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课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呼兰河传》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并理解《呼兰河传》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2.培养学生领悟课文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锤炼意志,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把握;3.在阅读《呼兰河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4.在理解《呼兰河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命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故事的本质含义。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分析:1.导入采用引发学生对生命力的思考,寻找有关生命力的词语,比如坚强,努力,挑战,拼搏,抗争等。
2.呼兰河传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霍达,并简要介绍霍达的生平经历和成就。
3.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呼兰河传》,并通过问答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找出蕴含其中的意义和独特的精神力量。
(2)教师默读原文,并注重肢体语言、声调、语速等方面,鼓励学生模仿,体会原文的节奏感和语感。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搭配,理解每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4.讨论(1)对于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历史所经历的动荡与苦难,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于今天的启示?(2)对于人物造型:杨志、陶妈、奎章等人物形象,用什么词语来描绘他们的性格特点?(3)对于主题反映: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观,它们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5.书写针对教材中的名言警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颜色书写,并注重体现出文本中的情感色彩和重点内容。
6.总结通过对教材的整体了解,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所表现出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呼兰河传》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对本人及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四、作业:1.仿写短文:以其中一个人物为写作对象,仿照呼兰河传中,自己将其人生经历和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写成一篇自传。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传主呼兰河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呼兰河的勇敢与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传主呼兰河、皇帝、大臣等,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 故事情节:梳理作品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的发展脉络,理解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4. 作品主题: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呼兰河传》、相关历史资料。
2. 学具:笔记本、阅读记录表、小组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呼兰河吗?它有什么特点和传说?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呼兰河传》,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4. 内容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地讲解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阅读记录表,进一步巩固对作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呼兰河传》人物形象:呼兰河、皇帝、大臣等故事情节:发展脉络、高潮、结局主题思想:勇敢、智慧、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呼兰河传整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整书阅读,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呼兰河传》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并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学生需要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和作品的背景,包括书写动机、创作背景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第二部分:整书阅读在整书阅读环节中,学生需要按照章节顺序逐渐阅读全书,并进行问题的解答和主题的讨论。
1. 第一章:描绘呼兰河的自然景观和居民生活,学生需要注意这些描写与作品整体主题的关联。
2. 第二章至第十章:通过阅读这些章节,学生可以了解到主人公呼兰正传从小儿到成年的成长经历,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描写。
3. 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学生需要关注主人公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章节的阅读,学生能够对主题和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4. 第十六章至第二十章:学生需要关注主人公因遭受不公正待遇而产生的痛苦与反抗,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揭示。
5. 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四章:学生需要关注主人公的人生转变和成长,以及对自我认识和命运的理解。
第三部分:主题分析与讨论在整书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将分小组进行主题分析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问题,通过书中的细节和情节进行论证,最后展示给全班。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呼兰河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2. 第一部分: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教师简要介绍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背景有所了解。
3. 第二部分:整书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章节顺序逐渐阅读《呼兰河传》,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解读提示。
4. 第三部分:主题分析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主题分析和讨论,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引导。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或问题进行论证,并在班级中展示。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收获。
《呼兰河传》整本导读一、导入: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旷神怡的最深刻的记忆。
——冰心二、走进呼兰河1、《呼兰河传》语言特色:简单童稚、自由灵动、充满深情第三章节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 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
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简单自由,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充满童趣,仿佛出现不知其意,跟着祖父读书的小女孩。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每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课后阅读链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八十,就死了。
(对祖父的不舍、对祖父的爱)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沧桑感、失落感)。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只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排比句,简单自由,充满画面感)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重复表现萧红对故乡对童年的默默深情),就记在这里了。
2、《呼兰河传》人物形象:祖父:慈祥、疼爱孙女为什么在小说第三章要写那么多与祖父相关的片段呢?表达祖父对自己的疼爱,表达她对祖父的怀念,表达她对童年的回忆。
课题《呼兰河传》阅读推荐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呼兰河传》的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初步了解作家萧红的故事。
3、初步品悟文章的情节。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知道《呼兰河传》的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书本、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就是《呼兰河传》。
二、出示图片(萧红),简介作者。
萧红,1911 年生于黑龙江呼兰。
著名女作家。
被誉为“ 30 年代文学洛神”。
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三、文章内容《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1940 年写于香港,1941 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 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四、对《呼兰河传》的评价1、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
”并予《呼河》很高的价,称她二十世中国最秀的作家之一。
2、茅盾曾价它的成就:“它是一篇叙事,一片多彩的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呼兰河传》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准备:1. 《呼兰河传》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的作品梳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呼兰河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呼兰河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发学生对于《呼兰河传》的猜测和想法。
2. 介绍《呼兰河传》(10分钟):- 通过简要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出版时间和主要内容。
- 引导学生思考该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选择几个关键人物,如杨善洲、杨克明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
-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支持提取关键信息,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
4. 探讨情节发展(15分钟):-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如杨善洲的成长、家庭变迁等。
- 引导学生思考情节的发展逻辑和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5. 总结归纳(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问题:你对《呼兰河传》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有什么新的认识?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5分钟):-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巩固对《呼兰河传》的理解。
2. 探讨主题(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呼兰河传》所揭示的主题,如家庭、生活、社会等。
-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自己认为重要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3.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15分钟):- 给学生分发几个与小说相关的阅读题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 在讨论答案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文本支持。
4. 创造性表达(15分钟):- 要求学生选择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或人物,以写作、绘画、表演等形式进行创造性表达。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评价。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传统与文化背景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
2.学习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3.了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4.学习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
5.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和探究。
二、教学内容1.《呼兰河传》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小说的文学结构、语言和作品风格。
3.小说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
4.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理解小说的背景和历史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课前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梳理小说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特点;2.课堂讲授和问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加强思考和交流;3.小组辩论和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话题第二步:讲解小说《呼兰河传》第三步:小组讨论,分享答案1.分小组,让每个小组阅读小说,并根据小说的结构和要素,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特点。
2.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到其他小组,加强交流与学习效果。
第四步:小组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1.让小组讨论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学生需要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深度引导和探讨。
2.进行小组辩论,孩子们对于小说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进行小组表达,讨论与其他组的阐述辩论切磋,提高思维水平。
第五步:练习与评估1.选出小说中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估学生语音和语调的把握。
2.评估学生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水平,听辩论表达风范,和观察学生思考与思辨能力。
六、教学体会通过本次《呼兰河传》的阅读指导课的设计,学习知识、策略、以及探究深刻的人生思考,让学生更加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学习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了解小说的背景和历史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和探究,建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呼兰河传》导读课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呼兰河传》是萧红写于生命之尾的一部作品。
她以悲剧性的生命体验,着力于故土的景物人的书写,表达了她对呼兰河小城的追忆与怀念。
它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
她以成年人的身份追忆童年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文中充斥着两种叙事的眼光和声音。
一个是成人的视角,代表着理性与成熟的一面;另一个是儿童的视角,代表着感性与天真的一面。
两种不同视角的交织,在文中构成了不同的话语系统的对话,这是文本产生叙事张力的基础。
在成人的理性思维与儿童的感性思维的双向交织中,在热闹之景与凄凉之情的映衬中,在阴暗与明净的反复对比下,三组看似矛盾的元素在文中既相互碰撞又互相整合,给予人们无限阐释的可能性,这也是《呼兰河传》文本价值和艺术魅力之一。
二、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呼兰河传》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2.初步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老师常常会想到童年的自己。
记得那个时候,我常常喜欢在熟睡的哥哥的额头画上一个大大的王字,嘴的两边还画上长长的胡须。
当哥哥睡醒时,出去玩耍,路上的旁人看到他哈哈大笑时,他才反应过来。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童年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请举手告诉老师。
(学生回答)2.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呢?也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让我们来猜一猜你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说故事,其他学生猜性格)3.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刚学过的《祖父的园子》中的小女孩吗?她是谁呢?(板书:萧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课件出示)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②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③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指名读)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小时候的萧红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板书:自由、快乐)<二>导读1.课件出示萧红图片(感动中国的作家:萧红)2.课件出示作者名片(齐读)人物: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了解作家萧红写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中感悟
作品的鲜明特点。
3、初步品味感悟文章的情节,学会欣赏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
《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
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
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
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
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A.黑龙江B.呼兰河
C.西二街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
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
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
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
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
”
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
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
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
菜灯,西瓜灯,还有(D)。
A、电灯
B、华灯
C、彩灯
D、莲花灯
三、说说体会
你在读《呼兰河传》是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教师小结:阅读要了解作者,要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四、说写作背景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
1、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
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