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结构(中国地质大学孙金山)4-3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6
科技信息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地面空间的资源越来越紧张,人们对生活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顺畅、水电工程的安全性、国防建设工程的隐秘性、矿产资源开发的持续性等,人们开始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如煤矿巷道群、水电站厂房、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城市地铁、海底或江底隧道、城市排污系统、光缆电缆埋设、地下商场及地下停车场等工程的建设。
这些地下工程的兴建,大大缓解了城市发展和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扩大了人类的生活空间。
在此背景下,急需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胜任地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
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地下建筑工程》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该课程是岩土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道路与桥梁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综合了工程地质、材料学、土力学、岩石力学、水文学、测量学、工程施工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点。
该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贯穿于后续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的全过程,因此需要高度重视。
由于《地下建筑工程》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各专业知识点。
虽然目前很多院校开设了“地下建筑结构”课程,但其课时均比较短,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学者[1-3]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不断的完善该课程的教学,笔者在综合前人看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及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
二、《地下建筑结构》的课程特点1)综合性地下建筑结构是土木工程体系和地质体系的交叉课程,涉及到弹塑性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测量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综合性课程。
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和工程环境,要保障地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就要求地下建筑结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完备的多学科专业知识,因此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必须有一定的岩石力学、土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的专业基础。
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班级::学号:指导老师: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6月19日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地层和构造层第三章地质构造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第四章地质构造发展史第五章总结参考文献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前言本次实习的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内地势北高东低,主要山峰为:飞来峰、奇峰、雨峰。
最高点为渚岭1800m,最低点为河北村小于800m,图区内山地分布广泛。
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
河流主干在东南部流过,自西部、东北部有支流流经汇入东南部主干流水。
该地区村镇分布于东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且分布较为分散。
其中,金山镇位于东部河流主干旁。
由于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因此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能使我们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掌握并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好的了解。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
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
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
其中,中泥盆统砂岩作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统页岩作为背斜的两翼出露,产状均为40 度。
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砂岩,中石炭统砂岩和上石炭统粉砂岩。
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
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在南东,北西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
中国地质大学智慧树知到“土木工程”《地下建筑结构》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顶管的顶进阻力主要由()和管壁外周摩阻力两部分组成。
A.迎面阻力B.正面阻力C.对面阻力D.管壁内阻力2.地下建筑结构的形式主要由()等因素确定。
A.使用功能B.建筑深度C.地质条件D.施工技术3.共同变形理论是指弹性地基上的一点外力,不仅引起该点发生沉陷,而且还会引起附近一定范围的地基沉陷。
()A.正确B.错误4.盾构按多铰圆环计算圆环内力时的假定:衬砌环在转动时,管片或砌块视作()处理。
A.构件B.刚体C.杆件D.物体5.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的设计模型:()和收敛限制模型。
A.荷载-结构模型B.类似结构模型C.底层-结构模型D.经验类比模型6.一般岩石地下建筑的荷载以作用在衬砌结构上的活荷载为主。
()A.正确B.错误7.连拱隧道是洞体衬砌结构相连的一种特殊双洞结构形式,即连拱隧道的侧墙相连。
()A.正确B.错误8.连续介质模型,包括解析法和(),解析法中有封闭解,也有近似解。
A.限制法B.数值法C.类比法9.TBM隧道掘进机的主要优点是综合机械程度高,速度快、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工作面条件好,隧道成型好。
()A.正确B.错误10.荷载最有利组合主要有静载与活载组合,静载与动载组合等几种情况。
()A.正确B.错误11.水底沉管隧道断面形状选择的自由度较大,断面空间的利用率较高,一个断面内可容纳()个车道。
A.3~6B.4~7C.4~8D.5~812.护盾式推进机的形式有:()之分。
A.单护盾B.双护盾C.三护盾D.四护盾13.按顶管管道内径大小可分为()三种。
A.小口径B.中口径C.大口径D.超大口径14.按顶管一次顶进距离长短可分为短距离、长距离、超长距离三种。
()A.正确B.错误15.()是指搁置在具有一定弹性地基上,各点与地基紧密相贴的梁。
A.弹性地基梁B.普通梁C.静定梁D.超静定梁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地层-结构模型原理将衬砌和地层视为整体,在满足变形协调条件的前提下分别计算衬砌和地层内力,并据以验算地层稳定性和进行构件截面设计。
《地下工程施工》课程大纲课程代码CV309课程名称中文名:地下工程施工英文名:Underground construction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读类别选修学分 2 学时32开课学期第5学期开课单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许建聪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ISBN:97871121799542.参考书:陈建平、吴立,《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9。
ISBN:9787562515678夏明耀,《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
ISBN: 7112164591李夕兵,《岩石地下建筑工程》,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8。
ISBN: 7810611445一课程简介地下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各种地下工程的施工工艺、技术和施工组织一般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与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结合教授与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下建筑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信息法施工原理;能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说明书,具有分析和解决地下工程施工问题的能力。
此外,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及比重如下: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支撑比重1 毕业要求3.3 针对该土木工程结构体系,结合传统和现代施工技术,能够提出安全、经济和合理的施工方案。
50%2 毕业要求6.1 具有基于土木工程相关知识和行业标准,能够初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行方案对社会安全、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影响的能力;35%3 毕业要求11.2 能够将项目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并体现出一定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15%1. 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毕业要求指标点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毕业要求3.3、6.1第二章基坑工程施工技术毕业要求3.3、6.1、11.2 第三章钻爆法隧道施工技术毕业要求3.3、6.1、11.2 第四章盾构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毕业要求3.3、6.1、11.2 第五章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毕业要求3.3、6.1、11.2实践教学2. 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结合案例教学提升《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工程能力培养质量左昌群;孙金山;陈建平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8(000)015
【摘要】工程能力培养是现代工程教育本质及特征的重要体现,通过高校本科教学研究及改革强化工程能力培养是高校回应社会工程实践需求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障.本文结合土木工程(地下建筑方向)《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从课程特点出发探讨了案例教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了课程教学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不足,论述了案例选择原则、基于核心知识点案例库的构建方式及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提出了保障案例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总页数】3页(P145-147)
【作者】左昌群;孙金山;陈建平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实施案例教学提升中职校长培训质量 [J], 刘长勇
2.以案例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J], 陈林杰;赵宁雨;陈彬科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质量--窑炉设计原理课程多媒体课件教
学改革实践 [J], 万胜男;盛欣;万锋
4.《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探索 [J], 周昌荣;袁昌来;陈国华;许积文
5.因地制宜探究方法提高质量——城乡结合部小学数学教学提升思考 [J], 赖作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论坛优秀论文评选揭晓第五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论坛于2014年6月8日在武汉理工大学举办,每篇论文的第1作者(本科生)上台演讲10分钟,评委专家共分2组,每组由7名专家组成,对演讲者的论文和演讲情况分别进行打分,权重各占70%和30%,根据各组评委的平均分值,征求和参考论文指导老师和相关专家的意见,特推荐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6篇,二等奖22篇,三等奖28篇,名单如下:排名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学校文章题目获奖等级1曾晨,姚翔川,曹文昭华中科技大学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堤沉降特性数值模拟分析一等2张君洁,苗晨曦华中科技大学微生物固化砂土试验研究一等3王坤鹏,张俊荣,左昌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龙潭湾小净距大跨径隧道围岩压力研究一等4张芊,陆海军,刘辉凯,冯露武汉轻工大学垃圾渗沥液污染黏土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一等5王鑫,吉柏锋,谷倩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数值风洞的低矮建筑钝体绕流特征的研究一等6罗春木,胡春林,严家将武汉理工大学汉口后湖地区地面沉降的分析一等7 姜明冬苗晨曦华中科技大学碎石比例影响土石混合体剪切强度的三维颗粒流模拟二等8李俊涛,龚平长江大学矿物掺合料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二等9王坤鹏,孙金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构)筑物墩柱爆破后裸露钢筋初弯曲失稳模型二等10康怡迪,陆海军,汪海奥,汪嫦红,李璠,冯传禄,熊斐武汉轻工大学复合材料改性固化市政污泥变形特性研究二等11金思佳,容赞赞,王佼佼,徐学才华中科技大学基于AM策略的新型交叉口设计二等12向需文,谢伟平,王国波,于艳丽武汉理工大学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水平位移分析二等13张俊荣,王坤鹏,左昌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某预均化堆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二等14蔡越,谢伟平,黄金武汉理工大学吊车动荷载计算模型二等15余剑,于艳丽,杨咏迪武汉理工大学地铁施工扰动对沿线地表建筑的影响研究二等16张程锋,闫辉,单军杰,谢全敏武汉理工大学桩排距对双排抗滑桩内力及滑坡推力影响的研究二等17徐启雄,罗峰峰,周迎华中科技大学轨道交通工程对周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二等18王巍,邹志云,贺佐斌,周赛赛华中科技大学基于自组织网络的交通诱导系统二等19章涛,谢伟平,周家玲武汉理工大学环境激励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二等20张奥利,陈平武汉大学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与变形钢筋二等21何贝贝,冯仲仁武汉理工大学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桥梁抗震性能影响分析二等22王帅,左康,李波,明小松,王巍,徐学才华中科技大学基于潮汐交通的多功能车道研究二等23李伯维,陶佳音,宋玉鹏,段天龙,尤咏梅,魏小胜,左义兵华中科技大学早期水泥浆体的自收缩与强度研究二等24吴光龙,刘腾飞,陈必锋,欧阳红玉湖北工程学院大别山片区传统生态民居的再生性研究二等25杨友彬,崔岚,章荣军华中科技大学考虑应变软化行为的软岩浅埋隧道变形预测模型与工法比选研究二等26庄苏煜,唐菁菁华中科技大学基于C-D生产函数的建筑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二等27丁世伟,杜新喜武汉大学基于Python语言的ABAQUS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后处理开发二等28赖苑林,刘沐宇,陈齐风武汉理工大学钢-混组合梁高腹板抗剪屈曲模态分析二等29向琪,唐菁菁华中科技大学对建筑业引进人才租赁模式的理论探讨三等30罗其奇,林成龙,左昌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BP神经网络在预测隧道围岩变形中的应用三等31李圣,吴立,纪文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定围岩稳定三等32阮创,夏元友武汉理工大学高速公路顺层路堑边坡设计探讨三等33徐路畅,陈志伟,杨叶鹏,周嘉程,胡春林武汉理工大学浅析基坑工程环梁内支撑结构的特点三等34林成龙,左昌群,罗其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GEO-SLOPE的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三等35王婧,唐菁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业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回顾与发展建议三等36曾德康,胡春林,严家将武汉理工大学某高层建筑桩基础的设计及工程应用三等37周文韬,胡春林,赵王华武汉理工大学深基坑钢结构内支撑的工程特性分析三等38胥渊来,胡春林,贾磊柱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地区膨胀土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探讨三等39谢亦红,张先勇,杨文军,程晓琴,李建梅,华中科技大学BP神经网络法在沥青路面加铺层设计中的应用三等郑晓军40裴年登,南新军,徐齐帆长江大学低碳理念下住宅设施空间设计研究浅析三等41赵琦,张季如武汉理工大学汉口某桩基检测技术探讨三等42李彪,徐方舟,贾丽莉武汉大学自密实自应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三等43欧阳伟强,贺佐斌,樊剑华中科技大学绿色施工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的若干思考三等44闫辉,单军杰,张程锋,谢全敏武汉理工大学谷竹高速公路陡口滑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研究三等45刘浩,陈波,冯仲仁武汉理工大学理工一桥斜拉索服役性能研究三等46金全有,胡春林,严家将武汉理工大学特长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探讨三等47尚未,胡春林,胡利宝武汉理工大学浅谈山区农村土坯房的安全现状及加固方法三等48高飞,王国波武汉理工大学自由场地土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三等49高源,董楠楠,苏俊霆,涂文慧,王平,彭蓉长江大学荆州古城墙数字化保护初探三等50汪响,黄晶晶,李扬湖北工业大学纸质结构模型节点连接方式三等51尹其念,路亚妮湖北工程学院桥头跳车影响因素及工程防治措施三等52李飞,柯杨武汉理工大学均匀质迭代法在混凝土中的应用三等53张雷,胡春林,胡利宝武汉理工大学农村危房的现场勘查及危房评级的统计分析三等54叶佳,路亚妮湖北工程学院混凝土碳化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分析三等55周文韬,魏文晖武汉理工大学某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实例分析三等56王书培,薛菊三峡大学对高校教学楼节能设计的探讨三等。
建(构)筑物拆除爆破塌落触地振动预测模型研究孙金山;谢先启;贾永胜;姚颖康;韩传伟【摘要】塌落体触地诱发的振动是建(构)筑物爆破拆除工程的主要危害,事先对其进行预测是进行工程安全评估以及确定减振措施的前提.为此,基于动量守恒理论,将触地冲击过程简化为塌落体与地表塑性区的非弹性碰撞过程,建立了简化的触地冲击力学模型,并根据振动传播规律,提出了触地振动速度的预测公式.算例表明,该模型计算精度可满足工程需要,且简便易用.【期刊名称】《工程爆破》【年(卷),期】2014(020)002【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爆破拆除;塌落振动;振动速度;预测模型【作者】孙金山;谢先启;贾永胜;姚颖康;韩传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武汉430074;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武汉430023;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武汉430023;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武汉430023;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武汉430023;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武汉4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746.5;TU4351 引言建(构)筑物爆破拆除塌落解体时对地面撞击造成的振动是最主要的拆除爆破有害效应。
为有效地控制爆破拆除过程中的触地振动效应,应对振动效应进行预测,以便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
另外,塌落体触地振动效应是岩土动力学的典型问题之一,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
实际工程应用中,许多学者常通过数据统计回归的方式得到经验预测公式,以对振动强度进行预测。
如1983年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周家汉基于秦皇岛耀华玻璃厂爆破拆除工程的触地振动实测数据,通过量纲分析提出了触地振动速度预测公式〔1〕:式中:v为触地振动速度;I为塌落体触地动量;k、α为和介质有关的常数。
1987年,在考虑塌落体冲击解体破坏应力因素后,周家汉对公式进行了改进〔2〕。
其他学者也分别对触地振动速度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如吕淑然〔3〕用夯锤自由落体冲击土层产生的振动来模拟塌落体触地产生的振动,并结合量纲分析,提出经验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