让你帮忙算一下一共有多少个橘子。
《有多少块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通过涉及到实际问题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解决涉及实际问题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学会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难点:教学如何将实际问题转换为加减法问题进行解决。
三、教具准备1、糖果(教师至少准备10颗)。
2、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具。
四、教学步骤Step1:引入教师举起一颗糖果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糖果”。
教师继续问:“如果我再向你们发放5颗糖果,你们现在一共有多少颗糖果?”学生回答:“6颗糖果。
”教师再问:“如果我拿走其中的3颗糖果,你们现在还剩下几颗糖果?”学生回答:“3颗糖果。
”教师解释:“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加减法知识,这就是加减法的概念。
”Step2:讲解教师讲解加减法的表示方法和定义,涉及到加减法的应用案例。
然后,教师拿出10颗糖果放到桌子上,再拿出5颗糖果问学生:“现在有多少颗糖果?”学生回答:“15颗。
”教师再拿走3颗糖果,再问:“现在还剩下几颗糖果?”学生回答:“12颗。
”教师转向黑板,在黑板上写下下列问题:“10+5=? 10-3=?”Step3:实践教师将颜色不同的5颗糖果放到桌子上,然后拿出另外的3颗糖果询问学生:“现在有多少颗糖果?”学生指着糖果回答:“8颗。
”然后教师将两列颜色不同的糖果放在桌子上,然后问:“现在有多少根糖果?”学生一个一个数出下列问题:“3+4=?7-2=?”Step4:巩固教师问学生:“如果你现在有3根糖果,但是你要和小明分享,你们两个人一起分到6颗糖果,那么小明应该得到几颗糖果呢?”学生回答:“3颗糖果。
”教师写下下列问题:“3+X=6X=?” 然后教师询问学生:“通过这个算式,我们可以算出X 等于多少?”学生回答:“X=3。
”Step5:总结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的步骤和知识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10以内的数字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数学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糖果作为教学道具。
2.准备一些加减法的计算卡片。
3.准备一些关于加减法的数学游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些糖果,引导学生观察糖果的数量。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再给我几块糖果,我就可以有10块糖果了?”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糖果,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教师可以拿出3块糖果,然后问学生:“如果我再给你几块糖果,你就可以有5块糖果了?”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实际操作,将糖果给学生,并让学生数一数糖果的数量。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计算卡片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如“找朋友”游戏,让学生找到能够组成特定数字的卡片。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一些关于加减法的问题。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有多少块糖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师,我设计了这一二年级上的数学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的概念和计数方法,并学会通过简单的加法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47页至49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各种糖果,通过数数和观察图片来学习加法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如“有多少块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能够数数到10并能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2. 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解决问题;3.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并能够独立解决类似“有多少块糖”这样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糖果,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猜一猜,这一盒糖果有多少块呢?”2. 讲解:接着,我会通过数数和观察糖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加法运算,解释加法就是将两个数量合在一起。
3. 实践:然后,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用计数棒和算术卡片进行加法运算练习。
4. 应用:在学生掌握了加法运算后,我会给他们出示“有多少块糖”这样的问题,让他们独立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单明了地展示加法运算的步骤和概念,包括加数、和、加法运算符号等。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加法运算,是否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或者用加法运算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的设计引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糖果作为实物教具,因为糖果是孩子们普遍喜欢的东西,能够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通过展示糖果并提出问题,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
《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并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并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教学难点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展示一堆杂乱摆放的糖果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快速数出这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吗?”学生观察后发现很难一下子数清楚。
2、教师再展示摆放整齐的糖果图片,每行有 5 块,一共 3 行。
提问:“现在是不是容易数一些了?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二)探索新知1、数一数,填一填(1)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糖果。
方法一:一排一排地数,1、2、3、4、5,一共有 5 块,这样有 3 排,所以一共是 5 + 5 + 5 = 15(块)。
方法二:一列一列地数,1、2、3、4、5,一共有 5 块,这样有 3 列,所以一共是 3 + 3 + 3 + 3 + 3 = 15(块)。
(2)让学生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然后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数法和算式。
2、说一说,算一算(1)教师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有一堆糖果,2 个 2 个地摆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糖吗?”学生尝试数一数,并列出加法算式:2 + 2 + 2 + 2 + 2 + 2 + 2 = 14(块)(2)教师继续提问:“如果 5 个 5 个地摆,你能数出来吗?”学生再次尝试,并列出加法算式:5 + 5 + 5 = 15(块)3、认识相同加数(1)观察刚才列出的加法算式,如 5 + 5 + 5 = 15,2 + 2 + 2 + 2 + 2 + 2 + 2 = 14,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其中,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培养数感。
2.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培养数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糖果道具和问题卡片。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问题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糖果道具,引发学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老师有20块糖果,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块糖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问题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卡片上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他学生观看后,进行模仿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再次出示糖果道具,提出新的问题:“老师有30块糖果,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块糖果?”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课题:有多少块糖二年级第三单元第1课 1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2、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二:教学的重、难点:重点:掌握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难点:数排列整齐的物体,可以横着数,也可以竖着数。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通过数数活动,让学生感受相同数连加的特点,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乘法教学作铺垫。
四:教具准备:20块糖果、小圆片、课件五:学法指导:合作交流,探讨思考六:导学过程1、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堆糖果准备奖给那些表现好的小朋友,大家想不想要呢?(给孩子看一下准备的20块糖果)但老师不知道糖果的数量,大家觉得怎么样才能准确知道有多少块糖呢?生:数一下师:对了,数一下,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请听好游戏规则咯,听完之后再进行我们的游戏:老师呢为了方便,给大家准备了跟我们的糖果数量一样多的小圆片,现在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大家把小圆片当作糖果,快速且认真仔细地数一下有多少块糖果?更重要的规则是:每次数的数量要一样多?现在请同学们取出袋子里面的“小圆片”,开始数(板书:有多少块糖)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活动1:(学生合作交流时,老师下去看一下大家的交流情况,给予指导)师:好了,现在请大家停下手中的动作,坐端正。
XX小组的小朋友坐的最端正,加一分。
哪个小朋友愿意说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数的?师:真棒。
XX是1个1个数的(板书:1个1个数),有没有哪位同学数的方式跟他的不一样?生:我是2个2个数师:2块2块数(同时板书)。
谁还有更快的方法数出结果?师:好。
XX你来,其他的小朋友认真听好哦。
生:我5块5块数师:XX的想法非常好,也数的很好!生:我10块10块数师:XX的想法非常好,也数的很好!(我预计学生会得出可以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若学生有些方法没有想出来,如4个4个数)师:大家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温老师这里也有很多数法,大家看屏幕?(出示PPT3)可以1个1个数,这种数法的小朋友请举手生:举手师:这是怎么数的?生:2块2块地数?师:是这样数的同学请举手,这又是怎么数的?生:4个4个数,师:有没有这样数的呀?有几个同学,刚才你们几个小朋友该举起你们的手,勇敢将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那5块5块地数呢?10块10块地数?看来大家都真的有开动小脑筋。
3.1 有多少块糖【学习内容】3.1 有多少块糖【学习目标】1.经历相同数连加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性,体会乘法的必要性2.会用两种方法数数(一排一排,一列一列)列出两道不同的连加算式3.知道用乘法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会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并能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学习重点】多方位思考问题【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二次修改内容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什么?(糖)想要奖励给学习积极专心努力的孩子,你有信心得到他吗?大家知道这里有多少块糖吗?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有多少块糖怎么办?(数)这是一个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板书标题:有多少块糖)二.新课内容师:同学们手中的方片数量和我的糖果数量是一样的,现在数一数你手中的方片数量(教师巡视学生数法,请同学上台展示不同的数法,并说出结果)回顾数法,看看一块一块数要数几次,两块几次,五块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每次数的块数越多数的次数越少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糖果你想来数一数吗?(给出书上16页数一数,填一填)请同学们汇报自己的不同数法,按行数,按列数,如果没出现加以引导,并说一说什么是行什么是列师:由于每行数量是相同的有7块,一共2行,所以就叫每行有7块,共有2行共14块,还可以怎么数,按照这种话来描述一遍。
巩固练习:书上17页练一练第一题圈一圈,数一数有多少个熊猫(请同学说一说打算几个几个数再动手圈一圈)师:下面我们还有一些糖果你愿意来挑战一下数一数吗?按照上面数一数,填一填的话说一下你的发现(横着看,竖着看)其实这两种数法还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呢,怎么列呢,打开你的书列一列横着数和竖着数的算式(找人回答,板书5+5+5=15与3+3+3+3+3=15)找一找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答案相同,列式不同)三.巩固练习:书上17页第2,3,4题,通过第4题5格5格一起跳跳3次, 3格3格一起跳跳4次过渡到2格2格一起跳跳4次的算式提出再多跳无数次的算式如何列(学生可能会说无法列算式了)为什么列不出了?引出乘法。
③学生独立数一数,小组内交流。
④集体汇报,再次引导学生从无序到有序,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4、活动三:说一说,算一算。
①课件出示插图。
现在咱们重点来研究这一幅图,说说分别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按“行”横着数,“列”竖着数,渗透“几个几”的认识。
②学生独立数一数,算一算,然后集体汇报。
③交流活动中,老师重点引导梳理:
竖着看,每列3块,有4列,:3+3+3+3=12(
由“堆数”实物到“行、列数实物”
最后一题以“数满屏的巧克力”方式呈现,从而“列出多个同数连加算式”学习乘法的意义承前启后。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根据“课堂生成”有针对性个体指导与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重点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