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溶液(乳化、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
溶解与乳化知识点总结1.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是在液体中进行的,而固体的溶解通常是在液体中进行。
溶解过程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它受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1)溶解的条件溶解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如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均能影响溶解的速度和程度。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但也有少数反常物质(例如硫酸钠),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此外,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度还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2)溶解的过程溶解的过程包括两个相互制约的方向:溶质从固体、液体转变为分子或离子并溶入溶剂中的过程称为溶解过程,反过来则是结晶过程。
溶解和结晶是一个平衡过程,可用溶解度表示。
(3)溶解度溶解度是一种物质在一定溶剂内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溶质的表面积大小。
2. 乳化乳化是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凝集在一起,形成一种能够稳定存在的混合物。
乳化剂是一种能够使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并稳定存在的物质。
(1)乳化的条件乳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主要受温度、浓度、乳化剂的选择等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乳化剂的浓度越高,乳化效果越好。
此外,温度的升高通常有助于乳化的进行。
(2)乳化的过程乳化的过程包括两个相互制约的方向:液滴聚集成较大的液滴的过程称为乳化过程,而液滴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又分散开的过程称为分散过程。
乳化和分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3)乳化剂乳化剂是一类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使油水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并能够稳定存在的物质。
乳化剂主要起稳定乳液的作用,一般是表面活性剂或胶体物质。
3. 溶解与乳化的区别与联系(1)溶解与乳化的联系溶解与乳化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混合方式,但它们之间也有许多联系。
在乳化过程中,乳化剂能够使油水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并产生乳液,从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溶解。
溶液及溶解度知识点总结液体的运动而均匀地分散在液体中,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3.乳化剂:能够促进乳化现象的物质叫做乳化剂。
乳化剂可以使不相溶的液体相互混合,形成乳浊液。
常见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涤剂、蛋白质等。
4.应用:乳化现象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例如,乳化剂可以使油和水混合,制成乳脂、奶油等食品。
在化妆品中,乳化剂可以使油和水混合,制成乳状化妆品,方便使用和涂抹。
1.乳化现象是指水流走的现象。
2.应用乳化作用的生活场景包括洗涤,使用乳化剂(例如洗涤剂)可以将衣物、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常用的乳化剂包括肥皂和洗洁精。
3.判断乳化作用的方法是将大颗粒物质变为小颗粒物质,与溶解有本质区别。
4.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放出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吸收热量。
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温度会升高;反之,温度会降低。
常见的吸放热溶液包括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解时放出热量。
5.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看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某物是否能溶解。
溶液的饱和与浓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在相同的溶质、溶剂和温度下,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6.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受溶质、溶剂的本性和温度等因素影响。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与溶解性不同,溶解度是一种定量表示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大小的尺度。
它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是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它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同时也能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2023中考化学【溶液及溶解度曲线】精讲【考点梳理】考点1:溶液基本概念2、乳化现象:洗洁精、洗发液等因为具有乳化作用,所以可去油污,它们使油类物质以细小的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如:用汽油洗掉油污是溶解作用,形成溶液;用洗涤剂洗油污是乳化作用,形成乳浊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对大多数固体物质)增加溶剂、减少溶质、改变温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减少溶溶剂、改变温度考点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溶质质量分数定义: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化学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它是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其定义公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3、变形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4、溶液的稀释问题(1)通过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加入水或蒸发水,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在此过程中,浓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2)稀释前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稀溶液质量× 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考点3:配制溶液例如: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1、步骤(1)、计算;需要食盐8克;需要水42克;即42毫升。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8g,用量筒量取42毫升水。
(3)、溶解;先将食盐放入烧杯中,然后将量取的水加入,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装瓶存放;将配好的溶液放入试剂瓶中,注意标签(注明药品的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向外。
2、误差分析:(1)如果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低于16%,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仰视取水;砝码缺损;食盐不纯;左物右码放反了,并且用了游码等。
(2)如果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6%呢?俯视取水;砝码生锈等。
三种溶液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
一般来说,溶解度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常溶解度曲线、异常溶解度曲线和饱和溶解度曲线。
1. 正常溶解度曲线:
正常溶解度曲线是指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曲线。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其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随之增加。
典型的例子是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2. 异常溶解度曲线:
异常溶解度曲线是指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曲线。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某些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在特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然后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种情况通常涉及到一些非常规的化学现象,例如溶解热或者晶体结构的变化。
3. 饱和溶解度曲线:
饱和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在这种情况下,压力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在一定压力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典型的例子是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会减小。
总的来说,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包括正常溶解度曲线、异常溶解度曲线和饱和溶解度曲线。
这些曲线的研究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控制溶解度具有重要意义。
溶液的溶解度和溶解热溶液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均匀透明的体系。
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单位压强下固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所达到的最大浓度,通常用溶质在溶剂中质量比或体积比表示。
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质量溶解在溶剂中所吸收或者释放的热量。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 压强: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增大,即亨利定律。
而对于固体或液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溶质,压强的变化对其溶解度产生的影响较小。
3. 溶剂的性质:不同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有所差异。
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就越大。
二、溶解热的影响因素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会释放出热量,即溶解热为负值。
相反,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会吸收热量,即溶解热为正值。
三、溶解度和溶解热的应用1. 溶解度的应用:a. 控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量:利用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度差异,可以控制饮料中的糖分含量,达到减少糖分摄入的目的。
b. 调节化妆品的质地:根据不同温度下各种成分的溶解度,可以调节化妆品的质地,使其更适合不同季节的使用。
c. 工业生产中的结晶过程:通过控制条件,可以使物质在溶液中达到过饱和状态,然后通过降温、搅拌等方式,促使产生结晶,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晶体。
2. 溶解热的应用:a. 制冷系统:利用溶解热为负的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吸收热量,可以用于制冷系统中,实现制冷效果。
b. 热仿生学研究:通过研究生物体内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热变化,了解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能量转化机制。
c. 化学反应的控制:溶解热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位置,通过控制溶解热的大小,可以达到控制反应过程的目的。
综上所述,溶液的溶解度和溶解热是相互关联的。
第二课时溶解时的能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在溶解时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知道常见的溶解时有放热、吸热现象的物质。
(2)知道乳化现象以及乳化作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分组实验探究,练习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乳化现象。
【难点】理解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探究几种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自主学习】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并分组进行教材第29页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扩散过程,此过程要吸收热量;二是水合过程,此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解于水。
【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时,可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物质溶解前后液体的温度,从而判断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答:设计方案如下(合理答案均可):氢氧化钠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热的石蜡液体,迅速放上盛有半杯水的小烧杯,使玻璃片与烧杯粘在一起,接着向烧杯中倒入足量氢氧化钠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拿起小烧杯,观察玻璃片是否脱落。
硝酸铵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清水,接着放上盛有半杯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倒入足量硝酸铵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拿起小烧杯,观察玻璃片是否粘在烧杯底部。
【教师点拨】1.常见的溶解时放热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等,常见的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氯化铵等,常见的溶解时无明显热量变化的物质是氯化钠。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