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492.50 KB
- 文档页数:28
铜仁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主基调主战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谱写了铜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一、综合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89亿元,首次突破700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1.10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21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8.59亿元,增长14.9%。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12元(以常住人口计算),净增3886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4%,按人民币汇率(2015年末)折合3806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5%。
与“十一五”期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3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农业产值189.68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11.26亿元,增长9.1%;牧业产值85.94亿元,增长4%;渔业产值12.86亿元,增长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74亿元,增长2.9%。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有增有减。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3012公顷,同比下降0.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5959公顷,增长1.1%;蔬菜播种面积95708公顷,增长3.8%。
年末实有茶园面积99809公顷,增长9%;果园面积 27061.7公顷,增长7.4%。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34.9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稻谷产量48.65万吨,增长0.3%;油料产量14.72万吨,增长3.1%;茶叶产量2.62万吨,增长13.4%;水果产量23.54万吨,增长11.1%。
石家庄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石家庄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2016年3月30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治污染、惠民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4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4.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452.9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93.3亿元,增长10.6%。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8%。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7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5%。
民营经济实缴税金444.2亿元,比上年下降8.7%,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7.1%。
民营出口总值实现64.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2%。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其中食品类下降0.1%,烟酒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0.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5%,购进价格下降6.3%。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3%。
粮食总产量504.8万吨,比上年增长0.4%。
蔬菜播种面积16.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总产量1330万吨,增长1.1%。
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7.5万公顷,增长1.3%;产量603万吨,增长2.2%。
2015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03-16 10:40:00中国XX网讯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XX 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一大”,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经济增长保持稳定。
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核定,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319.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4.7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55.06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2460.06亿元,增长10.2%。
人均GDP达61511元,较上年增长9.0%。
2010-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增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9.5:44.3:46.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二产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5.26亿元,同比增长11.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6.2%,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产值增长7.1%,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2010-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情况物价水平温和上涨。
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1.5%,涨幅较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增长动能有所减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结构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关键时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较突出。
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2015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1260.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4年增长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4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757.67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384.41亿元,增长7.0%。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9.0:62.5:28.5变化为9.4:60.1:30.5。
“十二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4年上涨1.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8%。
在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上涨2.2%,鲜菜价格上涨4.7%,肉禽及制品价格上涨9.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7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4%,控制在省定4.5%的目标之内。
截止年底,全市有省级产业集聚区7个,区内企业1402个,从业人员178407人;商务“两区”7个(商务中心区1个,特色商业区6个),区内企业1023个,从业人员20019人。
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71.57万吨,比2014年增长19.9%,其中夏粮36.98万吨,增长33.5%,秋粮34.58万吨,增长8.0%;烤烟产量4.17万吨,增长6.2%,棉花产量0.11万吨,下降7.9%,油料产量3.61万吨,增长22.8%;肉类总产量10.81万吨,下降1.7%,禽蛋产量5.67万吨,增长9.1%,牛奶产量4.85万吨,增长9.5%。
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日期:2016-07-07 11:36:00 【字号:小中大】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三期叠加”的国内形势,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工作总基调,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324.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9.09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564.99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4 200.72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为16.7:38.2:45.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 0034元,增长6.6%;按2015年全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428美元,增长5.1%。
2011-2015年生产总值(GDP)及增速2011-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速2011-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11-2015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指数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变化情况2011-2015年粮食产量及增速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690.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 07家,增长9.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00.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2%。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增加值305.47亿元,增长6.1%;重工业2194.63亿元,增长4.9%。
按石油非石油工业划分,石油工业增加值876.56亿元,增长0.8%;非石油工业1623.54亿元,增长9.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见图1)(见图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见表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2015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杭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更是经济发展全面迈入新常态的重要一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加快“一号工程”推进为着力点,以集聚创新动能为支撑点,以深化改革增强体制活力为突破点,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全年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全国第十个进入“万亿”方阵的城市,增速重回两位数增长。
“十二五”时期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综合(一)经济总量。
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05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6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10.6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55.29亿元,分别增长1.8%、5.6%和14.6%。
人均生产总值112268元,增长9.1%。
按国家公布的2015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8025美元。
2010年-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5∶47.3∶49.2升级为2015年的2.9∶38.9∶58.2。
全市GDP三次产业比重(%)(二)民营经济。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951.72亿元,占全市的59.2%;实现财政收入912.56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0.8%。
年末,全市私营企业33.4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3%;个体工商户38.61万户,增长11.8%。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分别为258.74万人、79.45万人,增长16.1%和10.3%。
(三)信息经济。
级现代农业园区18个,市级“菜篮子”基地42个,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62个。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一)工业生产。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497.92亿元,增长5.5%,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903.30亿元,增长5.4%。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6年5月23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
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主基调,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01.2亿元(见图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23.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4273元,增长6.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5:43.7:52.8。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税收收入800.1亿元,增长3.3%。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8.4亿元,增长9.6%。
—1——2—图1 2011-201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8.7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00.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烟酒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居住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9%。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下降0.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2.8%。
图2 2011-2015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崇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产业新城、品质崇州”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七大行动”,齐心协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平稳发展。
一、综合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095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3787万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9917万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7247万元,增长13.2%。
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3.9:48.6:37.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9%、56.4%、37.7%。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045元,增长12.3%。
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452322万元,增长13.1%,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2%。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543284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5160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80586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7538人。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40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2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8625人。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22625万元,增长4.8%。
其中:农业总产值180721万元,增长5.8%;林业总产值6963万元,增长1.5%;牧业总产值119562万元,增长2.7%;渔业总产值6541万元,增长22.0%;农业服务业总产值8838万元,增长4.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23370亩,粮食总产量273389吨,油料种植面积172709亩,总产量25420吨。
蔬菜种植面积112333亩,产量296187吨。
肉牛出栏20147头、肉羊出栏19123只,牛奶产量达到6968吨。
全市生猪出栏86.7万头、生猪存栏50.4万头。
全年肉类总产量78569吨,其中:猪肉产量60936吨。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2015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积极采取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全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
同时,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步伐加快,民生持续改善,“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1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7.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4293.2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2132.6亿元,增长9.4%。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53.9%和41.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836元,增长7.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4:48.9:38.7调整为12.2:47.5:40.3。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8266.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GDP的比重为60.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3.8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0637.9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154.4亿元,增长9.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9%,居住类价格上涨0.5%。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下降3.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7%,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比上年下降3.3%。
表1: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5.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9.8万公顷,增长1.0%;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1.2万公顷,增长3.7%;蔬菜播种面积135.0万公顷,增长2.6%。
201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2016年2月1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态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升,社会民生继续改善,为“十二五”发展划上圆满句号。
一、综合地区生产总值。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924.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3801.8亿元,增长12.5%。
三次产业之比为3.6︰49.0︰47.4。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24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453美元)。
2010-2015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2010-2015年宁波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收支。
201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0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6.4亿元,增长8.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2.6亿元,增长17.3%。
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支出分别增长56.6%、38.4%、24.2%、23.5%和13.0%。
就业和再就业。
201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8万,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1.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全年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2.4万人;各级投入农民培训资金共3943.1万元,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1.1万人次。
市场价格。
2015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比全国、全省城市平均水平分别高0.3和0.4个百分点。
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0位。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跌呈“七升一降”格局:食品类上涨4.5%,烟酒类上涨3.1%,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1.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8%。
2015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2016年2月1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态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升,社会民生继续改善,为“十二五”发展划上圆满句号。
一、综合地区生产总值。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924.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3801.8亿元,增长12.5%。
三次产业之比为3.6︰49.0︰47.4。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24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453美元)。
2010-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2010-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收支。
201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0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6.4亿元,增长8.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2.6亿元,增长17.3%。
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支出分别增长56.6%、38.4%、24.2%、23.5%和13.0%。
就业和再就业。
201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8万,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1.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全年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2.4万人;各级投入农民培训资金共3943.1万元,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1.1万人次。
市场价格。
2015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比全国、全省城市平均水平分别高0.3和0.4个百分点。
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0位。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跌呈“七升一降”格局:食品类上涨4.5%,烟酒类上涨3.1%,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1.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8%。
汉中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生事业持续进步,“三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现生产总值 1064.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53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468.84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404.46亿元,增长10.4%。
人均生产总值5000美元。
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8.0%、44.0%和38.0%。
同2014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39.66亿元,增长5.0%;实现增加值198.23亿元,增长4.9%。
其中,农业产值199.17亿元,增长7.2%;林业产值14.65亿元,增长6.2%;牧业产值108.76亿元,增长0.7%;渔业产值4.94亿元,增长10.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13亿元,增长1.4%。
“猪、药、茶、菜”产业产值209.9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63.3%。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01.08万亩,比上年减少1.29万亩,粮食总产量103.24万吨,比上年增长1.5%。
其中:夏粮25.99万吨,秋粮77.25万吨。
油料种植面积125.97万亩,增加0.48万亩,油料总产19.21万吨,增长1.5%。
中药材种植面积142.78万亩,比上年减少0.8万亩,产量17.28万吨,比上年增长8.0%;茶叶实有面积98.48万亩,增加2.8万亩,产量3.61万吨,增长9.4%;蔬菜种植面积96.92万亩,增加2.7万亩,产量227.23万吨,增长6.0%;园林水果实有面积58.31万亩,增加0.77万亩,产量45.57万吨,增长5.8%。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6年5月23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
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主基调,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01.2亿元(见图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23.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4273元,增长6.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5:43.7:52.8。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税收收入800.1亿元,增长3.3%。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8.4亿元,增长9.6%。
—1——2—图1 2011-201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8.7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00.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烟酒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居住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9%。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下降0.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2.8%。
图2 2011-2015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岳阳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各种新挑战,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上下全力建设“一极三宜"江湖名城,扎实推进“62Γ行动,深入落实"三个办法",岳阳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显优、优中提质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62.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304.0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0%o全年出生人口7.63万人,出生率为13.6%。
;死亡人口3.84万人,死亡率为6.84%o;自然增长率为6.76%oβ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86.28亿元,比上年增长8.7%β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446.83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122.29亿元,增长11.6%β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9%β图1:2011∙2015年全市GDP及其增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5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
失业人员再就业2.90万人。
价格水平涨幅较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9%。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7%。
图2: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走势0.50.0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增长18.1%,其中税收收入234.46亿元,增加43.66亿元,增长22.9%o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8.02亿元,比上年增加6.28亿元,增长5.2%,其中税收收入6139亿元,增加3.61亿元,增长6.2%0图3:2011-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及其增幅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62.0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多项国家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综合年末常住人口106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6.97万人。
户籍人口829.27万人,增加1.9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7.68万人,减少0.37万人;非农业人口561.59万人,增加2.33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7.04‰,其中,人口出生率12.87‰,人口死亡率5.83‰。
人口净迁移率-1.78‰。
“十二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 1.6%,比“十一五”时期低1.1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90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81.5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5564.25亿元,增长9.6%。
人均生产总值104132 元,增长6.8%。
表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44792.37 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0.4%,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6%、11.6%和9.8%。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5:49.0调整为3.3:45.7:51.0。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年末市场主体86.49万户,其中,本年新登记12.95万户。
全部市场主体中,企业31.02万户,其中新登记5.69万户;个体工商户55.11万户,其中新登记7.22万户。
企业中,私营企业28.30万户,其中新登记5.56万户。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6年02月29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 年 2 月 29 日2015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 6767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0863 亿元,增长 3.9% ;第二产业增加值 274278 亿元,增长 6.0% ;第三产业增加值 341567 亿元,增长 8.3%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0%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0.5%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 ,首次突破 50% 。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9351 元,比上年增长 6.3% 。
全年国民总收入 [3] 673021 亿元。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 13746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80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77116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6.10% ,比上年末提高 1.33 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 1655 万人,出生率为12.07 ‰;死亡人口 975 万人,死亡率为7.11 ‰;自然增长率为 4.96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 [4] 2.94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 [5] 2.47 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 76.34 岁。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 77451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40410 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312 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05% 。
全国农民工 [7] 总量 27747 万人,比上年增长 1.3% 。
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 万人,增长 0.4% ;本地农民工 10863 万人,增长 2.7% 。
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 [8] 为 76978 元 / 人,比上年提高 6.6%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1.4%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2.3% 。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 1.8% 。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 5.2% 。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6.1% 。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 [9] 上涨 1.7% 。
年末 70 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 21 个,比年初增加 20 个;下降的为 49 个,减少 20 个。
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52217 亿元,比上年同口径 [11] 增加 8324 亿元,增长 5.8% ,其中税收收入 124892 亿元,增加 5717 亿元,增长 4.8% 。
注:图中 2011年至 2014年数据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决算数, 2015年为执行数。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33304 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 5127 亿美元。
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 1 美元兑6.2284 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 1.4% 。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11334 万公顷,比上年增加 62 万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 380 万公顷,减少 42 万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 1406 万公顷,增加 1 万公顷。
糖料种植面积 174 万公顷,减少 16 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 62144 万吨,比上年增加 1441 万吨,增产 2.4% 。
其中,夏粮产量 14112 万吨,增产 3.3% ;早稻产量 3369 万吨,减产 0.9% ;秋粮产量 44662 万吨,增产 2.3% 。
全年谷物产量 57225 万吨,比上年增产 2.7% 。
其中,稻谷产量 20825 万吨,增产 0.8% ;小麦产量 13019 万吨,增产 3.2% ;玉米产量 22458 万吨,增产 4.1% 。
全年棉花产量 561 万吨,比上年减产 9.3% 。
油料产量 3547 万吨,增产 1.1% 。
糖料产量 12529 万吨,减产 6.2% 。
茶叶产量 224 万吨,增产 6.9% 。
全年肉类总产量 8625 万吨,比上年下降 1.0% 。
其中,猪肉产量 5487 万吨,下降 3.3% ;牛肉产量 700 万吨,增长 1.6% ;羊肉产量 441 万吨,增长 2.9% ;禽肉产量 1826 万吨,增长 4.3% 。
禽蛋产量 2999 万吨,增长 3.6% 。
牛奶产量 3755 万吨,增长 0.8% 。
年末生猪存栏 45113 万头,下降 3.2% ;生猪出栏 70825 万头,下降 3.7% 。
全年水产品产量 6690 万吨,比上年增长 3.5% 。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 4942 万吨,增长 4.1% ;捕捞水产品产量 1748 万吨,增长 0.5% 。
全年木材产量 6832 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17.0% 。
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 158 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254 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228974 亿元,比上年增长 5.9%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1% 。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 1.4% ;集体企业增长 1.2% ,股份制企业增长 7.3%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 3.7% ;私营企业增长 8.6% 。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 2.7% ,制造业增长7.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1.4%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5.5% ,纺织业增长 7.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 9.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 6.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 5.4% ,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2.9% ,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3.4% ,汽车制造业增长 6.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 7.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10.5%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0.5% 。
六大高耗能行业 [12] 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6.3%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27.8% 。
高技术制造业 [13] 增加值增长 10.2%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1.8% 。
装备制造业 [14] 增加值增长 6.8%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1.8% 。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 150828 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 10.5% 。
其中 [17] ,火电装机容量 99021 万千瓦,增长 7.8% ;水电装机容量 31937 万千瓦,增长 4.9% ;核电装机容量 2608 万千瓦,增长 29.9% ;并网风电装机容量 12934 万千瓦,增长 33.5% ;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 4318 万千瓦,增长 73.7%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63554 亿元,比上年下降 2.3% 。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 10944 亿元,比上年下降 21.9% ;集体企业 508 亿元,下降 2.7% ,股份制企业 42981 亿元,下降 1.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5726 亿元,下降 1.5% ;私营企业 23222 亿元,增长 3.7% 。
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利润 2604 亿元,比上年下降 58.2% ;制造业 55609 亿元,增长 2.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341 亿元,增长 13.5% 。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 46456 亿元,比上年增长 6.8% 。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 6508 亿元,增长 1.6%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676 亿元,增长 6.0% 。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62000 亿元,比上年增长 9.8%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1.8% 。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551590 亿元,增长 10.0% 。
分区域看 [18] ,东部地区投资 2321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4% ;中部地区投资 143118 亿元,增长 15.2% ;西部地区投资 140416 亿元,增长 8.7% ;东北地区投资 40806 亿元,下降 11.1% 。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 15561 亿元,比上年增长 31.8% ;第二产业投资 224090 亿元,增长 8.0% ;第三产业投资 311939 亿元,增长 10.6% 。
基础设施投资 [19] 101271 亿元,增长17.2% ,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 18.4% 。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20] 354007 亿元,增长10.1% ,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 64.2% 。
高技术产业投资 [21] 32598 亿元,增长 17.0% ,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 5.9%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959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 。
其中,住宅投资 64595 亿元,增长 0.4% ;办公楼投资 6210 亿元,增长 10.1% ;商业营业用房投资 14607 亿元,增长 1.8% 。
全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住房 772 万套,新开工 783 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开工 601 万套。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093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0.6% 。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258999 亿元,增长 10.5%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41932 亿元,增长 11.8% 。
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 268621 亿元,增长 10.6% ;餐饮收入额 32310 亿元,增长 11.7% 。
注:图中 2011年至 2014年数据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修订。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14.6%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 9.8% ,化妆品类增长 8.8% ,金银珠宝类增长 7.3% ,日用品类增长 12.3%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 11.4% ,中西药品类增长 14.2% ,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 15.2% ,家具类增长 16.1% ,通讯器材类增长 29.3%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 18.7% ,汽车类增长 5.3% ,石油及制品类下降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