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格式:docx
- 大小:221.79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和建设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
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却十分引人注目。
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的四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提出,并在全国和全党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学习。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和建设是什么样的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1. 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和历史必然。
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一以贯之的理论成果。
”2. 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到扩大开放、加强改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前进的道路,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
1. 经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环节。
为此,我们应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政治发展也很重要。
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扩大民主,完善宏观计划等措施,使中国政治制度更加体现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民主、法制、公正、廉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四大支柱。
3. 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摆脱西方文化影响,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定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探索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实践路线。
这条道路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来,经历了无数个阶段和实践的探索,形成了独特而成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一、初创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基础(1949-1978)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的成立后,面临着广泛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广。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和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打下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进程(1978-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面对内外困境和挑战,中国领导人决定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等。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主要经历了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农村经济改革包括了土地承包制度的引入、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渐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了企业转型和创新的进程,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外商投资的引入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着全球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进程。
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强党的领导力量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战争的严重破坏(3)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4)意义: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1)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历史:重工业基础差现实: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外部:苏联的经验(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这些企业分布在东北地区;原因是:①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③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3)“一五”计划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1)改造对象:农业、手工业、工商业(2)基本途径和方式: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2)内容: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现状的矛盾。
(根据矛盾提出主要任务)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坚持下来。
2、失误(1).总路线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①指导思想:1958年总路线②内容: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45页下面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1.国民经济的恢复。
2.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中共八大的内容及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及影响。
5.国民经济调整的内容及影响。
考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落实】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知识梳理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
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详解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过度时期(1949--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②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③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④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东北老工业基地)⑤“一五计划”的意义A、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时间:1953——1956年底②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方式:农业、手工业: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④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⑤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正确决策-------中共八大(1956年)①内容:A、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1)指导思想:1958年多快好省总路线<左倾思想>(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A、表现:大办工业(大炼钢)、农业(放高产“卫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B、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生产关系调整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B、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后果:A、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损失、浪费和环境的破坏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C、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三)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时空定位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而建设社会主义I •年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年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初级阶段线提出恢济字提U的方出经八计徘御时期农村改革开始中共I •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I1~• • ~t ---~~r~-4^~- I I -- I I -- —r --- —I — • •• —r •• • • --r -. • ~r~- Il<M9 年 1953 年 I <>54 年 I95f> 年 1958 年 1959 年 年 1962 年 1<«> 年 1976 年 197« 年 1979 年 |。
《0 年 198K 年 1992 年至今华民和成 中人旋国,m W划始“汁开第社义颁国部主法<!•一会充布会义造成R主改完民化开人社动加公运始年济难.一经用M革”始『大◎开小大命结Mi 会一全等经区 圳个特立深四济建南省为济区 海建成经特方层领外局全务宽对格 成 ''的放 形位次域开框图结构I •年的曲折探索国民经济的劫难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伟大的历史选择OII •一届三中全会I改革开放I开放I计划经济体制思维导图\M \新中国成立后 -*»-农村生产关系 时间 中共十一S TTKA的四次圜薮内容 三中全会 力'衍实行家庭联产承日责任制J5除入民公壮制度-捋中共历史上三次 工作中心的转移g 钮妇中心环节;烟 : 制改革翳业十5革呵彩企业k ___分配体*「制好役济邮的嫩沿海绶济开放区的开场 近程蹒的.开蜒炊鲂仅务稣5域.牖泗一制建内容对外开放格周的初步形成»k背器与近代中国.对 外开放"的区别持点一 翊遂义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道路经典训练“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引进来” “走出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空定位*建设践社会主义建设q 起步耕:1952年 国民绶济的恢 复和发展1.(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单元概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专题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空坐标】9.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知识梳理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5.探索失误(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6.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单元四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命题:高一A段赵文宾时间:2018.04.23 编号:5【单元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基于中国的国情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建设中,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主要概念】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1.据商业部1954年12月发出的《关于目前牛羊市场情况和毛猪生产问题的通报》反映:第四季度以来,许多地区牛羊上市量骤增,收购计划大大超过,且有许多母牛、乳牛、小牛、小猪,仔猪价格也随着下跌,这种情况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均有发现。
热河省出现大量宰杀耕牛,山西北部牲口向绥远倒流,四川农民养猪数字大减。
上述材料反映了:()A.牲畜生产相对过剩B. 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中出现了操之过急现象,导致生产力遭到破坏D.当时农村在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2.新中国成立后,陈云说:“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工业,政府搞原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
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办。
”为此,人民政府:()A.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B.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务之急C.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D.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3.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单元质量评估测 (九)(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 )A.“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B。
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工业建设的财政预算支出占据了“一五”计划总支出的一半以上,这充分显示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B正确。
2.(2019·广州调研)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
“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B.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解析】选A。
由材料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可知,国家在一五、二五期间侧重于内地、中西部地区工业的投资与发展,以缩小东西部差距,促使工业均衡发展,故A正确。
【加固训练】“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B.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C.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D.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解析】选A。
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发展,与材料中“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相符,故A正确。
3.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949—1956:过渡期新民主主义国家(初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三年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2、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期(全面建设期、探索期)八大、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国民经济调整3、1966—1976:文革:劫难、周和邓的整顿4、1976—1978:彷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5、1978—今天: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经济恢复(1949—1952)(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与官僚资本的肆意搜刮;③多年战争的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封锁(2)措施:①解放全中国;②土地改革(地主土地私有→农民私有);③抗美援朝;④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⑤合理调整工商业(3)效果: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计划经济创造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3、一五计划(1953—1957)[一化三改](1)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东北工业基地):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厂;武汉长江大桥(3)影响: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3)意义: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和失误(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内容: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3)意义:成功探索,指明方向,未能坚持2、中共八大二次(1958)(1)思想根源:“左”倾错误(2)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认识:片面追求高速度,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直接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盲目追求工农业的生产指标。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衡水中学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摸底,31)1949年11月,中宣部曾表示,私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并要求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
”这类经济扶助()A.为后来公私合营积累了经验B.以贷款形式盘活了私营报纸C.配合了城市经济改造的进行D.稳定了民营报纸的产权结构2.(2017·榆林二模,31)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
这反映了()A.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B.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C.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D.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3.(2018·山西五校高三联考,31)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 年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D.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4.(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一,3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它反映了()A.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要求B.工业化水平高的要求C.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D.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5.(2017·济宁二模,31)毛泽东在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该讲话的发表()A.确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B.为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C.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D.有利于指导三大改造后的社会主义建设6.(2018·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31)据统计,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
由此可知()A.“一五”计划加速了工业化B.国民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C.工业“大跃进”局面已形成D.沿海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7.下图是1952~1957年国民经济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B.公有制成分已占据主体地位C.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D.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8.(2017·华中师大附中高三5月押题考试,31)1961年初,我国政府规定,国家财权基本上集中到中央,缩小专区、县、公社的财权;国家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本账,保持收支平衡,不准列赤字预算。
这表明我国()A.开始加强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B.试图改变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C.简政收权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D.奠定工业高速发展的政治基础9.(2017·龙岩一模,30)“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
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
它的实施()A.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C.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制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10.(2017·临沂二模,29)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12 694个,建成455个。
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
据此推知()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B.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11.(2017·三明二模,30)1962 年9 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这一规定()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12.(2018·衡水金卷高考模拟,31)1954年,新中国宪法第13 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这主要表明()A.“三大改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B.建国初中国并未重视市场机制C.新中国“一五”计划效仿苏联体制D.计划经济体制得到宪法的认可13.(2018·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31)1960年我国肥猪收购量是1 991万头,1961年降到历史最低870万头,1963年是4 015万头,1965年达7 859万头。
由此可见()A.农业“大跃进”运动成果显著B.农村政策放宽调动农民积极性C.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盛行浮夸风D.农村经济结构有了根本性好转14.(2018·安徽江南十校高三开年第一考,31)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拿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标志着该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意味着()A.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B.市场经济体制在小岗村已经确立C.这18户农民已经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可以进行土地买卖D.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15.(2017·蚌埠一模,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出现过“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等称号,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期间区分农村阶级成分B.“二五”计划期间打击投机倒把活动C.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D.农村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16.(2017·石家庄三模,31)1984年到1991年间,中国国内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卖得出去。
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出现了一波自主创业的高潮,私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激发创业积极性B.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是改革的重要目标C.政府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物资匮乏迫使中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17.(2017·潍坊二模,31)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
这一通知()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18.(2017·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三模,31)1990年深圳市政府为顺利推销股票完成发行,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摊派。
1992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
这种变化说明()A.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日益深化B.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C.深圳市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D.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19.(2018·长沙一中高三月考,24)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公告表示:“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这意味着()A.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B.改革从农村深入到城市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D.开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20.(2017·江西八所重点中学高三4月联考,29)“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邓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
”上述评价主要是基于“南方谈话”()A.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指导了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D.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21.199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三万亿大关,比上年又增长百分之十四。
这一成就得益于()①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②中共十四大相关决议的指导③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2017·菏泽一模单科,13)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额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这反映出我国()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23.(2017·德阳二模,31)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D.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24.(2018·重庆高三调研,31)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国内外生产总值的比值。
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①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世界②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③对外开放战略成效显著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25.(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3)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A.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B.都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C.其道路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D.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第Ⅱ卷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2018·南平一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五”时期,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农村合作化。
农村经济体制另一项重要变化是,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速国营农牧场的建设。
1954年先后由军队转业官兵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军垦农场,政府还组织城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新疆、华南开荒,建立国营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