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丈夫积极生育权的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194.36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我国生育保险制度中的男性生育角色及男性权益罗莉卢敏• 2012-10-11 10:08:45 来源:《中国市场》2012年第5期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生育保险制度都强调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将女性作为生育保险的对象,而忽视生育过程中的男性生育角色和生育保险中的男性权益。
本文将从生育过程中男性的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出发,讨论男性生育角色以及男性在生育保险中的权益,以促进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
关键词:生育保险,男性生育角色,男性权益1 引言生育保险制度是女性劳动者因生育而暂时中断劳动,由国家或单位为其提供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从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有关生育保险的规定,到1995年实施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再到2011年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过程。
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保证女职工及其下一代的身体健康,维护生育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在保障女性权益的同时,却忽视了男性生育角色和男性权益。
2 生育保险中男性生育角色及男性权益的现状分析男性生育角色即男性(丈夫)在(妻子)生育过程中应该享受的权利及应尽的一系列义务。
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长期以来我国生育保险制度都强调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而男性在生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根据我国的《试行办法》,男性在生育保险制度中要履行的义务集中表现在生育保险费的缴纳。
根据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原则,男职工承担了缴纳生育保险费的义务(尽管是单位为他们代扣代缴的),理应具有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权利。
然而,生育活动中的男性并没有成为生育保险的对象。
从目前来看,生育保险制度在性别平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盲点。
一是表现在男性缺少生育假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父育假”。
“父育假”也称带薪护理假,是指母亲产假期间的父亲育儿假。
目前全世界约有36个国家规定了“父育假”,如丹麦规定父亲有2周假期,卢森堡有8周。
浅论我国夫妻生育权作者:向梅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2期顾名思义,生育权就是指公民享有生育子女及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和服务的权利,它主要包括了自由权利、生育自由、夫妻平等权利以及生殖健康权四大方面。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单位,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双方,而生育权正是夫妻之间关于生育生殖的一个法律保障。
在生育权中,夫妻有平等的权利,女性有生育或不生育的权利,一方不能强迫另一方实现这个行为。
而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公民有权力生育或不生育的权利,不受其他任何人干扰,也不应当受到歧视。
婚姻法最近也对相关问题给出了最新的解释,可见我国对此法的重视程度。
一、生育权之内容生育权指公民享有生育子女及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和服务的权利,它主要包括了自由权利、生育自由、夫妻平等权利以及生殖健康權四大方面。
(一)自由权利自由权利是指夫妻双方自由而负责地决定生育子女的时间、数量和间隔的权利。
这个权利给予了夫妻双方一定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生育子女。
(二)生育自由生育自由是指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公民有权利选择生育与不生育,不生育也不应当受到歧视。
同时,这个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的权益,让她们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生育与否,更加彰显人性与关爱女性。
(三)夫妻平等权利夫妻平等权利是指在生育权问题上夫妻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
从理论上说,生育是男女双方的共同行为,不可能依靠单方实现,因此,一方不能强迫另一方实现这个权利,这个权利应当是以双方协商为基础的,两个人共同的意愿才能实现。
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较为低下,通常被附庸于男性,并赋予生殖的功能,这样对女性带有歧视的色彩,故此权利能够更加保障女性在生育方面的意愿以及权利。
(四)生殖健康权生殖健康表示人们能够有满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有生育能力,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和何时生育及生育多少。
公民有权获得科学知识和信息、有避孕措施的知情权和安全保障权利以及患不孕症公民有获得咨询和治疗的权利。
男性生育权保护的可行性建议生育权是指生育主体享有依法生育或不生育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当这种权利和自由受到侵害、阻碍时,有请求法律保护的权利。
根据享有的主体不同,分为男性生育权和女性生育权,现代法律和社会对女性生育权给予了充分的保护,但男性生育权却被明显弱化,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应有的法律保护,本文将从法律、社会、人文观念等方面简单论述对男性生育权的保护。
男性生育权存在的法律依据生育权属于天赋人权,是《宪法》赋予人的一种基本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国法律的一项主要原则;宪法第33条第二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另外,《民法通则》第10 5条规定了"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婚姻法》第9条也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等等。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妇女有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但这并非表明法律剥夺了"男人的生育权",而是因为女性在怀孕、生产和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承担比男性更多的风险和艰难困苦,所以更多地赋予女性生育自由,体现了对妇女群体的人文关怀和特殊保护。
综上,男性生育权有存在和受保护的合法性。
我国男性生育权被弱化的原因1、历史原因:在男权极重的封建社会,男性主导生育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刻意强调的必要,这一历史原因最终导致了人们对男性生育权的忽视。
2、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 女性能顶半边天"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女性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宣传和重视,相反男性则没有成为被重视的对象,男性生育权自然也不会被重视。
3、民族特性:中华民族是一个思想保守的民族,性是忌讳谈及的话题,尤其是男性,更不会把" 性"拿到台面上去讨论,一味的遮遮掩掩不利于发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引起人们的重视。
4、法律原因:中国的立法有明文保护女性的生育权,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男性生育权,没有具体的保护男性生育权的法律武器。
论男性生育权及其保护——兼评《婚姻法解释(三)》第9条摘要:《婚姻法解释(三)》第9条确认了“终止妊娠”是妻子的权利,女方堕胎不需要征得男方同意。
丈夫不能以妻子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
这条规定在实践中否认了男性生育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男女生育权的冲突,在法理上存在一定缺陷,应对此进行修改。
关键词:生育权;婚姻法;男女平等随着近年来社会关系和家庭观念的迅速变化,针对审判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8月13日正式实施《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婚姻法解释(三)》第9条确认了“终止妊娠”是妻子的权利,女方堕胎不需要征得男方同意。
丈夫不能以妻子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
该司法解释明确保护了女性生育权,支持了女方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但在实践中否认了男性生育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男女生育权的冲突,在法理上存在一定缺陷,应对此进行修改和完善。
一、生育权和男性生育权生育权就是夫妻一方或双方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生育子女或者不生育子女,何时生育子女,如何生育子女的权利。
生育权包括的方面比较多,但最本质的内容就是生育自由,即有生育的自由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在《婚姻法》中对女性生育权未作规定,但《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7条规定:“妇女有按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权利。
”2002年,吉林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该《条例》第30条第2款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手段生育一个子女。
这是对女性生育权的独立规定和保护。
在《婚姻法》中对男性生育权也未做规定,其他法律法规也没有直接规定男性生育权。
我们只能从《宪法》第4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和《婚姻法》第2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论丈夫积极生育权的保护由于生理和法律上的原因,现实中,丈夫的积极生育权在与妻子的消极生育权的平衡中处于不应有的劣势,如何保护和实现丈夫的积极生育权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婚姻法的范围内构建完整的生育制度是比较可取的立法模式。
标签:夫妻;生育权;积极生育权由于对生育权的性质以及主体的分歧,学界对于生育权概念的表述未尽一致,如:生育权是指夫妻双方和其他妇女依法享有的自主决定是否生育、生育次数和生育时间的权利;生育权是指一定条件下公民基于合法婚姻基础而享有的决定是否生育子女及如何生育子女的自由;生育权是指已婚妇女有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也有权享有按各人意愿不生育子女的自由。
但是,大多数学者对于已婚男性的生育权是没有争议的。
一般认为,丈夫依法享有决定是否生育、生育次数和生育时间的权利。
而丈夫的积极生育权指的是决定生育、选择生育方式以及其他与生育相关事项的自由。
1丈夫积极生育权保护的必要性1.1生育上的弱势生育活是两性结合,但是丈夫和妻子在生育活动中的生理作用和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丈夫仅仅提精子,而怀孕和分娩都由妻子来完成。
男女两性的这种生理差别使得妻子在生育活动中享有较大的主动权,从而导致男性生育权的实现具有较大依赖性。
换句话说,丈夫生育权的实现是借助于妻子的一系列生育行为才得以实现的,丈夫生育权的实现比妻子生育权的实现具有更大的生理依赖性:丈夫行使自己的生育权不仅必须事先得到妻子的同意,而且丈夫的生育权在女方受孕后仍然受到威胁,因为妻子仍可选择堕胎来阻止生育活动的完成。
生理上的弱势使得丈夫生育权变得非常的脆弱。
1.2立法上的模糊我国当前的立法对丈夫的生育权问题规定得比较抽象,大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相比之下,立法对妻子生育权保护的规定显然要明确和具体得多。
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7条第1款:“妇女有按照国家规定生育的自由,也有不生育的权利。
”的规定,妻子的生育权,包括积极生育权和校级生育权的保护得到了明确。
优生优育丈夫有责小张结婚两年了,已经到了28岁的年龄,预备生育个孩子。
为此他多次到医院妇产科、遗传室、儿科找专家询问,打听如何生一个健壮的孩子,如何可以优生,他本人需要怎么做等等,真是一大堆的问题。
他的许多伴侣还笑话他,说他太细、太琐碎了。
其实,小张的做法没有错误,也不是什么琐碎。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存在着好多好多的误区。
人们一说起优生优育,似乎都是女性的问题,孕前检查、孕期保健、胎教、产后保养等等,好像没有男性的份。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男性在优生优育方面同样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在生育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男性“表现”好坏,对宝宝优生的确有不行低估的影响。
保持精良的生育种子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男性的生育在不断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向人们发出警告。
在临床上,医学统计完全证明人们的确面临“生育危机”。
一些男性的精液常规消失了问题,精子质量与数量都消失了问题,产生了很多不合格的“劣质产品”,消失了不少滥竽充数的“残兵败将”。
这样的状况下生育,形成的胚胎也往往发生自然流产,不利于胎儿成长,简单给优生优育带来麻烦。
依据我们的临床讨论阅历,认为男性在准备生育之前,最好做一个全面的查体,以排解疾病嫌疑,看看精子状况,以免发生问题再实行亡羊补牢的行动。
从临床观看的状况来看,对来我们医院诊治不孕不育的女性做其他诊断治疗的同时,随便抽查男性精液常规,结果不让人乐观。
有相当比例的男性精子数量削减、活力偏低,顶体反应力量下降。
经过有目标的治疗之后,发生因精子质量问题自然流产的现象大大削减。
说明生育之前检查精子状况是非常必要的。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男性生育的影响是特别显著的。
大量饮酒,对男性的生殖系统有肯定的毒害作用,它可使精子数量、活力不正常。
据报道,“妻子怀孕前一个月,例如丈夫每日饮酒量折合酒精30毫升;或一月内饮白酒10次,每次50毫升以上;或一月内曾饮酒1次,而酒量大于或等于125毫升;其妻子所生下的新生儿诞生体重较对比组下降236克”。
浅议男性生育权的保护摘要:生育权是一项特殊的人身权,是人生来具有的与人身不可分的一种权利,无论男女均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权利。
由于人们对生育权的讨论和关注大多集中在妇女的生育权上,而忽视男性生育权的存在,本文着重强调男性亦有生育权,以及如何协调男女生育权,实现生育权的平等。
关键词:生育权;限制;保护一、典型案例研究案例一:2006年3月10日,徐某(男)经他人介绍,与刘某(女)按农村习俗举行了婚礼。
同年8月双方领取了结婚证,婚后感情一般。
2007年10月,刘某与徐某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随擅自将怀孕7个月的孩子堕掉。
无奈,徐某诉至法院,要求与刘某离婚,并称刘某的行为侵犯了其生育权,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案例二:北京某报刊载一名7个月大的非婚生女婴,由于父亲不愿承担任何的抚养义务,所以其单身母亲向某热线的法律工作者及其志愿者求助,要求他们代自己向孩子的父亲讨个说法。
据悉,这个非婚生女婴的母亲35岁,父亲只有23岁;她的母亲在她怀孕期间一直住在楼道里,小女孩是在早产的情况下出生的,生下来时体重不足3斤。
代夫诊断说,孩子患有先天性佝偻病,需要得到及时救治。
二、我国生育权的现状(一)男性是否享有生育权1974年8月联合国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世界人口会议通过了《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对生育权做了经典的定义-”所有夫妇和个人都有自由和负责任地决定生育孩子数量和生育间隔并为此而获得信息、教育和手段的基本权利;夫妇和个人在行使这种权利时有责任考虑他们现有子女和将来子女的需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
”由此看出生育权是属于男女双方的。
由于女性在生育方面具有的天然优势,因此理论上存在一种只有女性才享有生育权的误解,忽略了男性的生育权,对于男性是否是生育权的主体,目前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
笔者认为,男性不仅是生育权的主体,而且与女性具有平等的生育权,这种平等不仅是形式的平等,也是实质上的平等,具体理由如下:1、从自然法上来讲,生育权表现为所有自然人与生具有的一项人权,它体现了人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生育权平等的赋予了每个自然人,同时,生育权是一种人格权,是人之尊严的重要体现,是自然人所固有、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权力,只要是自然人,即当然享有生育权,作为人类两性之一的男性也当然享有。
77张力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近年来,随着“事故导致男性丧失生育能力”“妻子擅自堕胎致丈夫生育机会丧失”“妻子伪造丈夫签名植入冷冻胚胎生产致丈夫‘被当爹’”等新型民事纠纷日益增多,男性“生育权”保护问题逐渐引发社会关注。
生育权是权利人自主选择是否生育子女的权利,其性质可属于民法总则第109条规定的自然人“人身自由(权)”。
生育行为主要由女性承担,故社会对男性是否享有生育权曾颇有疑虑。
“生育权主体”不同于“生育行为主体”。
尽管由于生理原因男性无法像女性那样全程经历受孕、妊娠、分娩的生育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育行为主体”,但男性可通过做出是否使女性受孕的关键决定,来实现生儿育女的选择自由,故仍属于生育权的适格主体。
我国法律关于生育权的直接规定为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1条第1款“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似乎仅赋予女性以生育权——这缘于该法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定位,并不意味着对男性生育权的否认。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7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该条便将生育权主体扩大到全体公民,承认了男性的生育权主体地位。
在侵害导致男性丧失生育能力、管理不当导致冷冻精子失效之类案件中,侵害行为直指男性实现生育自由的生理基础,损害后果清晰地体现为男性生殖健康被破坏的相关精神与物质损失,男性关于其生育权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一般可被支持。
但妻子擅自堕胎、妻子伪造丈夫签名而植入冷冻胚胎而“擅自”生产等案件,由于涉及生育的最终实现,男性生育权的保护路径更为复杂。
生育须男女互助实现,而婚姻并不赋予夫妻相互的人身支配权以及必然生育的保障,故男性、女性生育权在实现环节中应相互平等、协商实现。
又由于对生育过程男女具体参与程度的巨大差异,当夫妻之间生育意愿发生分歧时应遵循“分阶段优先规则”处理:女方尚未怀孕时,无论男女一方主张生育而另一方拒绝时,不生育自由将被优先尊重,以防止为实现生育目的夫妻相互人身强制;进入妊娠阶段,由于妻子的生育权与身体权、健康权有密切联系,妻子的生育权将被优先保护,以求在最大限度降低对女性人身伤害可能的前提下协调夫妻生育权冲突。
对夫妻生育权问题的探讨生育不仅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生育方式的多样化,生育权也从最初的一项自然权利逐步转变为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
法律规定生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且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不受他人的支配和干涉,在婚姻关系中,生育权是男女双方都享有的权利,法律也都要给予保障和维护。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重视对于女性的生育权依法进行维护,因为生育方面女性比男性承担的要多。
但也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当男性的生育权受到侵害时,多数是以离婚为收场,生育权并未得到有效的保障。
所以我国有必要适当的加强对男性生育权的维护,并可以提出赔偿要求。
在夫妻双方都有生育权的情况下,夫妻双方的这项权利有时候就会发生冲突,比如妻子在丈夫不同意的情况下私自生下夫妻两人的孩子或男方想要孩子而女方不同意,那么在这两个事件中妻子在行使自己的生育权时就侵犯了男方的生育权。
夫妻两人在生育孩子的问题上达不成一致的,那二者的这项权力必然会发生冲突,而在两者的这项权利发生冲突时,无论哪一方生育权得到行驶,其必然是以侵犯了另一方的生育权为条件。
夫妻各自的生育权该如何保障,冲突该如何解决就成了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而想要解决冲突,首先应该先明白到底什么是生育权,及与其有关的问题。
囿于对生育权主体和性质认识的不同,目前学者们对生育权的概念也是众说不一。
目前主要的观点有:(1)生育权是指基于合法婚姻关系的夫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享有决定是否生育、何时生育以及如何生育子女的权利;(2)生育权是已婚妇女和其他妇女决定是否生育子女和如何生育子女的人身权利;(3)生育权是任何公民,不论男女,不论婚否,都平等享有的一项人格权。
从这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生育权的概念众说纷纭,也就是说生育权究竟是什么,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我国立法也没有对生育权做出明确的解释。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开始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婚姻在现时和未来社会中似乎已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未婚者挑战传统欲采用人工生殖技术进行生育。
男性⽣育权案例解析男性⽣育权很容易本⼈们所忽视,甚⾄有些男性朋友⾃⼰都不知道⾃⼰拥有这样⼀个权⼒,那么男性的⽣育权是怎么来体现和维护的呢,现在我们就来通过⼀则男性⽣育权案例来深⼊认识男性⽣育权!案情介绍2003年农历8⽉,原告黄某(⼥)与被告戴某(男)经他⼈介绍认识并谈恋爱。
同年11⽉7⽇,原、被告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续。
2004年4⽉12⽇,原告回娘家居住时,被告欲向原告索款购买肥料,双⽅为此发⽣纠纷,致原告膝盖受伤。
事情发⽣后,被告及其亲戚多次到原告娘家,要求与原告和好。
2004年5⽉19⽇,原告诉⾄南靖县⼈民法院要求与被告离婚,2004年6⽉9⽇本院判决不准原、被告离婚。
之后,原、被告仍继续分居⽣活、双⽅互不往来。
原告在第⼀次起诉离婚未果后,未经被告同意将怀孕7个多⽉的胎⼉引产。
原告于2005年8⽉15⽇再次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为由起诉要求与被告离婚。
被告认为原告在2004年4⽉7⽇检查时胎⼉是正常的,原告没有经过被告的同意私⾃引产,致使被告精神受到伤害,被告要求原告赔偿精神损失5000元。
法律审判2005年11⽉9⽇,福建省南靖县⼈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原、被告经他⼈介绍认识谈恋爱后结婚,原、被告的婚姻基础⼀般。
婚后时常发⽣⽭盾,在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年多的时间⾥,原、被告互不来往,互不尽夫妻义务,夫妻感情已经破裂。
原告要求与被告离婚的请求,应予准许。
⽣育权是⼀项特殊的⼈⾝权,是⼈⽣来具有的与⼈⾝不可分的⼀种权利,夫妻双⽅均有⽣育的权利,也有不⽣育的⾃由。
在原告怀孕以后,胎⼉就成为原告⼈⾝的组成部分,这时,被告的⽣育权只能通过原告来实现;如果双⽅意见⼀致,被告的⽣育权就能够实现,如果双⽅的意见不⼀致,则只能依照原告的意愿决定,被告的⽣育权就不能实现。
被告虽然享有⽣育权,但其⽣育权的实现,不得侵害原告不⽣育的⼈⾝⾃由权。
因此原告怀孕后,是否⽣育⼦⼥,应由原告决定,原告没有和被告协商,⾃⾏终⽌妊娠,其⾏为并未违反法律规定。
夫妻生育权若干法律问题探讨李小年一、生育权的人权属性2005年10月26日,据称为“全国首例”的丈夫向妻子索要生育权纠纷一案在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下判,作为原告的丈夫再次败诉。
该案的起因是五年前,河南南阳市方城县乡干部王某于2000年4月与杨某结婚。
同年8月杨某怀孕,因未办准生证,杨某打算堕胎,但丈夫的坚持下,杨某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怀孕生儿子,如两年中不给生子自愿赔偿生育权安慰金8万元。
结果,杨某作了人流后一直没能怀孕。
2002年12月,王某向法院起诉要求妻子履行“怀胎生子”的承诺。
法院判决书中说:男方的生育权是基于女方已经怀孕,男方享有生和育即做父亲的权利。
女方的生育权是指男方有义务使女方怀孕的权利,如果女方未怀孕,男方的生育权就无从谈起。
该案历时三年,引发了如下一系列争议:生育权是不是一项人权?男性究竟有没有生育权?男性生育权如何实现?笔者认为,生育权纠纷涉及到一系列社会,经济,伦理,法律等问题,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处理。
首先需探讨一下生育权的概念及其法律属性。
国际上,最早提到生育权的当属1968年世界人权会议通过的《德黑兰宣言》。
它首次规定了“父母享有自由负责地决定子女人数及其出生时距的基本人权”;197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和发展大会通过的第XVI号决议也确认人口政策应该尊重“父母繁衍后代和自主、负责地决定其子女的人数和生育间隔的权利”。
《德黑兰宣言》认为,“生育权是父母的基本人权”;1974年国际人口和发展大会通过的联合国第XVI号决议也确认了父母的生育权,但是在同一次会议中通过的《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却规定,“所有夫妻和个人都有自由而负责地决定其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以及获得做出这种决定所需要的信息、教育和方法的基本权利” 。
由此可见,公民的生育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生育子女的权利,属人身自由权范畴,生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与生俱来的,是先于国家和法律发生的权利。
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生育权与其他由宪法、法律赋予的选举权、结社权等政治权利不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的。
生育权论文:夫妻间生育权侵权问题研究【中文摘要】生育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生育子女和不生育子女的权利。
夫或妻作为生育权的主体,均享有生育与不生育的自由,因此,如果夫妻生育权行使的意愿不同,夫妻间生育权的冲突则不可避免发生。
夫或妻一方生育或不生育的权利受到对方阻碍时,对方不作为或作为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这是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问题。
本文从生育权内容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夫妻间的生育权侵害问题,并结合各国立法分析夫或妻生育权纠纷的救济手段。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育权的概念及性质,主要论述了生育权概念和性质的不同观点,综合评析得出生育权是人格权,是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自然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的自由决定生育与否和自由决定生育的时间、数量、方式及间隔的权利。
第二部分是夫或妻侵害对方生育权的形态,包括生育或者不生育决定权的行使导致对方生育权的侵害,生育方式选择权的行使导致对方生育权的侵害,生育请求权的行使导致对方生育权的侵害。
第三部分是夫或妻侵害对方生育权的民事责任,主要从夫妻间生育权侵权民事责任承担的依据,妻通奸姘居私生,拒绝同居、拒绝生育、私自堕胎,人工生育等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权的民事责任的方面讲述。
【英文摘要】Generational rights are a civil body legally entitled to procreate and do not procreate. Husband and wife as the subject of generational rights, are entitled to freedomof fertility and infertility, so if the couple wishes of the exercise of generational rights is different, the conflic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re inevitably occur. The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facing a problem that is either generational rights of husband or wife is hinder by the rights of the others, whether or not the action and negative action constitute an infrin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 of generational right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question of generational rights infringemen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nd analysis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with the right husband or wife disputes fertility remedi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tional rights; mainly discusses different views of the generational rights concepts and properties, comprehensive comments reach conclusion that generational rights is personality, is the natural person accord with legal generational conditions within the limits legal regulations, enjoy the freedom decide whether inbreed and inbreed of time, quantity, mode and the spacing of the rights.The second part is the form of generational rights of the husband or wife against each other, including whether birth cause the other party generational rights violations, fertility exercise causeone another way option generational rights violations, the choice of mode caused the other party generational rights violation.The third part is the civil liability of generational right husband or wife against each other, mainly tell about from the basis of infringement civil liability between marital generational rights infringement, civil liability of fornication, refused to cohabit, refused to generate, privately abortion and artificially generate.【关键词】生育权生育权冲突侵权责任【英文关键词】Generational rights The conflict of generational right Civil liability【目录】夫妻间生育权侵权问题研究摘要4-5Abstract5引言7一、生育权的概念及性质7-11(一) 生育权的概念7-9(二) 生育权的性质9-111、生育权性质的不同观点9-102、生育权性质的不同观点评析10-11二、夫或妻生育权被侵害的形态11-17(一) 生育决定权的行使导致对方生育权被侵害11-141、单方生育权的行使导致对方生育权被侵害122、单方不生育权的行使导致对方生育权被侵害12-14(二) 生育方式选择权的行使导致对方生育权被侵害14-161、单方人工受精或供精导致对方生育权被侵害152、借腹生子或借种生子导致对方生育权被侵害15-16(三) 生育请求权的行使导致对方生育权被侵害16-17三、夫或妻侵害对方生育权的民事责任17-26(一) 夫妻间生育权侵害民事责任承担的立法17-201、国外关于夫或妻侵害对方生育权民事责任的规定17-182、我国关于夫或妻侵害对方生育权民事责任的规定18-20(二) 夫或妻拒绝生育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权的民事责任20-211、无过错一方可以诉请离婚20-212、过错方应承担侵权责任21(三) 妻通奸姘居私生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权的民事责任21-231、夫有权提请离婚222、妻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22-23(四) 人工生育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权的民事责任23-261、无过错方可以请求离婚242、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责任24-26结语26-27参考文献27-29致谢29-30。
一、夫妻生育权的含义与定性(一)生育权概念的界定就一样意义上来明白得生育二字,确实是“生”和“育”1,即是包括了“生育”和“抚育”两个方面。
从哲学进展规律来看,“生”和“育”处于统一进程中的不同进展时期。
从其组成要素来讲,生育权是以生育资格和生育自由为基础,也确实是说,生殖权和抚育权是生育权两个实质性内容。
而在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中,学者们和一般民众所指的生育权大多是指生殖权,即生殖的权利与不生殖的权利,在概念上是不周延的,欠缺了抚育权那个方面。
2本文将要讨论的生育权即是学界通常所讨论的生殖权范围,即是狭义明白得上的生育权。
(二)生育权概念的进展纵观人类社会进展的历史,人类的生育理念经历了三个自下而上的进展进程。
3从原始社会毫无标准和操纵完全依托原始野性来进行的兽性繁衍,到以传宗接代繁衍生息为目的的义务性生育的时期,再到现代社会生育作为一种权利被取得宪法和法律的保障,生育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生命历程,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
生育真正成为能够选择的行为得益于19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结构发生猛烈变迁,体制的变革带动文明的进展,医疗技术取得长足进展,在客观上,为生育的选择提供1:《试析生育权的冲突与协调》;田建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3期2:《论我国生育权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赵晓红;《学术交流》2009年5期3:《人权角度的生育权保护》;赵敏;《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期了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促使了人们争取生育权的强烈愿望4。
在封建时期,妇女的地位低下,“是不是成为母亲”并非是自己的选择。
而女权主义者以为,生育权作为一种特殊权利,表现了对女性的爱惜,是女性解放的标志,女性应该有权依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不是生育。
在如此的时期背景之下,生育就由义务演变成权利5。
在现代社会,生育权作为一种大体人权取得了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认同,由此而言,它再也不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自然权利或道德意义上的权利,而是一种受到实体法爱惜的真正意义上的权利。
浅论配偶生育权的冲突与解决机制【摘要】生育权是具有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依法享有的共同生育子女的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权利。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就生育权的实现与保护等问题发生了许多冲突,怎样尽可能地保障各方的权利,是笔者力求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生育权冲突生育权冲突的解决生育权基本上在各国都被认为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人权,是基于合法婚姻基础上产生的,男女双方依法享有的共同生育子女的权利。
这种权利侧重于夫妻双方有权决定是否生育子女延续后代,包括生育的自由和不生育的自由等方面的问题,是在夫妻共同合意前提下行使的一项人身权。
一、我国法律关于生育权的规定1992年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2001年出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又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表面看来,《妇女权益保障法》将生育权作为特权赋予女性,从而剥夺了男性的生育权,而其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又将男性被剥夺的生育权归还。
那到底怎样理解生育权,这是偏向于男性的权利,还是可以作为母亲的特权,或者是双方平等共享的权利?事实上,《妇女权益保障法》并未否认男性的生育权,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承认女性具有这种权利而已。
追溯历史,人类进入私有社会后,在经济中地位得到凸现的男性进而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为了保障财产的继承,男子坚持一夫一妻制片面强调妻子的贞操。
在这样的宗法家长制家庭中,女性成为生育的工具。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女性在生育权的问题上是没有保障的。
基于此,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特殊的保护,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而并非剥夺男性生育权。
但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后,不少人片面地将其理解为是女性特权,于是在司法实践中就出现了诸如丈夫认为自己的生育权受到了侵犯起诉到法院,但最后以没有法律依据被驳回的情况。
浅论“男性生育权”生育是久远而常新的话题,基于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以及近、现代女权运动的发展,人们对于生育权的讨论大都集中在女性身上,对男性生育权则关注较少,甚至予以否认。
一、男性是否是生育权的权利主体—男性生育权利能力1、从生育权性质看,男性当然享有生育权。
生育权属人身权,属人格权中的“一般人格权”。
一般人格权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价值高度尊重的一种立法表征,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概括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并由此产生和规定具体人格权的基本权能,是人身不可或缺的内容,毋庸置疑,男性作为自然人当然的享有。
2、从权利主体看,男性应该是生育权的权利主体。
虽然,当今世界上无性生殖的“克隆”技术已经问世,但是绝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法案,禁止将无性生殖技术应用于人类的生育。
因此目前人类的生育方式只能是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孕育成胚胎来完成。
如果排除了男性生殖细胞的介入,单纯的女性生殖系统是无法形成胚胎的,从而女性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育权主体,故男性应当是生育权的主体。
3、男性享有生育权符合现代法制精神。
我国《宪法》、《婚姻法》规定,男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未否定男性对生育权的享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首次从正面肯定了男性享有生育权。
从有关国际会议文件的规定看,男性享有生育权是符合国际法的。
1968年《德黑兰宣言》就已明确宣布生育权为父母享有的基本人权。
二、男性行使生育权的限制—男性生育行为能力“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生育权同其它权利一样,与义务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男性生育权并不是在任意时空都能行使或实现的,必须接受必要的、合理的限制。
1、社会法律对生育权的限制。
人口增长过快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控制人口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做法。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并且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