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形而上学复兴的新路径——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视角看
- 格式:pdf
- 大小:309.80 KB
- 文档页数:3
形而上学简介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种命名方式的出现是个巧合。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圣经,但是他本人生前倒是没有运用这种叫法,而是称为"being as being",即一切存在背后的存在,或可称之为道。
,他死后200多年,他的后继者着手编他的手稿,在编完了物理学《phusika》之后,开始编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手稿,然而这个人却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于是干脆就叫《物理学之后诸卷》希腊文也就是〈ta meta ta phusika>然后人们去掉冠词,就成了〈metaphusika〉而正好meta这个前缀在希腊语中不仅有之后的意思,也有超越,基础的意思。
这正好和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概念相符合)从这简短的介绍里,我们可以看到,形而上学包含有很多东西。
存在背后的存在,基础存在背后的存在,基础这个东西中国古代也有人思考过但是,略有差别。
中国古代“形而上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背后的存在,差别在于,亚里士多德指向语言以外,中国却没有做到那么清楚,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就只是说语言叙事要准确,这个差别非常小,就是这个微小的差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走向,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语言里明显可以区分,亚里士多德表述清楚,直指语言之外,孔子所叙,含混不清。
关于形而上学和形而上,还有形而,都与形相关.形就是事物中的相互关系网,可以用信息表达方式描写出来.。
因此,形而也就是如何构造或描绘自然的事物.用符号描述感觉出来的语言文字句,也就构造了一个小的形而上学片段.我们现在就不纠缠哲学史了。
对形的理解,这个与存在背后的存在直接有关。
形不是这个“形”字,而是指向外部的自然事物关系的构造或存在性状,语言学,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学科,中国古代的那些训诂,其实也是哲学意义的,很实际的东西,可以这样说,训诂就是具体的哲学。
字词,直接关系到描述,表达等等。
(南海浪人;形者,刑名之刑也。
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索恩-雷特尔经济认识论评析李永虎【摘要】隶属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传统的索恩-雷特尔认为,康德先验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背后存在一种“永恒的”“普遍的”知识论逻辑,只要这种非历史思维不能被历史地理解,知识的有效性无异于成了唯心主义的信念。
他在取法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特别是在聚焦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关系的形式分析基础上,揭示出纯粹知性范畴起源于交换社会的现实,它们本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脑力劳动拜物教的经典表现。
尽管索恩-雷特尔误判了现实抽象的真正来源,但他创造性提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却极具启发性。
【关键词】索恩-雷特尔;现实抽象;形而上学;经济认识论;商品交换中图分类号:B516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2-0030-07作者简介:李永虎,湖北十堰人,哲学博士,(西安710128)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陕西省普通高校第三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项目索恩-雷特尔(AlfredSohn-Rethel)是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哲学家。
1921-1989年,他数易其稿写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以下简称《脑体劳动》)一书①,提出了“纯粹知性的社会起源的命题”②,认为以康德先验哲学为代表的先天认识论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着隐蔽的一致性。
对此,国内外学者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张一兵评价其“第一次完整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经济学革命中的认识论意蕴”③。
那么,索恩-雷特尔的发现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义有何关联?我们又该如何批判性地认识他的这种发现呢?一、知识论的政治经济学起源总体来看,索恩-雷特尔的认识论研究旨趣在于揭示知识论的政治经济学起源问题。
那么,他为何会对此问题产生兴趣?在笔者看来答案有二:其一,在20世纪20年代,索恩-雷特尔遇到一个令其讶异、亟待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主张所有被意识到的存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应被理解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辩证发展着的;但另一方面,在现存的知识理论中,脑力劳动的自然科学概念形式却有着“永恒的”真理性质,“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概念形式突出了内容的非历史性。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作者:支立平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1期摘要:“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之终结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是人类摆脱原始和蒙昧的“理性之光”。
然而,日益脱离感性世界的“理性”逐步失去了其生存根基,在这个“终结”的萌芽里生长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在问题的来源、追问方式、思维特质、理论旨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其“地基清理”式的“实践”思维方式彻底动摇了之前“形而上学”的基础。
关键词: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实践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54-02从词源意义上讲,“形而上学”与“哲学”同义,某种程度上,亦是“哲学”的代名词;从问题域意义去看,“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亦是“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
那么,“形而上学”的“终结”是否意味着“哲学”的“终结”?人类是否还需要“哲学”?如果需要,这将是何种路向上的“哲学”?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就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环节,而其中的“否定”正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否定”是为了更好的“超越”,在更高意义上的“肯定”。
然而,“哲学”不会“终结”,因为人类的“爱智”追求不会停歇,探索和追问的过程彰显了“哲学”的生命力,人类面对的问题及问题之“源”是没有尽头的。
抽象的理念悬设、概念推理和精神思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开启了人类的“启蒙智慧”以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走下了历史舞台,历史帷幕已然“终结”。
其“终结”的命运并非逻辑必然,而是哲学发展的历史结果。
关于世界之存在的终极“理性”思考既是“哲学”诞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促其陷入困境的“元凶”。
一、形而上学的终结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提出并构建了西方“形而上学”基础,使“存在”从“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混沌”中开显出来,“智慧之光”照亮了“昏暗”,“现象”和“本质”区分开来,其中的“本质追问”就成了“本体论”殚精竭虑的思考对象,关于世界之存在的终极“理性”思考既是哲学诞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促其陷入困境的“元凶”,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分析哲学:(英analytic philosophy)西方哲学思潮之一,也可视作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运动。
20世纪产生。
主要特征为:主张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运用现代逻辑的工具对语言进行分析,故也称“语言分析哲学”。
它还对语言本身进行哲学研究,建立关于语言的哲学理论。
以20世纪初德国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的观点为它的直接思想先驱,他所创立的数理逻辑成为分析哲学的研究工具,其语言哲学观则直接影响后来的分析哲学家。
英国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罗素吸收弗雷格的思想,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的分析。
摩尔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对常识和自然语言的日常用法作分析。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逻辑原子论、图像论、真值函项论等学说,直接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
在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第一个分析哲学运动,即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
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石里克、卡尔纳普、纽拉特、韩恩、费格尔等人。
还有以赖辛巴赫为首的德国经验哲学协会(柏林学派),以柯塔宾斯基为代表的华沙学派。
英国的艾耶尔、北欧的凯拉(Kaila)等人,也都可归属于逻辑实证主义。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逻辑实证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时期。
该派在哲学上继承英国休谟的经验主义和奥地利马赫的实证主义路线,认为哲学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分析的活动,而不是知识体系。
维也纳学派认为理想的科学语言是人工(符号)语言,哲学分析的对象正是这种语言,因而该派被称为分析哲学的“人工语言学派”。
它强调逻辑分析旨在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即作语形分析和语义分析。
坚持彻底经验主义的科学知识观,提出用证实原则作为科学命题的意义性标准,即认为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能经验地加以证实。
提出只有事实命题和形式命题(包括数学命题和逻辑命题)才提供知识;形而上学的命题既非事实命题也非形式命题,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应予拒斥。
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一个分析哲学的视角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悠久传统,代表了西方哲学的特质。
虽然西方哲学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从认识论到语言的转向,本体论似乎失去了在哲学舞台上的中心位置,然而细加推敲,无论是在认识论中,还是在语言哲学中,本体论问题仍然构成了这些哲学讨论的或隐或显的背景,对于本体论的兴趣一直贯穿于其中,只不过以一种不同的面貌、在一种不同的层面、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图景中,在经历了短暂的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后,本体论问题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回潮。
在英美分析传统中,就出现了诸如对于“存在”是否是一个真正谓词,蒯因的“本体论承诺”,斯特劳森的描述形而上学等一系列的讨论。
这种状况凸显出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本体论情结,而这种情结之所以在西方思想中挥之不去,究其根本,则在于本体论体现出来的西方思想中的基本思维方式,即逻辑的思维方法。
因为,“本体论范畴的意义在于它的逻辑规定性”。
本文即试图主要在现代分析哲学的背景下对本体论问题的这一特征做初步探讨。
一、事实不可能、逻辑不可能与对“存在”的理解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是“BEing”,对于这一概念应该如何理解有不同看法。
国内学界过去常常将之理解为“存在”,而近来提倡将其理解为“是”的呼声又很高。
但在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对于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却常常径直在“存在”(existence)的意义上来谈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这里,笔者暂且不去讨论“Being”的翻译问题,而直接从我们谈论“存在”的用法上做一些思考。
首先要引入两个概念,事实不可能和逻辑不可能。
“必然”、“偶然”、“可能”、“不可能”这几个概念是现代分析哲学常常会提到的话题,按照克里普克的看法,这几个概念都是属于形而上学范围的,于是也是和本体论相关的。
而在谈到“不可能”时,常常有两种意义上的不可能,“事实不可能”和“逻辑不可能”。
对于“事实不可能”,我们尽管说它不可能,但还是可以想象如果它可能的话会是什么样。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理性思维的探索和困境今天的我们可以站在无数先哲的肩上回望两千多年来的西方哲学,我们会发现,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其主体就是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而且时至今日,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我们仍然能看到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印迹。
我们能看到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黑格尔这里似乎走到了尽头,黑格尔已经完成了形而上学的任务,形而上学随即衰落,逐渐退出了西方的哲学舞台。
然而,实际上我们认为形而上学并没有消亡,从现当代西方哲学仍不忘对其的批判我们就能得到很好的佐证。
那么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究竟为何,何以历经千年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任务真的已经完成了么,如此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是什么——虽然我们至今无法给出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我们大概可以“心领神会”地了解一下,所谓形而上学,就是超越了事物存在形式的思想理论,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学问,这完完全全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它是完全唯心的,实际上形而上学的根基依然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
我们以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发展、演变大约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 形而上学的源始和最初形态。
当我们谈及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时,我们一般都会说到泰勒斯,学者们把他称作“哲学史上第一人”,他说“水是万物的始基”。
事实上也是这样,泰勒斯代表了西方最早的哲学,即人们最早尝试认识世界的本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
那时候的哲人们已经不满足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表象,开始思考世界源于何及其本质。
他们把世界的本质认为是这样那样的“质料”,比如“水”,比如“火”,比如“元素”,等等。
他们认为这些“质料”在时间上存在于世界其他物质之先,万物即来源于此。
这就是最早的西方哲学。
然而我们以为,这并不是最早的形而上学,也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历史根源。
我们以为,在西方哲学历史中,向形而上学迈出第一步的是巴门尼德,是他提出了人类的理性思维抽象出的第一个不以物质形式为表象的概念——“存在”。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考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存在本身以及超越经验世界的基本原理和本质。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思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位现代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探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发展与变化。
一、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意义和本质。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分析,揭示了存在的“本真模式”。
他认为存在是一个基本问题,超越了任何特定的存在实体,而是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进一步探讨了时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基础,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时间之中。
他提出了“存在-时间”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与时间紧密相连。
他的观点使形而上学不再仅仅是对存在本身的思考,而是对存在与时间的统一的思考,为形而上学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让-保罗·萨特是存在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考与形而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自由选择,是自我定义的过程。
在他的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存在和自由的问题。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主体性和自由性的体现。
他反对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定义和规定,主张每个人应该自主地创造自己的存在。
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意味着人的存在不受任何先验规定的限制,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本质。
三、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影响深远。
他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在他的著作《边界与往返》中,他试图通过解构的手法揭示语言和形而上学的固有矛盾。
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依赖于固定的概念和二元对立,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些概念。
然而,语言的性质使其无法稳定地传达概念,永远存在着解释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丁耘丨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勿远不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
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做出素朴与简单的最后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域,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
换言之,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
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2005)。
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主要是德国哲学及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
主要关注的问题领域包括形而上学、现象学与政治哲学与思想史。
著有《道体学引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儒家与启蒙》(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中道之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十七世纪形而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合)。
译有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商务印书馆,2018年修订版)。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四期)丨丁耘是否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这是近十年前在中国学界引起热烈争辩的论题。
这场讨论虽已沉寂多年,但由于缺乏一些前提性的反思,此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在根本上,这个问题既取决于对中国传统的思想的理解与谋划,也取决于如何看待“哲学”自身。
在某种处境下,后一方面也许更为重要。
这或者是因为,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勿远不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
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做出素朴与简单的最后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域,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
换言之,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
哲学不是一个现成地摆在那里的标准。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形而上学(Metaphysics)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存在、现实和世界的本质等基本问题。
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形而上学的争议愈发复杂,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派对其意义、方法和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
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形而上学的争议,分析其理论背景、主要流派以及影响力。
一、形而上学的历史回顾形而上学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意思是“在物理之上”。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了众多基本概念,探讨了“存在”的不同层面,并试图建立一个关于宇宙的统一理论。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形而上学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许多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洛克、休谟和康德等,对形而上学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在20世纪,随着逻辑实证主义、海德格尔哲学及后结构主义等思潮的出现,形而上学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不同流派对形而上学关注的特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争议。
例如,一些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是探讨人类理解及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而其他人则提出形而上学问题常常陷入无意义的辩论,缺乏实证基础。
二、现代形而上学争议的根源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逐渐习惯于依赖实证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然而,传统形而上学所关注的问题往往难以以实验或观察验证,因此遭受到较大质疑。
这种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意义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以及后期作品中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哲学问题实际上源于对语言使用的不当。
在他看来,很多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只是由于语言模糊导致的逻辑混乱。
这一观点引发了一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观念的运动。
2. 科学与哲学20世纪中叶,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所有知识都应建立在可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否定了纯粹形而上学的价值。
他们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应当可被经验检验,否则就属于无意义之批判。
这一理论给现代形而上学的诸多论点带来了挑战。
3. 存在问题与实体论在当代哲学讨论中,「存在」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副词理论:(英theory of adverbs)美国齐硕姆用以取代“感觉材料论”的观点。
感觉材料论者主张,对现象的感觉是对物质事物进行感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我们感知某个物质事物,我们便看到了它的视觉现象,听到了它的听觉现象,摸到了它的触觉现象。
齐硕姆则认为,当一个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从而使它显现给我们时,我们便感知这一事物。
现象本身不是我们感知的对象,我们没有看见、听到或摸到事物的现象。
如果我们说“某物的现象是白色的”,这便犯了“感觉材料论”的错误。
而如果我们说“某物显现为白色”把“白色”当作副词使用,表示事物显现的方式,那就能避免“白色的现象”这种表达方式所引起的疑难。
意义的语义论:(英semantic theory of mean-ing)美国戴维森的一种意义理论。
依据塔尔斯基的真理论而提出。
认为通过陈述一个语句的成真条件,就能给出这个语句的意义。
真理和意义这两个概念是密切相联的,一种语言的意义理论隐约说来就是这种语言的真理定义,知道一种语言的关于真理的语义学概念,便知道一个语句为真是怎么回事,也就等于了解这种语言的意义。
一种适当的意义理论应当提供的东西,恰恰是给语句的谓语下一个适当的真理定义,即语句的意义是通过陈述语句的成真条件来提供的。
这一理论在西方语言哲学界颇受重视,有人认为它是意义理论中的一个颇有发展前途的纲领,但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如英国杜梅特从反实在论的立场,反对戴维森从符号论立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要掌握语句的真值就需要超出语句之外,而我们对于确定语句的成真条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语言中充满许多不可判定的语句,因此他主张抛弃古典的二值逻辑,抛弃以真理为基本概念的意义理论,而用证实概念取代真理概念。
描述的形而上学:(英descriptive metaphys-ics)英国斯特劳森后期为重新树立形而上学的地位而提出的哲学理论。
他认为传统的“校正的形而上学”试图用一个理想的或改进过的概念系统来取代历史上继承下来的概念系统,与实际的思维结构相距甚远。
形而上学的产生与发展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世界的本质存在和最根本原理为研究对象,是对存在本身更基本本质的哲学研究。
形而上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开始追寻万物本源,这是形而上学的发端。
随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发展,形而上学逐渐成形。
在中世纪的教会哲学中,形而上学达到了顶峰。
但在近代,形而上学遭到了休谟、康德等人的攻击,逐渐走向衰落。
在现代和后现代哲学中,否定形而上学甚至哲学终结的呼声日益强烈。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哲学家们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推动了形而上学的演变和发展。
现代文学中的超验主义与形而上学思潮超验主义与形而上学思潮是现代文学中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通过对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探索,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超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概念出发,探讨它们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表现。
一、超验主义的概念与表现超验主义是指超越感官经验和理性思维的一种哲学和文学思潮。
超验主义强调直觉、幻觉和直觉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直觉和幻觉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真相。
超验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充满了奇异的意象和象征,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和超越现实的境界。
在现代文学中,超验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法国作家布勒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幻觉和梦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关注。
美国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则通过一个人变成昆虫的奇幻情节,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无力和困境。
这些作品中的超验主义元素使读者能够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面,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中。
二、形而上学思潮的概念与表现形而上学思潮是指对存在、本质和意义等超越感官经验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形而上学思潮强调超越现象世界的本质和实质,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真相。
形而上学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深邃的哲学思考和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在现代文学中,形而上学思潮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通过对罪恶和赎罪的思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问题。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则通过对时间和记忆的描写,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流变和虚幻性。
这些作品中的形而上学元素使读者能够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引发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三、超验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联系与区别超验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潮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试图超越现实世界的表面,探寻人类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真相。
然而,它们在表现方式和重点上也有所不同。
超验主义更强调直觉和幻觉的重要性,通过奇异的意象和象征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和超越现实的境界。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摘要】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代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古代形而上学主要由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奠定基础,中世纪形而上学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近代形而上学则呈现出逐渐脱离宗教的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形而上学逐渐被边缘化,但在当代形而上学重新被重新审视。
形而上学对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展示了人类对于理解世界和思考人生意义的永恒追求,其影响和发展必将继续在人类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引言、古代形而上学、中世纪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现代形而上学、当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起源、形而上学的发展、形而上学的影响、形而上学的未来发展1. 引言1.1 形而上学的起源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他首次提出了“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用以描述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宇宙的起源、事物的本质、因果关系等等。
他将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区分开来,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成为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在他之后,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家们也对形而上学展开了深入探讨,将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形而上学传统。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到来,近代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批判,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观点。
形而上学的起源不仅在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有所体现,而且在当代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形而上学的起源是哲学思想的源泉,激发着人们对于宇宙、存在和真理的探究与思考。
形而上学的起源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形而上学的发展形而上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定的特点和重要的贡献。
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随着“后形而上学”(注:参见J.Habermas,PostmetaphysicalThinking:Philosophical Essays,PolityPress,1992.)等提法的出现,形而上学似乎被视为已经终结或应该终结的历史现象。
然而,形而上学的消亡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哲学家的拒斥或疏离。
就应然而言,人对世界的把握总是难以离开形而上学。
康德已有见于此:“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注: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3页。
);就实然而言,则“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涉及形而上学”(注:Kant,What Real Progress Has Metaphysics Made in Geemany Since the Time Of Leibniz And Wolff,Abris BooksInc.,1983,p.51.)。
当然,从理论的层面看,何为形而上学、如何定位形而上学等等,依然是一个需要加以思与辨的问题。
一“形而上学”这一概念首先与亚里士多德相联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从未使用过“形而上学”一词,但其讨论一般存在问题的著作却被后人冠以“形而上学”之名。
在该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将哲学的任务规定为“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being)”(注:Aristotle,Metaphysics,1003a25,The Basic Works ofAristotle,Random House,1941,p.731.),这方面的内容在亚里士多德之后进一步被规定为一般形态的形而上学,以区别于宇宙论、自然神学、理性心理学等特殊形态的形而上学。
(注:参见P.Coffey,Ontology Or theTheory of Being,Longmans,Green And Co.,1929,pp.20-21.)形而上学的一般形态与ontology大致相当(注:Ontology源自拉丁文Ontologaia,后者又可追溯到希腊文logos(理论)与ont(表示“是”或“存在”)。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一、引言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存在、实在和本体等问题。
它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价值?本文将从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全面解析形而上学。
二、形而上学的起源1. 古希腊时期的形而上学2. 中世纪欧洲的形而上学3.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三、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1. 存在存在是指具有实在性和客观性的事物。
它不仅包括物质世界中的物体,还包括精神世界中的思想、意识等。
2. 本体论本体论研究存在事物所具有的实在性和客观性。
它探讨了存在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3. 形式论形式论研究存在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形式。
它探讨了存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和特征。
4. 真理论真理论研究真理问题。
它探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类认识真理的标准和准则。
5. 价值论价值论研究人类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
它探讨了人类对于存在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这些评价标准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四、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1. 实在性问题实在性问题指存在事物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是具有实在性的,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也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2. 本体论问题本体论问题指存在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是有自身本质和属性的。
3. 形式论问题形式论问题指存在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形式。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
4. 真理论问题真理论问题指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确定真理标准等。
形而上学认为人类通过感知、思维等方式来认识世界,并通过逻辑推理、科学实验等方式来确定真理标准。
5. 价值论问题价值论问题指人类对于存在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这些评价标准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五、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1. 分析法分析法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通过分离、剖析、概括等手段来揭示存在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属性。
哲学论文: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形而上学既指对世界本质的看法,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灵魂是否存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
总之,存在,虚无,宇宙,灵魂,自由意志……所有玄之又玄的问题,都属于古老的形而上学话题之一。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哲学论文范文: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全文如下: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向是哲学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长期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形而上学史。
不仅如此,即使在自觉地与古典哲学划清界限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之中,哲学家们仍旧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形而上学。
然而令我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是,20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哲学家宣称形而上学已经被彻底清除了,可是人们直到今天却还是一而再在而三地批判形而上学。
这一奇特的历史景观向我们表明,如果不是形而上学本身仍然有其生命力,那就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实在是太沉重了,以至于人们花费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还在为清除形而上学的影响煞费苦心,这至少说明哲学还没有彻底卸除它的负担。
种种迹象表明,或许我们注定了要与形而上学纠缠不休。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
无论我们对形而上学持什么样的立场或态度,无论我们反对它还是赞同它,其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弄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要弄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理清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混乱的问题。
我们今天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这门“学问”,其实并不是一门严整划一、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几乎可以说有多少种哲学体系就有多少种形而上学,人们经常是在不同的意义上谈论甚至批判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的当代构建及其现实意义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的精神境界中,形而上学是否仍旧持守着内在的存在根据?这一存在根据在形而上学的阶段性推进过程当中是否已被“松动”或“消解”?形而上学同现代生活是否还保持着理论与现实的内在紧张和张力关系?当代形而上学之于当代生活的意义应怎样界说?这些问题的引出和回应无疑对当代形而上学的构建、对当代现实生活的精神提升、对现实生活的“理念”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从哲学的本意考察,“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在“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修身”、“养性”、“为人”之意蕴,就有“实践”、“践行”之训诫,也就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范型。
尽管这一形而上学深层的意蕴被根植于普遍知识——存在论的固有前提下,但其内在所具有的、与人的本性相洽和融合的人本视阈与境界,从始至今都以不同的映现方式所固守着的。
由此可见,形而上学同现实生活的关联始终持存着。
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在历史上通常是以极其抽象的二元对立方式体现出来的,这种二元对立在柏拉图那里就表现为世界的二分化。
这一抽象对立的理解方式或者是以形而上学来直接“否定”现实生活,或者是以“无视”现实生活的方式来间接贬低现实生活,或者是以纯粹的理论逻辑的自足性方式来消解“现实生活”的原初状态。
在这里,形而上学成了“纯粹”的理论形态。
尽管如此,形而上学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关联着现实生活,或成为超然于生活之上的“理念”,或成为度量生活的“尺度”,或提供现实生活所尚未具备的“规定”。
事实上,从形而上学自身的演进逻辑分析,就会看到形而上学是以隐含的、更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影响着或分化着现实生活,尽管这一“影响”或“分化”是以“颠倒”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和不同时代的精神氛围中,形而上学必然会产生某种“转型”,会产生某种“适应”,会产生某种“分离”。
一方面,形而上学由于自身的内在紧张关系即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会产生新的“调整”,另一方面,形而上学在其内在的“调整”之中所延伸出的、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新的“论证”,也会为时代的精神“迁移”与“发展”提供超越性的价值尺度、理念追求和境界指向等形而上学的“设计”。
《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作者:聂鑫来源:《卷宗》2018年第29期摘要:“形而上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那些所谓“高大上”的问题,它曾经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部门,长时间内被认为是人类所有知识的根基,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就能串联起一部西方哲学史。
但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它始终未能达到一般的确定性,哲学家们对于其所研究的问题与对象也从未达成过共识。
由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盛名在外,被认为是走入西哲的入门之作。
与此同时,恩格斯将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的思维方式,即“孤立、静止”的概念,鉴于马主义的影响之深,更导致“形而上学”概念的固化。
关键词: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1 “舶来品”与“本土化”在汉语体系中,“形而上学”有两种含义:西方哲学的核心部门,与辩证法相对应的思维方式。
西方学术界主要在前者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的概念,我们在两者情况下都使用这一概念,只不过于大众而言更多在“学科意义”即后者上理解这一概念。
“形而上学”这一翻译的使用其实最早源于1884年日文《哲学词典》,而日本学者借用的又是我们理学的概念,朱熹“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是之。
《周易·系词》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为更多人所熟知的来源。
由于黑格尔将近代形而上学称为“知性思维”,用以区分他的“辩证思维”,恩格斯泛化黑格尔的概念后,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就有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
亚里士多德代表作《形而上学》一书的名称并非他本人所取,他生前也并未使用过“形而上学”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在他那里被称之为“第一哲学”、“智慧”、“神学”。
任职于罗马图书馆的安德罗尼柯在整理其著作过程中,在整理完关于“自然哲学”手稿之后,将其有关“第一哲学”的手稿称之为“自然学之后诸卷”。
他将前半部分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著作汇编后称为《物理学》,后半部分讨论抽象问题的著作称为《物理学之后》,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也被翻译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就是缘起于此。
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引言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以及超越经验的实体和原因。
在哲学思考中,形而上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探索世界的本质和意义,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宇宙的奥秘。
本文将对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描述了关于存在和实体的探究。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无法通过感观经验来观察或证明的事物,包括实体的本质、存在的目的和存在的根源。
形而上学以逻辑和推理为基础,试图通过理性思维来抵达超越经验的事物和概念。
形而上学的地位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占据重要地位。
首先,形而上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超越表面现象,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与意义。
形而上学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问题的框架,使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存在的可能性和系统的结构。
其次,形而上学对其他哲学分支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伦理学、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等领域都受到形而上学的启发和指导。
形而上学为这些领域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起点,使问题得到更深入和全面的思考。
第三,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形而上学的思想和理论贯穿了古代哲学至今,代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方式的演变,其地位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
形而上学的作用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发挥着多种作用。
首先,形而上学帮助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研究超越经验的实体和原因,形而上学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类存在的理论基础。
它帮助我们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奥秘,引领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其次,形而上学促使我们关注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哲学分支,形而上学与之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本体论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结构和关系,为其他哲学问题提供清晰的起点和基础。
第三,形而上学帮助我们思考哲学的方法和范式。
通过研究形而上学,我们能够了解不同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在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时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