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 《肖申克的救赎》 视听语言 电影截图构图方式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88.39 KB
- 文档页数:5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U型叙事结构解读-最新年文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U型叙事结构解读U型叙事结构是加拿大文学评论家诺思洛普·弗莱在《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中提出的一种叙事结构。
弗莱谈到《圣经》中的《士师记》记述的以色列人反复背叛与回归的情节,其叙事方式为“背叛——落入灾难与奴役——悔悟——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下降时的高度”,这种发展轨迹是一个接近于U的模式。
进而,作者又发现整个《圣经》“被包含在一个这样的U型叙事结构之中”,即“创世纪之初,人类失去了生命之树和生命之水,到启示录结尾处重新获得了它们”。
也就是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被逐出神圣的伊甸园,死亡、灾祸和苦难从此如影随形,相伴人类。
但借着上帝的慈爱和耶稣基督替人赎罪,在启示录中预言了一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的“新天新地”。
这种U 型弧线被弗莱称之为“圣经的叙事”单位。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荣获7项奥斯卡提名,是1994年的票房黑马,采用了U型叙事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U型的人生轨迹。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的银行家,他蒙冤入狱,从人生的巅峰一夜之间跌入深渊,在痛苦漫长的近20年里,他坚持隐忍,最终挖出一条通往自由的隧道,逃出升天。
正是这样的U型“圣经叙事结构”,使得电影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十几年的时光不但没有使电影的光彩有丝毫减退,相反,它的光芒在广袤的电影星空里显得愈加璀璨。
一、灾难前的美好和背叛在创世纪之初,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还没有犯罪,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与神关系完满,人与自然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在灾祸从天而降前,安迪也曾有辉煌的人生——银行副总裁,受人尊重,事业有成,妻子年轻美貌,生活美满。
此时的安迪,无疑正处在人生下降前的最高度。
夏娃和亚当受到诱惑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从此,美好的伊甸园与他们再也无缘。
而安迪,由于妻子奸情暴露,他怒火中烧。
气头上的威胁话语成了法庭上杀妻的证据之一。
《肖申克的救赎》课件•影片背景与简介•角色分析与人物塑造•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传递•剧情解析与精彩片段欣赏目•电影技巧运用与视听效果呈现•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拓展录01影片背景与简介导演与主演介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美国著名导演和编剧,以擅长主演故事情节概述获奖情况与影响获奖情况(互联网电影资料库)分,长期占据该网站电影片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智慧和友谊等美好品质,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内影响02角色分析与人物塑造智慧与冷静坚韧不拔善良与正义030201安迪·杜佛兰角色特点瑞德角色定位及转变资深囚犯悲观主义者转变与重生其他配角形象展示布鲁克斯典狱长布鲁克斯是监狱中的老囚犯,他在监狱中度过了大半生,对外界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最终选择了自杀。
汤米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传递自由、希望与友谊主题思想自由影片中主人公安迪虽被囚禁在肖申克监狱中,但他通过智慧和毅力寻求心灵和精神的自由,最终获得真正的自由。
希望在绝望的监狱环境中,安迪从未放弃希望,他的行动和坚持为其他囚犯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友谊安迪与瑞德的深厚友谊,展现了在困境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人性光辉。
智慧与毅力安迪凭借智慧和毅力,在逆境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勇敢面对困境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坚持信念安迪始终坚信自己能够摆脱囚禁,获得自由,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前行。
影片所传递价值观观众情感共鸣点对自由的渴望01友谊的力量02勇敢面对困境的启示0304剧情解析与精彩片段欣赏经典场景回顾及解读安迪在屋顶上为狱警减税安迪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安迪逃狱前的准备工作剧情转折点分析安迪被冤枉入狱安迪与瑞德的友谊建立安迪逃狱成功1 2 3坚持信念与希望友谊的力量智慧与勇气的胜利观众心得体会分享05电影技巧运用与视听效果呈现导演技巧运用叙事结构导演巧妙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增强故事悬念和深度。
影视鉴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叙事表现手法暴露无遗课程考核内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表现手法影视鉴赏公选课(周四)目录一、论文摘要二、电影简介三、叙事视角四、叙事模式一、摘要《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史蒂芬o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
影片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反映监狱生活的独特影片,他着力表现了一个人在艰难的困境中如何保持尊严与希望,全片采用了一种温情、多愁善感而又极度有力的叙事风格,叙事结构的丰富又直接促成了叙事主题的多样性、现实性和深刻性。
这种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不仅给人以思想和精神上的震撼,更给人感官和审美上的愉悦。
关键字:肖申克的救赎,叙事风格,叙事特点二、电影简介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安迪同时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
在狱中他认识了“万事通”瑞德,而且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瑞德总能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包括一些违禁品。
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和监狱的腐败黑暗,外表看似柔弱的安迪内心却十分坚强。
他让瑞德帮他搞到了一把小铁锄,和一幅明星的海报。
他利用精通对财务制度的能力,很快使他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同性恋囚犯的性骚扰,而同时安迪也逐渐成为肖申克监狱长的洗黑钱的工具。
然而一个年轻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的平静狱中生活,这个年轻人告诉安迪他知道安迪案子的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件时却遭到了拒绝,并受到了惩罚,连知情人都被监狱长害死。
但是就算是如此之多的阻扰,也没有消磨掉安迪对自由的渴望。
终于有一天,他获得了自由。
原来他二十多年每天都用那把小铁锄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
安迪出狱后,领走了部分监狱长的黑钱,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
监狱长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
而最后瑞德也获释了,他在橡树的火山岩下找到了一叠钱和一封信,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的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肖申克的救赎》一,镜头,景别,色彩,蒙太奇等方面分析。
影片开始的背景音乐叫If I Didnˊt Care ,音乐一直响在开头男主角的回忆当中影片开始的字幕是黑底白字,出现的第一个场景是晚上,也是黑色的,两个白色的路灯出现在兴趣线上。
和开始的字幕相似。
并且开头先黑场,然后以淡入出现场景。
镜头中一直有开始的那首音乐,交代完当时的环境及场景后,出现话外音。
话外音出现后,镜头转到现实,男主角在法庭上被庭审。
安迪说到他的妻子去跟昆丁混在一起时,画面直接切出那两个人在一起的场面。
这是叫板式蒙太奇。
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出现,叫板式蒙太奇。
当法官说完判安迪无期徒刑,为两位死者偿命时,安迪精神上受到打击,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出现了黑场镜头,一是表现安迪闭上眼睛后眼前一片漆黑,反映出他当时完全绝望的处境,二是为了转接到下一画面,起到转场的作用瑞德第一次被问到假释情况时表现出了很慌乱的表情,手里攥着帽子,看起来很紧张。
从这也能预测出他的假释会被驳回。
在这里引入瑞德这一主要人物,是要通过他内心世界的独白,展开后面事情的发展,及安迪是新生活。
这是第一次出现烟,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符号。
以后还会出现很多次。
烟是可以麻痹思想,减轻压力的东西,在监狱中,犯人们更需要这些。
反应出监狱中犯人们被压怕、被奴役,他们感到非常的压抑。
这时候的画面想起了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刺耳的声音揪起了监狱里所有人的心。
瑞德的表情使观众感到一丝不安。
这是影片总最长的一个长镜头。
长镜头1,交代了环境;2,这里的长镜头也表现了安迪从一个自由的、美好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无自由、无希望的世界的痛苦的;3,表现了牢狱生活的漫长、痛苦。
这是以犯人的视觉拍的镜头。
这是他们刚来到监狱,从镜头中可以看出他们进入的是一个大笼子,是一个束缚自由,湮灭希望的大笼子。
这里又一次出现了符号“烟”,他们用烟作为赌注。
“烟”也作为一种消遣的东西。
当安迪听到全部回房,准备点名时,抬起头看着天空,画面中天空渐渐变小,黑色部分渐渐覆盖整个画面,表现了安迪的自由天空一去不复返,他将面对的是监狱里黑暗的、没有一丝希望的生活。
《肖申克的救赎》视听语言分析教学内容《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电影,根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在肖申克监狱中的生活和个人成长,以及他与友人红和他们的朋友们一起建立了一种真正的人生意义。
本次视听语言分析教学的内容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电影概述:简要介绍《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引发学生对电影的兴趣。
2.角色分析:介绍主要角色安迪、红和其他服刑人员的形象、性格特点和发展变化,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3.文化背景:讲解电影中所展示的美国监狱体系和社会制度,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
4.美学分析:剖析电影的导演技巧、摄影/视觉效果和音乐运用等方面,探讨这些因素对电影的情节和氛围的影响。
5.言语表达:学习和分析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和情节,探讨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并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表达训练。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通过展示电影片段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或让学生阅读剧本和小说的片段,进行语言解读和对比分析。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角色关系和电影的主题等,并就相关问题展开辩论。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其他与社会问题和人性探讨相关的电影作品,与《肖申克的救赎》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的主题和内涵。
教学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视听分析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和人物形象,理解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并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文化包容性。
《肖申克得救赎》视听语言分析《肖申克得救赎》就是一部引人深思得经典影片。
影片围绕主人公安迪从被误判入狱,到在狱中得自我救赎,最后逃离肖申克得主线,讲述了发生在不同得人物身上有关救赎得故事.在这部影片中,最让我为之动容得场景有这样几个:安迪被送入肖申克得第一天;安迪与她得狱友们在屋顶享用啤酒;老布鲁克斯从出狱到自杀;安迪播放歌剧《费加罗得婚礼》;安迪企图为自己洗清冤屈而被拒绝后得几近崩溃;安迪逃离肖申克重获自由;瑞德得忏悔与老朋友重逢。
下面将分别讲述我对这些场景得理解。
安迪被送入肖申克得第一天:当背景音乐响起,映入眼帘得就是似堡垒一般得肖申克监狱,以及缓缓驶来得囚车。
画面得冷色处理,悲伤得ShawshankPrison配乐,让人感到冬天般得彻骨寒冷,以及发自内心得恐惧。
此后,镜头越过囚车,对肖申克监狱进行航拍,高耸得围墙使肖申克瞧上去阴森而固若金汤;监狱得旗帜被寒风猛烈地撕扯,竟就是画面里唯一瞧上去不就是死气沉沉得事物.整个场景压抑到了极限,肖申克成功地震慑住了每一个人.之后画面再次回到囚车,这就是囚犯们已经聚拢过来,场面变得嘈杂而混乱。
经历了没有人性得例行公事,一直毫无表情得安迪到了自己得囚室,当栅门关上得一刹那,甚至作为观众得我都感受到一种真正得绝望——再也回不去了,并且,前面得路无疑通往地狱。
有囚犯无法承受肖申克得压抑,终于崩溃;然而整个晚上,安迪都没有吭过一声——然而正就是这种沉默,更让人体会到那种无边得黑暗与无助。
安迪与她得狱友们在屋顶享用啤酒:安迪帮助狱警成功逃税,按约定,在一个完工后得早上,狱友们喝上了肖申克有史以来最严苛得狱警提供得啤酒。
暖色得背景下,舒缓动人得背景乐响起,没有人出声,只有瑞德得旁白;所有人都自在得饮着啤酒,体会着难得得惬意.引用影片得台词:“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and felt likefree men、We could’abeen tarringthe roof of one of our own houses、Wewere the Lords of all Creation、"、、、镜头摇向安迪,这时得安迪,只就是静静地坐在地上--第一次隐隐地露出了笑容……整个场景一直持续在泛红得暖色调下,让人感到了久违得暖意。
视听语言分析电影范文电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语言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在电影中,视听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情节。
本文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分析电影中的视听语言,探讨它们对电影的影响。
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通过画面、色彩、镜头等方式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运用了多种视觉语言来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情节。
首先,电影中的画面非常精美,每一个镜头都非常有意义。
例如,电影一开始的时候,肖恩·艾利斯(Andy Dufresne)被判刑入狱,他被送到了肖申克监狱。
这个场景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远景,来表现肖恩·艾利斯的孤独和无助。
这个场景中的画面非常美丽,但是却充满了悲伤和绝望的情感。
其次,电影中的色彩也非常有意义。
例如,电影中的监狱是以灰色为主色调的,这种颜色代表着监狱中的压抑和绝望。
而当肖恩·艾利斯和他的朋友们在监狱中建造图书馆的时候,导演运用了明亮的色彩,来表现他们的希望和自由。
这种色彩的变化非常有意义,它表达了电影的主题和情节。
最后,电影中的镜头也非常有意义。
例如,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肖恩·艾利斯在监狱中被强制进行体检。
这个场景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逆光镜头,来表现肖恩·艾利斯的痛苦和无助。
这种镜头的运用非常巧妙,它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肖恩·艾利斯的心理状态。
听觉语言听觉语言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通过音乐、声音和对话等方式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运用了多种听觉语言来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情节。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非常有意义。
例如,电影中的主题曲《Shawshank Redemption》非常动人,它表达了肖恩·艾利斯的希望和自由。
而当肖恩·艾利斯和他的朋友们在监狱中建造图书馆的时候,导演运用了轻快的音乐,来表现他们的乐观和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视听语言分析汇总视听语言在电影中起着重要而多样化的作用,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将观众引入故事情境。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视听语言分析汇总:1.摄影和构图:《肖申克的救赎》使用了多种摄影技巧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主题。
例如,一开始的镜头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突出了肖申克监狱的庞大和冷酷,以及主人公安迪的孤独和无助。
再例如,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中的色彩逐渐从暗淡的蓝色和灰色变为明亮的黄色,表示了希望和自由的到来。
2.音效和配乐:电影中的音效选取非常精确,对于营造氛围和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监狱门关闭时发出的巨大声音传达了监狱的压抑和恐怖。
此外,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出色,通过音乐的选择和运用来强化剧情和情感。
例如,电影最后的重返自由镜头中,配乐《乡愁》的使用非常激励人心,增加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3.对话和台词:电影中的对话以及台词的选取非常生动而有力。
主要角色之间对话精炼而充满力量,表达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例如,安迪在与瑞德的对话中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可以让你越狱”。
这句台词体现了安迪对于希望的理解和他面对困境的态度。
4.肖申克监狱的符号语言:电影中的肖申克监狱本身也是一种符号语言的体现。
监狱的高墙和铁丝网代表着囚禁和束缚,而主人公通过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逃离了这种困境,实现了自由。
监狱的符号也反映了社会中不公正和压抑的存在,电影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探讨了人性和自由的意义。
总结起来,《肖申克的救赎》通过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成功地传递了友谊、希望和自由的主题。
摄影和构图、音效和配乐、对话和台词,以及肖申克监狱的符号语言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这些视听语言的运用使电影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影片,并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肖申克的救赎》视听语言分析《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电影,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而成。
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个中年银行家安迪在被错误指控谋杀妻子和她的情人后,被判无期徒刑,进入肖申克监狱,并最终用智慧和毅力赢得自由的故事。
本文将对电影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
首先,电影的画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画面明暗交错、色彩对比以及角度和镜头的变化,来突出故事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安迪一开始进入监狱之后,他被关进一个黑暗、肮脏的牢房,这种对比强烈地展示了他的困难和绝望。
另外,在安迪在监狱中建立自己影响力之后,电影中的画面变得更加明亮和色彩丰富,这传递出一种希望和自由的感觉。
其次,电影的音效也非常出色,通过音乐和环境声音的运用,来增强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和共鸣。
电影中的音乐选择非常恰当,既能与情节相呼应,又能够独立展示情感。
例如,在电影的开头,当安迪被判入狱时,电影中使用了一段悲伤而沉重的音乐,以表达安迪的失落和绝望。
另外,在一些重要的转折点,如安迪最终逃离监狱的场景中,电影使用了激动人心的音乐,以增强观众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再者,电影中的对话和演员表演也是整体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中的对话非常精彩,不仅能够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心理,还能够传递观众共鸣。
例如,电影中经典的“希望是一把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好东西是不能放弃的”,这句话不仅影响了安迪,也影响了观众。
此外,电影里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的演技完美地诠释了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使观众更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内心的变化。
最后,电影的剪辑和布局也是视听语言的重要方面。
电影中的剪辑非常精准,通过切换场景和镜头,将故事的时间线和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
电影的整体布局也非常紧凑,没有多余的冗长,使观众更能够专注于故事的核心。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截图构图方式分析
一、
变化式构图
画面将小船故意安排在某一角,带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
二、
向心式构图:
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作用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三、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显得活泼,产生线条汇聚的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四、
三角形构图:
画面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子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五、
向心式构图:
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作用
六、
斜线式构图:
画面渲染出动荡、紧张、危险的氛围。
七、
斜线式构图:
表现出画面人群动态,表现动荡、紧张,利用斜线。
八、对称式构图:
画面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表现两人物的空间位子。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用于表现对称的的海天一色的美感。
九、平衡式构图:
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
十、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富于动感,容易产生线条汇聚的趋势,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主体人物肖申克身上,淋漓尽致的将出肖申克的情感宣泄出来,表现出主人公安迪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苦难是一种历练——《肖申克的救赎》视听语言分析《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越狱与心灵救赎的故事,开头16分钟讲述了影片主人公安迪入狱的原因以及入狱第一天的所见所闻。
本文将简要分析影片中4个重要场景的视听语言,并尝试分析安迪的心理,借以突出主题。
首先,是审判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近景中的安迪失落的眼眸在律师的提问下缓缓抬起,平静而严肃的回答着律师的提问,光从安迪的右侧打来,不能均衡的分布在他的脸上,表现出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对于自己是否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并不确定,但他相信自己没有做错事。
背景中有旗帜的一角,隐含着公正。
律师在提问的过程中缓步向前,是对于安迪的压迫;他的左侧的光将其分割成阴阳脸,表现出他表面是一个受人尊敬、为人深远的律师,内心则有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
他们都位于画面中央,坚定自己的说辞,表明自己的立场。
后景中的人们看不清脸,以前景中的律师为代表,他们的态度是不明朗的。
接着正反打镜头将律师的压迫与安迪的无助、自我怀疑表现出来,同时给人一种安迪站在社会的对立面的感觉。
安迪提到妻子的情人时,眼神摇摆,是对于自己的内心受到伤害的表现,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提起他对自己没有优势,但他还是说了,他想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却适得其反。
在律师的叙述中插入妻子偷情的画面则在辩证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于事实的描述,也加大了安迪行凶的可能性。
律师不断靠近镜头,光线使他的脸明亮起来,同时也将他的目的暴露出来。
后景中没有人,表现出律师已经脱离群众,在不断的威胁安迪。
镜头不断靠近安迪,表明安迪对自己的怀疑也不断加深,他们的对话中也体现出安迪的迷茫。
在审判过程中插入的片段,是对辩证环节的补充,也是对事实真相的暗示。
特写镜头表现出在昏暗的环境中,安迪拿着枪,装入一发子弹,他看着手里的枪,又看着小院。
光落在他的脸上,与周围昏暗的环境区别开来,目光中有愤怒和伤感和失望的质问。
询问还在继续,正反打镜头中安迪努力回忆,说出事实,想自证清白;律师却加大声音,以此来压迫安迪。
《肖申克救赎》视听语言分析《肖申克救赎》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主演是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
该片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银行家安迪在被错判入狱后,通过智慧和毅力在监狱中生存,并最终通过一场聪明才智的计划逃脱并找回自由。
该电影以视觉和听觉语言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受,以下是对其视听语言的分析:1.视觉语言:《肖申克救赎》采用了中长镜头和长镜头来建立情节的连续和流畅感。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外景拍摄,将主人公安迪被困在这个高墙重重的监狱中的孤独和束缚感展现给观众。
同时,电影还通过富有细节的镜头设定,描绘了囚犯们的团体生活和艰辛的劳动,增强了观众对监狱环境的真实感受。
在色彩运用上,电影将监狱中的世界以灰色和冷色为主调,营造了一种压抑和凄凉的氛围。
而在安迪的出场和重要情节中,电影则使用了明亮的金黄色调,象征着希望和自由。
此外,电影还运用对比和旁白来突出主要人物和故事线。
例如,通过比较监狱内部的黑暗与安迪的明亮,展示了安迪与众不同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同时,主人公纵述的旁白也通过文字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
2.听觉语言:电影的音乐是其视听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
原声音乐由托马斯·纽曼创作,通过温和、轻柔的曲调,为电影增添了一种温暖感。
音乐中流淌着自由、希望和坚韧的情感,与主题相互呼应。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话和人物表演来展示故事。
尤其是主演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的精彩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声音和表演方式共同塑造了角色的形象,为观众传递出情感和心智的动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使用的狱警和囚犯们的对话和背景音效,也为电影增加了现实感和真实感。
这些细节描写更加丰富了电影的听觉语言,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生动和紧张。
总而言之,《肖申克救赎》通过其精心构建的视听语言,将观众带入了故事的世界中。
《肖申克的救赎》画面造型元素分析“世界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你的。
”“你指什么?”“希望。
”杜弗瑞在典狱长的办公室放完《费加罗的婚礼》后,在餐桌上对瑞德如是说。
杜弗瑞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自由,而这正是《肖申克的救赎》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也是《肖申克》的中心思想。
在绝望中不放弃希望,在石墙中寻找自由,就想开在钢筋水泥里的花朵一样,灿烂夺目又让人敬佩。
影片中多处场景体现了杜弗瑞对自由的追求,在清晨的屋顶喝啤酒,在典狱长的办公室放音乐,以及雕刻象棋、张贴海报、建立图书馆等等。
杜弗瑞是个很沉默、寡言少语的性格,他对自由的渴望都藏在心里,就好像甘地不暴力不合作一样,很平静却无比坚定。
而整部电影的镜头也是这样,一直都是很平稳很缓慢,像杜弗瑞似的。
这种缓慢平稳的加上贯串全片的旁白起到一种讲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而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进,观众则越来越带入与故事中,好像故事发生在眼前。
铜墙铁壁的监狱里有什么可以称得上美丽呢?然而就是在这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只要有一点对自由对希望的渴望,那一定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杜弗瑞帮监狱里的兄弟争取到冰镇啤酒,在清晨的屋顶惬意的喝着,这是他们从未体验也从未想象过的事情。
影片的主色调是灰暗阴沉的,但这一刻清晨的阳光打在每个犯人身上,导演通过移镜头扫过每个人充满笑容的脸,那清晨的阳光确是一片金黄色,穿透了石墙也穿透了每个人的心,真是精美绝伦,而那一瞬间,杜弗瑞也找到了自由。
杜弗瑞在典狱长的办公室放音乐也是没有人敢做的,甚至在典狱长威胁杜弗瑞时,杜弗瑞不但没有畏惧,反而加大了音乐的音量,这体现了杜弗瑞对自由的执着与渴望和不畏惧绝望的勇气。
导演同样运用了一组移镜头,扫过每个囚犯,把每个人的表情都呈现出来,把每个人内心的震撼都表现出来。
而影片中老布出狱后自杀的场景也让人印象深刻,在老布自杀一开始的镜头运用了多处特写,小刀的特写、鞋子走路的特写以及木屑掉落的特写,这里起到了悬念作用,刚开始观众并不能看出老布要自杀,而最后一个拉镜头,使观众看到的信息增多,引出老布自杀的事实。
学肖申克经典摄影构图法黄金螺旋构图这是本片中唯一的一个唯美镜头,象征美好新生活的开始。
我在网上查阅了影评,得知当年这个结局画面颇受争议,上映前多次被剪,最终得以保留,结果令观众无比欢欣。
类似鹦鹉螺的黄金螺旋线,是黄金分割构图的变体,以黄金分割线为边拼成的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里画90度的扇形,连起来的弧线就是黄金螺旋线。
强有力地把视觉引向焦点。
国外摄影师非常在乎这种构图方式。
三角形构图主人公安迪初到肖申克监狱,未来的狱友正在对新人下赌注。
这个画面属于刻意摆拍布局。
三角构图使得画面稳定,且不落入俗套。
这样的视觉构图可以在人文摄影抓拍中使用,也可以用于小团体合影,以打破常规。
Z轴构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构图,充分利用边缘物-----倚墙而立,没有使用平凡的一字排开的正面镜头,在画面的三维空间关系的Z轴上形成纵深感。
我们注意到,三位角色努力把视线导向趋于一号,这种趋势营造了画面的焦点,形成了画面的张力,说明一号人物是重要人物,这样布局的构图,如果让所有演员依次露面,会感到很滑稽,片中打破了这一节奏,由右边2号位实施对话交谈,实际上,右1位角色的视线什么也看不到,这与现实场景略有不同,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观众并未觉得反常。
过肩镜头—开放式构图过肩镜头是最经典的开放式构图,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它能有力地揭示两人内心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导演反复斟酌使用。
看电影花絮,据说这场戏拍摄了整整一天。
这种手法也适用于婚庆、活动场面的抓拍,会增强画面的故事性。
下图角度是观众认同瑞德的心理感受。
这是安迪入狱后与瑞德的第一次面谈,距离的接近、浅景深分离,都是暗示两人即将发展不一样的友谊,而瑞德侧身,则说明交往需要有一定的过程。
本片的各种开放式构图我们趁机来学习一下开放式构图,开放式构图在我们国家并不为大家所熟悉,可见我们创作理念的滞后。
严格地讲,除了过肩,其他类别的开放式构图在本片中不算明显。
这是因为,开放式构图的基本内涵在于画面内外的关联,是一种运动的趋势,这个趋势不断地通过演员走位、机位移动等各种镜头语言实现了。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截图构图方式分析
一、
变化式构图
画面将小船故意安排在某一角,带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
二、
向心式构图:
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作用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三、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显得活泼,产生线条汇聚的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四、
三角形构图:
画面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子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五、
向心式构图:
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作用
六、
斜线式构图:
画面渲染出动荡、紧张、危险的氛围。
七、
斜线式构图:
表现出画面人群动态,表现动荡、紧张,利用斜线。
八、对称式构图:
画面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表现两人物的空间位子。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用于表现对称的的海天一色的美感。
九、平衡式构图:
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
十、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富于动感,容易产生线条汇聚的趋势,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主体人物肖申克身上,淋漓尽致的将出肖申克的情感宣泄出来,表现出主人公安迪对自由的强烈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