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命体征测量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72
小儿生长发育体格测量1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管理》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体格测量的重要性、常用的体格测量指标及其意义、测量方法和操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认识到体格测量在儿童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常用的体格测量指标及其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测量操作。
3. 培养学生关注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体格测量操作技巧的掌握,如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的准确测量。
重点:常用的体格测量指标及其意义,以及测量方法的正确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图、体格测量工具(如身高计、体重秤、软尺等)。
学具:记录表格、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图,让学生了解体格测量在儿童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解释常用的体格测量指标及其意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身高、体重、头围为例,讲解测量方法和操作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体格测量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教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儿生长发育基本原理2. 常用体格测量指标及其意义身高体重头围3. 测量方法和操作技巧正确姿势测量工具精确度七、作业设计(1)一名3岁儿童,身高90cm,体重14kg,头围50cm。
(2)一名6岁儿童,身高110cm,体重20kg,头围55cm。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儿童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动态,了解更多关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题授课班级13 助产 2 班第十二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实践: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授课时间第十六周周四5 、6 节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试验教学〔〕一体化教学〔√〕其他:演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等学时数 2 学时1、学问目标:〔1〕把握生命体征测量的目的、预备、操作流程、留意事项。
教学目标〔2〕把握生命体征的测量部位、方法、各种正常值。
2、力量目标:能正确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
3、情感目标:学生能与病人有效沟通,关心疼惜病人,表达人文关心,培育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1、生命体征测量操作流程、留意事项。
2、生命体征的测量部位、方法、各种正常值。
1、生命体征测量的操作要点〔特别是测量血压的操作手法〕。
2、生命体征测量的留意事项。
〔√〕讲授法〔√〕争论法〔√〕演示法〔√〕现场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情境模拟〔〕案例设计〔√〕角色扮演〔〕其他活动:教材、上网查找资料、多媒体,生命体征测量用物及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含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教师】为学生分组;布置预习、复习《生命体征时间安排课前 1-2 天依据学生已经把握的学问和技能,的评估及护理》理论学问;布置学生制作生命体征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备,为课学习打下良好根底。
的操作流程图。
为学生播放《生命体征测量》的录像。
【学生】分组、观看操作录像,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分组学习,培育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温故知使课顺当进展;利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制作操作流程图,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课前播放操作录像,让学生从感性上生疏标准的操作程序。
二、组织教学【教师】点名,组织教学,宣布教学目标。
2 分钟三、学问回忆(1)导入情景:患者,蔡一琳,女,1、案例导入,引出课 5 分钟19 岁,淋雨后于昨日消灭寒战、头痛,【教师】通过案例,提问学生生命体征各种指标的自测体温 39.7℃,脉搏 110 次/分钟,定义和正常值等,并结合临床实际,引出本课题—继而咳嗽,咳少量白色痰液,在四周诊—生命体征测量技术。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并能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护理工作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生命体征测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正常生命体征的范围及异常情况。
教学难点:1. 生命体征测量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2. 如何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是生命体征?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二、讲解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1. 体温测量:讲解腋测法、口测法和肛测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演示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2. 脉搏测量:讲解手腕脉搏、颈部脉搏和耳后脉搏的测量方法,演示正确测量脉搏的方法。
3. 呼吸测量:讲解呼吸测量方法,演示正确测量呼吸的方法。
4. 血压测量:讲解袖带法测量血压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演示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生命体征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讨论与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代表的患者健康状况。
2. 分析正常生命体征的范围及异常情况。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命体征测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
2. 学生能够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3. 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延伸:1. 邀请临床医生为学生讲解生命体征测量在临床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了解生命体征测量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材料:1. 教案2. 生命体征测量工具(体温计、血压计、脉搏计等)3. 多媒体课件备注: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命体征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命体征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血压、心率、呼吸率和体温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关心和照料他人生命体征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血压的测量方法。
2.难点:血压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人体模型、血压计、计时器等。
2.教学媒体:PPT演示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插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体征吗?它有什么意义?2.学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生命体征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生命体征。
并通过展示PPT演示,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生命体征有哪些。
3.实践探究(40分钟)(1)测量血压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人当志愿者,其他组员分为两组,一组测量收缩压,一组测量舒张压。
教师向学生讲解血压的含义和测量原理,然后演示如何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最后让学生在志愿者身上实际操作测量血压。
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让他们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和异常情况。
(2)测量心率和呼吸率教师向学生讲解心率和呼吸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心率计和计时器进行测量。
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让他们了解心率和呼吸率的正常范围,帮助他们发现异常情况。
(3)测量体温教师向学生讲解体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体温计进行测量。
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帮助他们了解体温的正常范围,并引导他们根据测量结果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4.综合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实践探究过程,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测量过程和体会,提出问题和建议。
同时,教师向学生强调测量生命体征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关心和照料他人生命体征的意识。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巩固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方法的掌握。
Z-11生命体征的测量各位考评员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考核的项目是生命体征的测量所有用物已准备齐全请问可以开始了吗?一、检查用物洗手二、作为照护者,着装干净整洁,未戴首饰,指甲已修剪,已清洁双手。
环境干净安全,温湿度适宜,能保护患儿的隐私。
用物已准备齐全,安全无毒无害,均在有效期内。
幼儿乐乐性别男年龄2岁,无疾病。
幼儿乐乐操作前30min无剧烈运动和情绪无波动,无哭闹情况。
三、预期目标:正确测量生命体征,幼儿能正确配合测量。
1、测体温 :核对取准确题为向患儿及家属说明注意事项解开幼儿的衣扣擦干幼儿的腋下。
正确指导 :将体温计水银端至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指导协助患儿屈臂过胸夹紧(宝宝,不要动哦,乖乖的,我们把体温计轻轻的夹住,然后我们等一小会,就可以喽,乖宝宝)测量时间 :十分钟后取出体温计,检测体温值。
读数及记录(36.2℃)。
2、测脉搏 :核对准确体位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放置于床上或桌面。
正确测量 :将患儿手臂上抬,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肱动脉,力度适中,已能感受到脉搏搏动为宜,平放于测量处测试30秒(1001、1002、1003.....)。
如有异常,可测量一分钟(乐乐乖哦,老师轻轻的,乐乐不要怕哦,一会就好了)3、测呼吸:有效沟通患儿放松将手人按在肱动脉处观察患儿胸或腹部起伏测量正确:数30秒乘以2(1001、1002、1003.....)。
异常呼吸测量如有异常数一分钟气息微弱或不易观察者用少许棉花观察棉花吹动次数。
正确记录:呼吸:24次/分,脉搏:112次/分。
4、测血压:核对解释取合适体位,临床上儿童常取座位,婴幼儿取仰卧位,露出手臂之间不伸直,肘部手掌向上,放平血压计时,血压计水银柱的零刻度和肱动脉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缠袖带 :袖带的大小对于血压的准确测量很重要通常根据被测儿童的上臂大小选择合适的袖带用一次性袖带垫巾缠于肘窝上2~3cm,在垫巾上缠绕好袖带,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度打开水银槽开关。
儿童正常生命体征的测量儿童正常生命体征的测量生命体征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心率、脉搏、呼吸、血压、血氧、瞳孔和角膜反射的改变等等。
生命四大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医学办称为四大体征。
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也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
一、体温:体温正常值及测量方法。
1.口腔测量:先用75%酒精消毒体温计,放在舌头下紧闭口唇,放置5分钟拿出来读数。
正常值:36。
3——37.2℃,此方法禁用于神志不清婴幼儿。
2.腋测法:是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放于腋窝顶部夹紧体温计,嘱咐病人不能乱动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37--37℃。
3.肛测法: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儿,病人仰卧位,将肛表头部用酒类润滑后,慢慢插入肛门,深达肛表的1/2为止,放置5分钟读数,正常值36。
5——37。
7℃。
二、脉搏:心脏舒缓时动脉管壁有节奏地周期性地起伏叫脉搏,检查脉搏,测量儿童的话都是用听诊器听诊。
三、呼吸:呼吸是呼吸道和肺的活动人体通过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也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必要过程.正常人的呼吸节奏均匀,深浅适宜.四、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是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
①、什么是压: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收缩压。
②、什么是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
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五:血氧饱和度,Array概念:是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它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因此测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可以对肺的氧合和血红蛋白携氧能力进行评估。
生命体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体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生命体征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命体征异常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4.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生命体征的定义和分类2.常见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和正常范围3.生命体征异常的原因和危害4.生命体征监测的意义和方法5.异常生命体征的应对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命体征的定义、分类、测量方法和正常范围,生命体征监测的意义和方法。
2.教学难点:生命体征异常的识别和应对,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生命体征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生命体征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讲解生命体征的定义和分类(1)生命体征的定义:生命体征是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一系列生理指标。
(2)生命体征的分类: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
3.讲解常见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和正常范围(1)心率的测量方法:采用触摸脉搏的方法,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
(2)呼吸的测量方法:观察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
(3)血压的测量方法:采用血压计进行测量,正常成年人的血压范围为90-140/60-90mmHg。
(4)体温的测量方法:采用体温计进行测量,正常成年人的体温范围为36.1-37.2℃。
4.讲解生命体征异常的原因和危害(1)生命体征异常的原因:包括疾病、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
(2)生命体征异常的危害:可能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5.讲解生命体征监测的意义和方法(1)生命体征监测的意义:有助于及时发现生命体征异常,预防和治疗疾病。
(2)生命体征监测的方法: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
6.讲解异常生命体征的应对措施(1)及时就医: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和运动习惯。
项目五婴幼儿生命体征观测及照护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知婴幼儿生命体征正常值;2. 掌握婴幼儿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3. 了解婴幼儿生命体征异常的识别和照护。
素质目标1. 具有观察婴幼儿生命体征异常的责任心;2. 能在照护中关心和爱护婴幼儿;3. 具有冷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体温测量;2.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脉搏测量;3.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血压测量;4.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呼吸测量。
思政目标1. 热爱幼教事业;2.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3. 培育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手段讲授、案例分析三、教学学时共6个学时模块一婴幼儿生命体征正常值一、婴幼儿的脉搏脉搏是指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的有节律的搏动。
脉搏是左心室收缩、血液流经动脉时所产生的波动,故以每分钟的脉搏数代表心率。
数脉搏常选用较表浅的动脉,手腕部靠拇指的桡动脉是最常用的部位。
因脉搏易受体力活动及情绪变化的影响,如婴幼儿睡醒后脉搏会比熟睡时每分钟快10 ~40 次,所以,最好在婴幼儿熟睡时进行脉搏测量。
测量时,可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轻轻按于桡动脉或颞浅动脉、股动脉处,注意频率、规律及强弱。
连测3 个10 s 的脉搏数,其中2 次相同并与另 1 次相差不超过1 次脉跳时,可认为婴幼儿处于安静状态。
之后,看好秒表,测1 min 脉搏数并记录。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每分钟110 ~160 次,新生儿每分钟120 ~140 次,幼儿每分钟90 ~100 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 ~90 次。
二、婴幼儿的体温体温指人体的温度,分为体核温度和体表温度。
体核温度是人体内部的温度,即胸腹腔、脏器和脑的温度,温度值相对恒定;体表温度是指人体表面(皮肤)温度,其一般低于体核温度,因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通常不太稳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设计方案第十二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学课题实践: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授课班级13助产 2班授课时间第十六周周四 5、 6 节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一体化教学(√)学时数 2 学时其他:演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等_______1、知识目标:( 1)掌握生命体征测量的目的、准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
( 2)掌握生命体征的测量部位、方法、各种正常值。
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 : 能正确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
3、情感目标:学生能与病人有效沟通,关心爱护病人,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1、生命体征测量操作流程、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2、生命体征的测量部位、方法、各种正常值。
1、生命体征测量的操作要点(特别是测量血压的操作手法)。
教学难点2、生命体征测量的注意事项。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现场教学法()读书指导法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情境模拟()案例设计(√)角色扮演()其他活动:教学资源教材、上网查找资料、多媒体,生命体征测量用物及视频等。
教学内容一、课前准备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为新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含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教师】为学生分组;布置预习、复习《生命体征课前 1-2 天的评估及护理》理论知识;布置学生制作生命体征的操作流程图。
为学生播放《生命体征测量》的录像。
【学生】分组、观看操作录像,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分组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温故知新使新课顺利进行;利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制作操作流程图,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课前播放操作录像,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规范的操作程序。
二、组织教学三、知识回顾( 1)导入情景:患者,蔡一琳,女,19岁,淋雨后于昨日出现寒战、头痛,自测体温 39.7 ℃,脉搏 110 次 / 分钟,继而咳嗽,咳少量白色痰液,在附近诊【教师】点名,组织教学,宣布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