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佛教供奉的对象
- 格式:ppt
- 大小:16.61 MB
- 文档页数:23
• 佛像:在游览寺院中常见的佛像有:( 1 )释迦牟尼佛。
亦称“世尊”、“如来”等,是佛教寺院的⼤雄宝殿必须供奉的佛像。
( 2 )过去七佛。
即毗婆⼫佛(胜观佛)、⼫弃佛(最上佛)、毗舍婆佛(⼀切有佛)、拘楼孙佛(成就美妙佛)、拘那舍佛(⾦寂佛)、迦叶佛(饮光佛)和释迦牟尼佛。
( 3 )三⽅佛(⼜名横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说前世、现世、来世或前⽣、今⽣和来⽣等。
横三世佛是指东⽅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极乐世界的阿弥托佛。
三尊塑像的排列⼀般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其左侧,阿弥托佛居其右侧。
( 4 )三世佛(亦称竖三世佛),是代表过去(前世、前⽣)、现在(现世、现⽣)、未来(来世、来⽣)三种时间世界的佛。
即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般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般居左侧,未来佛弥勒佛⼀般居右侧。
( 5 )东⽅三圣。
药师佛、⽇光佛和⽉光佛合称“东⽅三圣”或“药师三尊”。
( 6 )西⽅三圣。
西⽅三圣指西⽅极乐世界德三位⼤圣⼈: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观⾳菩萨,右胁侍⼤势⾄菩萨。
西⽅三圣⼜称阿弥陀三尊。
阿弥陀是“⽆量”德意思,所以阿弥陀佛⼜叫“⽆量佛”。
( 7 )三⾝佛。
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即三种不同的像。
三⾝指的法⾝、报⾝和应⾝,⼜叫⾃性⾝、受⽤⾝、变化⾝。
“⾝”除了体貌外还有“聚积”的含义,即由觉悟合聚积功德⽽成就佛体。
法⾝佛是毗卢遮那佛,报⾝佛是卢舍那佛,应⾝佛是释迦牟尼佛,⼜称化⾝佛。
在佛殿⾥⼀般是法⾝佛居中,报⾝佛居左侧,应⾝佛居右侧。
( 7 )五⽅佛。
五⽅佛即中央毗卢遮那佛,即⼤⽇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积世界得阿佛,代表⼤圆镜智(⾦刚智);南⽅欢喜世界得宝⽣佛,代表平等性智(灌顶智);西⽅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莲花智);被⽅莲花世界得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密宗寺庙的⼤雄宝殿往往供奉这五位主尊佛。
佛教知识001、[熟悉]三大宗教中创教最早的是佛教,公园前6—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选)002、[熟悉]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简称释尊、佛陀、佛。
(选)003、[熟悉]释迦牟尼即是创立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选)004、[熟悉]佛教第一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选)<1>前200年,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
<2>后400年,公元前4世纪至1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
005、[熟悉]佛教第二个600年,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时期。
(选)<1>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2>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006、[熟悉]第三个600年,7世纪至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
(选)<1>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
007、[熟悉]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3条线路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选)008、[熟悉]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选)009、[熟悉]中国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除原始佛教以外的3个时期的佛教。
(判)010、[熟悉]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
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011、[熟悉]北传佛教是汉族地区的佛教,也称内地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派系之一。
(选)012、[熟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汉朝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选)013、[熟悉]1998年标志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选)014、[熟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译传、创造、融合3个阶段。
一般进门看到的是弥勒殿,供奉的是弥勒菩萨,造的像是布袋和尚的造型,笑嘻嘻的,笑脸迎人。
他是下任佛。
弥勒的名字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氏,示现出来表达的是慈悲、宽容、快乐。
旁边两边两个,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不是香港的四大天王,是天上的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拿着琵琶,琴无弦,因为弦在于人心,是为“心弦”,表法中道,弹琴,弦要不松不紧,做人亦如是。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键都在中道之心弦。
南方增长天王,拿着宝剑,剑无鞘,随时准备出剑,剑表示智慧,世人说的“慧剑”。
挥慧剑,斩烦恼丝(世间说斩情丝,其实也一样,令人烦恼的情才会令人去斩,令人欢喜的情没人去斩的。
)烦恼轻,智慧长,是为增长。
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持宝珠,一手持龙(蛇),蛇无鳞,无鳞之蛇“不坚”,没有鳞片的蛇,没有保护,本不足以兴风作浪,然蛇以势吓人,人自惧之,退缩不敢将其制服。
蛇伸缩无定,表变化、迷惑等,宝珠,表不变、理智,以不变应万变,以理智破迷惑。
广目,看到世间很多东西,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要有理智去判断,去降伏,将其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其迷惑,牵着鼻子走。
北方多闻天王,持宝伞,伞无骨,无骨之伞真正“善护”,伞是保护自己的,多闻就会听到世间种种,讯息良莠不齐,要懂得保护自己,不为邪风所动,有骨的伞,遇到大风,会折,外表看似没骨的伞,外圆内方,外面用怀柔的方法,不去正面冲突。
四两拨千斤,卸掉其力量,伞(人)心里面其实有一根主心骨,心里面非常笃信、安定,不为外境所动摇。
接下来一般是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表法“孝”(详见《地藏经》),而地藏的名号,说的就是心地宝藏,人人皆有,真要种福,从心地里面种,六祖惠能說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也就是从孝开始种福,才能有真实收获。
孔子《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有本源,才有后面种种利益。
佛也说,好好奉养父母,是三世诸佛,(成佛)净业正因。
(《观无量寿经》,净业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养父母。
河南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多选题多项选择题1.佛教供奉的对象中,竖三世佛包括()。
A.阿弥陀佛B.弥勒佛C.药师佛D.释迦牟尼佛E.燃灯佛正确答案:B,D,E解析:通常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竖三世佛: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
2.下列帝王陵墓中,属于“宝城宝顶”形式的有()。
A.汉茂陵B.明孝陵C.唐乾陵D.秦始皇陵E.明定陵正确答案:B,E解析:宝城宝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种形制,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
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宝顶。
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
3.被称为“天下四大丛林”的是()。
A.湖北玉泉寺B.江苏寒山寺C.山东灵岩寺D.浙江国清寺E.江苏栖霞寺正确答案:A,C,D,E解析:江苏南京栖霞寺和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4.据天台宗说法,佛有三身,即()。
A.毗卢遮那佛B.阿弥陀佛C.卢舍那佛D.释迦牟尼佛E.药师佛正确答案:A,C,D解析:按照天台宗的说法,佛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指佛为普渡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
5.下列属于私家园林的是()。
A.北京颐和园B.北京恭王府C.苏州沧浪亭D.苏州留园E.上海豫园正确答案:B,C,D,E解析:著名的私家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网师园、寄畅园、个园、余荫山房等。
另北京恭王府也是私家园林。
6.下列博物馆中,与其类型一一对应正确的是()。
A.江苏省美术馆——文化艺术博物馆B.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纪念博物馆C.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史博物馆D.中山植物园——科学技术博物馆E.南通博物苑——综合性博物馆正确答案:A,D,E解析:博物馆可分为五大类:(1)历史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2)纪念博物馆,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文化艺术博物馆,如江苏省美术馆;(4)科学技术博物馆,如中山植物园;(5)综合性博物馆如南通博物苑。
【导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
坚持备考的⼈⽣,很积极,很宝贵,很励志。
冲吧,努⼒吧!以下为⽆忧考整理的“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印度佛教的创⽴与发展简史 佛教约创⽴于公元前6世纪。
在世界各⼤宗教中,佛教创⽴的时间最早。
创始⼈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释迦牟尼⽣活的年代⼤约与中国孔⼦同时。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其母是摩耶夫⼈。
相传他诞⽣于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长⼤后深感⼈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
35岁时他发觉苦⾏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菩提伽耶的⼀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真谛,终于在⼀天晚上⼤彻⼤悟⽽成道。
得道后,他在⿅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教。
传教45年后,80岁时在拘⼫那迦圆寂(涅槃)。
释迦牟尼出⽣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野苑、涅菜地拘⼫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圣迹。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I2世纪⼤约有1800年的历史,⼤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
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6世纪-1世纪中叶) 这⼀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
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传教阶段。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争议。
后分裂为两⼤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派称为上座部佛教:主张改⾰的⼀派称为⼤众部佛教。
(⼆)⼤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7世纪) 这⼀阶段从⼤众部演化⽽成的⼤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
原上部佛教被贬称为⼩乘佛教(“乘”原为“车辆”之意)。
⼤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的最终⽬的在于成佛。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宗教是佛教,我认为在中国,佛教是拥有其他宗教所没有的影响力的。
在今天的中国,旅游这个行业在快速的发展,而宗教作为承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在我们的旅游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体现。
我们去的景点、去的景区,最普遍的是有一座山就有一座庙,没有听说过一山一座清真寺、一山一座天主堂的。
这就体现出佛教文化其实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当中,夸张一点说,佛教已经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里,许多我们生活中所推崇的原则和道义都来自佛教的教义。
关于佛教的来源,发展历程,佛教的汉化本土化,我认为咱们书上说的已经够多的了,我就不再为大家介绍了,今天主要想跟大家说说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和供奉的对象。
其实这部分内容书上也有,但我认为他写的不细致,我说的东西就当做是书上内容的补充。
我所介绍的寺院殿堂布局和佛像供奉情况,是一般正规的寺院采用,但也略有不同。
至于小型寺院,则可因地而异,各具风格。
布局中国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荣堂、禅堂、法堂。
通常法堂后面或藏经阁左右是方丈室。
接待四方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大寺名刹,还另辟有五百罗汉堂。
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后侧或右后侧设立戒坛,有的还有塔院。
山门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
有一句话是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里面,所以将佛寺的大门命名为山门。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
这座殿堂式的建筑叫三门殿,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三门并立,样式是中间一个大门、两旁各一个小门,所以又称三门殿。
进入三门殿,两旁各有一金刚,他们是警卫佛的夜叉神,因为他们手拿金刚杵,所以又叫“执金刚”。
中国宗教知识考点内容汇总(导游考试)中国的宗教【本章考点汇总】第一节宗教概述一、宗教的产生1.“宗教”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印度佛教。
2.佛教以佛陀之言为“教”,以佛弟子之言为“宗”,二者合称为“宗教”,其意为崇高、奉行佛陀及其弟子的教诲。
3.在英语中,“宗教”一词写作religion,源于拉丁语religare或religio。
4.宗教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产生于史前社会后期。
5.原始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崇拜和神灵崇拜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自发宗教。
6.人们信仰原始宗教的目的主要是:祈福和免祸。
7.世界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8.宗教具有的“五性”特征: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
二、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1.中国公民信仰的四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3.我国宗教信仰的特点:(1)多种宗教并存(2)强烈的融合性任何外来宗教若想在中国获得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民俗,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结合,经历一个宗教中国化的过程)(3)显著的民族性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而又无国教的国家,中国的宗教信仰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4)较强的务实性。
汉族在宗教信仰上主张兼容并蓄,为己所用,强调务实性。
第二节佛教一、佛教的产生与传播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乔答摩·悉达多所创。
2.后世佛教徒尊称乔答摩·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简称释尊、佛陀、佛,即三觉圆满的智者。
3.释迦牟尼的生活时代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
4.世界闻名的佛祖四大圣迹:出生地――兰毗尼园;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pan)地――拘尸那迦。
5.佛教在印度发展的四个阶段: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国境6.佛教在世界传播路线大致有三条:7.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第八章中国四大宗教1.【单选题】蒙古族人民主要信仰()。
A.佛教B.伊斯兰教C.道教D.基督教2.【单选题】下列关于我国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B.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C.道教是本土宗教,所有汉族人都信仰它D.其他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外来宗教,都被部分汉族人接受3.【单选题】()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A.小乘佛教B.密乘佛教C.大乘佛教D.原始佛教4.【单选题】佛教的创始人是()。
A.穆罕默德B.乔达摩·悉达多C.老子D.耶稣5.【单选题】佛教约创立于()。
A.公元5世纪B.公元前5世纪C.公元6世纪D.公元前6世纪6.【单选题】佛教中()教派弘扬菩萨和“菩萨行”。
A.原始佛教B.小乘佛教C.密乘佛教D.大乘佛教7.【单选题】释迦牟尼意为()A.释迦族的王子B.释迦族的圣人C.释迦族的神D.释迦族的伟人8.【单选题】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创立的时间最早。
A.道教B.天主教C.佛教D.伊斯兰教9.【单选题】佛教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有三条路线,其中南传佛教以()为主。
A.密乘佛教B.大乘佛教C.小乘佛教D.以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兼之10.【单选题】佛教中()教派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A.部派佛教B.大乘佛教C.小乘佛教D.密乘佛教11.【单选题】南传佛教以()为主。
A.大乘佛教B.密乘佛教C.藏传佛教D.小乘佛教12.【单选题】小乘佛教教义重自我解脱,修行的最高果位为()。
A.佛B.菩萨C.众生D.罗汉13.【单选题】小乘佛教又名()。
A.上座部佛教B.大众部佛教C.密乘佛教D.原始佛教14.【单选题】()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15.【单选题】()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
A.净土宗B.法袓宗C.神宗D.禅宗16.【单选题】禅宗奉()为初祖。
导游资格考试要点总结:佛教供奉的对象佛教供奉的对象(一)佛“佛”是个音译外来词;是“佛陀”的简称,也译作“浮陀”、“浮屠”、“浮图”等。
其意为“觉者”、“智者”。
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层含义:正觉(自觉)、等觉(觉他)、圆觉(觉行圆满)。
“正觉”就是对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如实了解了、觉察了;“等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能平等普遍地使别人也觉悟;“圆觉”就是自己觉悟和使别人觉悟的智慧、行动和功德都达到了和最圆满的境地。
寺院中经常供奉的佛有:1.三身佛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迦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称横三世佛)三方佛体现佛教的净土信仰。
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都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
十方世界都有净土,但最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三方佛”正中为娑婆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教主释迦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佛经上说他曾经发过十二大誓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愿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
其左胁侍为日光菩萨,右胁侍为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称“药师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又有“无量光佛”、“清净光佛”、“接引佛”等名号,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
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
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世佛,即燃灯佛(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前,释迦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或迦叶佛(释迦牟尼前一任佛)。
佛教雕塑包括:石窟雕塑、寺院雕塑、单体供养性造像等用土塑造之佛像或其作法。
系缘自西域,然更早之印度部派佛教时期即有塑像之记载,如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所载(大二四二五五中):‘譬如塑师或彼弟子,先用木鞭作其相状,次以绳缠,后安诸泥以成形像。
’另于释迦方志卷上梵衍那国条亦载(大五一九五三下):‘寺有涅槃卧素佛,长千余尺,亦金宝庄之。
’近年于中央亚细亚亦发现大量的塑像遗品,其中有造于二三世纪顷之诸天部头像、七八世纪间所造之立佛像、菩萨像。
我国最早有塑佛像之记载见于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上有‘宋明帝陈太妃造法轮寺大泥像并宣福卧像记’等十九字。
其后,历代塑像之风颇盛。
于今敦煌千佛洞中,即遗有多数唐宋时代所塑之佛像。
于日本,天平年间为塑像之最盛时期,传留至今,较著名之遗品有法隆寺五重塔内之塑像群、东大寺三月堂之日光、月光两菩萨及执金刚神、新药师寺之十二神将等。
雕刻始于世尊涅槃后,佛徒多以金刚座、菩提叶、法轮、佛足、伞盖等为膜拜对象,直至西元一世纪中叶,始渐流行佛像之塑造。
迨四、五世纪阿摩罗婆提(梵Amaravati)之大塔,其栏楯有佛形像全具之佛传图。
于印度,雕刻艺术之遗品最著名者为旁遮普之阿旃多石窟(梵Ajanta^)之雕像,阿旃多素有‘东方艺术之宫’的美称,石窟内部多壁画,外部则多雕刻,其人物表情均极庄严生动,富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又印度以北之佛教造像则具犍驮罗艺术风格。
此外,阿富汗喀什米尔之巴米羊(Bamian)遗迹,保存世界著名之崖壁大佛像,高达五十二公尺余。
其他如柬埔寨之安哥窟、爪哇之婆罗浮图等,皆有雕造精湛之石雕艺术。
于我国,历朝所凿造之石窟,内中多含大量造像。
而我国石窟之造像艺术,初时甚受犍驮罗与印度之影响,至唐宋即完全表现中国风格之特色。
此外,东晋戴逵父子,由泥塑而发明夹纻;北朝李雅、张岫先后塑造嵩山少林寺佛像与安阳万佛沟石窟造像;唐时杨惠之的塑像传神,凡此皆为后世塑佛树立良好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