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功能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40
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进展摘要:该文重点介绍了三种功能陶瓷的发展和制备情况,并针对我国功能陶瓷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方法,以期为我国未来功能陶瓷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陶瓷制备研究功能陶瓷自20世纪30年代发展以来,经历了电介质陶瓷到高温超导陶瓷的发展历程,目前功能陶瓷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领域应用广泛,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功能性材料。
1 功能陶瓷情况介绍1.1 微波介质陶瓷微波介质陶瓷主要应用于现代通讯设备中,尤其在介质天线、滤波器、谐振器等设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通讯技术影响下,我国十分重视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和发展。
微波介质陶瓷研究对其基本要求如下。
为了实现微波元器件小型化发展要求,在使用的微波波段中微波介质陶瓷介电常数ε应尽可能的大;为了保证较好的通讯质量和良好的滤波性质,微波介质陶瓷的品质因数Q应尽可能的小;应保证谐振频率的温度系数可调节或者最大限度的小。
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分析微波介质陶瓷的绝缘电阻、传热系数等参数。
目前对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高品质因数和低介电常数的微波介质陶瓷,这类材料主要以BaO-ZnO-Nb2O5、BaO-ZnO-Ta2O5、BaO-MgO-Ta2O5或者它们之间的复合材料为代表。
当满足f≥10?GHz,Q=(1-3)×104,ε=25-30,谐振温度系数几乎为零时,可广泛应用于毫米、厘米波段的卫星直播通信系统中。
其次,中等的Q和ε微波介质陶瓷,其组成材料主要有Ba2TiO20、(Zr,Sn)TiO4以及BaTi4O9等。
当满足f≤3-4?GHz,Q=(6-9)×104,ε≈40,谐振温度系数小于等于5×10-6/℃,可作为微波军用雷达通信系统的重要器件。
最后,低Q和高ε微波介质陶瓷,以BaO、TiO2、Ln2O3为主要组成材料,该类陶瓷在目前微波介质陶瓷研究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功能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功能陶瓷(Functional Ceramics)是指具有特殊功能性质的陶瓷材料,如超导陶瓷、介电陶瓷、磁性陶瓷、压电陶瓷、敏感陶瓷等。
功能陶瓷具有较高的抗磨损性、耐腐蚀性和高温稳定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功能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
1. 原料配制功能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氧化铝、硅酸盐等,不同种类的功能陶瓷原料配合比例不同。
例如,介电陶瓷的原料主要有氧化铝、氧化锆、二氧化钛等,而压电陶瓷的原料主要有氧化铅、锆酸钛等。
在原料配制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原料的粘度、纯度、湿度等指标,保证制品质量。
2. 成型成型是指将原料通过特定的成型方式制成具有所需形状的绿胚。
目前常用的成型方式有压制成型、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等。
压制成型常用于制作较大、较厚的块状制品,注射成型则适用于半球形、薄膜状的制品,而挤出成型则适用于管状或扁平的制品。
成型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干燥处理,避免制品开裂。
3. 烧结烧结是制作功能陶瓷的关键工艺环节。
烧结是指将成型后的绿胚在一定的温度、气氛下进行高温热处理,使之形成致密的陶瓷坯体。
烧结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对制品性能具有决定作用。
烧结时,需要根据陶瓷的品种选择适合的热处理方式和热处理工艺。
4. 后处理陶瓷制品烧结后需要进行后处理,以提高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后处理并不是每种功能陶瓷均需要进行的,根据不同产品而异。
常见的后处理方式有二次烧结、拼接、插入等。
二次烧结是指在原有的烧结过程中再次进行高温处理,以提高密度和硬度。
插入处理则是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插入陶瓷制品内,以增强其机械性能。
5. 检测和包装经过烧结和后处理后,功能陶瓷制品需要进行检测和包装。
检测是为了保证制品的性能和质量,包装则是为了保护制品,方便储存和运输。
检测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外观质量等指标的检测,包装则需要根据制品的尺寸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方式。
6.功能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原料配制、成型、烧结、后处理、检测和包装。
陶瓷的制作方法一、前言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工艺品,它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如装饰、储存、烹饪等。
陶瓷的制作方法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介绍陶瓷的制作方法,包括原材料的选择、成型、干燥、装饰和烧制等环节。
二、原材料的选择1.粘土粘土是制作陶瓷最基本的原材料之一,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红土、黄土、白土等。
不同类型的粘土在颜色、质地和性能上有所差异。
选择合适的粘土对于制作高质量陶瓷至关重要。
2.助剂助剂是指添加到粘土中起到辅助作用的物质,如沙子、蛋壳碎片等。
它们可以改变粘土的性能和质地,使其更加易于成型和加工。
3.釉料釉料是涂在陶器表面形成光滑亮丽外观的材料。
釉料可以分为透明釉、彩色釉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釉料在颜色、质地和使用效果上也有所差异。
三、成型1.手工成型手工成型是最原始的陶瓷制作方法之一,它需要用手将粘土揉捏成所需形状。
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具有自然、朴素的美感,适合制作简单的器具。
2.轮盘成型轮盘成型是一种利用旋转轮盘将粘土塑造成所需形状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制作出各种复杂形状的器具,如碗、盘等。
3.模具成型模具成型是一种利用模具将粘土压制成所需形状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大量生产相同形状和尺寸的陶器,适合商业生产。
四、干燥完成成型后,陶器需要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干燥或不足干燥,以免影响后续加工和使用效果。
五、装饰1.刻画刻画是在陶器表面刻画图案或文字的装饰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使陶器更加精美和生动,适合制作艺术性较高的陶器。
2.绘画绘画是在陶器表面涂上颜色绘制图案或文字的装饰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使陶器更加多彩和美观,适合制作日常用品。
六、烧制完成装饰后,陶器需要进行烧制处理。
烧制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控制和气氛调节,以保证陶器的质量和效果。
烧制分为高温烧制和低温烧制两种,不同类型的陶器需要选择不同的烧制方式。
七、结语以上就是陶瓷的基本制作方法。
陶瓷加工工艺流程汇总
本文档旨在总结陶瓷加工的工艺流程,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以下是陶瓷加工的一般流程:
1. 材料准备阶段
- 选择适合的原材料,如粘土、矿石等。
- 对原材料进行筛选和清洗,确保其质量和纯度。
- 确定合适的配方和比例。
2. 成型阶段
- 准备成型模具,如轧机、注塑机等。
- 将原材料放入成型模具,进行成型。
- 根据需要,可采用压制、注塑、旋转成型等不同的方法。
3. 干燥阶段
- 将成型的陶瓷制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区域,以使其逐渐失去
水分。
- 控制干燥的速度和温度,避免产生裂纹和变形。
4. 烧结阶段
- 将干燥的陶瓷制品放入烧窑中进行高温烧结。
- 控制烧结温度和时间,以达到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在烧结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气氛控制、控制冷却速度等操作。
5. 表面处理阶段
- 根据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如上釉、喷漆等。
- 在表面处理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研磨、抛光等操作,以获得
所需的光滑度和光泽度。
6. 检验和包装阶段
- 对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尺寸、外观、物理和化学性质等
方面。
- 对合格的产品进行包装,以保护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
以上是陶瓷加工的一般工艺流程,具体的操作和流程可能因产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