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汉语准定语句研究_程工
- 格式:pdf
- 大小:470.28 KB
- 文档页数:12
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量词句法功能研究
安丰存;程工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7)3
【摘要】汉语量词的功能常被分析为名词量化单位、分类词或名词可数化成分.然而,这些提法并不能体现汉语量词的本质功能.本文在生成语法理论对量词形态句法属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句法功能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结合量词具有的功能语类的全部特征,本文认为量词是轻名词这一功能语类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句法功能是用来核查名词的可属性特征,即汉语中名词的个体特征.同时,这一观点也进一步证明汉语名词具有可数与不可数的区分.
【总页数】8页(P51-58)
【作者】安丰存;程工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延边13300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3
【相关文献】
1.生成语法框架下汉语量词研究的新视野——《汉语普通话的量词结构》述评 [J], 邓昊熙
2.贵州毛南语、汉语量词句法形式及功能比较研究 [J], 周旭东
3.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J], 彭媛媛
4.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J], 彭媛媛;
5.转换生成语法视角下维吾尔语致使句的深层句法研究 [J], 潘艳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程式句法研究》篇一一、引言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三国演义》译本,作为民族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汇点,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语言驾驭能力。
此部译作不仅仅是将汉文名著的情节故事以蒙古族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原作句法结构的提炼与再造,展现出了独特的程式句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的程式句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句法特点、语言风格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二、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的句法特点胡仁·乌力格尔在翻译《三国演义》时,充分利用了蒙古族语言的表达特点,使句法结构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
在句法上,他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以凸显历史故事中情节的复杂性。
在结构上,胡仁·乌力格尔喜欢运用并置、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句子在保持逻辑性的同时,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各种从句和短语,使得句子更加灵活多变。
三、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胡仁·乌力格尔的《三国演义》译本,语言风格独特。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描绘场景。
在人物塑造上,他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精妙处理,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场景描绘上,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
此外,他的语言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的程式句法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胡仁·乌力格尔的《三国演义》译本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他的程式句法为蒙古族读者提供了理解汉文名著的桥梁,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容和思想。
其次,他的翻译为汉文名著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更多的蒙古族读者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汉文文学作品。
此外,他的翻译还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汉蒙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欣赏。
Construction Morphology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Vocabulary
作者: 安丰存[1,2];程工[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2]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
页码: 44-5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构式;形态学;图式
摘要:构式形态学是形态学理论的最新发展。
该理论借助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把构式这一概念引入到形态学理论中,旨在把词语与句子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
构式形态学一改
以往形态学理论只关注词语构成及形变等研究思路,把构式这一概念全方位融入词语的语音、
形态及意义分析当中,通过构式图式的分析方法把词语的音、形、义三方面内容纳入统一分析
模式中。
本文介绍了构式形态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并简单分析了该理论对汉语词语研究的应用
效果。
文章编号:1003-0077(2007)05-0000-00汉语语句主题语义倾向分析方法的研究姚天昉,娄德成(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240)摘 要:本文介绍了如何识别汉语语句主题和主题与情感描述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主题的语义倾向(极性)。
我们利用领域本体来抽取语句主题以及它的属性,然后在句法分析的基础上,识别主题和情感描述项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决定语句中每个主题的极性。
实验结果显示,与手工标注的语料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用于识别主题和主题极性的改进后的SBV极性传递算法的F度量达到了72.41%。
它比原来的SBV极性传递算法和VOB极性传递算法的F度量分别提高了7.6%和2.09%。
因此,所建议的改进的SBV极性传递算法是合理和有效的。
关键词:意见挖掘;主题;语义倾向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Semantic Orientation Analysis for Topicsin Chinese SentencesY ao Tian-fang, Lou De-cheng(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how to identify the topic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wteen topics and sentimental descriptive terms in a Chinese sentence, and how to compute the sentiment orientation (polarity) of topics. We extract the topics and their attributes from a sentence with the help of a domain ontology, then ident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opics and sentimental descriptive terms beased on parsing results, and finally determine the polarity of each topic in the sentence. The experiment has shown that the F-measure of the improved SBV polarity transfer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topics and the polarity reaches 72.41% as compared with the manual annotation corpus which serves as a golden standard. It is increased by 7.6% and 2.09% than the F-measure of the original SBV and VOB polarity transfer algorithm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proposed improved SBV polarity transfer algorithm i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Keywords:opinion mining; topic; semantic orientation1概述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与日剧增,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
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的研究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始于20世纪初期。
据追溯,汉语语法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就是吕叔湘(1889-1941年)。
他于1930年出版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这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视为汉语语法学界的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
吕叔湘的著作《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以及他追溯语源、论述汉语语法结构及演变的论文,拓展了20世纪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前沿,促进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由三篇论文组成,它们探讨了语法形态学,变形学和状态学等语法学研究中有关要素的变化。
语法形态学部分,吕叔湘从语音学和词法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素,提出了类和种的概念,类指把同类的字分组的行为,即把词语划分为词类,而种指在每一大类中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同一类的词分为几个亚类。
他还指出汉语的变形主要在词尾部分,如动词的谓语变形等,是由词语形态学发展出来的。
变形学部分,吕叔湘从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了变形的规律,发现变形也伴随着语言的变化而改变,强调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变化的关系,如演变中多种形态学特征的混合,提出了变形的模式和定律,以及复杂单位变形学科的研究等。
状态学部分,吕叔湘提出了三种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状态“主句”、“从句”和“片语”,着重介绍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关注系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特殊变形和协调关系等。
他认识到因素可以改变句子的状态,如语意上的意义变化和新语法现象的出现,从而为汉语句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吕叔湘提出的汉语语法观念,特别是他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及其理论,对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站在历史的高度,将汉语语法学的研究面向发展的高度。
近代新的汉语学者继承了吕叔湘的语言研究成果,将其扩展和发展。
新的研究者拓展了吕叔湘的观点,深入探讨了汉语研究内容,把汉语观念提升到新的层面,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内涵。
出题老师简介:(1)程娟老师:负责出现代汉语语音和词汇部分的试题。
分别于1984与1987年获山东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对外汉语系主任。
主要从事近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专著为《词汇专题研究》,主要论文有《〈现代汉语词典〉词语功能义项计量考察》、《HSK单双音同义动词研究》(第一作者)、《新词新义对比研究》、《〈金瓶梅〉复音形容词结构特征初探》、《试论〈金瓶梅〉单音形容词的构词特征》、《〈金瓶梅〉动词研究》等。
2004年获北京市优教师称号。
(2)郑贵友老师:负责出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的试题。
目前主要专业兴趣在汉语篇章语言学、汉语语用学等方面。
1963年10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市。
1986年6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6月,在延边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7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师从邢福义教授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获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7月,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工作,1998年10月晋升副教授,2003年12月晋升教授。
1998年至今,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学、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
自1988年以来,在各种专业杂志上发表《中国古代语法学发展缓慢原因之思考》(1993)、《汉语歇后语中的“谤佛”现象与中国佛教》(1995)、《新时期文学语言变异现象概观》(1996)、《现代汉语语用价值之考究》(1997)、《重复性是非问句群》(1997)、《“加线式”插说浅议》(1999)、《汉语句子实义切分的宏观原则与主位的确定》(2000)、《关联词“再说”的篇章功能》(2001)、《汉语对话语体中的“岔断”现象》(2002)、俨小句中枢说”与汉语的篇章分析》(2004)等学术论文20多篇;有专著《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韩国新星出版社,2001年5月)、《汉语篇章语言学》(外文出版社,2002年9月)(3)石定果老师:负责出古代汉语的试题。
J u n .2023V o l .43N o .3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6月第43卷第3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西交流背景下汉语词汇学的构建与理论创新研究 (21&Z D 310)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贺文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词法学及方言语法㊂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ʻ贺文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 2010年以来,汉语词法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一系列进展,本文主要依据词法研究的对象,对重要成果进行分类梳理㊂我们发现,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诸如合成复合词㊁名词的小称标记㊁动词重叠式㊁汉语史上的音变构词等现象讨论相对集中㊂韵律词法学㊁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等视角下的词法研究都有所发展㊂近期,界面研究㊁历时演变㊁类型学等角度逐渐成为学者们分析词法问题的新趋势㊂[关键词] 词法; 汉语; 综述[中图分类号]H 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3-0020-11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3.03.003 词法学(m o r p h o l o g y)又称形态学,是以合成词的结构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分支㊂‘马氏文通“[1]曾用 骈列 加字 殿字 等术语对古汉语的词法结构有所归纳㊂陆志韦先生的‘汉语的构词法“[2]是早期汉语词法研究的代表作㊂邵敬敏先生[3]361-370对改革开放至2010年的词法研究成果有简要归纳㊂近年来,汉语词法的研究又有新的发展,本文将综述2010年以来这一领域的成果①㊂近年来,学者大多着力于某一具体的词法现象展开分析,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所讨论的现象大体可分为复合㊁加缀㊁重叠及内部屈折等四大类,本文首先将分别对四类词法现象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然后进一步总结2010年至今汉语词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㊂一㊁汉语复合词法的研究从数量上看,研究复合词法的文献在汉语词法研究中占据优势,并在近些年形成了韵律词法学㊁形式主义㊁功能主义等多视角深入的面貌㊂由于这些视角在所关注的问题㊁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上均有不同,下面主要根据三种研究视角来梳理复合词法的研究㊂在此之前,我们绕不开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即词与短语的区分问题,这是学者们研究复合词的一个前提㊂结构主义时期,学者们对词的特征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词不能拆分㊁不能扩展,构成成分不能变换位置,词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组合㊂尽管如此,动补式( 看见 )㊁动宾式离合词( 洗澡 )㊁由自由语素构成的定中式( 羊肉 )等边缘成员是否视为词,仍存在争议[4]21-36㊂02在以上共识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㊂ 韵律词 是在韵律词法学视角下对词的界定,汉语的标准韵律词由双音节构成②,三音节及多音节的组合要成为韵律词,则需要满足更多条件,[2 +1]式的定中黏合结构( 雨伞厂 )一般被认定为韵律词[5]㊂由此可见,韵律词的范围比传统上认定的词的范围更大㊂功能主义学者大多将 词 视为一个原型范畴,典型的词是 结构稳固㊁意义凝聚㊁音节适长 的,可从语义透明度㊁结构可扩展性区分出有不同词化程度的词,还可借鉴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边缘成员的公众 词感 进行调查[4]㊂邓盾在分布式形态学的背景下对该问题进行反思,有一些不同于结构主义时期的认识,比如,词不是备用单位,而是句子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单位;在利用扩展法判断单位的性质时,扩展前后的片段应具有派生关系, 生的肉 不是由 生肉 派生而来,不能以此来判断 生肉 的性质[6]㊂杨大然㊁程工试图综合功能主义和分布式形态学的视角,对处在短语到词的连续统上的三类复合词的词法结构进行阐释,也有一定参考意义[7]㊂(一)韵律词法学视角下的复合词法研究韵律对汉语词法构造有制约作用,这是韵律词法学的基本主张,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推出的 汉语韵律语法丛书 对以往观察到的韵律词法现象及相关研究成果有专题梳理㊂‘汉语的韵律词“[5]‘汉语的最小词“[8]从不同角度归纳标准韵律词㊁双音节等韵律单位对汉语词法面貌的制约㊂‘汉语的句法词“[9]总结了处于词和短语过渡环节上的各种句法词现象,梳理生成这些词的句法运作方式,还涉及句法词在历时演变中的地位问题㊂‘汉语的弹性词“[10]‘汉语的韵律形态“[11]从不同角度关注词长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后者将音节长短看作汉语中一种超音段的词法手段㊂‘汉语的四字格“[12]聚焦于韵律㊁语体因素对四字格的形成及共时特征的影响㊂除了对过往成果的系统总结外,近年来,不少学者继续从该视角出发展开复合词的个案研究,最突出的是对像 碎纸机 纸张粉碎机 这样的合成复合词的研究㊂与较早期的研究相比,学者们更关注合成复合词在生成过程中韵律㊁词法㊁语义语用等层面的互动[13-14]㊂应学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 松紧象似原则 来概括合成复合词的生成机制㊂该原则认为 语言单位的松紧与语义特征㊁语用环境之间存在象似性关系 ,它制约着合成复合词的构成,例如,在形式上, 纸张粉碎机 是 粉碎纸张机 利用换序手段紧缩而成的词法词,在语义上, 纸张粉碎机 具有类指意味,意义透明度更低,在语义组合上也更加紧密[15]㊂汉语母语者为陈述具体事实会利用形式上相对松散的句法词(如 征求意见稿 ),合成复合词很好地体现了汉语 该松松,该紧紧 的松紧象似原则㊂另外,周韧对于以往过度强调韵律对句法语义(包括词法)的单方向制约的倾向,从现象和理论上提出了反思,有不少具有启发性的看法[16-17]㊂例如,以往提出的一些韵律规则(如 左起构词㊁右起构语 )本身就包含句法语义因素㊂因此,如果 韵律制约句法语义 的说法建立在这种规则之上,便会显得不是那么可靠㊂再如,以往分析的某些韵律词法个案不一定是韵律因素在起作用③㊂总的来看,作者认为,韵律和词法㊁句法㊁语义的关系不妨看作是一种 互动调试 的关系㊂(二)形式主义视角下的复合词法研究从形式主义视角观察复合词法的学者更关注复合词的生成问题以及复合和句法的关系㊂近年来,形式主义词法学的最新理论 分布式形态学在海外快速发展,国内学者持续引介该理论的动向[18-19]㊂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词法和句法采取统一的生成框架,在句法推导中包含词根和定类语素一层的单位,利用合并和移位操作进行构词;其二,词根没有12语类特征,词的语类特征是由 定类语素(c a t e g o r y-a s s i g n i n g m o r p h e m e) 赋予的;其三,借鉴C h o m s k y所提出的 语段(p h a s e) 思想,提出词是一种语段,由此维护了词的句法完整性[19]㊂在引介的同时,不少学者借助分布式形态学考察了汉语的一些复合现象,涉及合成复合词[20]㊁动结式[21]㊁V N定中式[22-23]等,获得不少新的认识㊂邓盾集中讨论了像 炒饭 申请人 这样的V N定中式的语法性质和生成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点结论[22-23]㊂其一,根据 词汇完整性假设 ,定中式的 炒饭 是词而非词组,其论证理由是, 炒饭 内部无法进行句法操作,如 *悄悄炒饭㊁*炒一点饭 ㊂其二, 炒饭 中的 炒 属于没有语类的词根㊂作者认为,如果认为 炒 是动词会造成逻辑上的矛盾:因为词类是根据词的句法分布确定的,又由于复合词内部无法进行句法操作,所以词内语素的语类是无从判断的㊂基于以上两点, 炒饭 的生成过程是:两个词根合并构成一个复合词根,再与名词定类语素合并㊂其三, 申请人 中的 申请 不是动词而是事件名词,理由是事件名词的内部论元只能出现在它的左边,不能出现在右边,这一点与动词的表现有别,例如,只能说 学位申请记录 ,一般不说 申请学位记录 ㊂作者指出,以上三点认识既符合语言的普遍规律 动词不能作定语,又能揭示出汉语相对于英语等语言在词法上的特点 词根多㊁词缀少 ,汉语无法通过形态变化来区分词根㊁动词及事件名词等不同性质的单位㊂另外,还有学者结合汉语的事实,反思分布式形态学的某些理论假设㊂例如,杨炎华认为分布式形态学中 词根不具有词性 的主张存在理论问题,提出汉语词根可能带有不完整的句法特征[24]㊂邓思颖在形式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复合词法的共性和差异[25]㊂通过对比汉语普通话㊁粤语㊁香港潮流用语中复合词的结构类型,观察到主谓式缺乏㊁偏正式占优是汉语复合词法的共性㊂缺乏主谓式可支持词法层面缺乏轻动词的观点,传统中认为是主谓式的复合词实际上可被重新分析成偏正式[26]㊂文章还试图建立复合词法的类型学描写框架,假定汉语复合词在词法结构上可分为附接型和中心语 补足语型两类㊂附接型用于构造主谓式㊁偏正式㊁联合式,这是汉语复合词的基本类型;中心语 补足语型用于构造述宾式㊁述补式㊂(三)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复合词法研究持功能主义观的学者对复合词法模式的形义特征展开了细致的共时分析,尤其是针对一些有汉语特色的词法模式,如并列式[27-28]㊁包含使役义的动宾式[29-30]㊁四字格式[31-32]㊁方言中的正偏式复合词[33]等㊂还有一些共时研究是对复合词法特定问题的分析,包括形义错配现象[34]㊁复合模式的能产性问题[35]㊁词法结构和复合词无标记转类的关系问题[36]㊁不同模式之间的阻断现象[37]以及一些近义模式的比较[38]等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主义学者开始关注复合词法模式的历时演变问题,这些研究中既有侧重意义方面的考察,也有从形式方面的思考㊂词法模式的演变往往包含意义的扩展,这可以从当代涌现的一些新模式中观察[39-40]㊂朱彦借鉴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考察当代复合模式的扩展机制[39]㊂作者将模式扩展的方式分为完全类推和创造性类推,创造性类推是指原式和类推式在形义特征上只是部分相似,这是词法模式扩展的主要方式,词法模式的扩展最终呈现为有家族相似性的辐射结构㊂从形式角度来看,多数学者认同词法和句法结构有同有异,这是历时演变的结果[41-42]㊂施春宏强调,汉语句法和词法结构在总体一致的背景下是存在差异的,由此我们可以讨论句法结构词法化和词法结构词汇22贺文翰/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化的问题[41]㊂所谓的 词法化(m o r p h o l o g i-z a t i o n) 是指在词汇化现象中反映出的结构化规则[43],句法结构内部各个语义次类在词法化的可能性上是有差异的,例如, 打破 洗累 都是动结式,但以 打破 为代表的次类的词法化程度明显更高,以这种方式生成的词汇词的数量更多㊂该文以 V+V 的组合为例,从动词底层论元的整合规则的角度归纳了其词法化和词汇化的相关规则㊂还有不少研究是对复合模式历时演变的个案考察[44-45]㊂宋作艳以词汇构式化为视角考察了三个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复合模式的演变过程,这个复合模式经历了单个词的实体构式化(s u b s t a n t i v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和整个词法模式的图示构式化(s c h e m a t i c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的过程,其中图示构式化的表现包括词法模式的意义组合性降低㊁图示性增强;这一模式从并合型( 真善美 )发展出交合型( 高富帅 ),从表示属性到用于指称,从类指到个体指,构式不断扩展,但它们都有统一的图示构式义: 具有性质A1㊁A2㊁A3的,或具有性质A1㊁A2㊁A3的人或物 ,最终形成具有层级的图示性构式[45]㊂历时视角还可以为词法的共时研究提供解释,董秀芳对[2+1]式复合词的专题研究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范例[46]142-146㊂在古汉语中 O+V 表示事件的结果或动作的完成,这种特指性和复合词给事物命名所要求的泛指性冲突,而 V+O 表示动作进行,所以不存在冲突,因而现代汉语一般不说 纸碎机 而说 碎纸机 ;动词发生双音化后,名词性大大增强,当V㊁O都是双音形式时, O+V 的指称性强于 V+O ,因而不说 粉碎纸张机 而说 纸张粉碎机 ㊂小结一下,近年来,汉语复合词法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深入的面貌:韵律词法学视角的词法研究在理论方面有系统的总结,逐渐转向对韵律㊁词法㊁语义等多层面互动的研究;在引介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的同时,形式主义的学者开始利用该理论解决汉语复合词法的具体问题;功能主义的词法研究十分多样,近年来愈加关注词法的历时演变问题㊂二、汉语加缀词法的研究2010年至今,汉语加缀词法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学者们一方面重新审视一些典型词缀及类词缀的语法地位和词法意义,另一方面挖掘更多有汉语特色的表达性词缀㊂本节将具体梳理这两方面的研究,还会简要总结对于一类相对边缘的词法现象 语缀的研究㊂(一)典型词缀及类词缀的研究学者们针对此前普遍认定为词缀的现象有一些新的认识,涉及 子 [47-48]㊁ 者 [49]㊁ 们 [50-51]等㊂邓盾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下重审 子 的语法定位,认为它属于定类语素,可以和无语类的词根( 担㊁桃 )共同构词,像 担子㊁桃子 这样的词是一个具有内部完整性的语段,在语音㊁语义及词法上均有表现[47]㊂李旭平通过对比英语的复数标记对汉语 们 的语义性质进行反思,认为 们 不参与构造复数个体的过程,只是起到标示复数个体的作用,其本质是最大化算子(m a x i m a l i t y/i o t ao p e r a t o r),其主要依据是汉语的光杆名词本身就有单复数的解读[50]㊂张新华从 们 的搭配限制来分析其功能, N 们 中的 N 本身指的是 类(k i n d) ,光杆名词的属性义居前景地位,而具体事物义被抑制, 们 的功能在于转换这种凸显关系 抑制属性义㊁指称复数个体, 们 和个体量词都表现出个体化的功能[51]㊂现代汉语还存在大批像 化㊁超 这样的类词缀,也是学者们持续挖掘和研究的对象㊂尹海良的‘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52]系统研究了类词缀的判定㊁类型㊁演变等问题,还对一些近义的类词缀进行了比较㊂宋作艳观察到类词缀构词时的谓词隐含现象,并用事件压迫进行整体解释[53]㊂袁野认为,引入构式形态学能对复合与派生现象有统一阐释,有32贺文翰/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助于解决汉语中的类词缀现象[54]㊂(二)表达性词缀的描写和研究表达性派生(e x p r e s s i v e d e r i v a t i o n)又称评价性形态(e v a l u a t i v e m o r p h o l o g y),是指不改变词类㊁不改变意义的领域㊁只是反映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的派生词法类型[55]㊂董秀芳指出,汉语的派生类型主要就是表达性派生,加缀是表达性派生的一个重要手段[46]35-39;董秀芳进一步指出,评价性形态比较凸显是汉藏语系语言词法的一大特点,这体现在表达性派生词法手段多㊁词类分布广及词法功能的主观性强等方面[56]㊂近年来,学界对汉语方言中属于表达性派生的加缀词法④有广泛的挖掘,包括名词的指小后缀[57-58]㊁动词的表达性词缀[59-60]㊁形容词的表达性词缀[61]㊂从文献数量来看,以名词的指小后缀的描写最多,涉及的方言范围相当广泛㊂在描写的基础上,不少学者试图对表达性词缀的来源及演变进行解释,视角涉及语义演变[62-63]㊁方言接触[64-65]㊂夏俐萍㊁严艳群对湘语指小后缀 唧 的词法㊁语义描写后发现, 唧 在分布上发生了扩展,由附着于词扩展到附着于各类短语成分,甚至可在句末充当语气词[62]㊂在语义上,指小后缀 唧 发生主观化,由客观小量发展出主观小量义,同时带有亲切㊁喜爱等语用义㊂ 唧 在类指和无指名词后或在句首话题后,以及在形容词谓语句句末,还有小量义消退的语义变化㊂董秀芳主要关注像 慢悠悠 颤悠悠 等A B B式中的 B B ,它们也是表达性后缀,具有可选性和主观性[66]㊂作者对其历时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 悠悠 等重叠形式最早来源于上古汉语的叠音词,它们和名词㊁形容词构成的主谓或并列短语逐渐凝固成A B B式复合词㊂随着 B B 发生类推㊁搭配范围变广而发生词法化,以此为词法模式就可以直接形成A B B式㊂另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汉语中的语缀现象㊂语缀(c l i t i c s)是句法独立㊁语音依附的一类颇为特殊的词法现象,亦称 附缀 附着形式 等,从历时上看,它是从独立词语法化为词缀的中间环节㊂近些年,学者们主要依据Z w i c k y[67-68]㊁刘丹青[69]550-551中的原则和参项,对汉语中的语缀进行界定,目前被认为是语缀的现象如把字句( 把他给忘了 )中的 给 [70]㊁方言中附着于名词性短语之前的 人 [71]㊁方言中依附于短语或小句的一些小称标记[72]70-79等㊂除了界定外,学者们对汉语语缀的演变问题尤其感兴趣㊂严艳群经个案考察后发现,汉语语缀的演变路径有三种: 实词ң语法词ң语缀 实词(ң语法词)ң语缀ң词内成分 实词(ң语法词)ң语缀ң合音词ң内部屈折 ,后两条路径的终端反映出汉语的类型特征[73]㊂董思聪观察到某些词缀会发生 去语法化(d e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而变为语缀[72]㊂小结一下,近年来,加缀词法的研究有所发展,除了有针对典型词缀及类词缀的研究外,学者们广泛挖掘方言中的表达性词缀,尤以名词指小后缀的研究最为集中,同时对表达性词缀的演变问题进行探索㊂另外,汉语的语缀现象在近些年来也得到关注㊂三、汉语重叠词法的研究2010年以来,重叠词法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尤以动词重叠的研究最为集中,形容词㊁量词等其他词类的重叠也有代表性研究,本节主要分词类梳理重叠词法的研究成果㊂在此之前,先来看近年来针对重叠词法的系统性研究,既有对汉语重叠系统特点的归纳[74],也有跨语言(方言)的类型学研究[75]㊂王芳根据重叠的动因,分出基于象似性和基于儿语的两类重叠式,其中基于象似性的重叠式的功能又分为数量㊁时体和其他范畴分别讨论,在分类的基础上,文章借助语义地图模型建构起重叠式各种语义功能之间的关联模式[75]㊂针对动词重叠,既有侧重于词法意义的42贺文翰/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研究,也有对重叠式词法结构及生成方式的研究,下面分别来看㊂学者普遍认同动词重叠表示减量,这一点因有违象似性原则而需要得到解释㊂刘丹青从重叠范畴的角度区分了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认为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属于次生重叠,它是由动量结构重新分析为重叠式的,由此可以解释其语法意义不同于原生重叠而表减量的事实[76]㊂之前对于动词重叠的词法意义有 短时 延续 尝试 惯常 等多种概括,学者们试图进行统一归纳[77-78],大多都涉及重叠的词法义与所在环境的互动关系㊂李宇凤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将动词重叠分为现实和非现实两种用法,其中非现实是无标记的用法[78]㊂两种用法在可重叠的词基㊁句法位置㊁语体倾向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具有统一的词法意义 单纯的有界量化 ,即不指明量的大小增减,只是将动作行为转化为具体事件㊂动词重叠式在词法及句法上有一定的分布限制,不少文献以此为突破口分析动词重叠的生成过程[79-80]㊂隋娜㊁胡建华观察到,动词重叠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常用在祈使意愿句中,不能出现在关系小句,如果将动词重叠式处理为动量成分或复数化体算子,上面这些句法语义表现都无法得到解释[80]㊂该文认为,动词重叠式是通过句法推导生成的:其基础生成于A s p位置,由于它带有情态㊁语气特征,在L F层需提升到M o o d或M o d a l位置才能得到解读,由此可解释动词重叠式的分布限制㊂另有学者根据动词重叠式的韵律特征,归纳重叠的生成机制及动因[81-82]㊂王永娜认为,韵律和语体因素制约着动词重叠式:从历时上看,同源量词结构 V O V 及其弱化形式 V O V 中的后一个 ( )V 由于语音轻化,并入前一个V,由此 V V 构成双音节标准的 重轻 音步;共时上看,词基的韵律特征也影响重叠方式的选择,例如,动宾离合词( 洗澡 )在韵律上为 轻重 ,它就不能像非离合词( 动员 )那样重叠为A B A B( *洗澡洗澡 ),只能重叠为A A B( 洗洗澡 )[81]㊂动词重叠的语体动因体现在,动词重叠可满足非正式语体的具时空性要求,其语义可概括为 将动作具体化㊁简单化 ㊂另外,近年来,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历时发展和共时变异情况也有所关注㊂崔应贤[83]㊁潘国英[84]都对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线索有比较全面的梳理㊂部分方言中的动词重叠有自身的特色,例如,在有些方言中,动词重叠时会发生变音[85],有些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式有不同于普通话的分布及语义[86],学者们对此加以描写和解释㊂形容词重叠也是近年来关注较多的现象[87-88],石锓对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时演变进行了专题考察[87]㊂在重叠式的分类问题上,该书将历史上与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同形的形式全部纳入考察范围,重视重叠的基式是性质形容词还是状态形容词的差别㊂该书对各种重叠式的演变过程的讨论相当细致,看法也较为可信,例如,A A式在汉语史中经历了从状态形容词为基式的 重言式 ( 忡忡 )到性质形容词为基式的重叠式( 长长 )的变化,这一变化伴随的是单音节状态形容词作为形容词次类的消亡与重言式描写性的减弱;A A B B式总体上经历了从叠加( 兢兢业业 )到重叠( 高高兴兴 )的演变过程,其演变机制主要是类推和重新分析㊂近年来,对量词重叠的研究也逐渐深入㊂学者试图区分量词重叠的两种词法意义,即周遍义和多量义[89]㊂隋娜㊁胡建华对量词重叠式生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汉语的量词重叠可以分为句法中生成的重叠和词法中生成的重叠,两种重叠式有不同的句法限制:句法推导出的重叠式由于带有[T O P]特征,需要特征核查,因此它不能分布在宾语㊁兼语等句法位置,如 *通知个个学生 ,而词法重叠式可以,如 吹来阵阵微风 ㊂词法生成的重叠式由于和述谓性轻语类P r e d的合并而具有52。
如何区分汉语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研究综述作者:何贞慧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4期摘要:如何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探讨,但都没有得出切实可信的结论。
本文首先综述了先前学者的观点,然后分析其观点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汉语定式子句非定式子句标准如何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自生成语法创建起,国内外很多学者试图用生成语法理论来研究如何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如黄正德、徐烈炯、李艳惠、胡建华、汤廷池等。
下面对这些学者的研究一一作评述。
1.以前学者的观点1.1黄正德的观点黄正德先生是第一个提出如何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学者。
他(1982)认为:“汉语没有系统标志词,也就是说汉语没有时态和一致特征,尽管如此,我们能发现区分汉语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特征,即情态特征和体貌特征。
”据此,黄正德先生把汉语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说”类动词,如“相信”、“知道”、“告诉”等,这类动词后的子句为定式子句。
另一类是“控制”类动词,如“准备”、“设法”、“劝”、“逼”、“邀请”等,这类动词后的子句为非定式子句,其依据是这类动词后的子句既不能带情态词又不能带体貌词。
例(1)我劝李四[e不买这书]。
我劝李四[e没有买这本书]。
“劝”是控制类动词,后面的子句为非限定性的。
根据黄先生的规定,汉语的体貌词不能出现在汉语的非定式子句中,所以(1)中带*的句子含有“没有”这个体貌词是不合理的。
1.2徐烈炯的观点徐烈炯同意黄正德的观点:不同语言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区分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
但是关于如何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徐烈炯不同意黄正德的观点,他认为黄正德以情态特征和体貌特征作为区分汉语的定式子句和非定式子句的标准完全是人为规定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徐,1985—1986),而且一些反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语言科学ISSN 1671 — 9484 CN 32-1687/G 2019年11月第18卷第6期(总第103期)632 — 644基于分布式形态学的汉语领属结构研究骆健飞1李果2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 北京 10008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提要文章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内,通过对比“我妈妈”、“我的妈妈”和“我的桌子”等形式的对立,揭示 了它们在句法生成上的不同。
文章认为:1)“我妈妈”和“我的桌子”的底层生成模式存在差异;2)“我妈妈”不 是“我的妈妈”的省略形式,后者存在一个额外的功能性投射;3)触发性拼出机制的不同是造成以上差异的根 本原因。
关键词分布式形态学领属结构触发性拼出功能性投射中图分类号H14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 — 9484(2019)06 — 0632 — 131问题的提出文章研究的对象是汉语中人称代词修饰名词时“的”的隐现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如例(1)所示:(1)a.我妈妈一一我的妈妈b. * *我桌子——我的桌子[收稿日期]2017 年 12 月 2 日 [定稿日期]2018 年 12 月 11 日 doi :10. 7509/j. linsci. 201812. 032367*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7YJC740064、19YJC740026),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 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18YJ080208)资助。
本文撰写得到冯胜利、裴雨来、庄会彬、王丽娟、王永娜、汪昌松、陈鑫 海等专家的帮助,《语言科学》匿审专家和编辑部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文章如有错讹,概由笔者负责暡1暢本文只讨论“我妈妈”“我桌子”和“我的妈妈”之间的对立,暂不涉及“人名+ (的)+名词”的情况,如“周总 理的爷爷”等情况,因这种情况并非单一的句法问题,还会有歧义问题,“周总理的爷爷”曎“周总理爷爷”,在语境中会 形成歧义,本文关注狭义句法(亦称“纯句法”,narrow syntax )情况,故这里排除语用影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Jan.,2018 收稿日期:2017-10-08 作者简介:黄自然(1982-),男,讲师,博士㊂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黄山学院引进人才启动项目:基于语法信息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汉语定中短语习得研究(2017xskq003);黄山学院示范性课程改革项目: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016XBJC02)以 字”为单位的汉语平均句长与句长分布研究黄自然(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摘 要: 字”是汉语句子长度测量的可靠单位,通过对120万字汉语本族语者语料中的所有句子进行切分㊁统计,发现汉语以 字”为单位的句长分布范围为1-63个字,平均句长为10.91个字,最高频句长区间为6-8个字,最常用区间为2-15个字㊂汉语句子在所有句长上呈 长尾”分布,在高频区间上呈正态分布㊂1-30个字句长句子的 字”㊁ 词”匹配和各区间句子的频次分布有其内在规律㊂关键词:字;汉语句子;平均句长;句长分布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8)01-0133-06The Mean Length and Distribution of Sentence in Chinese CharactersHUANG Zi -ran(School of Liberal Arts,Huangshan College,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 length and distribution of sentence in Chinese native speakers’language materials a⁃mount to 1,200,000Chinese characters.It reveals that the range of Chinese sentence length is 1-63characters,and the mean length of sentence is 10.91characters.The range of the most high-frequently used sentences length is 6-8characters,an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length is 2-15characters.Chinese sentence length presents a "long tail"distribution in all intervals,and a normal distribution in high frequency intervals.The character-word”matching of 1-30characters sentences and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entencesin different intervals have their own regularities. Key words :characters;Chinese sentences;mean length of sentences;distribution of sentences length 已有的汉语句长研究主要是语体学意义上的句长研究[1,2],一般以书面标点符号 ㊂”㊁ !”㊁ ?”作为切分句子的标准㊂以此标准划分所得的句子既包括单句,也包括复句甚至句群,切分所得单位的同质性存在较大问题㊂句子长度和句子复杂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一个明确的㊁可以作为语法研究基本单位的 句子”概念上㊂黄自然[3]从已有的 句子”定义出发,根据汉语 小句”理论,从形式和功能两个方面来界定 句子”的概念,并确定了切分句子的方法㊁依据㊂①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通过软件对120万字的汉语本族语者语料②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研究以 字”为单位的汉语平均句长和句长分布情况㊂一㊁句长统计软件介绍(一)软件的设计思路软件主要按照如下的思路来设计:(1)以 ,” :” ;” ㊂” ?” !” ”为标记识别文本中句子的边界,将文本中的句子切分出来;(2)统计每一个句子的总字数(不包括句尾和句中的标点符号);(3)将相同长度的句子排列在一起,通过前加序号的方式显示其数量㊂(二)软件的功能展示1.软件的初始界面(句长统计软件初始界面图略)2.软件的统计功能(1)统计句子长度的总体分布(句子总体情况显示界面图略)(2)统计同一长度句子的出现数量(同一长度句子显示界面图略)依靠上面设计的软件,可以统计出如下数据:(1)语料中各类句子的句长类型;(2)同一句子长度的句子数量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统计出语料中所有句子的平均句长和各类句长的分布情况㊂二㊁以 字”为单位的汉语平均句长与句长分布分析在汉语书面语中, 字”的界限是清晰的,因此 字”是衡量汉语句子长度的最直观的单位㊂在汉语作为母语的习得中,有不少研究就以 字”为单位计算儿童句子的平均长度㊂我们通过软件对120万字的汉语语料进行穷尽性的统计,试图得到以下数据:(1)120万字文本中句子的总数㊂(2)所有句子以 字”为单位的长度㊂(3)同一长度句子的数量,也即句子在各个长度上的分布频率㊂通过这些数据,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汉语以 字”为单位的平均句长是多少?(2)汉语各类长度句子的频次分布情况如何?最高频区间是多少?最常用区间是多少?各区间上句子频次分布有何特点?(一)总体分布与高频区间1.以 字”为单位的汉语句长总体情况分析通过软件统计,我们发现约120万字本族语者语料(具体数字数为1226623个字)共有句子112431个,分布范围为1-63个字,句子平均长度为10.91个字㊂汉语句子在各句长上的分布呈不均衡状态㊂将不同句长句子的出现频次制图如下(图1):图1汉语不同长度句子(以 字”为单位)频次分布及变化图根据上图及各句长频次分布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1.约120万字本族语者语料(具体数字数为1226623字)共有句子112431个,句长分布范围为1-63个字,句子平均长度为10.91个字㊂2.从整体情况来看,汉语句子在所有长度上的出现频次呈 长尾”分布态势㊂③句子频次在长度为6个字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长度在30个字以上的句子总数在全部句子数量中的比例不足1%,它们的使用频次极低,却占据着分布链条上一半的长度,形成一条无限靠近横坐标的 尾巴”㊂3.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种句长分别为6字(8.86%)>7字(8.62%)>8字(8.48%)>9字(7.64%)>5字(7.22%)>4字(7.15%)>10字(6.96%)>11字(6.09%)>12字(5.14%)>13字(4.35%),分布范围为4-13字㊂4.从百分比累加值看,句长为1-10个字的句子数占句子总数的63.34%,句长为1-15个字的句子数占句子总数的85.82%㊂也就是说,汉语大多数句子都分布在1-15个字之间㊂2.以 字”为单位的汉语句长高频区间分布分析从主要分布区间看,6-8个字句子的出现频率均在9000句以上,是以 字”为单位的句长分布的最高频区间,这一区间占句子总数的25.96%㊂从最高频区间往两端推移,我们发现:4-10个字句子的出现频次均在7000句以上,为句长分布的高频区间,这一区间占句子总数的54.93%;4-12个字句子的出现频次均在5000句以上,为句长分布的次高频区间,这一区间占句子总数的66.17%;2-15个字句子的出现频次均在3000句以上,为句长分布的次次高频区间,这一区间占句子总数的84.62%㊂本族语者以 字”为单位的句子长度的高频区间分布情况如下表(表1):表1 本族语者句子长度高频区间分布(以 字”为单位)最高频区间高频区间次高频区间次次高频区间字数6-8个字4-10个字4-12个字2-15个字标准9000句7000句5000句3000句句子总数29187617557439495141区间百分比25.9654.9366.1784.62 注:句子总数为该区间所有句子数量之和;区间百分比为该区间所有句子的数量/句子总数(112431) 结合表1和图4中的数据,我们还发现句子频次虽然在所有句长上呈 长尾”分布态势,但在高频区间上仍基本呈正态分布,即句子数量以6㊁7㊁8个字为最高峰区间向两端依次递减㊂(二)汉语句长分布的分区间分析根据百分比累加值,我们将本族语者语料中的句子按长度分为1-5个字㊁6-10个字㊁11-15个字㊁17-20个字㊁21-30个字㊁31-40个字㊁41-50个字和51-63个字等8个区间㊂这8个区间的句子总数㊁句子总数百分比㊁句子总数百分比累加值如下表(表2):表2 本族语者句子长度区间分布情况表(以 字”为单位)区间12345678字数范围1-56-1011-1516-2021-3031-4041-5051-63句子总数25620456002527510020500772515034百分比22.7940.5622.488.91 4.450.650.130.03累加值22.7963.3585.8394.7499.1999.8499.97100 注:句子总数为该区间所有句子的数量之和;百分比(%)=区间句子总数/总句子数(112431);累加值为百分比累加值,为所有已有百分比的累加所得㊂43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从上表可以看到各个区间上句子数量的分布并不一致,句子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区间2(6-10字)>区间1(1-5字) >区间3(11-15字)>区间4(17-20字)>区间5(21-30字)>区间6(31-40字)>区间7(41-50字)>区间8(51-63字)㊂下面我们分析不同区间内句子长度的出现及分布情况㊂1.区间1(1-5个字)的句子分析区间1(1-5个字)的句子共出现25620个,占所有句子总数的22.79%㊂其中1个字句子为1354个,占句子总数的1.2%;2个字的句子为3573个,占句子总数的3.18%;3个字的句子为4538个,占句子总数的4.04%;4个字的句子为8040个,占句子总数的7.15%;5个字的句子总数为8115个,占句子总数的7.22%㊂在这一区间,随着字数的增多,句子的频次逐渐上升㊂1-5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1)妈!(2)给你!(3)快进来㊂(4)来客人了㊂(5)我不认识你㊂1个字的句子即独词句,多为称呼语㊁应答语㊁感叹语等,可以由名词㊁动词㊁形容词㊁数词㊁副词㊁代词㊁叹词㊁拟声词等充当㊂2个字的句子中仍有一定比例的独词句,多表达称呼㊁应答㊁感叹㊁祈使㊁疑问等功能,但双词句已占63.45%,数量上已超过独词句㊂3个字的句子以双词句为最多,占51. 39%;4个字的句子以三个词为最多,占51.70%;5个字的句子以四个词为最多,占48.69%㊂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独词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各类句子对应的最长词数的句子(即每一个字都为一个词的句子)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小,这一趋势在更大的句长分布范围内依然成立㊂2.区间2(5-10个字)的句子分析区间2(6-10个字)的句子总共45600个,占句子总数的40.56%,是所有区间中句子数量最多的区间㊂其中6个字的句子为9960个,占句子总数的8.86%;7个字句子为9690个,占句子总数的8.62%;8个字的句子为9537个,占句子总数的8.48%;9个字的句子为8591个,占句子总数的7. 64%;10个字的句子为7822个,占句子总数的6.96%㊂在这一区间,随着句子字数的增长,句子的出现频次呈下降的趋势,但变化的幅度不大,均持高频使用状态㊂6-10个字的句子下面各举1例:(6)我现在暖和了㊂(7)我是丝厂的工人㊂(8)我不回来吃晚饭了㊂(9)他们提上来一桶井水㊂(10)许三观也嘿嘿笑了起来㊂6个字的句子以四个词的为最多,为4136例,占41. 53%;7个字的句子以五个词的为最多,为4148例,占42. 80%;8个字的句子以六个词的为最多,为3628例,占38. 04%;9个字的句子以六个词的为最多,为3129例,占36. 42%;10个字以七个词为最多,为2807例,占35.89%㊂随着句子字数的增长,其对应的词数也逐次上升㊂3.区间3(11-15个字)的句子分析区间3(11-15个字)的句子总共25275个,占句子总数的22.48%㊂其中11个字的句子为6851个,占句子总数的6.09%;12个字句子为5788个,占句子总数的5.14%;13个字的句子为4893个,占句子总数的4.35%;14个字的句子为4212个,占句子总数的3.75%;15个字的句子为3531个,占句子总数的3.14%㊂这一区间句子的出现频次随着句子字数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且变化梯度明显,从区间头部到区间尾部,数据下降近1/2㊂11-15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11)我们要把它当成春节来过㊂(12)他的嗓音顿时变得异常尖利㊂(13)现在家里连一只凳子都没有了㊂(14)她天天都要去布店买漂亮的花布㊂(15)那设计看起来每一样内容都很现实㊂11㊁12个字的句子均以八个词为主,为2306例和1847例,分布占33.66%和31.91%;13个字的句子以九个词为主,为1583例,占32.35%;14㊁15个字的句子均以十个词为主,为1212例和1049例,分别占28.77%和29.7%㊂4.区间4(16-20个字)的句子分析区间4(16-20个字)的句子总共10020个,占句子总数的8.91%㊂其中16个字的句子为2848个,占句子总数的2. 53%;17个字句子为2473个,占句子总数的2.20%;18个字的句子为1955个,占句子总数的1.74%;19个字的句子为1487个,占句子总数的1.32%;20个字的句子为1257个,占句子总数的1.11%㊂这一区间句子的出现频次继续呈下降趋势,变化梯度明显,20字句子的数量不到16字句子的一半㊂16-20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16)他一眼就看出贝贝是个有钱的女孩儿㊂(17)他可怜巴巴地望着远去的夏莲香的背影㊂(18)我都不知道这些恩德我什么时候才能还清!(19)它给这依然处于寒气中的小屋酿出一派温暖㊂(20)她用女孩的撒娇来掩饰其行为的明显的不合理:16个字的句子以十一个词为主,为788例,占27.67%; 17㊁18个字的句子均以十二个词为主,为684例和516例,分别占27.66%和26.39%;19个字的句子以十三个词为主,为358例,占24.08%㊂20个字的句子以十四个词为主,为311例,占24.71%㊂5.区间4(21-30个字)的句子分析区间5(21-30个字)的句子总共5007个,占句子总数的4.45%㊂其中21个字的句子为1023个,占句子总数的0. 91%;30个字的句子为185个,占句子总数的0.06%㊂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区间内句子的出现频次呈下降的趋势,从区间头部到区间尾部,数据下降了4/5㊂21-25个字句子各举1例如下:(21)她从队长的表情上猜到又有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㊂(22)后来我坚定地认为文化对人的长相是绝对有影响的㊂(23)是她用自己的肩膀把最后一个同伴送向了成功的顶端㊂(24)我们甚至还不知道天下的鸽子可分为观赏与放飞两大类㊂(25)我心情平静地把住宿以来想家的感受竹筒倒豆子531 第1期以 字”为单位的汉语平均句长与句长分布研究般说出来㊂26-30个字的句子用例如下:(26)我在半睡眠的状态里,常常地觉得脊背有一道细长的电流通过㊂(27)所以我们在冲向理想的途中,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㊂(28)在一片平房的墙根处,你会看到垃圾堆边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㊂(29)让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对我们这群充满希望的孩子们也充满希望㊂(30)因此她在自己的记忆中总是下意识地将一切不愉快的东西省略和避开㊂21-30个字的句子对应的最高频词数如下表(表3):表3区间5(21-30个字句子)句子对应的最高频词数表句子长度21字22字23字24字25字26字27字28字29字30字最主要词数14词15词16词16词17词17词18词19词19词19词数量2402401661341098862553938百分比(%)23.4427.4922.9323.2222.8022.1121.9121.5718.4820.54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同前面的区间情况一样,随着字数的增长,每类句子出现最多的词数也随之增长㊂自此,我们对1-30个字句子的主要对应的词数的情况进行整体分析㊂将每一类长度(以字”为单位)的句子对应出现的最多的一种词数列出,如下表(表4):表4 1-30个字句子对应的最高频词数表句子长度(字)12345678910最高频词数1223445667百分比(%)10063.4551.3951.7048.6941.5342.8338.0436.4235.89句子长度(字)11121314151617181920最高频词数88910101112121314百分比(%)33.6631.9732.3528.7729.7027.6727.6626.3924.0824.71句子长度(字)21222324252627282930最高频词数14151616171718191919百分比(%)23.4427.4922.9323.2222.8022.1121.9121.5718.4820.54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字数的增长,所对应的最高频次词数也逐步攀升,如10个字的句子以7个词为最多,占24. 71%;20个字的句子以14词为最多,占24.71%,30个字的句子以19个词为最多,占20.54%㊂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对应词数的递增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可以用散点图表现出来,如下图(图2)所示:图2 1-30个字句子对应的最高频词数图从上图可以看出,对应的最高频词数并不呈直线式攀升,而是呈逐次攀升的态势㊂如1-25个字的句子对应的最高频词数依次为1㊁2㊁2㊁3㊁4㊁4㊁5㊁6㊁6㊁7㊁8㊁8㊁9㊁10㊁10㊁11㊁12㊁12㊁13㊁14㊁14㊁15㊁16㊁16㊁17,呈现出双数停留㊁单数爬升的特点㊂由于后面三个区间(区间6到区间8)的句子总和不到所有句子总数的1%,句子频次分布的规律性弱化,某些长度类型的句子数量很少,所以从区间6开始,我们不再探讨各类句子长度(字)与词的主要对应关系㊂6.区间6(31-40个字)的句子分析区间6(31-40个字)的句子总共725个,占句子总数的0.65%㊂其中31个字的句子为129个,占句子总数的0. 04%;40个字的句子为24个,占句子总数的0.008%㊂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区间内句子的出现频次进一步减少,并且开始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㊂31-35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31)从教室到宿舍的那条百十米长的路上,两旁竖有十几盏颇具风味的罩子灯㊂(32)我们看到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一个弯曲如老树的影子精灵般地摇晃在空间㊂(33)可奇怪的是,这种最普通的礼节又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我原来很熟悉的世界㊂(34)南德地区政府组织的很多大的民族节日和文化体育民俗庆典都在这里主场兴办㊂(35)油麻地镇文化站站长余佩璋和油麻地镇民兵干事63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秦启昌秦秃子,开始上台维持秩序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30个字以上的长句,往往存在某一比较复杂的句法成分㊂如(31)中的长状语,(32)(33)中的长宾语,(34)(35)中的长主语㊂在句子内部,如状语与中心之间(如例(31)(32)),谓语与宾语之间(如例(33))和主谓之间(如例(35)),常会出现语音停顿㊂36-40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36)马克思在阐述深奥的经济学问题时,使用的是一种非常形象㊁非常生动㊁非常漂亮的文体㊂(37)他具有一种能够把人类各个不同的知识领域相互沟通起来㊁并融汇为一体的奇妙的本领㊂(38)当她颤抖的手指轻柔得像一阵微风掠过我鞭伤的时候,我觉得全世界的抚慰都在这里面了㊂(39)安心当即从脖子上摘下她母亲送给她后来她曾想送给张铁军但最终没有送成的那只玉观音㊂(40)那歌声,那山鹰,那广阔无垠的苍凉的田野,那静静的连绵不绝的群山,那山的绵延就是有形的旋律 (36)中出现了较长的状语和定语,(37)中的宾语中心语受长定语的修饰,(38)句首有长状语,(39)中宾语中心语受由复句形式充当的长定语的修饰,(40)的主语由复杂的联合短语组成㊂句内的语音停顿现象也较为普遍㊂7.区间7(41-50个字)的句子分析区间7(41-50个字)的句子总共150个,占句子总数的0.13%㊂其中42个字的句子数量最多,为27个,占句子总数的0.02%,50个字的句子数量最少,为7个,占句子总数的0.006%㊂句子频次的分布不再呈依次下降的趋势,而是在低频状态下呈不规则分布㊂这表明到此区间,句子的出现频次低,出现的规律性也开始减弱㊂或者可以说,到这一长度区间的句子已不再是现代汉语句子的常态形式㊂41-45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41)他竟然把几个从父亲手中接过的铸造铜勺与铜铲的砂模卖给了镇西头那个手艺蹩脚的外来铜匠㊂(42)当一列火车载着她开出广屏的时候,红彤彤的太阳才刚刚在这个城市的无数高楼大厦之间升了起来㊂(43)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㊁水质污染㊁噪声污染㊁食品污染㊁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㊂(44)脸上的神情是一个日后笃定有养老金的全民干部站在一群日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者面前的踏实与优越㊂(45)那女孩美丽的外表和她缉毒警察的身份和她智擒毒贩的经历让那么多旁听的人几乎都视其为时代的偶像㊂句法成分的复杂化在这一区间的句子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41)中,介词 把”的宾语是较为复杂的定中结构;(42)有较长的句首状语和多层句中状语;(43)的宾语由联合短语和定中短语构成的复杂同位短语充当;(44)中的宾语中心语受长定语从句的修饰;(45)中的主语由多层联合短语构成㊂46-50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46)在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他正为大学毕业后连续数月东奔西跑地求职却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单位而沮丧万分㊂(47)贝贝的父母得不厌其烦地把我这个从中国大陆来的陌生人引见给他们的整个家族和这家族在上流社会的圈子㊂(48)他曾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距离油麻地小镇四里地的河边上,一口气砍了十一个土匪的人头㊂(49)当车把式海喜喜在日头偏西时终于把大车赶进一处居民点后,我们几个就业人员并没有看见有任何欢迎我们的表示㊂(50)这场突然爆发的没有任何预备的战斗让她很难与那个扮相新潮㊁很精神㊁很酷㊁很直爽㊁很热情㊁很追她的男孩毛杰连在一起㊂(47)-(49)的复杂性都充分体现在状语上,(50)中受多个联合短语修饰的介词宾语增加了句子的长度和复杂程度㊂8.区间8(51-63个字)的句子分析区间8(51-63个字)的句子总共34个,占句子总数的0.03%㊂在这一区间内,52个字的句子数量最多,但也仅出现8例㊂55个字和61个字的句子没有出现,区间内句子频次变化的规律性不突出㊂下面我们简要举例分析:51-54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51)除了在纪律㊁法律和团体的规定下在某些场合必须做出同一个表情和同一个动作之外,我们和上一代人几乎什么都不一样㊂(52)航天中心飞行控制室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挑战者号的驾驶员㊁美国海军中校㊁出类拔萃的飞行员㊁试飞员迈克约翰史密斯说的㊂(53)今天,每当我看到北京的马路牙子上坐着一个或两个呆头呆脑的乡下人时,我便会立即想到当年我和陶卉坐在外滩路边的情形㊂(54)在我们度身事外隔山看云地闲聊崇高伟大牺牲奉献之类话题的几个月后,她自己就真的身体力行地走上了这样一条壮烈的道路㊂上述四例中句子长度的延伸与句法成分的复杂化主要体现在:(51)(53)(54)中有位于句首的长状语修饰㊁限制后面的主句,(52)中的宾语为复杂的 的”字结构㊂56-59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55)那位身处战乱年代的文弱书生,那位宁可饿死也拒绝接受嗟来的美国面粉的铮铮铁汉,在那心里颇不宁静的夜晚出了门就直奔你而来㊂(56)经了一年多的风吹日晒,经了一年多田野的熏陶,经了一年多农夫村妇真实而放肆的言辞的感染,她在劳动里已长成了一个很漂亮的村姑㊂(57)为了防止丢失和便于丢失后寻找,他在我们即将坐长途汽车去江边小城南通之前,给我们一人买了一只灌了水一吹就嘀溜溜呜叫的小瓷鸟㊂(58)在他们完全失去这一记忆且又脑满肠肥之后,他们也会面对一桌丰盛的酒席摆出一副漫不经心地夹一点菜随便尝尝的斯文而优雅的样子的㊂(55)的主语由带有较长定语的复指短语构成;(56)的主句受到由复杂联合短语充当的句首状语的修饰;(57)具有较为复杂的句首状语㊁句内状语和定语小句;(58)包含复杂句首状语和定语小句㊂60㊁62和63个字的句子各举1例如下:731 第1期以 字”为单位的汉语平均句长与句长分布研究(59)所以当那天一个伛着腰㊁脸上满是老巴巴皱纹而且胡须一直延伸到耳根的老头儿对粞说他是他的父亲时,粞差点以为是个神经病在跟他开心玩㊂(60)当他看到那些在他的手下一个个变得很有出息但念完完小就得扛凳子回家的孩子时,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对于油麻地镇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念头㊂(61)秋天他们在南德宾馆的一个旅客房间里,截到了这个情报来源透露过来的最新的一批货 装在一只将军牌帆布行李箱中的二十九公斤高纯度的海洛因㊂(59)有句首长状语修饰整个句子;(60)有长状语和长宾语;(61)的复杂化主要由于宾语后有由复杂定中短语充当补充性复指成分㊂通过对各区间句子总数㊁各句长句子数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发现虽然在最后两个区间内句子频次变化的规律性不强,但在全部区间上句子的频次变化则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在区间1内,随着句子长度的增长,句子频次逐步上升;句子频次在区间2的头部达到峰值,区间2内句子频次呈下降的趋势,但变化的幅度不大,均持高频使用状态㊂从区间3到区间5,句子频次持续下降,且下降趋势逐步加大㊂区间6到区间8的句子数量不足所有句子总数的1%,从总体上看,句子数量在这三个区间上随句子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具体到区间内部,则是呈现出低频次状态下的不规则分布㊂三㊁结语通过句长统计软件,依靠标点符号的切句功能,论文对120万字汉语本族语者语料中的句子进行切分统计,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120万字本族语者语料共有句子112431个,分布范围为1-63个字,句子平均长度为10.91个字㊂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汉语句子在所有长度上的出现频次呈 长尾”分布㊂其中6㊁7㊁8个字句子是汉语以 字”为单位的句长分布的最高频区间,这三种长度的句子占句子总数的1/4强㊂汉语绝大部分句子集中在15个字之内,2-15个字句子的数量已接近句子总数的85%㊂汉语句子频次在高频使用区间基本呈正态分布㊂第二, 字”与 词”的匹配情况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30个字句子对应的最高频词数为1-19个词,对应的最高频词数并不呈直线式攀升,而是呈逐次攀升的态势㊂1-25个字的句子对应的最高频词数呈现出双数停留㊁单数爬升的特点㊂第三,30个字以上的长句,往往存在某一比较复杂的句法成分㊂长定语㊁长状语㊁复杂联合短语以及由此带来的长主语㊁长宾语是句子长度递增㊁句法结构复杂化的关键性因素㊂最后,句子在不同区间上的频次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在区间1内,随着句子长度的增长,句子频次逐步上升;句子频次在区间2的头部达到峰值;区间2至区间5,句子频次持续下降,且下降趋势逐步加大㊂区间6到区间8总体上看句子数量随句子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具体到区间内部,则呈低频使用的不规则分布状㊂ 注释: (1)即以 小句”作为句长统计的基本单位,将 小句”界定为 具有独立性和表述性的单位,主要包括单句和复句中的分句”,句子的具体切分标准包括对句子特殊成分(如独立成分㊁复指成分)的处理,对变式句的处理,对句首状语句子串㊁宾语位置句子串㊁引述性话语和直接引语的处理,对复合谓语句㊁紧缩句的处理等㊂在句子切分方面,主要依靠标点符号的句子切分功能来切分句子(句号㊁问号㊁叹号等三种句末点号具有毫无疑义的句子分割功能,逗号㊁冒号等句内点号及省略号等标号的句子分割功能则需要人工校对),最后切分所得单位仍以 句子”相称㊂具体论述可参看黄自然(2012:17-28)㊂(2)汉语本族语者语料来源于当代小说语料和初中学生作文语料㊂选取综合语料的目的在于规避个人言语风格㊁体裁等因素对句子长度的影响㊂小说语料主要包括曹文轩的‘红瓦黑瓦“,张贤亮的‘绿化树“,方方的‘桃花灿烂“,海岩的‘玉观音“,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共计约80万字㊂初中学生作文语料主要来自小山屋作文网,包括写人㊁叙事㊁写景㊁状物㊁议论㊁抒情㊁书信等多种体裁,共计约40万字㊂(3) 长尾”这一术语借自 长尾理论”㊂ 长尾理论”是美国人克里斯㊃安德森提出来的,主要用于解释 网络时代”的商业和经济模式,即认为在网络时代,除了占绝对地位的商家占据大部分客户以外,大众客户的分布则如一条长长的尾巴㊂百分比累加值是指某一句长前(包括该句长)所有句子所占百分比的累加㊂ 参考文献: [1]张绍麒,李明.小说与政论文言语风格异同的计算机统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04):82-86.[2]吴云芳.从句子长度看新闻语体和小说语体 一个统计得来的结果[J].语文学刊,2001,(05):66-67.[3]黄自然.韩国学生汉语中介语句长与定㊁状语复杂度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17-28.(责任编辑 吴明东) 83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论文部分一、词类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TOP二、名词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TOP三、动词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TOP四、形容词、区别词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TOP五、副词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TOP六、数词、量词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TOP七、虚词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 1999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TOP八、词语的重叠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TOP九、短语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TOP十、句法成分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1984年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TOP十一、句法分析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TOP十二、句型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TOP十三、句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TOP十四、复句: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TOP十五、句群: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著作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
民间文学书目语言学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sapir 《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oomfield《语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参考书目: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曹剑芬任宏谟译《言语链——听到和说道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3、汉语音韵学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4、汉语史(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年——《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龚煌诚,《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唐作藩,《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乌韵音系则》,科学出版社(最出色念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5、汉语史(下)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向熹,《通俗易懂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宋绍年,《马氏文通钻研》,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6、《切韵》编者按参考书目: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年版)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现代汉语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8、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9、汉语和汉语研究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Chinese Quasi-attributive Co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Relationship and Metonymy
作者: 刘云飞[1];屈琼[1];陈琪[1];李悦华[1]
作者机构: [1]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湖北宜昌443002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
页码: 31-4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准定语句式;参照点关系;转喻
摘要:准定语句式中"NP的"结构较为特殊,彰显汉语独特的认知加工过程.文章提出参照点关系和转喻的分析模式,以进一步解释主要类别准定语句式的认知机制,并由此履行认知语言学的普遍性承诺.依据该模式:1)在准定语句式中,"的"侧显图式性参照点关系,NP为参照点,指向其领属的特定抽象特征,并形成参照点链;2)参照点链中的部分内容受语法趋简性驱动被省略,未省略的内容转喻性表述整个参照点链,形成独特表义形式;3)几种认知机制共同运作时可产生其单独运作时不具有的效果.。
汉语语句主题语义倾向分析方法的研究
姚天昉;娄德成
【期刊名称】《中文信息学报》
【年(卷),期】2007(21)5
【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识别汉语语句主题和主题与情感描述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主题的语义倾向(极性).我们利用领域本体来抽取语句主题以及它的属性,然后在句法分析的基础上,识别主题和情感描述项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决定语句中每个主题的极性.实验结果显示,与手工标注的语料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用于识别主题和主题极性的改进后的SBV极性传递算法的F度量达到了72.41%.它比原来的SBV极性传递算法和VOB极性传递算法的F度量分别提高了7.6%和2.09%.因此,所建议的改进的SBV极性传递算法是合理和有效的.
【总页数】7页(P73-79)
【作者】姚天昉;娄德成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论汉语句子语义结构中的语义成分经事和感事 [J], 陈昌来;金珍我
2.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很”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 [J], 张磊
3.现代汉语非动词性谓语句语义构建研究 [J], 申少帅
4.汉语形容词谓语句中"很"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 [J], 张磊
5.汉语动词谓语句的语义成分和语义句式 [J], 亢世勇;刘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