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_日元_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96.79 KB
- 文档页数:7
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摘要:为了克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走出经济失衡,人民币有必要提高国际地位,并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四种主要货币,在其国际化的进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走向国际的人民币进行借鉴。
本论文将对四种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进程启示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来看,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一个符合本国利益而且自己所能控制的货币体系,而诉求自己货币地位的提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目前中国也正面临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这一问题。
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国际化成为我国克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走出经济失衡的必要途径。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对英镑等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进行分析得到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一、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分析(一)英镑国际化的进程分析英镑是第一个成为国际货币的主权货币,英镑取得世界货币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实力的增强。
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取得了在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同时保持资本净输出,这为英镑汇率稳定性的保持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历史数据上来看,英国的经济实力越强,国际收支顺差特别是贸易顺差越稳定,英镑的汇率越坚挺,英镑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就越能够得到保证。
(二)美元国际化的进程分析一战之后,经济的强盛促使美国开始诉求并取得了美元国际地位的提升。
战后初期美国的单独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1/2,出口贸易的1/3和黄金外汇储备的2/3,都占第一位,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代替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这一结果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两国经济力量的对比。
以美国为母国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以及美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美元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更多的经济主体愿意或被迫持有美元,这对美元地位的保持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探索亚投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借鉴发达国家货币国际化经验石思丹;吴迪【摘要】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IIB under the initiative of China is a mapping of China's rising economic strength and grow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fluence, which can help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Based on review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major countries and summarizing its inspira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path of the AIIB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亚投行在中国倡议下设立是中国日益崛起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映射,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本文在回顾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进程、总结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基础上,以史为鉴探索亚投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2页(P236-237)【关键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作者】石思丹;吴迪【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杭州310015;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杭州3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20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稳健增长及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各类国际经济活动对人民币的认可度日益增加,人民币以重要介质的身份活跃于越来越多的国际经济交易活动。
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一、日元国际化的进程第一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起步(1960~1980年)。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重建初期,由于外汇短缺,采取了严厉的外汇管制措施,日元不可兑换。
1958年12月,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士等西欧国家缔结了恢复货币可兑换的措施,促使日本加快日元可兑换的步伐。
1960年7月,大藏省将日元列入对外结算指定货币名单,并允许非居民在日本的外汇银行开立可自由兑换和转账的“自由日元账户”,标志着日元国际化的正式起步。
此后,日本于1964年4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73年2月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逐步放松资本管制。
1970年至1980年,在日本的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
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了日元需求。
日元面临国际化的发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并采取了“大幅度缓和欧洲日元债发行方面的限制”和“促进日元在太平洋地区流通”等政策措施。
第二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迅速发展(1980年~90年代初)。
《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
其后,日本政府在推进日元国际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如建立东京离岸市场,对外开放日元CP市场和外汇CP市场等。
1990年在日本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
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过了英镑3.0%的2倍以上。
由此,世界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
第三阶段:日元国际化的最新进展(90年代至今)。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对东亚货币体系的反思,特别是对日元的作用给予新的关注。
对此,大藏省设立了“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研究日元国际化问题,并于1999年4月发表《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的报告书,强调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日元国际化有利于推动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亚洲经济,并提出了一整套措施。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初探内容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宏观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详细阐述美元、日元和欧元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出一国货币国际化应当具备的条件,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并制定出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分析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097—03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从狭义的角度看,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部分职能或全部职能(包括计价、流通、支付、储备等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或原使用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最终演化为国际区域货币乃至全球通用货币的动态过程。
从广义的角度看,货币国际化不仅包括货币职能的国际化,还包括货币作为资本的信贷、投资职能的国际化,即货币作为资本获得利润的投资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或原使用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动态过程。
二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差异1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崛起并随资本输出走向世界的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交战国对军事物资的大量需求以及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的削弱,给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输出提供了机遇。
1914-1918年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激增,生铁和钢产量分别增长70%和90%。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出欧洲政局的不稳定,大量的闲置资金持有者对本国经济不抱有信心,因而将目光转向美国,而没有将资金注入到急需重建的本国经济上,从而使美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技术,美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出口增长两倍多,进口增长80%,出超额累计达132亿元。
美国的财富从1912年的1817亿美元增加到1920年的5000亿美元,几乎超越整个欧洲。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40%的黄金储备。
美元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邵鹏斌一、美元国际化的历史进程1、三次特定的历史机遇美元重挫英镑。
基于完全工业化的美国,在一战前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3,比英法德日四国合计还多,同府,自19世纪以来的贸易顺差,也为美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元提供了第一次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的机会,美国利用战争期间的军火贸易和物资援助,持续扩大财富规模,拥有巨额黄金储备,具备了与英镑对抗的基础,同期也完成了重要的一步——债务国向债权国的转换,美元与英镑分庭抗礼的格局基本形成。
尽管如此,世界的金融中心依然在伦敦而非纽约,英国依靠广阔的殖民地和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财富、经验和制度来维持英镑的主导地位。
迫使它放弃这一地位并寻求美国合作的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英国最终无法承担起基于金本位的世界经济秩序,只得寻求当时经济实力最强、黄金储备最为雄厚的美国的帮助,为美元提供了第二次崭露头角的机遇,为美元省去了破旧之力,英镑颓势已现。
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元的成功扩张提供了第二次机遇,英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美国援助,不得不做出越来越多的让步,美国凭借《租借法案》向英国盟友提供战略物资的机会,加速了美元向欧洲的渗透和持续坚决对英镑的打击,权势转移过程被加快,英国失去与美国抗衡的资本,改变了英美讨价还价的地位,1943年英国接受“怀特计划。
标志着英镑败局已定。
2、制度安排为美元扫清障碍。
众所周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1944年 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结束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
美国凭借占当时世界总量59%的200.8亿美元黄金储备,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完全体现美国的利益。
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以及固定汇率使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变得顺理成章,在全球黄金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美元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如何推进关键信息项:1、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和阶段长期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期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期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融市场开放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跨境贸易结算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与应对汇率波动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本流动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融监管挑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和意义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货币职能,成为国际贸易、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过程。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包括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降低汇率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等。
111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评估目前,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和储备中的份额逐步增加,但与主要国际货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不断扩大,但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国际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112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和阶段长期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之一,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期目标可以是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比例,增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
[标签:标题]篇一:货币战争观后感货币战争观后感系别:经济管理系班级:国贸082姓名:潘晓龙学号:200880514226货币战争观后感这一个星期我们观看了货币战争,里面讲解了英镑、美元、日元、欧元、人民币等主要货币的发展史,我们了解了货币体系发展的大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是1870-1914年间的金本位制时期;第二是1914-1936年的金汇兑本位制时期;第三是1944-1976年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第四是1976年确定的、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第五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金融全球化为背景的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史演绎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和发展进程。
通过这一星期的观看和学习让我感悟很多,也让我对货币战争也有了新的认识,货币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自打有了大规模的跨洋贸易,有了全球经济这个概念开始救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一场战争。
自从近代史上大英帝国崛起,由英格兰银行独家发行的代表英国国家权利的英镑替代黄金在全球通用,人类史上第一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诞生了,此后美元、西德马克、日元以及欧元,为了争夺更多经济话语权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货币之战。
其实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背后常常是伴随着有硝烟的战争,2003年突然开始打伊拉克,就是当时萨达姆宣布,他当时就马上要把伊拉克的石油计价货币转换成欧元,所以说当时说美国出兵伊拉克可能有这个原因关系,那么后来随着伊朗宣布把他的石油的交易货币改为欧元之后,我们看到美国对伊朗的态度也明显的趋于强硬。
所以说货币战争并不仅仅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仅是大大小小无数看得见看不见的商战、贸易战、金融战甚至还有延续了几十年的冷战还有真正的军事战争。
为什么各国都争相想把自己的货币国际化,成为硬通货?他们甚至不惜反目为仇,就如美国和英国,为了争夺货币霸权地位,他们之前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还有二战后经济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下日本是在美国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向恢复并得到发展的道路上的,然而当日元计划走向国际化的时候却受到了美国的打压攻击,因为美国不能看到其他国家威胁到美元的霸权地位,因而也让日本的经济严重受挫。
广西名校2024届新高考高三仿真卷(一)历史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如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
表中现象反映了()A. 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B. 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C. 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D. 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2. 隋朝保留了均田制,但也做了一定调整,不再给女性和未成年男性分配土地,相反,一夫一妻的家庭的(户)成为均田制的基本财政单位。
家中的男性主人承担起全国的赋税和劳役职责。
隋朝对均田制的调整()A. 强化了父权的权威B.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C. 加重了农户的负担D.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局面3. 明代以前的很多作品中,商人往往作为道德审判的对象出现。
但在明清小说中,商贾形象被重新定位,他们的职业得到首肯,人格受到尊重,其形象更加客观、人性和生活化。
这一变化说明()A. 商业发展打破了“四民”秩序B. 市民阶层社会价值提升C. 传统的抑商政策开始逐步瓦解D.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4. 乾隆后期,官府从原先直接控制的粮食调运、仓储、赈济等地方事务中逐渐退出,乡绅地主在基层社会开始把持水利工程修筑,维修管理,漕粮运输,包揽地方赋税的征收,“竞成规例”。
这表明当时( )A 政府行政负担得以减轻 B. 中央集权制度渐趋瓦解C 传统社会开始走向没落 D. 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小5. 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观西洋用机器之各厂,皆能养贫民数千人或数万人……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不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西人。
利归富商,则利犹在中国,必可分其余润以养吾贫民。
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元惠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国际地位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计量分析了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四种货币国际地位在1995~2009年间的实际影响因素,研究认为,货币国际地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GDP,即实力决定货币国际地位;对于美元、欧元、英镑三种货币,国际地位存在惯性;对处于衰微中的日元,惯性不再起作用,但其银行业国际金融业务的发达支撑着日元的国际地位;出口贸易和股票市场不是货币国际地位的影响因素。
本文发现,与文献中所述的货币国际地位影响因素的滞后作用方式不同,对欧元来说影响方式是预期的。
关键词货币国际地位GDP出口贸易银行业汇率指数中图分类号F821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n Determinants of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tusAbstract:T he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possible determ inants of internaion al currency status,and then econometrically analy zes pr actical determinants of theinternational statuses o f dollar,y en,ster ling and euro from1995to2008 Severalconclusio ns are obtained Such as the most im por tant determ inant is GDP There exists inertia for the statuses of dollar,euro and ster ling w hile there is no inertia foryen The banking 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Japan,how ever,supports yen status Ex port and stock market play no ro les in the status of an inter national currency T he paper finds that the deter minants play ro les in the w ay of ex pectations for anew internatio nal currency,contrary to the literatur e s arg um ent o f a lagg ed w ay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tus;GDP;Ex por t;Banking;Exchange Rate Index引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1996年中国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时刻起拉开了序幕。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认识与思考人民币国际化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本文深刻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以及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努力和成果,提出了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設、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标签:正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这一重要论断为人民币国际化指明了方向。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认识和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探索实现的路径与对策,对于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意义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过程。
计价职能是指某种货币在合同中被规定用来计算交易价格的职能。
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可以是出口国货币,也可以是进口国或第三国货币,具体要由买卖双方协商来确定。
结算职能是指一种货币由于在国际上认可度比较高,而被交易双方用来进行贸易结算的职能,比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都是国际上常用的结算货币。
储备职能是指被一国政府持有,可以直接在国际上用于各种支付的职能。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不会一蹴而就,实现跨界流通,得到参与使用国的普遍认可,具备计价、结算和储备三种货币职能的统一,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从现实意义上看:首先,提高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实现中华崛起,我们要努力成为货币强国。
打破“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束缚,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使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其次,降低金融风险,节约交易成本。
一方面,降低外汇储备的风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任务。
我国外汇储备中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比重超过了70%,外汇储备结构极不合理,风险巨大。
论英镑、美元和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作者:李翀来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01期摘要:英国凭借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金融体系使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美国凭借着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安排使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日本则凭借着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使日元走向国际化。
作为国际货币的英镑和美元取得了与它们经济地位相应的货币地位,但是日元没有取得与它的经济地位相应的货币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日元的国际化并不成功。
现在,人民币正走向国际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与日本当时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是相似的。
人民币要成功地走向国际化,除了需要具备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这个经济因素以外,还需要借助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通过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并在其中体现人民币成分的制度因素。
关键词:国际货币;英镑国际化;美元国际化;日元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1-0008-06;中图分类号:F821.1;文献标识码:A一、国际货币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所谓国际货币是指被世界各国广泛地用于国与国之间商品贸易、资金融通、直接投资和储藏手段的货币,也就是能够在国际流通领域执行计算单位、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
所谓的货币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不仅在国内流通领域执行货币的职能,而且在国际流通领域执行货币的职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直接投资、国际储备中被广泛使用。
一种货币从国内走向国际不是这个国家政府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的。
也就是说,一种货币的国际化主要是由国际市场驱动的。
然而,尽管政府在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是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它能够对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一种货币的国际化是市场和政府相互推动的结果。
另外,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如经济发展的前景、货币自由兑换的程度、货币币值的稳定程度、货币汇率的稳定程度、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等。
欧债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欧债危机的爆发引发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升温。
本文简要分析欧元经历较大挫折给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汇率改革一、欧债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影响(一)重挫欧元的竞争地位在当今世界主要货币中,美元享有霸主地位,欧元紧随其后,并且这二者的地位要远高于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等。
因此欧元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一个十分强劲的阻碍,从这一角度看,欧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对人民币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同时,欧债危机激发全球避险情绪,市场对避险资产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长期作为避险货币的美元却因财政悬崖而遭遇信任危机,这使得市场不得不寻求新的避险资产。
中国经济增长迅速,gdp全球第二,拥有3.2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规模外汇储备,并且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自然成为不错的避险选择,而外部需求增大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
(二)扩大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首先要实现人民币在国际间大量流通,而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无疑能够加大人民币的国际流通;另一方面,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本质上说是该国总体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体现,因为经济实力决定了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情况。
一国企业走向国际、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必然有助于该国经济的发展,为该国经济实力赢得世界的认可,继而使该国货币不断为世界所接受和钟爱。
欧债危机给欧洲的银行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并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
欧洲企业在内部自给缺乏、外部援助无望的情况下陷入流动性困境,面临破产风险,这就为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三)人民币救援欧洲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实现人民币在国际间的大量流通,但问题在于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使人民币大量流通出去。
依靠贸易,不仅流量太小而且速度太慢,何况中国现在对欧美国家大规模贸易顺差,而人民币为西方世界所认可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
从德国马克到欧元——欧洲货币一体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作者:姚铃来源:《国际贸易》 2016年第9期从德国马克到欧元,是德国为了消除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国对德国崛起的担忧,而主动绑定货币政策的行为;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法两国几代政治家努力谋求欧洲和平、化解夙仇的智慧结晶。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货币格局的演变从1948年6月德国马克重生,到1999年1月欧元在区内各国银行系统流通,及至2015年3月欧洲央行宣布实施“扩大资产购买”的量化宽松,欧洲货币一体化走过了近70年的历程,其中既有德国马克50年的国际化道路一从战败国的弱势货币成长为欧洲共同体的“稳定锚”,也有欧洲货币由多元走向单一——欧元17年的历程,还包括货币联盟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一)1948-1969年固定汇率时期——德国马克蛰伏期1948年德国马克问世,揭开了战后欧洲货币格局重建的序幕。
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德国自1951年开始改变在欧洲支付同盟中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由此开始了连续十年的经常项目顺差。
1958年12月,德国马克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凭借贸易盈余的不断累积,德国的黄金储备持续增加,1970年已远超同期法国和英国的储备规模。
1949-1969年德国马克对美元名义汇率上升12. 8%,其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日渐巩固。
(二)1970-1979年欧洲固定汇率时期——德国马克上升期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欧洲各国货币最终解除了与美元的挂钩,并先后尝试了“蛇形浮动体系”(1972-1974年)及“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为欧洲货币联盟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期间,德国马克于1972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储备货币,并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
由于马克币值稳定,以及其在构成“欧洲货币单位”——埃居( Ecu)的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占据优势,欧洲共同体成员国货币汇率虽与埃居固定,但实际运行中则变成了与德国马克建立固定兑换的关系。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目前已经国际化的货币有美元,欧元,日元等。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令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
也就是说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
货币国际化具体来讲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实施自由兑换,即政府不对私人部门因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交易需要,而进行的本外币兑换进行限制,仅仅对私人部门的交易真实性进行检验。
第二阶段:资本项目可兑换,即政府不对私人部门因投资和金融交易等的需要而进行的本外币兑换进行限制,迄今除比利时等屈指可数的小型开放经济体之外,绝大多数国家达成本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政府对资本流动有少量限制并不矛盾。
第三阶段:政府推动本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其他国家可接受的交易、投资、结算和储备货币,至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显然是美元和欧元。
第四阶段:政府对并不发生跨国交易的、境内居民的本外币自由兑换也不进行限制,即充分的可兑换阶段。
而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首先经常项目的开放在1996年已经初步实现;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新设立汇率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2008年12月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2008年12月25日国务院决定,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亚细安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美元与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货币的关系1、美元与欧元的关系。
由于现在世界处于美元霸权的时代,看似欧元也是世界主导货币,其实欧元只是美元的陪衬品,在欧元诞生之初美国是比较担心欧元占据霸权地位的,但后来发现欧元区的各成员国经常在各种欧盟会议甚至重大问题上经常发生分歧很难达到统一,索性美国联储局转变态度完全支持欧元发展,形成了一群兄弟打不过一只恶狗的局面,所以欧元与美元的关系就是欧元将所有欧洲国家集合诞生出来的货币任美国人宰割。
在近年来的国际结算中,欧元的使用量出现大幅度上升势头。
尽管美元仍然起着世界关键货币的作用,但欧元作为上升的货币目前及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始对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形成挑战。
2、美元与日元的关系。
一直以来,美联储就致力于维持日元的升值。
目的很明确,阻止日元回流。
也就是阻止贬值。
因为加速的贬值后,美联储账户不得不亏欠更多的日元。
当世界经济开始萧条,(真正的萧条)时候,海外没有投资价值的时候,或者海外资产开始缩水的时候,日元将发生回流。
至于日元什么时间开始贬值,可以从美联储什么时间抛完日元,什么时间让日元流动起来,或者说,美联储把手中的日元存款,已经兑换成了相应的日元资产的时候。
真正的日元贬值就开始了。
如今,美联储手上的日元,是最多的,再加上日本购买美国的国债,都是以日元存款的形式放在美联储的负债表上。
另外,美元向世界输出的同时,也依靠了日元。
它也是美元输出过程中的缓冲货币。
当然,日元也是美元的战略,如果继续保持下去他们这样的关系,不排除最近几年日元依然升值。
3、美元与英镑的关系。
在鼎盛时期的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到39%,在世界贸易中占到21%。
不过,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下,“日不落帝国”无可避免地衰落和分崩离析了,英镑的主角地位不得不让位给挟二战胜利余威而来的美元。
美元的地位于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华盛顿山饭店正式确立。
这个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经验借鉴与策略选择]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符合我国的战略发展要求,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虽然具备了经济规模、政治实力和贸易支撑等条件,但也存在着金融市场不发达、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兑换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探究当今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借鉴对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中国在地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俨然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早已被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成为“热点议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性与迫切性(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汇率机制改革的深化201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贸易顺差达到1551.4亿美元。
然而,与这些不相匹配的却是,目前国际上以人民币作为计价、支付、结算手段或者官方储备的比例却很低,这就要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但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离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来推动汇率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二)稳定人民币币值和保持适度外汇储备的要求目前人民币在诸多影响因子的作用下面临着升值预期和趋势,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有利于从根本上规避我国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保证外部需求的平稳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总量控制和国内流动性的管理,进而有利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的持有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如此大量的外汇却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对我国国内经济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分析杨 艳 刘 敏 山西财经大学摘 要: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将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5种货币,人民币的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居第三位。
在IMF发展史上,人民币加入SDR创造了两个纪录:这是新兴经济体货币首次被纳入SDR,也是人民币第一次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加入SDR标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从贸易结算起步,到直接投资、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随着人民币贸易融资品种和范围的扩大,将成为推动我国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SDR 外贸一、人民币加入SDR背景及相关概念1.人民币加入SDR背景。
目前,全球经济仍面临深度调整是因为各国正处于危机和衰退引发的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结构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型尚需时日。
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不平衡和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推进“再工业化”,引导制造业投资回归国内,发挥制造业对生产效率的带动作用,避免产业结构空心化。
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传统比较优势衰减、经济增长方式亟须转变的情况。
俄罗斯和巴西致力于提高国内投资率,完善金融市场。
中国正加紧推进结构调整,理顺市场,促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SDR的发行总额为2040亿单位,相当于2870亿美元,而全球储备总额约为11.4万亿美元,SDR总量只相当于全球储备总额的2.5%。
事实上,全球储备货币主要以美元、欧元的形式存在,分别占64%和21%。
美元和欧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中的地位,是它们在SDR中占有重要权重的原因。
既然SDR并不是真正的储备货币,需要外汇储备的国家并不会去积累SDR,而是会直接积累美元、欧元等储备货币,造成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经贸往来收到美元、欧元的影响。
2.SDR相关概念及内涵。
从本质上看,SDR不是货币也不是债权,它通过IMF将份额分配给各成员国后才能兑换为外汇,即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新增的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