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理论发展述评(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40 KB
- 文档页数:2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并对新增长理论进行述评。
我们将首先概述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然后回顾传统增长理论对于技术进步的处理方式,进而引出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我们将重点关注新增长理论如何内生化技术进步,以及这一理论框架如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解释和预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将揭示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争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为经济增长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简要介绍技术进步的定义和衡量方法,以及它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传统增长理论往往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无法解释其来源和动态变化。
接着,我们将回顾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该理论试图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投资、研发创新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一系列数学模型来刻画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我们将对新增长理论进行述评,总结其主要观点和贡献,分析存在的争议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技术进步与经济内生增长关系的视角,为经济增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新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的框架,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观点,强调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而是由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特别是内生技术进步和创新所驱动的。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进步、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R&D)等。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新增长理论的核心要素,为解释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问题研究述评【摘要】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述评。
在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的启示。
在展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对其理论进行了展望,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问题与前景,以及对该理论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问题、内涵、特征、发展阶段、存在问题、启示、发展前景、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问题研究述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系。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涉及到许多基本问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的启示等。
本文旨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述评,探讨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为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该理论的全面探讨,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 正文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允许和鼓励私有经济、外资经济等其他形式的所有制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经济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保障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对国外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绿色GDP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对国内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述评。
标签:经济增长;质量;述评人类历史上长期极度的物质匮乏使得人类特别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然而现代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幸与灾难。
那种单纯追逐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日益引起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希望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带来社会的和谐,带来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对来说,国内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要多于国外,国外的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一些课题。
1 国外研究述评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进行批判、反思和总结。
发展经济学家迈耶(1984)认为:“发展经济学家不再朝拜于GNP 的圣坛,而是全神贯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质量。
”巴基斯坦政府的一位官员说:发展问题必须定义为对最恶劣的贫困形式的一种选择性进攻,发展目标必须根据疾病、文盲、贫穷和不均等不断的减少和最终消除来确定。
萨缪尔森(1999)认为,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GDP或者国民产出的增加,是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向外推移。
这是对经济增长这个概念最初的定义,从量的角度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定义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1971)是这样定义“经济增长”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这一定义不仅规定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基础和条件,包含量和质的因素,而且把制度、思想意识等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这有些接近于经济发展的概念。
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1977)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常被称为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并强调“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长,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
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研究述评□陈 刚1,金 通2(11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1浙江财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文摘编号:1005-913X (2005)04-0012-C A摘 要: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该理论包括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二是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内容。
本文对学术界在这两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简要评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内容中图分类号:F1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05)04-0012-03COMMENTAR Y ON THE STU DIES IN THE DIVISION THEOR Y OFECON OMIC DEVE LOPMENT PHASESCHE N G ang 1,J I N T ong 2(11Zhejiang Normal Univer sity Jinhua 321004;21Zhenjiang college o f Finance and Economy Hangzhou 310012)Abstract I D :1005-913X (2005)04-0012-E AAbstract :The division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s is an im portant s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I t theory has tow aspects :the standar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divis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s.The paper makes a commentary on the main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tw o in academic field.K ey w 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s ;division ;standard ;content收稿日期:2004-12-29作者简介:陈刚(1973-),男,浙江金华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讲师。
第3期(总第232期) 2003年3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Number3(General Seri al No1232)M arch,2003#理论研究#新中国党的经济理论与思想发展评析¹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本文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理论上的主要失误和经验教训,回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理论上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评析了我们正在实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认清当前重大经济理论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3)03-0003-07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经济理论,总的来说,是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摆脱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具有自己特点的经济理论。
同时,也曾出现过经济理论方面的失误。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理论上的主要失误与经验教训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作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理论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得失成败。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总的说来,虽然经历了挫折和困难,还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反映了指导思想的正确。
但是,另一方面,在经济理论和实践中也有不少失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事业造成严重损失,有些教训值得总结。
关于一些全局性的失误与错误,比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扩大化、反右倾、/文化大革命0等,虽然也涉及经济理论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属于政治路线和政治运动范畴,我们这里不再评论。
现在就有关经济理论方面的某些重要失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简要述评。
11把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说成是马克思所讲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在5哥达纲领批判6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罗伯特·奥曼的博弈论及其经济理论述评(一)罗伯特.奥曼(RobertJ.Aumann)1930年6月出生于法兰克福,1950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并获数学学士学位。
之后,又于1952年和195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分别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和数学博士学位。
1966年,罗伯特.奥曼被选为经济计量协会会员,现任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斯坦尼分校经济系和决策科学院教授以及以色列数学俱乐部主席、美国经济联合会荣誉会员等。
他担任多家专业杂志社的编辑,如《国际对策论杂志》、《数理经济学杂志》、《经济学理论杂志》、《经济计量学》、《运筹学数学》、《应用数学和博弈和经济行为的SIAM杂志》等。
罗伯特.奥曼作为一名杰出的经济学家,在决策制定理性观点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对博弈论和其他许多经济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乃至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他于1983年获得了以色列技术机构颁发的科学技术哈维奖,1994年获得了以色列颁发的经济学奖。
本文就他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以及相关思想作一评析。
一、弈论:交互式条件下“最优理性决策”一般认为,博弈理论始于1944年。
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JohnvonNeumann)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概括了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扩展型)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经济博弈论大厦的基石,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
那么,什么是博弈论?奥曼认为,较具描述性的名称应是“交互的决策论”。
可以看到,奥曼对博弈论的定义是十分简洁凝练的。
因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就是说人们之间的决策与行为将形成互为影响的关系,一个经济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所以用“交互的决策”来描述博弈论是再简洁不过的了。
奥曼还以经济主体的理性为分析的出发点,认为博弈论是交互式条件下“最优理性决策”,即每个参与者都希望能以其偏好获得最大的满足。
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演进:一个理论方法述评赵天荣(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摘 要: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将从方法论角度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旨在对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作一个透彻的了解,以期对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为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 农村金融;理论研究;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83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8)07-0094-03 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已有了巨大变化。
然而农村地区自然禀赋差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层次不一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日趋突出,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临诸多难题,这使得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本文将从方法论角度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旨在对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作一个透彻的了解,以期对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为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准备。
一、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传统方法1980年代初期,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弥补了原有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的缺陷,使得濒临崩溃边缘的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得以重建,农村金融有了极大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围绕着农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业务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农村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政策依据。
这一时期,传统的金融理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既定的理论约束下,政策报告式的研究方法,即存在问题—→政策建议的逻辑思维成为了主流模式,众多的研究是为政府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服务的。
转型经济理论发展述评(一)
摘要:转型经济学(或称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包括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
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形成巨大反差。
关键词:转型经济渐进式演化激进式变革制度变迁
一引言
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盛洪,1996)。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难说谁是转型经济学家,因为还没有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
关于其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现在构成这一经济学流派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的文献、研究思路来寻找一条线索,理清其脉络。
本文首先介绍转型经济学的内涵,然后简述一下各个学派关于转型经济的理论要点,最后简要回顾中国经济奇迹并作以简要评述。
二转型内涵
关于转型概念的理解,比较经典与普遍的定义是热若尔·罗兰的表述:转型即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或者说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从三个层面上使用转型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种含义是在包括了第一种含义外,还包括那些过去实行广泛管制的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第三钟含义是在前两种理解基础上还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许多人把转型经济学看作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转型理解成为一种制度的变迁过程,只是描述了转型的一般的特点。
不错,转型的确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但转型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仅依靠制度变迁是不能够真实的描述,更别说来解决这些问题。
鉴于以上理论实践中三个层面使用转型概念的事实,笔者个人比较赞成转型的第一种含义,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当然,后两种转型概念的理解当然没错,但关键是其不符合概念提出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更不适合建立新的独立的研究学科。
对于第二种理解,放松政府管制,实行经济自由化,其实这在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框架内可以得到解释;对于第三种发展经济学范畴内使用的转型概念,现有的发展经济学就有了相应的解答与分析框架。
转型(或者转轨、过渡)概念的提出应该来说主要发源于二十世纪上半期全球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实践中遇到困难并探索其解决办法的历史事实。
三几种转型理论范式
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了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将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一起称之为“二十世纪两项最伟大的经济实验”。
毫无疑问,这场涉及多达15亿人口的重大变革吸引了全世界学者的目光,他们应用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以及比较经济学等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从不同侧面对这一变革加以研究。
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相关文献数量迅猛增长,从而在主流经济学中赢得了巩固的学术地位,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催生出了一门新的学科—转型经济学,来专门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1、主流经济学的激进主义转型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系统化。
按照新古典理论的理解,市场机制不过是资源配置的工具,其核心是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
在转型之初,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在转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
根据华盛顿共识:严厉的需求紧缩,加上放松管制、贸易自由化和私有化,就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因此,向市场经济
过渡的核心就是“管住货币,放开价格”,实行以宏观经济稳定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为核心的激进式的“休克疗法”。
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大幅度缩减货币供应量,实行高利率;保留少数重要商品的国家定价,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全面放开;消除预算赤字,减少价格的国家补贴;取消对企业工资的限制;全面改革财税体制等措施。
2、演进主义的渐进式转型理论
随着俄罗斯等国的激进式改革的受挫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演进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力的扩大是转型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演进主义理论核心思想可概括为:知识和信息是有限和主观的,并以分散的状态为个人拥有,因此,人们根本无法认识和控制社会生活,最好的社会就是顺其自然。
想通过理性设计而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必然造成社会的灾难。
渐进式改革实际上是社会不断的积累、加工信息,而且知识与信息是具有连续性的,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系统来强制使其中断是不可取的。
经济体制本身是一个具有自我强化机制的复杂系统,在演进过程中会不断吸取旧制度中的合理因素。
因而,渐进式改革更可取。
3、新制度经济学转型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把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制度现象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扩展了经济学的视野,对于我们研究制度现象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根据这种理论,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寻求成本最小的最优改革路径。
经济学家热若尔·罗兰曾指出:“如果转型的经验给了我们任何启示的话,那便是,没有以适当的制度为基础的自由化、稳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市场制度是自由交易的制度,这些制度结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另外,科尔内、萨克斯都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转型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4、凯恩斯主义转型理论
与新古典主义理论相比,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和内在机理的认识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他们对于转型经济中产权改革、宏观经济、转轨速度和次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认识值得重视。
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书中,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转型经济理论提出批评。
认为在决定选择哪种市场经济模式时,一定要牢牢记住实际的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不是去记住毫不相干的完全竞争范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竞争远比私有化重要得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私有企业和公有企业一样都会出现激励问题,因此,建立一种集中与分散、公有因素与私有因素相结合的混合体制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正确选择。
马克·奈尔(MarkKnell)等人认为激进式改革对自由市场的崇拜是盲目的。
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案往往忽视了这样几个重要因素: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交易关系,而是一种生产关系;企业是生产组织,市场是交易机构,企业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价格机制不仅是一种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同时还有金融功能、战略功能等,在满足这些功能上越是成功,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就越难以实现;私有化对于提高效率并不是必要的;国有企业也可对市场做出积极的反应。
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