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投资评价——以J县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04.08 KB
- 文档页数:5
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概冴第一节项目概冴1.项目名称:生态农业示范园2.项目承办单位:省XX林业开収有限公司3.项目法人代表:4.项目负责人:5.项目主管单位:X省収展计划委员会6.项目地址:7.项目建设目标: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迊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科学技术作支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収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皀花果蔬菜、畜禽产品。
加大科技支农力度,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极,创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坚持走持续収展皀道路,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迚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収,将农业皀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皀产业链条,迚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皀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収、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皀生态农业示范园。
8.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觃模(1)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日光温室300栋,特色蔬菜栻培,单体大棚500栋,10000平方连栋温室。
(2)600吨冷库,500平方包装车间。
(3)示范基地环境基础设施(4)园区道路建设;其中:主要道路2000米次要道路2800米(5)给排水工程;供甴及甴气设备;①排灌系统(喷灌、滴灌)②项目总投资:15000七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000七元。
9.项目实施期限拟从2012年10月到2014年10月,2年内达到本报告提出皀觃模目标。
该园建成后,其收益可继续投入农业新技术更新,使项目继续収挥示范推广作用。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皀依据1.国家、X省、郑州市《十二五计划和2020年进景目标纲要》2.国务院关于迚一步加强“菜蓝子”工作皀通知。
3.《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皀决定》4.《X省当前产业政策重点皀决定》5.国家关于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皀文件6.国家収改委颁収皀《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参数》7.其他有关法觃文件。
第四节可行性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建设无公害蔬菜农业生态示范园为主要研究对象。
生态有机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为例舒也,廖彦(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浙江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绿色转化上率先进行探索,各县市纷纷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道路进行探究。
武义县的生态有机农产品价值提升模式是武义县做美有机生态、做强有机农业、做优有机品牌形成的一种供给产品价值实现的代表。
武义县以有机农业规划为指引,根据资源优势对产业模块有机产品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健全数字化监管网络,后期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介有机农产品活动,以“互联网+”模式助推有机农产品走出去,探索武义“生态有机”农产品价值提升新模式。
关键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有机;乡村振兴;金华市用方面,因地制宜推进秸秆多用途利用,进行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拓展,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1.1.2有机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武义县通过农田多样化种植,维持自然生态系统。
在有机农业土壤施肥方面,通过施用堆肥的有机肥,培育土壤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制造和提供根系生长所需的养分,保障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进而促进农作物生长。
病虫害防治方面,通过作物轮作和非化学手段,如杀虫灯、矿物源药物杀虫剂、性诱杀等进行病虫害防治和管理工作,有效避免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态适应能力脆弱的部分物种[3]。
2020年武义县有机种植基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有机种植基地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及种群数量均高于常规种植基地,节肢动物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动物类群数量。
1.2绿色高质发展,提高有机产品价值1.2.1长远规划支持有机发展。
2000年武义县成立有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致力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
2008年为做强做大有机产业,编制实施《武义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完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对有机农业生产环节的全程监控,建立完备高效的有机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引入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建立有机农产品市场开发体系。
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及案例说明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如何进行生态农业规划?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构建生态安全农业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
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在重点灌区全面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
推广旱作农业。
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安徽省某县的现代生态农业规划中,构建了现代农业体系,把粮食种植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统筹大田种植与林、牧、加工及休闲农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结合,同时提升耕地质量,构建节水灌溉系统,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计划,配套完善的生态循环发展保障体系,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第一节财务评价的依据本项目应按国家计委,建设部1993年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的财务经济分析。
财务估算依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同类项目的产业水平和投入水平,并依据主要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投入物料,劳动力成本价格进行估算。
第二节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一、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项目完工后,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年产无公害有机蔬菜250万斤;生态果园500亩,年产各类水果100万斤;绿色养殖示范基地500亩,年产良种猪仔出栏1200头,年产良种商品猪出栏1000头,年产良种鸡10000羽;经济间种作物年收入10万元;旅游收入5万元/年。
二、实施进度本项目一年建成,第二年达产,计算期10年。
三、工资及福利费估算本项目劳动动员为50人,技术农工105人,计算期内人均工资及福利费按每月1000元估算,全年工资及福利费为186万元。
第三节财务评价一、产品成本估算项目总成本估算(正常年第5年)为801.37万元,经营成本为736.9万元。
总成本费用估算详见附表4。
成本估算如下:1.本项目所有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及用电价格均以当地现行市价为基础,预测到生产期初的依据。
2.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原值为718.2万元,按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折旧年限为房屋及建筑物15年,设备及其他10年,年折旧为56.21万元。
固定资产折旧见附表2。
3.递延资产为41.3万元,按5年摊销,按平均年限法计算,年摊销费为8.26万元。
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计算见附表3。
4.修理费修理费按年折旧额的50%计取,每年平均28.1万元。
5.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按55万元估算。
其中:信息费(含上网费、电话费、报刊杂志费)6万元,防洪、帮困基金按年收入3‰估算,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按年收入5%估算。
二、年销售收入和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项目正常年(第5年)销售收入925万元。
本项目生畜、禽征收5%农业税,水果征收10%税,正常年税收为36.32万元。
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及案例说明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如何进行生态农业规划?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构建生态安全农业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
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在重点灌区全面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
推广旱作农业。
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安徽省某县的现代生态农业规划中,构建了现代农业体系,把粮食种植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统筹大田种植与林、牧、加工及休闲农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结合,同时提升耕地质量,构建节水灌溉系统,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计划,配套完善的生态循环发展保障体系,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第10期调查研究45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刘 俊 赵伟兵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两山”理论时指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地处湘鄂交界的武陵山区,是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五峰始终把生态作为立县之本,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有益经验。
一、五峰生态价值实现的模式2010年,五峰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1 年入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
近年来,五峰始终坚持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实现金山银山“价值”,不断挖掘丰厚的生态资源,为湖北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价值实现经验。
(一) 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五峰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境内茶文化资源丰富,现存 300 多公里古茶道遗址,采花毛尖驰名中外。
2022 年 2 月,云上五峰茶旅融合项目开工,通过空中索道、茶山步道,将采花茶业科技园和青岗岭茶园连接,融古茶道汉阳桥、宜红茶工业遗址等古茶道遗存于一体,打造茶文化度假地,推进茶产区古村落和茶文化广场建设,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五峰已构建起了“茶叶基地+湖北西南茶叶市场+茶马古道+土家风情+世界茶旅古镇+中国茶旅大会”茶文旅融合产业链,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文旅融合、茶旅互动”的多产业融合发展。
(二) “林药蜂”立体经济发展模式五峰有国内“天赐药库”,是中国现代中蜂产业示范引领县。
除中草药以外,五峰还有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特产——蜂蜜。
2015年,五峰设立中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化推进中蜂产业化养殖,以“专业合作社”为驱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集林下经济、森林抚育、森林保护、农民增收于一体的“林药蜂”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出了林下经济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生态省建设引导资金项目XX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县XX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要(一)项目名称:(二)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四)项目建设地点:(五)项目负责人:(六)建设内容及规模:1、种植区亩,主要繁育和种植有特色的花卉、苗木、果品等植物,出售花卉、苗木、果品和观赏相结合;建无公害蔬菜大棚平方米。
2、水面养殖区亩,主要养殖各种鱼类,根据地形设置个垂钓区;在水库旁建设水上大棚养鸭区。
3、山场养殖区100亩,主要建设5000平方米猪舍,进行立体养猪,利用部分山场建设四周围栏,进行野猪家养;利用开阔的山场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土鸡和野鸡。
养殖区旁建设50个沼气池,共400立方米。
4、观光农业服务区亩,主要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服务设施。
(七)项目的特点1、规模性。
本项目规划占地面积亩,集特色种植、畜禽圈养、散养、渔业、水面立体养鸭、垂钓、农业观光与一体,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循环性。
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现有的水面,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另外还根据地形科学地设置几个垂钓区,同时在水面上方搭建养鸭棚,进行立体养殖;山场上,建设猪舍和鸡舍,同时还设立散养区,使规模养殖自然化,别外,种植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项目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部分粪便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供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养鸭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鱼塘内,增加水塘的肥力,有利于鱼的生长;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3、生态性。
项目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扬长避短,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力求循环利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业的肥料和生产沼气;沼气用于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在整个项目区内80%使用沼气作燃料和照明,节约了能源;在旅游观光中,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不安排有损环境的项目,环保化处理游客留下的生活垃圾。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析①——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郑坤 张立镜摘 要:在国内社会经济整体组成中,乡村经济发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的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要求农村经济转换发展形式,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组织和乡村自身需要注重旅游事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故此,本文将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进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乡村的旅游事业发展渠道确定,助力国内整体乡村振兴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贵州绥阳;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4.1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之一就是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身优异的资源为带动点,可以使得乡村自身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乡土风情得到全面的展现,实施起来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工作具有带动作用。
本文将以贵州省遵义市的绥阳县为例探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1 贵州省绥阳县乡村旅游产业具体发展情况概述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旅游资源丰富。
首先,绥阳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绥阳县因隋朝建县而得名,据清《遵义府志》卷二·建置和民国《绥阳县志》卷一·地理上:隋大业七年(611年),属明阳郡,绥阳之名始此。
其次,绥阳县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
绥阳县地处中亚热带植物区,其中珍稀野生动植物有红腹锦鸡、云豹、珙桐、香树、鹅掌楸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物景观。
近年来绥阳县围绕“诗画绥阳·养生天堂”的定位,坚持“旅游兴县”的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