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46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初中生物消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消化的过程;3. 理解消化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消化系统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消化的过程;难点:理解消化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2. 消化系统的模型或图片;3. 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消化系统的功能,并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如何在体内消化吸收的吗?让学生思考并畅想。
二、讲授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消化系统的模型或图片,讲解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体内器官的作用,并与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联系起来。
三、实验操作(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消化酶对淀粉的作用,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消化的过程(10分钟)1. 通过实验结果引出消化的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2. 解释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结合实验操作和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消化的过程;2. 引导学生讨论消化对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并展开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消化的过程,并认识到消化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探究,深入理解知识。
初中生物消化课程教案
课程目标:
1. 了解人类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消化过程中涉及的器官和消化酶的作用。
3. 掌握消化食物的过程和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
教学内容:
1. 消化系统的结构: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结构及功能。
2. 消化过程:机械消化、化学消化的过程和作用。
3. 消化酶的作用:唾液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的作用机制。
4. 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协调作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消化系统的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消化系统的兴趣。
2. 讲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器官的特点和作用。
3. 分析消化过程:通过展示视频或实验室实践,解释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的过程。
4. 讲解消化酶的作用机制,让学生了解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 探讨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让学生认识不同系统之间的合作与依赖。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观摩法:通过观察实验、视频等方式展示消化系统的运作过程。
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消化过程和消化酶的作用。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
评价方式:
1.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消化系统的结构图、消化过程的描述等作业。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消化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实验结果和结论。
3. 知识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方式检测学生对消化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
01教学目标与要求Chapter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培养关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02教材内容与分析Chapter消化系统组成及功能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01各器官的功能02消化腺的作用03食物在消化道内变化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消化液的作用吸收方式营养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等方式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吸收部位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其表面积大、绒毛多、血管丰富等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吸收途径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直接吸收入血,而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则通过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内被利用。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和方式教材特色及创新点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实验探究拓展知识视野03教学方法与手段Chapter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拓展思维空间03020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实验探究法实施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践分析实验结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播放视频制作课件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人体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互动教学1 2 3分组合作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04课堂活动设计Chapter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如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去哪里了?它们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讲解示范,引导思考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重点介绍口腔、胃、小肠等器官的消化作用。
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旅程,让学生直观了解消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食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以及消化不良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
食物的消化教案食物的消化教案引言食物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能量和营养,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然而,食物的消化过程对于我们的身体如何吸收和利用这些营养物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物的消化过程,并提供一个简单的教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一、食物的消化过程1. 口腔消化食物开始被消化的地方是我们的口腔。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唾液中的酶开始分解淀粉,将其转化为可被身体吸收的糖分。
同时,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物团。
2. 食道传输食物团通过食道向下传输。
食道是一个肌肉管道,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推向胃部。
这个过程是自动进行的,我们无需控制。
3. 胃部消化一旦食物进入胃部,胃液开始发挥作用。
胃液中含有胃酸和酶,它们协同工作,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形成半液体的物质,称为胃糜。
4. 小肠消化胃糜通过幽门进入小肠。
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分为三个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在小肠中,胆汁和胰液与食物混合,进一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同时,小肠壁上的绒毛吸收这些分解产物,并将其传输到血液中。
5. 大肠吸收在小肠中无法被吸收的物质进入大肠。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未被吸收的物质转化为粪便,并排出体外。
二、食物消化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及其重要性;- 理解口腔、胃部、小肠和大肠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掌握消化过程中涉及的关键词汇。
2. 教学内容- 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食物的消化过程;- 介绍每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转化过程。
3. 教学方法- 视觉辅助:使用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加深对消化过程的理解;- 观察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模拟口腔消化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
4. 教学步骤- 第一步: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食物的消化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介绍口腔、胃部、小肠和大肠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每个器官的重要性;- 第三步:展示实验,模拟口腔消化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对消化过程的理解;- 第四步: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五步:总结教学内容,强调食物消化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七年级生物下册消化和吸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消化的概念,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 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的概念,知道吸收的主要场所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消化系统的组成2. 食物的消化过程3. 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及作用4. 吸收的概念及过程5.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及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过程,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及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食物的消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消化器官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营养物质吸收过程的理解。
5.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六年级上册所学的人体营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介绍消化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消化道和消化腺等。
3. 食物的消化过程:讲解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4. 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及作用:详细讲解口腔、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5. 讲解吸收的概念及过程:介绍吸收的定义,讲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及主要场所。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营养物质如何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分享自己的观点。
7.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9.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
生物:2.2《食物的消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一、引起动机谈话:“吃早餐的同学请举手。
” “吃午餐的同学请举手。
”“每天都吃三餐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每天都吃三餐,那有谁知道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二、研究活动1.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活动建议:(1)慢慢地咀嚼小馒头,仔细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2)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3)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4)组内同学利用听诊器相互协助,细心地感受馒头在人体内下咽的过程;(5) 4人一组讨论: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可能会经过人体的哪些消化器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6)鼓励学生交流:小馒头可能会经过人体哪些消化器官,有什么变化?(7)通过课件或影片展示小馒头经过人体消化器官的路径,使学生知道在人体内有哪些消化器官。
2. 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
活动建议:(1)学生观看课件《胡萝卜的人体旅行》。
(2)讨论:胡萝卜到了哪些地方?它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说明】观看flash游戏《胡萝卜的人体旅行》,通过胡萝卜在不同的“景点”中不同的“面貌”,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它的变化。
利用这种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组织学生交流小组研究讨论的结论。
(4)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书籍和影像媒体资料中,查找食物在人体消化吸收的资料。
(5)交流收集的人体消化吸收的科学资料。
(6)思考并交流:消化与吸收对人体的作用。
3. 在作业纸上填写消化器官的名称。
活动建议:(1)以小组为单位,到器材桌领取作业材料(一人一份)。
(2)在人形纸上摆放人体的消化器官图。
(3)交流作业。
4.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通过图片、短剧让学生意识到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结合平时的饮食习惯,发现自己的不好的地方,并能积极改正)活动建议:(1)看短剧,让学生辨析剧中人物的不良习惯。
(2)看图或课件,了解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牙齿的结构和功能胃和肠的结构特点;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预习学案7 班级姓名学号
绒毛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小肠壁内有肠腺
7.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
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试问: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组作对照。
(2)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组作对照。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 ℃左右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_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
由此你会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制定这项探究计划时,有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四种处理,就是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
你认为这第四种处理____必要(填“有”或“不”)
8.下图中的曲线表示食物通过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
和
脂肪被消化过程中数量的变化,请分析并回答:
(l)曲线甲表示________的消化。
(2)曲线丙表示________消化。
(3)曲线乙的消化从______开始。
(4)这三种营养物质在[ ]________中都可以被消化,
(5) C中含有的消化液有________,D中含有的消化液有____________
学]优|中≧考∷,网。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吸收一.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
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
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消化和吸收Ⅰ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2课时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2.6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和吸收》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同第一章比较,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积极动手实践。
同时,在已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本节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认识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4、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2、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常见消化系统病症,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与功能;2、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A. 1、学生准备:查相关资料,了解常见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及对笑话器官的危害;2、教师准备:实验“口腔的消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3、口腔及消化系统的模型或挂图;4、FLASH :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一 疑问导入[引言]:我们每天都要从外界摄取大量的食物以满足生长发育、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你们知道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依靠人体八大系统中哪个系统来完成的吗?[提问]:对照自己的身体想一想,我们吃的食物直到排出体外都经过那些结构?二 新知探究(一) 消化系统组成[小故事]:一位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牙齿的结构和功能胃和肠的结构特点;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
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
: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
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
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
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
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
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
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
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
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
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吸收的部位:
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表面积大;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吸收的途径:
①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②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