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计算公式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13.37 KB
- 文档页数:6
常用钢筋计算公式柱钢筋1.柱纵筋单根长度=柱基础内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a.柱基础内插筋长度=基础高-基础保护层+弯折长度搭接长度(Lle):如果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用计算弯折长度: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15db.柱净高长度:基础顶面——顶层梁地面之间的垂直高度c.顶层锚固长度:①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②边、角柱锚固长度:⑴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1.5LaE(考试用)2.柱箍筋: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b.柱宽;h.柱高;c.柱保护层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①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hn/3(hn本层柱净高)②非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max(hc,hn/6,500)(考试用)③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max(hc,hn/6,500)(考试用)④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 00mm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梁钢筋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当hc-保护层<L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当hc-保护层≥LaE时,直锚,锚固长度= max(LaE,0.5hc+5d)保护层:是柱保护层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的时候直锚)3.上部端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第二排=1/4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6.箍筋单长(2肢箍)=(长-2保+宽-2保)*2+2* max(10d,75)根数加密区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2*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max(2Hb,500)二级--三级抗震:max(1.5Hb,5 00)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构造筋长度(G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15d抗扭筋长度(N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8.拉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计算工程量时用¢6.5来计算)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拉筋单长=梁宽-2*保+2* max(10d,75)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腰筋根数/2)9.附加吊筋:吊筋单根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20d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45度;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60度.备注:主次梁相交处,注意附件的箍筋10.屋面框架梁屋面梁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保:为柱的保护层)板钢筋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左伸长度+右伸长度+弯钩长度*2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锚固长度*2板底受力筋根数=板面受力筋根数=分布范围/板筋间距+1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 max(1/2支座宽,5d)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max(1/2墙厚,12 0,板厚)180°弯钩长度=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分布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右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注意标注的长度是否含支座宽)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板负筋间距+1锚入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布筋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3.分布筋单根长度=净跨(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右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独立基础钢筋1.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X方向底板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Y方向底板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2.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外侧钢筋根数:2根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X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X方向的基础边长其余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Y 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外侧钢筋根数:2根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Y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Y方向的基础边长其余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 S-1。
各类钢筋设计长度计算公式L——构件长度b——保护层厚度d——钢筋直径x——设计图示锚固长度等H——构件高度B——构件宽度注:端部90度弯折的量度差值(1.75d)在预算中未减,是因为量小不重要。
1、直钢筋:(1)端部弯半圆钩:设计长度=L-2b+2*6.25d(2)端部斜钩:设计长度=L-2b+2*4.9d(3)端部直钩:设计长度=L-2b+2*3.5d(4)、端部弯折:设计长度=L-2b+2x2、弯起钢筋:(1)双弯起钢筋端部带半圆钩:设计长度=L-2b+2*(H-2b)*tg(α/2)+2*6.25d= L-2b+2*(H-2b)*tg(α/2)+12.5d(2)双弯起钢筋端部带弯折及半圆钩:设计长度=L-2b+2*(H-2b)*tg(α/2)+2*(x+6.25d)(3)双弯起钢筋端部带弯折:设计长度=L-2b+2*(H-2b)*tg(α/2)+2x(4)单弯起钢筋端部带半圆钩:设计长度=L-2b+(H-2b)*tg(α/2)+2*6.25d3、箍筋:(1)单箍方形或矩形:设计长度=2*(H+B)-8b+8d+2*6.9d-3*1.75d=2*(H+B)-8b+17d (无抗震要求)设计长度=2*(H+B)-8b+8d+2*11.9d-3*1.75d=2*(H+B)-8b+27d (有抗震要求)(2)双箍方形(多用于柱中):外箍设计长度=2*(H+B)-8b+8d+2*6.9d-3*1.75d=2*(H+B)-8b+17d (无抗震要求)外箍设计长度=2*(H+B)-8b+8d+2*11.9d-3*1.75d=2*(H+B)-8b+27d (有抗震要求)内箍设计长度=[(B-2b)* /2]*4+17d (无抗震要求)=[(B-2b)* /2]*4+27d (有抗震要求)(3)双箍矩形:每组(对)箍设计长度=(H-2b)*4+(B-2b+B`)*2+17d (无抗震要求)=(H-2b)*4+(B-2b+B`)*2+27d (有抗震要求) (4)三角箍(多用于有梁板):设计长度=(B-2b)+ +17d (无抗震要求)=(B-2b)+ +27d (有抗震要求)(5)S型箍(拉筋):设计长度=(B-2b)+17d (无抗震要求)=(B-2b)+27d (有抗震要求)(6)箍筋数量:n=(L-2b)/a+1a为箍筋间距,S箍间距为2a(7)螺旋箍:设计长度=N* +17d (无抗震要求)=N* +27d (有抗震要求)N——螺线圈数=(L-2b)/P,P——螺线间距,D——构件直径箍筋计算按照净跨算梁的支座不计算箍筋计算通长钢(贯通筋)的时候梁的一端有柱那还有一端是墙的话钢筋需要锚固锚固的长度与支座的宽度有关系,两端不一定长度相等箍筋计算按照净跨—50*2计算中间有柱时扣柱,计算方法同上一条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问题,也就是谁时谁的支座的问题基础是柱、墙的支座,柱是梁的支座,梁是板的支座、次梁以主梁为支座。
钢筋工程量基本计算规则及公式(1)、计算规则:钢筋工程量应区分不同钢筋类别、钢种和直径分别以吨(t)计算其重量。
(2)、计算公式:钢筋工程量=钢筋下料长度(m)×相应钢筋每米重量(kg/m) 式中:钢筋下料长度(m) =构件图示尺寸-砼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弯起部分的增加长度-量度差(钢筋弯曲调整值)+图中已经注明的搭接长度(3)、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搭接长度的,按规定搭接长度计算;自然接头损耗及下料损耗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得另计。
钢筋的电渣压力焊、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二十五、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 1、单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直钢筋净长=L-2C;弯起钢筋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弯起钢筋两端带直钩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2×(梁高-保护层厚度×2); 2、多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1)、首跨钢筋的计算:上部贯通筋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端支座负筋长度=设计构造长度+端支座锚固值;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2)、中间跨钢筋的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两边跨设计构造长度+中间支座值;(3)、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 d)×2+(梁高-2×保护层+2 d)×2+14 d或24 d 箍筋根数=(梁净长-100MM)/设计间距+1,加密区另计。
(4)、腰筋、拉筋、吊筋应按构造要求计算其长度。
二十六、现浇板钢筋的计算方法与公式现浇板筋主要有:受力筋(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分布筋、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1)、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根数=(板净长-100MM)/布筋间距+1(2)、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3)、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4)、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
钢筋计算公式大全重量计算钢材理论重量计算的计量单位为公斤(kg)。
其基本公式为:W(重量,kg)=F(断面积mm2)×L(长度,m)×ρ(密度,g/cm3)×1/1000 钢的密度为:7.85g/cm3,螺纹钢理论重量计算公式如下:W=0.00617×d2(kg/m)d=断面直径mm,如断面直径为12mm的螺纹钢,每米重量=0.00617×122=0.888kg重量表Φ6=0.222㎏Φ8=0.395㎏Φ10=0.617㎏Φ12= 0.888㎏Φ14= 1.21㎏Φ16=1.58㎏Φ18=2㎏Φ20=2.47㎏Φ22= 3㎏Φ25=3.86㎏(0.617为圆10钢筋每米重量,钢筋的重量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钢筋的重量=钢筋的直径*钢筋的直径*0.00617一般计算时Φ12以下和Φ28的钢筋取小数点后3位,Φ14到Φ25的钢筋取小数点后2位。
工程计算一、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1、钢筋工程,应区别现浇、预制构件、不同钢种和规格,分别按设计长度乘以单位重量,以吨计算。
2、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塔接长度的,按规定塔接长度计算;设计未规定塔接长度的,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另计算塔接长度。
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3、先张法预应力钢筋,按构件外形尺寸计算长度,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按设计图规定的预应力钢筋预留孔道长度,并区别不同的锚具类型,分别按下列规定计算:(1)低合金钢筋两端采用螺杆锚具时,预应力的钢筋按预留孔道长度减0.35m,螺杆另行计算。
(2)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螺杆锚具时,预应力钢筋长度按预留孔道长度计算,螺杆另行计算。
(3)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增加0.15m,两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共增加0.3m计算。
(4)低合金钢筋采用后张硅自锚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0.35m计算。
常用钢筋计算公式柱钢筋1.柱纵筋单根长度=柱根底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a.柱根底插筋长度=根底高-根底保护层+弯折长度搭接长度(Lle):如果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用计算弯折长度:当根底高>LaE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当根底高≤LaE时,弯折长度为15db.柱净高长度:根底顶面——顶层梁地面之间的垂直高度c.顶层锚固长度:①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②边、角柱锚固长度:⑴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1.5LaE(考试用)2.柱箍筋: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b.柱宽;h.柱高;c.柱保护层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①嵌固局部以上长度为:hn/3〔hn本层柱净高〕②非嵌固局部以上长度为:max〔hc,hn/6,500〕〔考试用〕③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max〔hc,hn/6,500〕〔考试用〕④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 00mm高度围加密箍筋。
梁钢筋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当hc-保护层<L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当hc-保护层≥LaE时,直锚,锚固长度= max〔LaE,0.5hc+5d〕保护层:是柱保护层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的时候直锚〕3.上部端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第二排=1/4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6.箍筋单长〔2肢箍〕=〔长-2保+宽-2保〕*2+2* max〔10d,75〕根数加密区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2*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max〔2Hb,500〕二级--三级抗震:max〔1.5Hb,500〕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构造筋长度〔G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15d抗扭筋长度〔N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8.拉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计算工程量时用¢6.5来计算〕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拉筋单长=梁宽-2*保+2* max〔10d,75〕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腰筋根数/2〕9.附加吊筋:吊筋单根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 *20d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45度;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60度.备注:主次梁相交处,注意附件的箍筋10.屋面框架梁屋面梁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保:为柱的保护层〕板钢筋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左伸长度+右伸长度+弯钩长度*2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锚固长度*2板底受力筋根数=板面受力筋根数=分布围/板筋间距+1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 max〔1/2支座宽,5d〕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max〔1/2墙厚,120,板厚〕180°弯钩长度=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分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净尺寸+弯折长度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右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注意标注的长度是否含支座宽〕负筋根数=布筋围/板负筋间距+1锚入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布筋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3.分布筋单根长度=净跨〔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 2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 1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右侧板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独立根底钢筋1.独立根底底板长度<2500时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根底边长-2*保护层X方向底板钢筋根数=〔Y方向的根底边长—min〔75,S/2〕*2〕/S +1S为X方向独立根底钢筋的分布间距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根底边长-2*保护层Y方向底板钢筋根数=〔X方向的根底边长—min〔75,S/2〕*2〕/S +1S为X方向独立根底钢筋的分布间距2.独立根底底板长度≥2500时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根底边长-2*保护层外侧钢筋根数:2根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X方向的根底边长-保护层**.1* X方向的根底边长其余钢筋根数=〔Y方向的根底边长—min〔75,S/2〕*2〕/S-1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根底边长-2*保护层外侧钢筋根数:2根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Y方向的根底边长-保护层*1* Y方向的根底边长其余钢筋根数=〔X方向的根底边长—min〔75,S/2〕*2〕/S-1。
一、梁(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得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得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得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得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得布筋间距,那么拉筋得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得布筋间距,那么拉筋得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就是扣至纵筋得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与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就是按照外皮计算得,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得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得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得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与≥该跨得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钢筋重要计算公式在建筑领域,钢筋可是个“顶梁柱”般的存在,而要玩转钢筋,掌握那些重要的计算公式就是关键。
咱先来说说钢筋的重量计算公式。
这就好比你去买水果,知道一斤多少钱,然后算买了多少斤得花多少钱一个道理。
钢筋重量(kg)=钢筋长度(m)×钢筋每米重量(kg/m)。
那钢筋每米重量咋算呢?这里有个小窍门,记住“0.00617×钢筋直径²”这个公式就行。
比如说,一根直径 10mm 的钢筋,每米重量就是 0.00617×10² = 0.617kg 。
有一次,我去一个建筑工地溜达,正好看到工人们在计算钢筋用量。
他们拿着图纸,眉头紧锁,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算要用多少钢筋。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脑袋都大了。
他跟旁边的师傅抱怨:“这钢筋计算也太麻烦了,一个不小心就出错。
”师傅笑着说:“别着急,慢慢来,把公式记清楚,多练几次就好了。
” 只见师傅熟练地运用公式,很快就算出了结果,那速度,简直让小伙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说钢筋的锚固长度计算公式。
这锚固长度可重要了,就像船要靠岸得有牢固的绳索拴住一样,钢筋在混凝土里也得有足够的锚固长度才能保证结构的稳固。
锚固长度跟钢筋的种类、直径、混凝土强度等级都有关系。
一般的计算公式是La = α×(fy/ft)×d 。
这里面的字母和符号可都有讲究,α是锚固钢筋的外形系数,fy 是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t 是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d 是钢筋的直径。
记得有一回,我帮朋友装修房子。
他想自己动手做个简单的钢筋架子,用来放杂物。
我俩跑到建材市场买钢筋,结果回来发现不知道该怎么截断才能保证锚固长度够。
没办法,只能上网查资料,现学现卖。
那过程真是手忙脚乱,一会儿量尺寸,一会儿算长度,折腾了半天,总算是弄好了。
虽然样子不太美观,但好歹能用,也算是有了点小成果。
还有钢筋的弯起长度计算公式。
钢筋计算公式大全钢筋计算是建筑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到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理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钢筋计算中常用的一些公式。
一、截面受拉钢筋计算公式:1.钢筋截面面积计算公式:As=(π/4)*d²其中,As表示钢筋截面面积,d表示钢筋直径。
2. 钢筋抗拉强度计算公式:f=0.9 * fy * As其中,f表示钢筋抗拉强度,fy表示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As表示钢筋截面面积。
3.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计算公式:fy = fyk / γs其中,fyk表示钢筋抗拉强度特征值,γs表示抗拉强度的安全系数。
二、截面受压钢筋计算公式:1. 钢筋计算强度限值公式:f≤0.28 * fck其中,f表示钢筋受压强度,fck表示混凝土抗压强度。
2.面积配筋率计算公式:ρ=(As/b)*100其中,ρ表示配筋率,As表示钢筋截面面积,b表示截面宽度。
3. 面积配筋率限值计算公式:ρ≤ρmax其中,ρmax表示面积配筋率的限值。
三、钢筋的抗倾斜稳定计算公式:1. 钢筋抗倾斜稳定力计算公式:Pc=A * ftd其中,Pc表示钢筋抗倾斜稳定力,A表示钢筋的实际截面面积,ftd 表示钢筋的抗倾斜稳定力设计值。
2. 钢筋抗倾斜稳定力设计值计算公式:ftd=ftk / Γtd其中,ftk表示钢筋抗倾斜稳定力特征值,Γtd表示抗倾斜稳定力的安全系数。
四、悬臂梁的最大弯矩计算公式:1. 最大弯矩计算公式:Mmax=(wl²) / 8其中,Mmax表示悬臂梁的最大弯矩,w表示悬臂梁的均布荷载,l表示悬臂梁的长度。
五、偏心受压构件设计公式:1. 核心筒受压构件计算公式:N=Rd⋅b⋅h + As⋅fy其中,N表示受压力的设计值,Rd表示钢筋的抗压能力,b表示构件的截面宽度,h表示构件的截面高度,As表示受拉钢筋截面面积,fy表示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以上就是钢筋计算中常用的一些公式,钢筋计算的具体方法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钢筋计算公式大全钢筋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它具有高强度、耐腐蚀、易加工成型等优点,因此在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钢筋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使用环境,进行合理的计算和选择。
下面将介绍钢筋计算中常用的公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钢筋拉力计算公式。
钢筋在受拉力作用下,需要满足一定的强度要求。
根据材料力学原理,钢筋的拉力计算公式为:\[ N = A \times f_y \]其中,N为钢筋的拉力,A为钢筋的截面积,f_y为钢筋的屈服强度。
2. 钢筋抗弯计算公式。
在梁、板等结构中,钢筋需要承受弯矩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抗弯计算。
钢筋的抗弯计算公式为:\[ M = W \times f_y \times z \]其中,M为钢筋的抗弯强度,W为截面模量,f_y为钢筋的屈服强度,z为钢筋的有效材料高度。
3. 钢筋截面尺寸计算公式。
在进行钢筋设计时,需要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和要求,确定钢筋的截面尺寸。
钢筋截面尺寸计算公式为:\[ A_s = \frac{M}{f_y \times z} \]其中,A_s为钢筋的截面积,M为受弯弯矩,f_y为钢筋的屈服强度,z为钢筋的有效材料高度。
4. 钢筋箍筋计算公式。
在柱、梁等结构中,为了保证钢筋的受压性能,需要设置箍筋。
钢筋箍筋的计算公式为:\[ n = \frac{N}{A_g \times f_y} \]其中,n为箍筋的数量,N为受拉钢筋的拉力,A_g为箍筋的截面积,f_y为箍筋的屈服强度。
5. 钢筋连接长度计算公式。
在钢筋连接的设计中,需要考虑钢筋的受力传递和连接强度。
钢筋连接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L_s = \frac{T}{A_s \times f_y} \]其中,L_s为钢筋的连接长度,T为连接的拉力,A_s为钢筋的截面积,f_y为钢筋的屈服强度。
以上就是钢筋计算中常用的公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要求,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的计算和设计,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钢筋重量计算公式-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钢筋重量计算公式一、螺纹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直径mm×直径mm××长度例如:螺纹钢20mm(直径)×12m(长度)计算:20×20××12=二、钢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壁厚)×壁厚mm××长度m例如:钢管114mm(外径)×4mm(壁厚)×6m(长度)计算:(114—4)×4××6=三、圆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直径mm×直径mm××长度m例如:圆钢20mm(直径)×6m计算:20×20××6=四、方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边宽(mm)×长度(m)×例如:方钢50mm(边宽)×6m计算:50×50×6×=五、扁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厚度mm×长度m×例如:扁钢50mm(边宽)×(厚度)×长度m计算:50×5×6×=六、六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对边直径mm×对边直径mm×长度m×例如:六角钢50mm直径×6m计算:50×50×6×=102kg七、钢板重量计算公式公式:长度m×宽度m×厚度mm×例如:钢板6m(长度)×(宽度)×(厚度)计算:6×××=八、扁通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长mm+边宽mm)×2×厚度mm×长度m×例如:扁通100mm×50mm×50mm(厚)×6m(长)计算:(100+50)×2×5×6×=九、方通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4×厚mm××长度m例如:方通50mm×5mm(厚)×6m(长度)计算:50×4×5××6=十、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厚度mm××长度m(粗算)例如:角钢50mm×50mm×5mm(厚)×6m(长)计算:50×5××6=十一、不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边宽mm)×厚mm××长度m(粗算)例如:角钢100mm×80mm×8m(厚)×6m(长度)计算:(100+80)×8××6=十二、其它有色金属重量计算公式1、黄铜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mm-壁厚mm)×壁厚mm××长m例如:黄铜管20mm×厚×6m长计算:()×××6=2、紫铜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mm-壁厚mm)×壁厚mm××长m例如:紫铜管20mm×厚×6m长计算:()×××6=3、铝花板重量计算公式公式:长m×宽m×厚mm×例如:铝花板1m宽×3m长×计算:1×3××=4、黄铜板:比重紫铜板:比重锌板:比重铅板:比重计算方法:比重×厚度=每平方的重量。
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
1.钢筋截面面积计算:
钢筋截面面积=π*(直径/2)^2
2.钢筋长度计算:
钢筋长度=楼板或梁的长度-预留长度
3.钢筋质量计算:
钢筋质量=钢筋截面面积*钢筋长度*钢筋比重
4.钢筋间距计算:
钢筋间距=(楼板或梁的长度-2*预留长度)/(钢筋数量-1)
5.钢筋抗弯强度计算:
钢筋抗弯强度=(钢筋截面面积*钢筋抗拉强度)/距离轴心的距离6.钢筋抗剪强度计算:
钢筋抗剪强度=(钢筋截面面积*钢筋抗压强度)/距离轴心的距离7.钢筋承载力计算:
钢筋承载力=钢筋截面面积*钢筋抗拉强度
8.钢筋混凝土梁的截面性能计算:
-抗弯矩计算:
抗弯矩=钢筋设计抗拉强度*钢筋截面面积*(钢筋高度-钢筋纵距/2) -抗剪承载力计算:
抗剪承载力=0.5*钢筋抗剪强度*钢筋截面面积*钢筋纵距
-混凝土压杆承载力计算:
混凝土压杆承载力=0.85*混凝土抗压强度*面积-钢筋截面面积*钢筋设计抗拉强度
9.钢筋混凝土梁的挠度计算:
挠度=(5*荷载*悬臂长度^4)/(384*弹性模量*截面转动惯量)
10.钢筋混凝土柱的截面性能计算:
-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轴心受压承载力=混凝土截面面积*混凝土抗压强度+钢筋截面面积*钢筋设计抗拉强度
-侧向承载能力计算:
侧向承载能力=钢筋抗剪强度*钢筋截面面积
-钢筋混凝土柱的稳定性计算,涉及更多的参数和公式,请参考相关规范。
在进行以上计算时,需要根据不同设计要求和规范提供相应的参数,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钢筋的抗拉强度等,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此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使用计算软件通常更为常见和方便,可以直接提供准确的计算结果。
序号(1) 03G 平法算法(2)传统算法(1)端支座(2)中间支座文字描述表达式符号(1) 03G 平法算法(2)传统算法L 净+ (0.4*laE(或者La) +15d)*2梁上部贯通筋采用分离式配筋时,每跨加两个搭接长度(定向式)梁全长减去两个保护层后加之两个下弯长度(2 个15倍d)(分为(1)端支座、 (2)中间支座)支座端跨内的锚固长度加之伸入支座端跨内的长度支座宽加之伸入支座两边的跨内长度F 端=0.4 laE+15d+ 1/3 或者(1/4)Ln1F 中=h c+2*1/3Max(Ln左+ Ln右)表达式说明L 净—梁净长;laE—最小锚固长度(抗震);l a—最小锚固长度(非抗震) ;d—受拉钢筋直径;N---跨数;llE—搭接长度分离式配筋连接比率为100%,系数指定用1.6L 全---梁的构件长;δ ---保护层厚度;d—钢筋直径;Ln1---支座端跨净长1/3-- (第一排),1/4--- (第二排),h c ---支座宽;Ln左---左跨净长Ln右---右跨净长L 净+ (0.4laE+15d)*2+ + (N* 2* llE)梁的净长加两个端支座锚固长度L 全-2*δ +2*15d+- 1 -3(1)、局部架立筋(2)、全架立筋(分为(1)局部架立筋、 (2)全架立筋)跨净长减去支座负筋伸入跨内的长度再加之两个搭接长度(注:当梁的上部既有贯通筋又有架立筋时,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梁的构件长度减去两个保护层Ln左---左支座伸入跨内长度;Ln右---右支座伸入跨内长度;llE---搭接长度L 全---梁的构件长;δ ---保护层厚度梁净长加之两个锚固长度梁的净长加之两端的锚固长度再加之每跨的一个搭接长度梁宽扣两个保护层加之 2 个箍筋直径再加之 2 个弯钩增长值a-2*δ +2*d 箍+28.27*d 拉(分(1)端跨、 (2)中间跨、 (3)全长)跨净长加之两边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L 全---梁的构件长;d---钢筋直径N---支座数;llE---搭接长度a---梁宽; d 箍---箍筋的直径; d 拉---拉筋直径δ—保护层厚度Ln1---跨的净长;laE----最小锚固长度;d---钢筋直径;hc---柱宽Ln1+(0.4 laE+15d)+ Max { ≥lAe;≥0.5hc+0.5d}Ln-(Ln左+ Ln右) +2* llE 或者(0.15*2)L 净+ (0.4 laE+15d) *2+N* llE(1)、端跨L 全+2*15d L 全-2*δ- 2 -- 3 -(2)、中 跨Ln+ (Max {≥l Ae ;≥0.5hc+0.5d)*2Ln---跨的净长; l aE----最小锚固长度;d---钢筋直径; h c ---柱宽(3)、全 长长度数量 (箍筋 间距成 倍数关 系)数量(箍筋 间距不 成倍数 关系)L 净+(0.4 l aE +15d )*2+(Max { ≥l Ae ;0.5hc+0.5d)K (分(1)长度、 (2)数量)梁的截面周长扣 8 个保护层再加上 2 个弯钩增长值[梁的净长扣两个起始间距]除以箍筋间距再加之两个 50mm (a+b ) *2-8* 6 +28.27*d(L 净-2*0.05) /@非+1+∑L 加/@非L 净---梁的净长; l aE----最小锚固长度; d---钢筋直径; h c ---柱宽a---梁宽; b---梁高;二 柱钢筋1 基础预留插筋 Cj (1)无框基梁时(2)有框基梁时梁的净长加之两端弯锚长度再加上每一个支座的一个直锚长度(1)(2)2(1)(2)(3)(4)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Hn-柱全高;Hj—基础结构尺寸;δ —基础最小保护层;d—钢筋直径;L 弯—弯钩长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Hn-柱全高;Hj—基础结构尺寸;δ —基础最小保护层;d—钢筋直径;L 弯—弯钩长层高减【框】基梁上柱根加密区长再加之层加密区加搭接区层高减基梁上柱根加密区长再加之层加密区加搭接区层高减基梁上柱根加密区长再加之层加密区加搭接区层高减基梁上柱根加密区长再加之层加密区加搭接区H-Hn/3+max(Hn/6,hc,500)+ 1.4*LaEH-Hn/3+max(Hn/6,hc,500)+ 1.4*LaEH-Hn/3+max(Hn/6,hc,500)+ 1.4*LaEH-Hn/3+max(Hn/6,hc,500)+ 1.4*LaE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3(1)(2)(3)中间层层间钢筋(分(1)全部纵筋Z、(2)角筋ZJ、(3) b 边中部筋Zb、(4) h 边中部筋) Zh层高加搭接长度层高加搭接长度层高加搭接长度H+1.4*LaEH+1.4*LaEH+1.4*LaEH—楼层层高;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1.5—纵向受拉钢筋搭接修正系数H—楼层层高;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1.5—纵向受拉钢筋搭接修正系数H—楼层层高;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1.5—纵向受拉钢筋搭接修正系数搭接区加柱根加密区长度加基础结构尺寸扣一个基础保护层扣基础底部2 根钢筋直径加直弯钩长度搭接区加柱根加密区长度加梁以下加密区加基础结构尺寸扣一个基础保护层扣基础底部2 根钢筋直径加直弯钩长度首层层间钢筋(分(1)全部纵筋Z、(2)角筋ZJ、(3) b 边中部筋Zb、(4) h 边中部筋) Zh1.4*LaE+Hn/3+Hz-δ -2d+L 弯1.4LaE+Hn/3+Hj-δ -2d+L 弯- 4 -- 5 -顶层层间钢筋(分(1)边柱外纵筋锚梁、 (2)边柱内纵筋自弯、 (3)中间柱内外侧纵筋自弯(4)梁 上部筋锚入柱柱筋自弯) (5)梁高≥LaE 不锚入梁【只需直锚】的柱钢筋锚入梁:层高扣加密区扣梁高加搭 接长度不锚入梁:层高扣掉一个加密区扣 一个保护层加柱宽扣两个保护层后 自弯 8d层高扣掉一个加密区扣一个保护层 后自弯 12d层高扣掉一个加密区扣一个保护层 后自弯 12d柱自弯:层高扣掉一个【柱根】加 密区扣一个保护层后自弯 12d 层高扣掉一个【柱根】加密区扣梁高加最小锚固长度H-Max(D ;≥Hn/6;≥500)-Hb +1.5*LaEH —Max(D ; ≥Hn/6;≥500)-δ +a-2δ +8dH —Max(D ; ≥Hn/6;≥500)-δ +12dH —Max(D ; ≥Hn/6;≥500)-δ +12dH —Max(D ; ≥Hn/6;≥500)-δ +12dH —Max(D ; ≥Hn/6;≥500)-Hb+12d柱箍筋(分(1)长度、 (2)数量) K柱的周长扣 8 个保护层加 135 度的弯钩 (a+b)*2-8δ +28.27d 值柱全高扣掉一个起始间距扣 1 个保护层 (Hn-C-δ )/@+ ∑Hi/@+1; 再除以非加密区间距然后加之所有加密 区之和除以非加密区间距后加 1H —楼层层高; LaE —抗震最小锚固长度 1.5—纵向受拉钢筋搭接修正系数;Hb---梁 高; Max —取大值H —楼层层高; Hn —柱全高; Max —取大 值; D —柱长边尺寸;a —柱截面水平方向 尺寸; δ —最小保护层厚度; d —钢筋直 径H —楼层层高; Hn —柱全高; Max —取大 值; D —柱长边尺寸; δ —最小保护层厚 度; d —钢筋直径H —楼层层高; Hn —柱全高; Max —取大 值; D —柱长边尺寸; δ —最小保护层厚 度; d —钢筋直径H —楼层层高; Hn —柱全高; Max —取大 值; D —柱长边尺寸; δ —最小保护层厚 度; d —钢筋直径H —楼层层高; Hn —柱全高; Max —取大 值;Hb---梁高; δ —最小保护层厚度; d — 钢筋直径a —截面水平方向尺寸b —截面纵向方向 尺寸; d —钢筋直径; δ -最小保护层 Hn —柱全高;C--起始间距; δ -最小保护层 @--非加密区间距; Hi —加密区尺寸; ∑ --所有之和(2)(3)(4)(5)5(1)(2)(1)4- 6 -板钢筋板纵向受力筋(分上层(1) X 向筋 Tx (2) Y 向筋 Ty 、下层(3) X 向筋 Bx (4) Y 向筋 By ) (5)板面、底受力筋的数量板全长扣两个支座宽加之两个非抗震最小锚固长加一【跨中】搭接长度板全长扣两个支座宽加之两个非抗震最小锚固长加一【跨中】搭接 L 全-2*a+ (≥1.3*Ll ) +La*2长度边跨: 跨中轴线之间尺寸加跨外沿 L 中+a/2-δ +12.5d尺寸扣一个保护层再加两个弯钩值中跨: 跨中轴线之间尺寸加两个弯 L 中+12.5d钩值边跨: 跨中轴线之间尺寸加跨外沿 L 中+a/2-δ +12.5dL 全—板的全长; a —截面水平方向尺寸; Ll —非抗震搭接长;La---非抗震最小锚固长L 全—板的全长; a —截面水平方向尺寸; Ll —非抗震搭接长;La---非抗震最小锚固长L 中—板的跨中轴线之间尺寸;a —支座宽; δ —最小保护层;d —钢筋直径L 中—板的跨中轴线之间尺寸;d —钢筋直径L 中—板的跨中轴线之间尺寸;L 全-2*a+ (≥1.3*Ll ) +La*2三1(3) (1)(2)(4)尺寸扣一个保护层再加两个弯钩a—支座宽;δ —最小保护层;值d—钢筋直径中跨:跨中轴线之间尺寸加两个弯L 中+12.5d L 中—板的跨中轴线之间尺寸;钩值d—钢筋直径板的净跨长扣两个起始间距然后 (L 净-2C) /@+1 L 净—板的净跨长;C—起始间(5)除以间距加1 距2 板面负筋F 分: (1)边跨、 (2)中间跨、 (3)延伸覆盖跨、 (4)延伸悬挑跨) (5)根数图示尺寸加两个的板厚减一个保e- (h-δ )【*2】e—图示尺寸;h—板厚;δ —(1)护层【直弯钩长】保护层厚度摆布两端的尺寸加两个的板厚减(e1+e2)+(h-δ )*2 e1—左端尺寸;e2—右端尺寸;(2)一个保护层【直弯钩长】h—板厚;δ —最小保护层四楼梯钢筋1 AT 型楼梯(分(1)底板纵筋Bz, (2)下端负筋 F 低, (3)上端负筋 F 高(4)分布筋 f 长(注:当采用HPB235 光面钢筋时,除梯板上部纵筋的跨内端头坐90 度直角弯钩外,所有末端应作180 度的弯钩,弯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3d,当采用HPB335 或者HPB400 带肋钢筋时,则不作弯钩。
钢筋计算公式钢筋计算公式钢筋抽样常用公式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一、梁(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黑色海滩回答采纳率:27.3% 2008-09-12 13:57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钢筋计算公式总结表序号文字描述表达式符号表达式说明一梁钢筋1 上部贯通筋Tz(1)03G平法算法(2)传统算法(1)03G平法算法梁的净长加两个端支座锚固长度L净+ (0.4*l aE(或La)+15d)*2L净—梁净长;l aE—最小锚固长度(抗震);l a—最小锚固长度(非抗震);d—受拉钢筋直径;梁上部贯通筋采用分离式配筋时,每跨加两个搭接长度L净+ (0.4l aE+15d)*2+ + (N* 2* l lE)N---跨数;l lE—搭接长度分离式配筋连接比率为100%,系数指定用1.6(2)传统算法(定向式)梁全长减去两个保护层后加上两个下弯长度(2个15倍d)L全-2*δ+2*15d+L全---梁的构件长;δ---保护层厚度;d—钢筋直径;2 上部支座负筋F(分为(1)端支座、(2)中间支座)(1)端支座支座端跨内的锚固长度加上伸入支座端跨内的长度F端=0.4 l aE+15d+ 1/3或(1/4)L n1L n1---支座端跨净长1/3--(第一排),1/4---(第二排),(2)中间支座支座宽加上伸入支座两边的跨内长度F中=h c+2*1/3Max(L n左+ L n右)h c ---支座宽;L n左---左跨净长L n右---右跨净长3 架立筋JL(分为(1)局部架立筋、(2)全架立筋)(1)、局部架立筋跨净长减去支座负筋伸入跨内的长度再加上两个搭接长度(注:当梁的上部既有贯通筋又有架立筋时,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L n-(L n左+ L n右)+2* l lE或(0.15*2)L n左---左支座伸入跨内长度;L n右---右支座伸入跨内长度;l lE---搭接长度(2)、全架立筋梁的构件长度减去两个保护层L全-2*δL全---梁的构件长;δ---保护层厚度4 腰部构造钢筋G梁净长加上两个锚固长度L全+2*15d L全---梁的构件长;d---钢筋直径5 腰部抗扭钢筋N梁的净长加上两端的锚固长度再加上每跨的一个搭接长度L净+(0.4 l aE+15d)*2+N* l lEN---支座数;l lE---搭接长度6 腰筋拉筋KL梁宽扣两个保护层加上2个箍筋直径再加上2个弯钩增长值a-2*δ+2*d箍+28.27*d拉a---梁宽;d箍---箍筋的直径;d拉---拉筋直径δ—保护层厚度7 底部纵筋Bz(分(1)端跨、(2)中间跨、(3)全长)(1)、端跨跨净长加上两边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L n1+(0.4 l aE+15d)+ Max {≥l Ae;≥0.5hc+0.5d}L n1---跨的净长;l aE----最小锚固长度;d---钢筋直径;hc---柱宽(2)、中跨Ln+ (Max {≥l Ae;≥0.5hc+0.5d)*2 Ln---跨的净长;l aE----最小锚固长度;d---钢筋直径;h c ---柱宽(3)、全长梁的净长加上两端弯锚长度再加上每个支座的一个直锚长度L净+(0.4 l aE+15d)*2+(Max {≥l Ae;0.5hc+0.5d)L净---梁的净长;l aE----最小锚固长度;d---钢筋直径;h c ---柱宽8 梁箍筋K(分(1)长度、(2)数量)长度梁的截面周长扣8个保护层再加上2个弯钩增长值(a+b)*2-8*δ+28.27*d a---梁宽;b---梁高;数量(箍筋间距成倍数关系)[梁的净长扣两个起始间距]除以箍筋间距再加上两个50mm (L净-2*0.05)/@非+1+∑L加/@非数量(箍筋间距不成倍数关系)(L净-2*0.05-∑L加)/@非+1+∑L加/@ 二柱钢筋1 基础预留插筋Cj(1)无框基梁时(2)有框基梁时(1)搭接区加柱根加密区长度加基础结构尺寸扣一个基础保护层扣基础底部2根钢筋直径加直弯钩长度1.4LaE+Hn/3+Hj-δ-2d+L弯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Hn-柱全高;Hj—基础结构尺寸;δ—基础最小保护层;d—钢筋直径;L弯—弯钩长(2)搭接区加柱根加密区长度加梁以下加密区加基础结构尺寸扣一个基础保护层扣基础底部2根钢筋直径加直弯钩长度1.4*LaE+Hn/3+Hz-δ-2d+L弯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Hn-柱全高;Hj—基础结构尺寸;δ—基础最小保护层;d—钢筋直径;L弯—弯钩长2 首层层间钢筋(分(1)全部纵筋Z、(2)角筋ZJ、(3)b边中部筋Zb、(4)h边中部筋)Zh(1)层高减【框】基梁上柱根加密区长再加上层加密区加搭接区H-Hn/3+max(Hn/6,hc,500)+ 1.4*LaE 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2)层高减基梁上柱根加密区长再加上层加密区加搭接区H-Hn/3+max(Hn/6,hc,500)+ 1.4*LaE 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3) 层高减基梁上柱根加密区长再加上层加密区加搭接区H-Hn/3+max(Hn/6,hc,500)+ 1.4*LaE 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4) 层高减基梁上柱根加密区长再加上层加密区加搭接区H-Hn/3+max(Hn/6,hc,500)+ 1.4*LaE 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3 中间层层间钢筋(分(1)全部纵筋Z、(2)角筋ZJ、(3)b边中部筋Zb、(4)h边中部筋)Zh (1)层高加搭接长度H+1.4*LaE H—楼层层高;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1.5—纵向受拉钢筋搭接修正系数(2)层高加搭接长度H+1.4*LaE H—楼层层高;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1.5—纵向受拉钢筋搭接修正系数(3)层高加搭接长度H+1.4*LaE H—楼层层高;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1.5—纵向受拉钢筋搭接修正系数4 顶层层间钢筋(分(1)边柱外纵筋锚梁、(2)边柱内纵筋自弯、(3)中间柱内外侧纵筋自弯(4)梁上部筋锚入柱柱筋自弯)(5)梁高≥LaE不锚入梁【只需直锚】的柱钢筋(1)锚入梁:层高扣加密区扣梁高加搭接长度H- Max(D;≥Hn/6;≥500)-Hb+1.5*LaE H—楼层层高;LaE—抗震最小锚固长度1.5—纵向受拉钢筋搭接修正系数;Hb---梁高;Max—取大值不锚入梁:层高扣掉一个加密区扣一个保护层加柱宽扣两个保护层后自弯8d H—Max(D;≥Hn/6;≥500)-δ+a-2δ+8d 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a—柱截面水平方向尺寸;δ—最小保护层厚度;d—钢筋直径(2)层高扣掉一个加密区扣一个保护层后自弯12d H—Max(D;≥Hn/6;≥500)-δ+12d 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δ—最小保护层厚度;d—钢筋直径(3)层高扣掉一个加密区扣一个保护层后自弯12d H—Max(D;≥Hn/6;≥500)-δ+12d 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δ—最小保护层厚度;d—钢筋直径(4)柱自弯:层高扣掉一个【柱根】加密区扣一个保护层后自弯12d H—Max(D;≥Hn/6;≥500)-δ+12d 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D—柱长边尺寸;δ—最小保护层厚度;d—钢筋直径(5)层高扣掉一个【柱根】加密区扣梁高加最小锚固长度H—Max(D;≥Hn/6;≥500)-Hb+12d H—楼层层高;Hn—柱全高;Max—取大值;Hb---梁高;δ—最小保护层厚度;d—钢筋直径5 柱箍筋(分(1)长度、(2)数量)K(1)柱的周长扣8个保护层加135度的弯钩值(a+b)*2-8δ+28.27d a—截面水平方向尺寸b—截面纵向方向尺寸;d—钢筋直径;δ-最小保护层(2)柱全高扣掉一个起始间距扣1个保护层再除以非加密区间距然后加上所有加密区之和除以非加密区间距后加1 (Hn-C-δ)/@+∑Hi/@+1;Hn—柱全高;C--起始间距;δ-最小保护层@--非加密区间距;Hi—加密区尺寸;∑--所有之和三板钢筋1 板纵向受力筋(分上层(1)X向筋Tx(2)Y向筋Ty、下层(3)X向筋Bx(4)Y向筋By)(5)板面、底受力筋的数量(1)板全长扣两个支座宽加上两个非抗震最小锚固长加一【跨中】搭接长度L全-2*a+(≥1.3*Ll)+La*2 L全—板的全长;a—截面水平方向尺寸;Ll—非抗震搭接长;La---非抗震最小锚固长(2)板全长扣两个支座宽加上两个非抗震最小锚固长加一【跨中】搭接长度L全-2*a+(≥1.3*Ll)+La*2L全—板的全长;a—截面水平方向尺寸;Ll—非抗震搭接长;La---非抗震最小锚固长(3)边跨:跨中轴线之间尺寸加跨外沿尺寸扣一个保护层再加两个弯钩值L中+a/2-δ+12.5d L中—板的跨中轴线之间尺寸;a—支座宽;δ—最小保护层;d—钢筋直径中跨:跨中轴线之间尺寸加两个弯钩值L中+12.5d L中—板的跨中轴线之间尺寸;d—钢筋直径(4)边跨:跨中轴线之间尺寸加跨外沿L中+a/2-δ+12.5d L中—板的跨中轴线之间尺寸;尺寸扣一个保护层再加两个弯钩值a—支座宽;δ—最小保护层;d—钢筋直径中跨:跨中轴线之间尺寸加两个弯钩值L中+12.5d L中—板的跨中轴线之间尺寸;d—钢筋直径(5)板的净跨长扣两个起始间距然后除以间距加1 (L净-2C)/@+1 L净—板的净跨长;C—起始间距2 板面负筋F分:(1)边跨、(2)中间跨、(3)延伸覆盖跨、(4)延伸悬挑跨)(5)根数(1)图示尺寸加两个的板厚减一个保护层【直弯钩长】e-(h-δ)【*2】e—图示尺寸;h—板厚;δ—保护层厚度(2)左右两端的尺寸加两个的板厚减一个保护层【直弯钩长】(e1+e2)+(h-δ)*2 e1—左端尺寸;e2—右端尺寸;h—板厚;δ—最小保护层四楼梯钢筋1 AT型楼梯(分(1)底板纵筋Bz, (2)下端负筋F低,(3)上端负筋F高(4)分布筋f长(注:当采用HPB235光面钢筋时,除梯板上部纵筋的跨内端头坐90度直角弯钩外,所有末端应作180度的弯钩,弯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3d,当采用HPB335或HPB400带肋钢筋时,则不作弯钩。
钢筋计算公式
钢筋计算公式大全如下:
一、柱钢筋
1、柱纵筋单根长度=柱基础内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2、柱箍筋: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
二、梁钢筋
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3、上部端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
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
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
6、箍筋单长(2肢箍)=(长-2保+宽-2保)*2+2* max(10d,75)。
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
构造筋长度(G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N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
8、拉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
9、附加吊筋:吊筋单根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20d。
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45度;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60度。
10、屋面框架梁屋面梁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钢筋算量公式一、基础1、独立基础:(1)长宽小于2500mm长度=总长—2c(保护层)根数=[总长—2×min(75,s/2)]÷间距+1(2)长宽大于等于2500mm长度=总长—c—0.1L(基础长宽)根数=[总长—min(75,s/2)—c] ÷间距+12、圆形独立基础:(1)正交配筋长度=2×根号下[R²-(R-h拱高)²]-2c根数=[D—2×min(75,s/2)] ÷间距+1(2)放射配筋径向钢筋长度=D—2c 根数=π(R—c)÷间距环行钢筋长度=π(R1—c)根数=[R—min(75,s/2)]÷间距其中R1依次减小3、条形基础:受力筋的长度=板底宽度—2c根数=(总长—2×s/2)÷间距+1分布筋长度=净长+2c+2×150根数=(底板宽度—2×s/2)÷间距+14、基础梁:底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5d顶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2d基础梁柱内有箍筋箍筋起始距离为50mm底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5d底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顶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2d顶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梁顶一平变截面的底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顶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一平变截面的顶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底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有高差的(高差小于梁高):底部—梁底高差坡度为45°,低部钢筋锚进高粱内la,高部钢筋伸进低梁la。
顶部—低位钢筋锚入lae,高位上排钢筋伸至住外边下弯至低位梁顶再加lae,高位下排钢筋总锚长lae。
钢筋计算量公式
钢筋计算量的公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 钢筋的长度:计算量与钢筋的长度成正比。
2. 钢筋的直径:计算量与钢筋的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即计算量∝直径²。
3. 钢筋的数量:计算量与钢筋的数量成正比。
综上所述,钢筋计算量的一般公式为:
计算量 = 钢筋长度 ×钢筋直径² ×钢筋数量
对于具体的钢筋计算量公式,在不同的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中会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常用的计算量公式:
1. 钢筋总长度计算量公式:
计算量 = 钢筋总长度
2. 截面钢筋计算量公式:
计算量 = 钢筋总长度 ×钢筋直径²
3. 柱子钢筋计算量公式:
计算量 = 钢筋截面积 ×柱子高度
4. 梁中钢筋计算量公式:
计算量 = 钢筋截面面积 ×梁的长度
请注意,在具体的工程设计计算中,需根据不同的设计规范和工程要求,结合受力分析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计算和设计。
因
此建议在具体项目中参考相应的设计规范和进行专业的工程计算。
钢筋计算公式总结(个人总结)一、框架梁(一)首跨钢筋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注:以上三种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1)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 ae,0.5Hc +5d}。
(2)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 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3)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 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1)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2)拉筋根数:(1)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1)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2)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 m夹角=60°,≤800mm夹角=45°(二)中跨钢筋计算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三)尾跨钢筋计算:类似首跨钢筋计算(四)悬臂跨钢筋计算:1、主筋:软件配合03G101-1,在软件中主要有六种形式的悬臂钢筋。
以2#、5#及6#钢筋为例进行分析:(1)2#钢筋—悬臂上通筋=(通跨)净跨长+梁高+次梁宽度+钢筋距次梁内侧50m m起弯-4个保护层+钢筋的斜段长+下层钢筋锚固入梁内+支座锚固值;(2)5#钢筋—上部下排钢筋=Ln/4+支座宽+0.75L;(3)6#钢筋—下部钢筋=Ln--保护层+15d。
2、箍筋:(1)如果悬臂跨的截面为变截面,这时我们要同时输入其端部截面尺寸与根部梁高,这主要会影响悬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长度计算,上部钢筋存在斜长的时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钢筋的长度;如果没有发生变截面的情况,我们只需在“截面”输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悬臂梁的箍筋根数计算时应不减去次梁的宽度;根据修定版03G101-1的66页。
二、其他梁(一)非框架梁: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1、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2、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3、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
(二)框支梁: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6、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三、剪力墙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四、剪力墙墙身(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1、墙端为暗柱时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 e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2、墙端为端柱时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 e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 m开始布置);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暗梁面积;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五、剪力墙墙柱(一)纵筋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
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六、剪力墙墙梁(一)连梁1、受力主筋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2、箍筋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即N=(LA 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二)暗梁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2、箍筋。
七、柱的基础层(一)柱主筋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二)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
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八、柱的中间层(一)柱纵筋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二)柱箍筋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九、柱的顶层(一)角柱角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角柱顶层钢筋锚固值应如何考虑: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1、内侧钢筋锚固长度:直锚(≧Lae):梁高-保护层≧1.5La e;2、外侧钢筋锚固长度: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3、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 e,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二)边柱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应如何考虑呢?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1、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2、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 e;3、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4、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 e,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三)中柱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直锚(≧Lae):梁高-保护层十、板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分布筋、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二)负筋及分布筋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十一、常见问题1、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弯钩我们在软件中计算为11.9d?我们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 1.9D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结果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这里D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 2.5d,此时用后面的式子减前面的式子的结果是:1.87d≈1.9d。
2、梁中出现两种吊筋时如何处理?在吊筋信息输入框中用“/”将两种不同的吊筋连接起来放到“吊筋输入框中”如2B22/2B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