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6.27 MB
- 文档页数:26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点难点】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导学流程】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基础感知】——区位因素1、结合课本P42第2段,勾画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2、结合课本P42图3.3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有哪些?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课本P43活动2江西千烟洲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阅读材料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主要影响农作物的品种、产量、耕作制度、复种指数、瓜果糖分(日较差)耕作制度: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有关的技术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
地形----主要影响农业类型、规模、机械化、水利化。
坡度大于25°的山坡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水果业、经济林(如茶树、柑橘等)不受影响土壤----主要影响农作物的品种、产量。
----酸性土壤种茶树;水源----高产稳产的保证;干旱区的决定性因素。
----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必须有水源才能进行农业生产。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台风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常常是决定性因素交通----商品农业、时鲜业必答(商品粮基地、花卉、蔬菜等)政策----科技----科技水平(良种培育、机械化、水利化、化肥使用量、冷藏保鲜等)劳动力----劳动力数量、素质和价格土地价格----工业水平(为农业提供机械、化肥等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提供市场)【合作探究】小麦、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假设你是一位农业决策者,请从这三种农作物中选择一种,在下列地区中找到合适的产区,并分析该地区该农作物生产的优势因素和不利因素?(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作物讨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地区——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1.结合区域图,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农业生产有何特点?2.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有哪些?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4.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其“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分别指哪些部门?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农业(1)概念: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区位(1)一方面是指某事物的位置。
(2)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包括热量、光照和降水,其对作物的种类、产量、品质等有重要影响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常常发展林业、畜牧业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水源湿润地区丰富的水源为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特别提醒] 光照和热量的差异光照强,热量不一定丰富;热量丰富,光照不一定强。
如四川盆地热量条件优于青藏高原,但光照条件不如青藏高原。
①市场:可有效地引导农业生产类型、规模和布局。
②技术因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范围。
③交通运输:直接关系到农用物资运入和农产品运出。
④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以及政府政策、工业基础等,也都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将下列各地农业生产及其对应的主导区位因素连线。
提示: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1.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现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生产活动一.农业生产的特点1.地域性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2.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eg:气候二.农业的分类(右图)1.按生产对象分类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即:农林牧副渔,以农、牧为主)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eg:游牧密集农业→技术eg:花卉、乳畜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自行消费密集农业→产品销售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概念—两层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充足且配置合理气候,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畜牧业土壤:黑土、水稻土→耕作业,红壤→茶叶种植位于,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灌溉农业必要条件,如河湖水源靠近/附近有(河流、湖泊),灌溉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判定市场是否广阔→周边地区人口和经济发达程度·交通:判定交通是否便利→公路、铁路、海运、航运·技术:科技水平的高低及其投入的程度,决定产量产值和保鲜水平·劳动力:考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其他:政府政策,地价(地广人稀),工业发展水平,农业发展历史(习俗)3.区位要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自然因素具有非决定性,不宜耕作的土地,可通过人为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使其适宜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改造需考虑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衡量技术投入后的产出效益是否高于投入成本(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人口的↑和城市化的发展,市场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市场)·交通运输的改善+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保鲜水平↑(交通、技术)·劳动力:随着集约农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篇: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3)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在实例中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分析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差异学会地理区域比较分析方法。
(2)通过分析具体农业生产区位的合理性,掌握地理综合分析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具准备1、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情况制作出来,增强直观效果并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到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
2、收集新闻资料及不同地域农业生产活动的案例,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型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12汶川大地震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我们渴望天佑中华,我们也时刻关注着灾区的灾情。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目前灾区人民最缺的是什么?(吃的,穿的)对!尤其是吃的,中央为解决灾区人民吃饭问题,从国家粮食储备库调集大批稻米运往灾区,伊利集团也向灾区捐赠了大量牛奶,这里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我们这里提到的稻米产自哪个地方?(南方地区),那牛奶又出自我国哪个地区?(内蒙古草原)。
同学们对这些现象是很熟悉的了,那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发展的是水稻种植业,而畜牧业却布置在内蒙古草原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讨的内容,3.1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引导】本节课我们将要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农业,它具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41页的序言内容,思考一下什么是农业?【板书】一、农业1、概念【提问】想必大家都已经看完了,那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大家课本上是如何为我们定义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