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指导:接合菌病的辅助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1.40 KB
- 文档页数:1
接合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接合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接合菌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接合菌病如何诊断鉴别,接合菌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接合菌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真菌检查、真菌培养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一、检查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在临床标本中可见宽大的、10~15m宽,绝大多数无隔膜、薄壁的菌丝,常呈灶性球根部膨胀和不规则的分支。
刮片、痰和分染色(calcofluor)观察。
从坏死组织,痰或支气管肺泡冲洗液的临床标本中直接镜检发现毛霉较培养分离更有意义。
镜下本菌与其他真菌,如曲霉属很容易区别。
2、真菌培养毛霉目对营养没有特别要求,可在不含放线菌酮的常规真菌培养基上生长。
原代分离培养基中应含有氯霉素或庆大霉素。
推荐以葡萄糖作为碳源,以铵或蛋白胨作为氮源。
一般以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作为原代分离培养基,以马铃薯琼脂作为菌种保存和鉴别之用。
硫胺是一些菌种唯一需要的生长因子,如伞枝犁头霉。
大多数毛霉目产孢丰富,生长迅速,在几天内可将整个培养基充满,并推开盖子。
然而,有些菌种如雅致节壶霉和脉管状瓶霉鉴别相对困难,因为原代分离中多不能产孢而需传代至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产孢可以在营养缺陷的培养基中刺激,如玉米粉葡萄糖蔗糖酵母提取物琼脂等。
虫霉目在沙堡琼脂上菌落呈黄色至灰色,边缘受限,外观薄,蜡样光泽,上有放射状沟纹。
接合孢子在培养10天左右典型,壁光滑,并可见由接合孢子生成的菌丝构成的龟嘴样结构。
培养日久时可见较多的20~40m大小的厚壁孢子。
次生孢子由在分生孢子梗上的分子孢子直接生成。
组织病理:毛霉目感染的组织病理无明显特异性,常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罕见强炎症反应,这是因为患者免疫力低下。
可见宽的,缎带样的菌丝,直径7~15 m,直角分叉,有诊断价值。
菌丝无隔或分隔极少。
有时因为壁薄,菌丝可扭曲和折叠,似有许多隔。
有时菌丝并不宽大,但仍有直角分支。
偶可见到厚壁孢子。
结核病辅助诊断项目及意义2008-12-1 13:9在结核病病原学诊断中,下列检查有助于其诊断。
1、免疫学诊断:⑴细胞免疫学诊断——结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简称结素试验,是常用的诊断与辅助诊断方法,其原理为IV型超敏反应。
常用5TU标准结素(PPD-S)于前臂掌侧中央处皮内注射,72小时后观察结果。
①注射部位有针眼大小的红点或稍有红肿,硬结直径小于5mm为阴性反应:未感染过结核菌,近期(4~8周)感染机体尚未产生反应,机体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②注射部位硬结直径在5~9mm为+阳性,10~20为++阳性反应:机体接种过卡介苗或感染过结核菌已康复。
③注射部位硬结直径大于20mm(3岁以下婴幼儿大于或等于15mm)或可见水泡、丘疹、局部坏死者为强阳性反应:体内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存在,可能为抗酸杆菌感染,婴幼儿阳性或强阳性,且未接种过卡介苗,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⑵体液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诊断)体液免疫学-血清学检测结核抗体的反应机制为结核菌侵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并且细胞免疫随者病情的加重而减弱,体液免疫随着病变的加重(或血行播散)而增加,这种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分离的现象在结核病方面表现非常明显。
①酶标法结核抗体试验(ELISA-TB-Ab)ELISA原理是将抗体或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上,加入检样和酶结合物反应后,再利用酶催化其底物呈色的反应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本法测出的阳性对活动性结核有辅助诊断价值,但应结合临床观察,因有少数感染结核菌已治愈者也呈阳性反应。
②金标法结核抗体试验(TB-DOT)该方法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提纯结核杆菌特异性外膜抗原,引进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原理,在定性检测的基础上,引进定量标准色谱卡技术,用于测定活动性结核患者IgG、IgA、IgM抗体的快速血清免疫学诊断,以及化疗后抗体滴定度动态跟踪观察,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能在数分钟内完成检测。
肺结核病原学检查1.痰涂片显微镜检查痰标本涂片齐-尼染色找抗酸杆菌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
厚涂片可提高检测阳性率。
抗酸染色直接镜检不能区分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但在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相对较少,涂片找到抗酸杆菌绝大多数为结核杆菌,可以提示诊断。
除了痰标本外,脓液、病灶组织、纤支镜刷检物、冲洗或灌洗液均可用于直接涂片检查。
2.结核菌培养结核菌培养法具有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培养后可进行药敏测试。
随着耐多药结核菌增多,药敏愈显重要。
3.分子生物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以将标本中微量的结核菌DNA加以扩增。
4.结核菌抗原和抗体检测采用E1ISA方法检测痰标本中结核菌抗原的结果差异甚大,可能与痰标本中结核菌抗原分布不甚均匀有关。
---------------------------------------------------------------------------------------------------------------------------------------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解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标志物1.淀粉酶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于起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
由于唾液腺也可产生淀粉酶,当患者无急腹症而有血淀粉酶升高时,应考虑其来源于唾液腺。
胰源性胸、腹水和胰腺假性囊肿中的淀粉酶常明显升高。
2.脂肪酶血清脂肪酶于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略优于血淀粉酶。
胆石症、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等急腹症时,上述两种胰酶的血清水平也可升高,但通常低于正常值的2倍,故两种胰酶超过正常值3倍才可诊断急性胰腺炎。
此外,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的高低与病情程度无确切关联,部分患者的两种胰酶可不升高。
(二)了解胰腺等脏器形态改变1.腹部超声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规初筛影像学检查。
内科病例的诊断技术与辅助检查住院病房,一名患者因咳嗽、发热、气促等症状被送入内科门诊。
医生迅速从患者病历中获取基本信息,并进行详细询问病史。
就诊医生经过初步的体格检查后,意识到这位患者患有一种潜在的内科疾病。
为了明确诊断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医生将进行一系列的辅助检查以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及确诊。
本文将重点介绍内科疾病诊断中常用的技术和辅助检查手段,包括常规化验、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
一、常规化验常规化验是内科病例诊断的基础,是了解患者体内生物学指标的重要方法。
通过一系列血液和尿液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出很多内科病症。
常规化验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尿液分析等多项检查。
血常规可以提供关于患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及形态的信息,进而判断出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等疾病。
而血生化则可以从血液中检测各种生物标志物如血糖、肾功能代谢产物等,以辅助诊断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此外,尿液分析可以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糖、红白细胞等,有助于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一种以放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技术手段,对患者体内器官进行成像的检查方法。
内科病例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MRI)等。
X光检查通过用X射线照射患者体部,然后记录射线的透射情况,以此可以观察到体内骨骼、肺部和部分腹部器官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肺炎、骨折等疾病。
CT扫描是一种以X射线为基础的三维断层扫描技术,它可以提供更为详细且层次感强的影像,对于病灶的定位和边界判断较为准确,可用于检查腹部、头颅、胸部等多个部位疾病。
MRI则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成像,提供清晰的解剖结构和组织病理变化。
它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故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三、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通过使用内窥镜插入体腔,观察器官内部的检查方法。
内科病例中最常用的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和支气管镜。
胃镜通过经口或经鼻插入体内,进一步观察消化道内脏器的病变,如胃炎、胃溃疡等。
肠结核的检查(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肠结核的检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医技检查。
2.血液检查溃疡型肠结核可有中度贫血,无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多明显增快,可作为估计结核病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
2.粪便检查溃疡型肠结核的粪便多为糊样,一般无肉眼黏液和脓血,但显微镜下可见少量脓细胞与红细胞。
粪便浓缩找结核杆菌,阳性者有助于诊断,但仅在痰液检查阴性才有意义。
3.结核菌素(PPD)试验皮试阴性或血PPD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该病。
4.X线检查X线胃肠钡餐造影对肠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在并发肠梗阻时,钡餐检查要慎重,以免加重肠梗阻,必要时可用稀钡做检查。
除进行钡餐检查外,宜常规加钡剂灌肠检查或结肠镜检查以寻找可能同时存在的结肠病变。
在溃疡型肠结核,钡剂于病变肠段呈现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的上、下肠段则钡剂充盈良好,称为X线钡影跳跃征象。
病变肠段如能充盈,则显示黏膜皱襞粗乱、肠壁边缘不规则,有时呈锯齿状。
也可见肠腔变窄、肠段缩短变形、回肠盲肠正常角度消失。
5.CT检查可见肠壁环形增厚,少数见盲肠内侧偏心性增厚。
该检查敏感性不如肠道X线造影。
6.结肠镜检查结肠镜可以对全结肠和回肠末段进行直接观察,如能发现病变,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病变主要在回盲部,内镜下见病变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常呈环形、边缘呈鼠咬状),大小及形态各异的炎症息肉,肠腔变窄等。
活检如能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具确诊意义。
---------------------------------------------------------------------------------------------------------------------------------------内科学基础:水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1.心源性与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性水肿逐步形成发生较快,迅速出现全身肿部位由下肢而全身由取睑或下肢而全身性质可凹性,坚实难移动可凹性,较软,易移动2.肾病与肾炎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肾炎性水肿较缓急性者急骤起病.慢性者不定;急性始自眼睑等部位从下肢而全身或同时稀疏组织及全身,慢性则下垂部位多见---------------------------------------------------------------------------------------------------------------------------------------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及其特点【解答】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及其特点不同年龄发生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不完全相同。
入院常规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四项(血脂七项)、凝血四项、胸片、心电图疾病急性期:C-反应蛋白测定(CRP)、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监测:电解质五项术前常规检查: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梅毒初筛)、肝炎(甲\乙\丙\戊)、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Anti-HIV)输血液制品(白蛋白、血浆、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化验检查: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梅毒初筛)、肝炎(甲\乙\丙\戊)、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Anti-HIV)、ABO血型鉴定(临检)(第一次输)、血型复检(第二次输)、备O型病毒灭活普通冰冻血浆、备O 型悬浮红细胞心血管内科:化验:心肌损伤指标组合,心肌酶五项,B型钠尿肽(脑钠肽),血浆D-二聚体测定(与肺栓塞鉴别),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尿17-酮类固醇测定、尿香草苦杏仁酸(VMA)测定(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四项,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梅毒初筛)、肝炎(甲\乙\丙\戊)、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Anti-HIV)(冠脉造影术前检查),甲功三项(心律失常患者)检查: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室晚电位、心脏彩超、心脏CT血管造影(CTA)(主要观察心脏大血管病变)、脏器断层心肌显像(又名心脏ECT检查,主要观察心脏小血管病变)颈部血管+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彩B检查、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脑卒中筛查)、心包积液检查及穿刺定位、下肢血管彩B(下肢血管栓塞)消化内科辅助检查:化验:胃液常规检查(昏迷病人留置胃管)、呕吐物隐血试验、霍乱弧菌培养、血清淀粉酶测定、血清脂肪酶测定、尿淀粉酶测定、肝炎(甲\乙\丙\戊)、乙型肝炎DNA测定、糖类抗原CA19-9测定、糖类抗原CA15-3测定、糖类抗原CA-125测定、癌胚抗原测定(CEA)、甲胎蛋白测定(AFP)检查:腹部平片立位(CR)、全消化道造影(钡剂)、上消化道造影、食管造影、肝胆胰脾B超、肝,胆,胰,脾彩色B超、下腹部(盆腔)MR平扫+增强、上腹部(肝胆脾胰)MR平扫、肝胆胰脾CT平扫+增强、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呼吸内科辅助检查:化验:细菌涂片检查、真菌涂片检查、结核菌涂片检查、痰细菌培养及鉴定、真菌培养及鉴定、血培养及鉴定(真菌)、血培养及鉴定(需氧菌)、血培养及鉴定(需氧菌)、肺炎支原体检查、肺炎衣原体检查、血气分析、全血乳酸测定检查:胸部CT平扫(薄层)内分泌科:血清葡萄糖测定(空腹)、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1小时)、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2小时)、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3小时)、C肽释放试验(空腹)、C肽释放试验(餐后1小时)、C肽释放试验(餐后2小时)、C肽释放试验(餐后3小时)、全血乳酸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尿病抗体三项、甲功五项、血清C肽测定、血清酮体、24小时尿蛋白定量(糖尿病肾病)、分泌物培养及鉴定(糖尿病足)、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TM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TGAb)、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测定(ANCA)检查:甲状腺静态显像、浅表器官彩B-(甲状腺颈部淋巴结)、眼底照相、非接触眼压计法、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泌尿外科:化验: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检查:泌尿系统黑白B超妇科:化验:阴道分泌物检查、HPV基因分型及病原体检测检查:妇科(子宫、附件)B超、经阴道妇科彩超检查神经内科:化验:血同型半胱氨酸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闹卒中筛查)检查:头部CT平扫、头颅MR平扫、头脑MR血管造影平扫(MRA)、颈部血管+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彩B检查、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脑卒中筛查)其它:(乳腺增生病史)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乳腺及其引流区淋巴结)+双侧乳腺钼靶摄片,(鼻纽)纤维喉镜检查,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体表包块)各科老师工号及密码:心内:1492密码1 1542密码1328 1648密码0呼吸:1233密码120消化:1283密码1234肾内:1623密码0 1292密码120血液:1298密码00.神内:0086密码1内分泌:1283密码1 1343密码1133妇科:1281密码1978泌尿外:1558密码99。
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一、样本采集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的样本主要包括痰液、肺泡灌洗液、血液等。
采集样本时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样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并注明采样时间、病人姓名、年龄、性别、疾病等信息。
二、样本处理1.痰液处理:将痰液放入无菌容器中,加入等量1%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作用15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再取沉淀物涂片检查。
2.肺泡灌洗液处理:将肺泡灌洗液过滤后,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涂片检查。
3.血液处理:抽取病人静脉血5~10毫升,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涂片检查。
三、抗酸染色涂片染色采用萋-尼氏染色法,涂片干燥后用萋-尼氏染色液染色,然后用碳酸钠溶液冲洗,最后用无水乙醇脱色,晾干后镜检。
抗酸染色阳性表明涂片中有抗酸菌存在,可用于初步诊断结核病。
四、培养法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在罗氏培养基或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置37℃恒温箱中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时约6~8周。
培养阳性表明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可用于确诊结核病。
五、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试验方法有多种,如纸片法、比例法等。
药敏试验结果可作为选择和调整抗结核药物的依据。
六、鉴定与分型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和基因鉴定等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鉴定与分型。
这些方法有助于了解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七、质控与报告发放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的质控包括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室内质控主要是对检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包括试剂质量、仪器校准等;室间质评则是通过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来评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结果经审核后发放给临床医生或病人。
报告应包含样本采集时间、病人信息、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内容。
医学各项辅助检查总结汇报医学辅助检查是指在临床医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监测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为医生提供了解患者病情和疾病发展的信息,有助于准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医学辅助检查项目。
1.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常见的临床辅助检查项目之一,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和炎症反应程度。
血液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
2. 尿液检查:尿液检查是另一种常见的临床辅助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尿路感染等情况。
尿液检查还可以检测患者的尿糖、尿蛋白等指标,帮助医生确认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扫描和观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内部结构和异常情况。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X线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骨折、肿瘤、炎症以及其他器官的异常情况。
4. 心电图: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检查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波形和心率等指标,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心脏的功能和是否存在异常。
5. 生化检查:生化检查是通过分析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生化指标来评估患者的机体功能和代谢情况。
常见的生化检查项目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生化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血脂水平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6.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镜检和组织学分析,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病因。
组织学检查可以通过活体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等方式进行。
常见的组织学检查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
综上所述,医学辅助检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影像学等方面进行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疾病发展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合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内科疾病的辅助检查与诊断一、引言在临床医学中,内科疾病的辅助检查和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医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病情信息,辅助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内科疾病常见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性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等信息,提供对疾病的初步判断。
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2. 生化指标检查生化指标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成分的含量,了解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疾病状态。
常见的生化指标检查项目包括肝功检查、肾功检查、血脂检查、血糖检查等。
例如,肝功检查可以评估肝功能,包括肝胆色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
3.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诊断。
这些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组化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
例如,通过测定患者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类别和含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影像学检查1.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辅助检查方法,通过对特定部位进行X射线照射,获取患者的内部结构信息。
这种检查方法在骨科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广泛,也可用于检测肺部疾病、胸部积液等。
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通过利用超声波对人体组织的反射和传导,形成图像,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它在内脏器官、肿瘤、血管疾病等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超声检查具有无辐射、简便、价格适中等优点。
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级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连续X射线束扫描,获取多层次图像,提供更详细的病理信息。
CT扫描在肿瘤、脑部疾病、颅内出血等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四、功能性检查1.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评估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常用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电信号,医生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冲动传导情况,帮助诊断心脏疾病。
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程序-回复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它具有潜伏感染和活动性感染两种状态。
为了准确诊断结核病,需要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以下将详细介绍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程序。
第一步:标本采集结核分枝杆菌的标本可以采集自患者的呼吸道、淋巴结、组织等部位。
常见的标本包括痰、胸腔积液、脑脊液等。
标本采集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和细菌的死亡。
第二步:标本处理采集到的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提高分枝杆菌的检出率。
对于痰标本,应先进行离心,将上清液(上清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分枝杆菌)分装入多个收集器中。
对于其他标本,如胸腔积液、脑脊液等,可以进行直接涂片或离心浓缩处理。
第三步:分枝杆菌培养分枝杆菌培养是诊断结核病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培养基有Lowenstein-Jensen(LJ)固体培养基、麦康奈尔(Middlebrook)液体培养基等。
将经过标本处理的标本接种到培养基上,并在适宜的温度(通常为35-37摄氏度)下培养2-8周。
培养期间需要定期观察菌落的形态,并进行常规的结核分枝杆菌鉴定。
第四步:分枝杆菌鉴定通过观察分枝杆菌的形态特征,如形状、颜色等,可以初步鉴定分枝杆菌。
进一步的鉴定需要进行生化试验,如尼氏染色、热酸洗脱法、硝酸盐还原试验等。
这些试验可以确定菌株是否为结核分枝杆菌。
第五步: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
常用的药敏试验包括比值法(MIC测定)、比例法、临界浓度法等。
通过药敏试验可以确定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治疗。
第六步: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核酸检测技术有PCR(聚合酶链反应)、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法)等。
通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定的基因序列,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结核病。
综上所述,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程序包括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分枝杆菌培养、分枝杆菌鉴定、药敏试验和核酸检测。
病原菌直接镜检:可见到双壁圆形、排列成链状孢子,孢子之间有短桥相接。
组织病理:结节损害位于表皮及皮下组织间,呈肉芽肿样。
纤维组织被大量巨细胞和组织细胞隔散,巨细胞直径可达40~80μm,在较陈旧损害中,可有炎性细胞浸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
无假性上皮瘤样增生及表皮内脓肿。
GMS染色可清楚显示本菌为直径7~14μm(平均9.5μm)球状细胞组成的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每个细胞皆与相邻细胞以细颈相连,可以形成支链。
一些酵母细胞可存在于巨细胞及巨噬细胞内,但大部分是环绕在这些细胞周围。
毛霉菌病毛霉菌病以前称为接合菌病,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病,主要影响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各种类型感染,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
毛霉菌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积极外科清创以及高剂量的静脉抗真菌治疗。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毛霉菌病是由多种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侵袭性真菌病,包括根霉属,毛霉属,犁头霉属和被孢霉属,以前两者最为常见。
由于癌症以及移植患者寿命的延长使免疫抑制状态的人群比例增加以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毛霉菌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
毛霉菌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空气中的孢子吸入,其他途径还包括直接摄入和皮肤接触。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肿瘤化学或免疫治疗、实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烧伤、肝硬化和艾滋病以及粒细胞减少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接受铁螯合剂去铁胺治疗的透析患者也更易患毛霉菌病。
临床表现毛霉菌病的感染部位包括肺、中枢神经系统、副鼻窦、胃肠道和皮肤。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染途径和易感疾病。
鼻脑型主要症状集中于头面部,感染可始于鼻塞或流涕,进而发展为面部麻痹、视力模糊、眼痛、复视以及发热、头痛等。
心肺型的症状主要集中在胸部,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等。
皮肤毛霉菌病患者多有外伤、烧伤等皮损情况,可表现为皮肤斑块,肿胀和坏死等。
胃肠型较少见,多见于严重营养不良和胃肠功能紊乱者,常有腹痛、呕吐、腹泻、便血等。
播散型毛霉菌病可能起源于任何感染的原发部位,主要指两个或以上器官出现感染。
诊断评估毛霉菌病常规血液学检查很少有诊断意义,但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一个相关的危险因素。
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评估非常重要,可检查疑似毛霉菌病的区域,特别是大脑、副鼻窦、肺部和腹部等。
考虑到毛霉病进展迅速,建议每周进行1次CT扫描,尤其是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鼻脑型毛霉菌病CT扫描有助于评估邻近结构,如眼和大脑,CT表现为空腔黏膜软组织水肿,鼻窦粘骨膜增厚,骨侵蚀和眼眶侵犯等。
接合菌的分类和介绍一、菌属分类特征接合菌(Zygomycetes)的主要特征为无性型在孢子囊内形成不能游动的静孢子,有性型形成接合孢子。
接合菌纲中只有毛霉目和虫霉目两个目的部分种可以致病。
由毛霉目的菌引起的病称毛霉病(Mucormycosis),毛霉目和虫霉目引起的病合称为接合菌病。
二、毛霉目(一)致病性毛霉目(Mucorales)菌大多数为腐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动物粪便及其他腐败的有机物上,少数寄生于其他真菌上,极少数寄生于高等植物上,引起植物病害,也能引起人类的接合菌病。
为条件致病菌。
全世界已知可引起毛霉病的共计7个科、12属、24种左右。
其中的毛霉属(Mucor)、根霉属(Rhizopus)、梨头霉属(Absidia)、根毛霉属(MucorRhizomucor)、被孢霉属(Mortierella)、共头霉属(Syncephalastrum)、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瓶霉属(Saksenaea)等属中的一些种可以致病。
(二)生态学该菌在环境中大量存在,某些菌可以是实验室污染菌。
毛霉病通常由易感者吸入孢子而发病。
可导致过敏反应,或引起肺部或鼻窦的感染。
如果真菌因创伤而接种,可导致角膜、耳、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
若食用被真菌污染的食物,可导致胃肠道的感染。
当真菌进入血管,可致管腔闭塞。
原发感染可经血行或神经干播散至其他器官,尤其中枢神经系统。
存在多种易感因素,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如糖尿病、HIV感染、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血白细胞减少、白血病、营养不良的患者。
此外静脉药物滥用、医用外科材料受污染等也可引起。
(三)病原学检查要点收集及处理标本应遵循标准的操作规程。
最适合送检进行培养检查的标本是呼吸道分泌物,活体组织标本,脑脊液,胃灌洗液,感染黏膜组织的刮取物,脓肿的抽吸物。
1.直接镜检直接镜检若见到有90°角分支的宽大、透明、无分隔或极少分隔的菌丝,则有意义。
真菌镜检阴性,不能除外诊断。
接合菌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接合菌病是由接合菌纲所属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条件性感染。
接合菌纲属接合菌门,是一类较为原始、生长迅速、分布广泛的陆生真菌,大部分存在于植物腐败物和土壤中。
接合菌纲包括7个目和30个科。
但只有毛霉目和虫霉目具有医学重要性。
毛霉目病原菌包括毛霉科的根霉属、犁头霉属、根毛霉属、毛霉属和囊托霉属以及小克银汉霉科、被孢霉科、瓶霉科、共头霉科和枝霉科中的多种真菌。
虫霉目病原菌包括蛙粪霉科中的林蛙粪霉以及虫生链壳科的冠状耳霉和异孢耳霉。
此病在世界范围都有分布。
近年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扩大,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二病因接合菌病对人体和动物有毒性。
一般情况下本菌无毒力,感染多发生在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接合菌病好侵袭血管,易在腔内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三临床表现1.毛霉目感染临床特点是很快出现发热、组织坏死。
不同的临床类型常与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关。
该病的预后与基础疾病、感染类型及是否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关。
多见于糖尿病、饥饿、重度烧伤、静脉注射毒品和其他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使用细胞毒药物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免疫抑制性治疗、使用去铁胺(一种铁螯合剂用于治疗铁过多)治疗和严重外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合并感染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1)鼻脑接合菌病早期与慢性鼻炎相似,如鼻塞、头痛等。
而后鼻腔可流出暗红血性分泌物,鼻腔、鼻窦内可形成坏死性肉芽肿。
侵袭眼部可引起眼睑水肿、眼肌麻痹、眼球突出、瞳孔固定、视力下降以至失明。
一旦侵袭颅内,可迅速出现脑膜炎、脑炎等相应症状,脑神经往往受累,特别是Ⅴ、Ⅶ颅神经功能障碍。
可出现面部疼痛、瘫痪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病原菌侵入较大的脑血管,引起栓塞和坏死,晚期患者可出现颅内高压及脑疝,多数导致死亡。
(2)肺接合菌病病原菌包括米根霉(最常见)。
因病原菌经呼吸道侵入肺所致,少数因吸入鼻脑接合菌分泌物继发。
常见持续发热和迅速进行性肺部浸润。
常见内科疾病的实验室辅助检查实验室辅助检查是诊断和评估常见内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血液、尿液、体液或组织样本的检测分析,可以获得很多重要信息,帮助医生确认或排除某些疾病,指导治疗和监测疾病进展。
本文将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机体的整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某些特定疾病的存在。
例如,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提示感染、炎症或免疫相关疾病;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出血倾向;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计数可以提示贫血等。
二、血生化指标检查血生化指标检查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生物化学物质来评估机体的器官功能和代谢状态。
常见的血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这些指标在鉴定疾病类型、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方案上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血糖水平可用于诊断和监测糖尿病;肝功能检查能够评估肝脏损伤和排除其他潜在肝脏疾病等。
三、炎症标志物检测炎症标志物是指在炎症状态下血液中可测量到的某些物质。
常见的炎症标志物包括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等。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和活性,帮助医生确定炎症性疾病的性质和进展情况。
例如,CRP是炎症的早期指标,可用于监测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的疗效,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也有关联。
四、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免疫相关指标,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包括抗体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细胞因子测定等。
这些检查可以用于确诊免疫相关疾病、评估疾病活动度、监测治疗效果等。
例如,抗核抗体(AN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异性抗体,ANA阳性提示可能存在SLE。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是在肿瘤形成或发展过程中体内产生的某些物质,可在血液中测量到。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可以辅助肿瘤的早期诊断、疾病分期和预测预后。
1.实验室检查:痰、胸液和脑脊液作墨汁涂片或培养;补体结合反应。
2.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和中度增高,中晚期病例可有贫血。
血沉增快。
3.X线表现可以是在任何一个肺叶,任何类型的浸润、结节或渗出都可以发生。
以双侧中下肺部为多见,亦可为单侧或局限于一肺叶。
可呈孤立的大球形灶或数个结节状病灶,周围无明显反应,类似肿瘤;或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或呈片状浸润阴影。
约10%患者有空洞形成。
近年来在同时有HIV感染的病人中更常见的表现有酷似卡氏肺囊虫感染的间质浸润。
由于肺部隐球菌感染可以与肺部其他疾病过程重复出现,所以X线更无典型特征。
细菌协同性坏疽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细菌协同性坏疽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细菌协同性坏疽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细菌协同性坏疽如何诊断鉴别,细菌协同性坏疽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细菌协同性坏疽常见检查:常见检查:细菌学检验、血常规、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一般摄片检查*一、外周血象(1)白细胞计数升高。
(2)白细胞分类计数升高。
*二、细菌学检查(1)涂片检查:取皮缘周围的分泌物或浆液进行革兰氏染色,有利于鉴别细菌种类。
(2)细菌培养和药敏性试验:取病灶分泌物或浆液进行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指导作用。
X线摄片:局部软组织中有气影,有助于与棱形杆菌感染的鉴别。
*以上是对于细菌协同性坏疽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细菌协同性坏疽应该如何鉴别诊断,细菌协同性坏疽易混淆疾病。
*细菌协同性坏疽如何鉴别?:*一、鉴别1、皮肤炭疽病:病原菌为炭疽杆菌,感染皮肤初起为奇痒的红斑疹,后出现水泡,病变中央暗紫色,充满血和脓液,破溃后形成溃疡,结黑色干痂,多有较严重的全身症状,引流淋巴结肿大,常可并发严重的败血症,数日内可死亡。
2、气性坏疽:致病菌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一般有明显的创伤史,病情进展迅速,以肌肉坏死为主,也可有皮肤的坏死,感染灶周围有“捻发音”,X线片可见到软组织中的气影。
3、坏死性筋膜炎:亦是多种病原菌的混合性感染,但感染主要侵犯筋膜,除非原发病累及肌肉,一般少有肌肉坏死,此病全身中毒症状出现早,症状重。
4、蜂窝织炎: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皮下软组织感染,表面皮肤由于供血中断而坏死,而少有深部肌肉组织坏死,经充分引流,应用抗生素后感染常容易控制。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细菌协同性坏疽应该做哪些检查,细菌协同性坏疽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细菌协同性坏疽”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2.真菌培养毛霉目对营养没有特别要求,可在不含放线菌酮的常规真菌培养基上生长。
原代分离培养基中应含有氯霉素或庆大霉素。
推荐以葡萄糖作为碳源,以铵或蛋白胨作为氮源。
一般以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作为原代分离培养基,以马铃薯琼脂作为菌种保存和鉴别之用。
硫胺是一些菌种唯一需要的生长因子,如伞枝犁头霉。
大多数毛霉目产孢丰富,生长迅速,在几天内可将整个培养基充满,并推开盖子。
然而,有些菌种如雅致节壶霉和脉管状瓶霉鉴别相对困难,因为原代分离中多不能产孢而需传代至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产孢可以在营养缺陷的培养基中刺激,如玉米粉葡萄糖蔗糖酵母提取物琼脂等。
虫霉目在沙堡琼脂上菌落呈黄色至灰色,边缘受限,外观薄,蜡样光泽,上有放射状沟纹。
接合孢子在培养10天左右典型,壁光滑,并可见由接合孢子生成的菌丝构成的龟嘴样结构。
培养日久时可见较多的20~40μm大小的厚壁孢子。
次生孢子由在分生孢子梗上的分子孢子直接生成。
组织病理:毛霉目感染的组织病理无明显特异性,常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罕见强炎症反应,这是因为患者免疫力低下。
可见宽的,缎带样的菌丝,直径7~15μm,直角分叉,有诊断价值。
菌丝无隔或分隔极少。
有时因为壁薄,菌丝可扭曲和折叠,似有许多隔。
有时菌丝并不宽大,但仍有直角分支。
偶可见到厚壁孢子。
血管常受菌丝侵犯,导致邻近组织坏死。
其他组织病理改变还包括伴急性和慢性浸润的坏死,并累及血管。
血管浸润常导致血栓、阻塞和血管坏死。
有时,通气良好的鼻部和肺部组织中可以见到孢子囊中轮廓清楚的小柱的孢子囊孢子。
近年来才将CT、磁共振、细针吸取等技术应用于诊断系统性或鼻脑型毛霉目感染,并用间接酶联吸附试验作病原学检测,但尚需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