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太爷进城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3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子夜》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对社会性质的解释以及史诗性艺术特征,进而认识《子夜》的文学史地位,以及茅盾对社会剖析小说的贡献。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重点: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及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子夜》的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一、作家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沈雁冰1928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蚀》的时候开始使用的笔名。
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开明家庭,接受了良好的中小学教育。
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同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自己的文学事业。
1921年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同时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使之成为崛起于南方的重要的纯文艺阵地。
从这时起,他便致力于扶植创作,倡导新文学理论,开展文学批评工作。
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茅盾作为传递者,在世界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转入创作,陆续发表《蚀》三部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茅盾作为小说家的地位,从此得到社会的认同。
《蚀》之后,在创作上自觉贴近生活、迅速反映时代变化的极富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艺术特征,越来越清晰地贯穿在茅盾以后的创作中。
茅盾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巨制。
他是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中长篇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在创作上,茅盾适应了三十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茅盾借鉴和译介外国文学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一直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而且绝不割断它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从而显示出他独特的文学史地位和作用。
第15课《子夜》吴老太爷进城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茅盾的名言名句。
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中吴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
3.练:学习作品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4.写:写一个片段,发表你对“模仿”的看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茅盾名言名句1.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
2.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3.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4.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
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是作者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1928年以后,茅盾才把创作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工作。
三四十年代是茅盾文学创作的高峰。
代表作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界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
2.相关链接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国民党军阀间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从而展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
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中国托洛茨基派的“谬论”。
课文节选自《子夜》第一章。
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新党。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魔窟.(k ū) 2.目眩.(xu àn) 3.巡捕.(b ǔ) 4.时髦.(m áo) 5.迷惘.(w ǎn ɡ) 6.鼓槌.(chu í) 7.霓.虹灯(n í) 8.梦魇.(y ǎn) 9.怜悯.(m ǐn) 10.掳.掠(l ǔ) 11.蓦.地(m ò) 12.贪婪.(l án) (二)多音字1.颈⎩⎪⎨⎪⎧ 瓶颈.ɡ脖颈.儿ɡěnɡ 2.臂⎩⎪⎨⎪⎧ 臂.弯bì胳臂.bei《子夜》1933年1月出版,它标志着茅盾创作的成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民族工业到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为轴心,以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展示了1930年5月到7月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两个月的历史横断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地点是上海。
从纵的方面看,是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而做的种种努力,写他如何苦心孤诣经营他的庞大企业,如何吞并小企业,如何用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如何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最终却被外国资本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击败。
从横的方面来说,有内地乡镇土豪劣绅的没落,农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交际花的活动,青年男女的恋爱……作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
可以说,小说的构思是庞大的,它围绕中心事件,把复杂万端的人物、情节等浓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课文节选自小说第一章。
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新党。
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就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
25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
“父与子的冲突”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
本文主要写吴老太爷来上海时的经历。
然而,思想守旧的吴老太爷与身为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
吴老太爷进城【教学目标】1、分析环境描写,剖析吴老太爷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分析,挖掘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剖析吴老太爷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分析,挖掘小说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2、认真看《同步解析》P108—P110的内容。
3、围绕“吴老太爷”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内容(要求25个字以内)【教学过程】课间播放《夜上海》MV一、导入这是一首老歌,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老上海的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灯红酒绿)。
老上海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看故都北京的模样(看图片),这是30年代的北京。
(看图片)这是30年代的上海(哇!30年代就这样繁华啊),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上海更像是一个大都市。
所以,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上海,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上海,因为那里是地狱。
吴老太爷进城是去了天堂,还是地狱呢?地狱。
Why?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首先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自己预习作业的答案。
(写完后找一个同学评价两个答案)二、检查预习围绕“吴老太爷”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内容。
(要求25个字以内)吴老太爷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他是怎么去的呢?是搭的11号车还是坐的小汽车?小汽车)(吴老太爷在汽车上看到、听到了什么?对上海印象如何?身心有何感受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完成ppt上的表格)二、自主学习1、吴老太爷在汽车上看到、听到了什么?对上海印象如何?身心有何感受呢?找到相应句子具体分析。
(先找找吴老太爷看上海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1、5、6、11、12、13、14、26、28)①快节奏“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汽车是旋风般向前进。
”②嘈杂不堪“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
”“匆忙地杂乱地交流着各色各样的车子。
”③繁华奢侈、高楼林立“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平地拔地的路灯杆,无穷无尽”。
第15课《子夜》——吴老太爷进城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最美的是小城的春天,鸟语花香,风声鹤唳....,游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②仗着小聪明取得的成绩总是昙花一现....,那些最终取得成就的人,却选择了长久的坚持。
③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频仍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飞回去为她服务。
④武亦姝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中勇夺冠军,大家都夸她是一位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⑤那天放学回家,肚子已经打着鼓抗议了,正当我如饥似渴....地寻找食物时,突然发现冰箱里放着一块面包,我高兴极了。
⑥这正是作家叙述最为迷人之处,他在现实与神秘之间来回走动,就像在一座桥上来回踱步一样自然流畅和从容不迫....。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答案 B解析①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
不合语境。
②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
使用正确。
③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使用正确。
④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不合语境。
⑤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不合语境。
⑥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吴荪甫把老太爷接到了上海这个“天堂”来“享福”,可是上海对老太爷不是天堂,而是魔窟。
B.阿萱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看见荪甫和竹斋的汽车也衔接着进来,铁门两旁站着四五个当差,其中有武装的巡捕。
C.车子向左转,驶入一条静荡荡的浓阴夹道的横马路,从树叶的密层中灯光洒下来,斑斑驳驳地落在二小姐她们身上。
D.吴老太爷猛睁开了眼睛,只见左右前后都是像他自己所坐的那种小箱子——汽车。
答案 D解析A项不合逻辑,在“不是天堂”前面加上“来说”。
B项偷换主语,在“铁门”前加“又看见”。
C项语序颠倒,表方位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应靠近中心语“洒”,应把“从树叶的密层中”放在“灯光”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