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知识讲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格式:pptx
- 大小:19.31 MB
- 文档页数:72
《论语》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
难点: 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展开话题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国学做人的道理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智慧与经验。
其中,涵盖了许多关于做人的道理。
首先,国学强调“仁爱”、“包容”。
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要用自己希望得到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以仁爱和包容的态度去待人,不要因自己的私利而伤害别人。
其次,国学注重“正直”、“诚实”。
《论语》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告诉我们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果断。
同时也告诫我们要做人要正直,要有真诚的心,不要虚伪,不要欺骗他人。
最后,国学也强调“学习”、“修身”。
《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这是告诉我们要先修身,再管好家庭,才能为国家和天下做出更大的贡献。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总之,国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包含许多关于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的。
- 1 -。
以“忠恕”为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以“忠恕”为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生最高的智慧,不是要求完美,因为生活从来没有完美二字可言。
与他人相处的时候,自己与他人都会犯错,都是以不够满分的状态呈现出来的。
而我们需要明白的一个智慧,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找寻一种平衡,找寻一种适度。
就好像在生活中,我们面对自己与他人的错误上,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态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会犯错误。
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些错误,面对人生的这些不圆满的时候,则需要做到将心比心,处事公平,多给别人留机会,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这是合于道的智慧。
《中庸》:以“忠恕”为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学智慧中,就提出了“忠恕”二字,“忠恕”就是在为人处事之中,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态度和处事风格之上,所谓的“忠恕”正是包含了胸怀博大的一个道理。
《中庸》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句智慧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做到了忠恕,那么他就离道也不远了。
什么叫做忠恕呢?就是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对别人有一种容纳和包容。
这一句国学智慧,也印证了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除了对于某一些事情的态度之上,更有对于别人错误的一个容容忍和原谅之上。
《中庸》:以“忠恕”为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可以结合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要刻意的去塑造别人,不要刻意的把对方打造成一个死板的印象。
要尊重每一个人不同的个性,才有百花齐放的精彩。
而在尊重每一个人,与人相处的一个过程中,“恕”显得特别重要,“恕”可分为容人,容纳。
在为人处事之中,很多人总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总是刻意的想让对方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当对方没有达到自己所预期的,一旦犯错,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则会暴跳如雷,甚至大家指责和辱骂。
其实这并非是对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的不和谐,内心偏离了道,偏离了容纳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2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评析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练习法,知识迁移法。
一复习与巩固(提问)1、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2)为仁由己(3)请问其目(4)回虽不敏(5)请事斯语矣(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7)尧舜其犹病诸(8)能近取譬(9)死而后已(10)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
子曰:"知人。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2)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特殊句式:1、仁以为己任。
2、何谓也?3、选于众回顾学过的文言知识,找出同类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宾语前置句1 沛公安在?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何罪之有4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使动用法1 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2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3 :生乎吾前,状语后置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2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二集体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
明确1克己复礼为仁。
国学鉴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大意】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是我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以自己的心思推想别人的心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
【注释】
一言:一个字或一句话。
其:大概,也许。
恕:指以自己的心思推想别人的心思,以仁爱之心待人。
【启示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处事的重要原则,也是个人修养高低的标志之一。
比如,如果收到假钞,就要把它交给银行,而不是再把它花出去危害他人;如果不喜欢别人在自习时吵闹,那么自己在自习时就要保持安静,不要影响他人……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些理解,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成语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成语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是一个以己字开头,以人字结尾的八字成语,它是一个复句式成语,且是一个不常用成语,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的意思,出处,用法等。
【成语释义】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感情色彩】中性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主语;用于劝戒之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己所不欲,毋加诸人
成语例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双语例句
1.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to you.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自《《现代汉英综合大词典》》
2. Confucius said: " do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you yourself do not desire. "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3. The only law that all our constituent cultures would generally recognize is the Golden Rule.
我们全部的立宪文化能够普遍认可的唯一法律就是这样一个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国学经典短语
以下是 9 条国学经典短语及例子: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像你不喜欢吃榴莲,你会硬塞给别人吃吗?在生活中呀,我们可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或东西强加给别人哦。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想想看,当你学会了一项技能,然后经常去练习它,是不是会特别开心呀!就像学骑自行车,经常骑就会越来越熟练,心里可美啦。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就好像在一群朋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能成为你的老师呀!咱可不能小瞧任何人呢。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好比复习以前的知识,居然还能有新的发现,这多厉害呀,可不就能当老师了嘛!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可别明明不知道还装知道呀,诚实面对自己的不懂不是更好吗?就像做数学题,不会就是不会,大大方方承认然后去学呀!
6. “满招损,谦受益”。
你看那些骄傲自满的人,往往最后都没什么好结果,而谦虚的人总能不断进步,难道不是吗?
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是你对一个问题很好奇,就算去问比你小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习可不能要面子呀!
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大老远跑来找你,那得多让人高兴呀!就像好久不见的好友突然出现在面前,那心情,哇,棒极了!
9. “吾日三省吾身”。
咱们每天也得反思反思自己呀,今天有没有做错事,有没有进步,这多重要呀!
国学经典真的很有智慧和魅力呀,我们可得好好学、好好用!。
弟子规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典】: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释义】:将要施加给别人时,先反躬自问,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就应迅速停止。
设身处地为别人想,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论语•卫灵公》记载:自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受用并践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也就是本节的四句话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
想要把一件事情加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先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自己做的话愿不愿意,如果不愿意,那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而应该立即停止。
曹操刚刚起家的时候,和袁绍作战处于下风,部下们见此情景,很多人开始跟袁绍偷偷联络,为的是假如曹操失败了,自己还有退路。
经过官渡之战后,曹操彻底打败了袁绍。
这时候,曹操阵营里的很多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们之前只顾着为了自保而向袁绍示好,却忘了考虑,如果曹操胜利,自己写给袁绍的信件岂不是要落到曹操手里?这样的话,自己就等于被逼到悬崖边上,不但本来留的后路没有了,反而还会有性命之忧。
果然,曹操的大军缴获了很多来往书信,其中不少是曹操的一些部下写给袁绍的。
这时候,曹操却立即下令,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毁。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曹操说,谁都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存,做出一些事情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当初我们的实力确实远不如袁绍,当时连我都不太相信能有今天,将心比心,这些所谓的通敌之人有留后路的想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就这样,在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定了军心,没有因为那些缴获的信件而让自己这一方产生内耗甚至是叛乱。
曹操的这种做法有他的政治目的,但同时也不得不说,他遵循了推己及人的原则,为那些曾经跟袁绍通信交往的部下着想,是曹操成功地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的一大原因。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职场之中,也是如此。
能够真诚地为自己的领导或同事着想,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及解释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自:《论语·颜渊篇》解释: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赏析:孔子任务,一个有“忠恕”思想的人,会推己及人,从己心出发,为他人着想,表现出宽厚仁慈的品德。
颜渊篇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自己不希望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
这句话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那么有许多情况都无法适用。
例如,你不喜欢打球,就不可以强迫别人打球;你不喜欢听音乐,就不能要求他人听音乐吗?同样,如果你喜欢吃面食,就可以要求他人也吃面条吗?你喜欢看电影,就可以要求别人也看电影吗?如果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或不想做),就不能去要求他人吗?例如,你爬不上那座高山,就不能要求他人去爬吗?你开不了飞机,就不能要求别人开飞机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在于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愿。
这种尊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遵循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
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私欲和利益,而损害他人的权益。
相反,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基于互相尊重和理解的道德原则。
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尽量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和不便。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我们自己也不希望受到他人的伤害和不公。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以此为准则,以此来提升我们
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开课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论语》第七章二、详细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即“黄金法则”。
内容包括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分析其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处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目标:一、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其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中的重要性。
二、学会运用“黄金法则”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教学难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黄金法则”处理人际关系的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PPT、黑板、粉笔。
二、学具:笔记本、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案例,引发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考。
二、新课内容展示:讲解《论语》第七章,详细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黄金法则”进行思考。
四、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应用体会。
六、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应用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解答。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论语》第七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业设计: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人际关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其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一、深入研究《论语》其他章节,了解孔子的道德思想。
二、结合其他道德经典,对比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