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丙酮废物料安全资料表
- 格式:docx
- 大小:83.98 KB
- 文档页数:5
废丙酮废物料安全资料表一、化学品基本信息:1. 化学品名称:废丙酮2. 成分:主要成分为丙酮3. 分子式:C3H6O4. 分子量:58.08 g/mol二、物理性质:1. 外观:常温下为无色液体2. 气味:具有刺激性气味3. 熔点:-95 °C4. 沸点:56 °C5. 相对密度:0.79 g/cm³6. 溶解性:可溶于水三、危险性评估:1. 严重程度:废丙酮具有易燃性和刺激性,对人体有损害。
2. 健康危害:吸入废丙酮蒸汽或接触废丙酮会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长期接触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3. 环境危害:废丙酮可能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四、急救措施:1. 吸入: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出现呼吸困难,立即呼叫紧急救援。
2. 眼部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寻求医疗帮助。
3.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肥皂和水冲洗皮肤,如有不适,就医治疗。
4. 摄入:切勿催吐,立即就医。
五、消防措施:1. 灭火剂:可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2. 防火注意事项:远离明火和高温区域,避免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
六、泄漏应急处理:1. 个人防护:佩戴防护眼镜、工作服、防酸碱手套等。
2. 应急处理:迅速将泄漏液体收集到合适的容器中,尽量避免废丙酮进入水体和下水道。
3. 清洁方法:用大量水清洗泄漏区域,利用无害吸附材料进行吸附处理。
七、储存和运输:1. 储存条件:应贮存在阴凉、通风良好的储存室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2. 包装要求:废丙酮应储存在密闭容器中,避免泄漏和损坏。
3. 运输注意事项:废丙酮应采取防止倾斜装运,远离明火和高温区域。
八、废弃物处置:1. 废弃物处理:废丙酮应交由专门机构进行收集和处理,避免直接排入环境中。
2. 废弃物分类:根据当地法规,将废丙酮分类为有害废物进行处置。
九、职业暴露控制:1. 工作场所通风:确保工作场所通风良好,可以采用机械通风设备。
物质安全资料表(MSDS)Chemicals MSDS去污水主要危害成分:乙醇,丙酮危害警告讯息:1.可燃性液体。
2.入眼会刺激粘膜,对皮肤有刺激性,吸入时会引起喉咙炎症、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损伤,吞入有危害。
危害防范措施:1.远离热源,严禁烟火,储存在房间阴凉处。
2.强制排风,穿戴适当的防护器具。
3.避免直接接触,一旦误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相关部位,并就医。
应急处理 1.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器灭火。
2.使用黄沙或棉布等进行泄露处理,禁止使用易产生火星的工具,并佩带个人防护器具。
废弃处理1.废液不得倒入下水道、地面或任何水体,所有废液和沾有该物质的物件都应收集。
2.委托合格的供应商进行废弃处理。
更详细的资料请参考物质安全资料表Chemicals MSDS乙醇主要危害成分:*****H 危害警告讯息:1.易燃,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2.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3.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4.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危害防范措施: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
2.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使用防爆型通风、照明设施,工作时穿戴适当的防护器具。
3.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接地,防止静电积聚。
应急处理 1.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器灭火。
2.使用黄沙或棉布等进行泄露处理,禁止使用易产生火星的工具,并佩带个人防护器具。
废弃处理 1.废液不得倒入下水道、地面或任何水体,所有废液和沾有该物质的物件都应收集。
2.委托合格的供应商进行废弃处理。
Chemicals MSDS异丙醇主要危害成分:C3H8O 危害警告讯息:1.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2.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废丙酮废物料安全资料表范本一、产品信息:1.1 产品名称:废丙酮1.2 化学式:C3H6O1.3 分子量:58.08 g/mol1.4 外观:无色液体1.5 主要用途:工业溶剂、清洗剂二、安全性信息:2.1 火灾爆炸危险性:2.1.1 火灾爆炸特性:废丙酮具有易燃性,遇火源、明火等易爆炸,产生有毒气体。
2.1.2 火灾爆炸扩散性:废丙酮蒸气随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容易扩散,并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
2.2 人体健康影响:2.2.1 吸入影响:吸入废丙酮蒸气可能导致头晕、恶心、呕吐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2.2.2 触摸影响:废丙酮可对皮肤和眼睛造成刺激和腐蚀,接触时应使用适当的保护措施。
2.2.3 摄入影响:摄入废丙酮可能对消化系统造成伤害,并对肝脏和肾脏产生毒性作用。
2.3 环境影响:2.3.1 水体污染:废丙酮排入水体中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毒性影响。
2.3.2 土壤污染:废丙酮渗入土壤中可能对土壤有害,并对植物造成毒害。
2.3.3 大气污染:燃烧废丙酮会产生有毒气体,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三、应急措施:3.1 火灾事故应急处理:3.1.1 遇火源或明火,应立即远离现场,选择逆风方向撤离。
3.1.2 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等灭火器进行灭火。
3.2 人体接触事故应急处理:3.2.1 吸入:迅速将受害人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3.2.2 触摸: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的皮肤或眼睛,必要时就医。
3.3 环境泄露事故应急处理:3.3.1 临近区域要采取避难或疏散措施。
3.3.2 防止废丙酮进入下水道、排水沟或地下水源。
3.3.3 使用油吸附剂或阻隔物吸收泄漏废丙酮,将其转移到合适的容器中,避免进一步扩散。
四、防护措施:4.1 个体防护:4.1.1 呼吸防护:操作过程中应佩戴适当的防尘口罩或呼吸器。
4.1.2 皮肤防护:接触废丙酮时,应戴化学防护手套、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1.3 眼睛防护:操作过程中应戴化学防护眼镜或面部防护罩。
废丙酮废物料安全资料表模版1. 产品标识a. 产品名称:废丙酮b. CAS号:67-64-1c. 公式:C3H6O2. 成分/组成信息a. 主要成分:丙酮b. 含量:100%3. 危险性分类a. 丙酮的危险性分类:易燃液体;眼刺激性强;按吸入和触皮途径进入,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肝脏有损害;可能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4. 急救措施a. 吸入:立即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则给氧。
如有呼吸停止,则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b. 皮肤接触:立即脱离接触源,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如有伤口或烧伤,立即就医。
c. 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向下拉开眼睑,及时就医。
d. 摄入:不要催吐,立即就医。
5. 防护措施a. 技术措施:风扇和排风系统可降低浓度。
加强通风,确保场所空气流通。
避免集聚蒸汽、烟雾或雾气。
使用防爆电器设备。
b. 个体防护措施:佩戴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和防毒面具等。
c. 环境防护措施:不允许大规模泄漏,避免进入水源、下水道和排水系统。
6. 泄漏应急处理a. 避免与火源接触。
尽量不让液体扩散。
不要将泄漏物排入下水道或污水处理设施。
b. 用不可燃材料吸取泄漏物,并放入合适的容器中。
用干砂或其他不可燃吸收材料吸附溢出物。
c. 防止泄漏进入地下。
控制泄漏源,以减少环境污染风险。
7. 处理和储存a. 处理方式:将废丙酮交给合格的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
不得倾倒进下水道或其他地方。
b. 储存条件:存放在清洁、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
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淋。
8. 灭火措施a. 灭火介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等。
b. 面向火源、保持适当的距离,使用适当的灭火器缓慢喷射。
避免直接冲击泄漏源。
c. 在火灾现场中使用水可能引起蒸汽云爆。
因此,不推荐使用水灭火。
9. 法规信息a. 废物相关法规:根据当地法规,废弃物应妥善处理,并遵守相关规定。
10. 运输信息a. 标记要求:UN号:UN 1090。
废丙酮废物料安全资料表范文产品标识符:废丙酮废物料通用名称:废丙酮废物料化学名称:废丙酮溶液化学家族:酮类CAS号:67-64-1EC号:200-662-2组成成分:- 丙酮 (主要成分):50%- 水:50%- 其他杂质物理化学性质:外观:无色透明液体气味:刺激性气味沸点:56.3℃密度:0.79 g/cm³溶解性:可溶于水危险性概述:废丙酮废物料具有以下危险性:- 易燃。
遇明火、高温或火花易引起火灾和爆炸。
- 刺激性。
可引起眼睛和皮肤刺激。
- 对环境有害。
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长期不良影响。
健康危害:- 吸入:可导致头痛、眩晕、嗜睡和昏迷。
- 眼睛接触:可引起眼睛炎症和刺激。
- 皮肤接触:可能引起红肿和刺激,长期或重复接触可导致皮肤干燥和皮炎。
- 吞咽:可能导致胃肠刺激和呕吐。
环境危害:废丙酮废物料对水体和土壤有可能造成污染。
应采取措施防止其进入下水道和水源。
急救措施:- 吸入:及时将患者移到到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呼吸困难,立即就医。
- 眼睛接触:冲洗眼睛,使用大量清水冲洗不少于15分钟,必要时就医。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必要时就医。
- 吞咽:不要催吐,漱口后给患者大量清水,尽早就医。
泄露应急处理措施:- 危险区域疏散人员,远离火源。
- 防止泄漏物流入下水道或水源。
- 使用不反应的材料(如沙土或粘土)将泄漏液体吸附或隔离。
- 打开通风设备,保持通风。
- 建立紧急处理区域和隔离区。
个人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保护:如有呼吸困难,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 眼睛保护:佩戴密封型安全护目镜。
- 皮肤保护:穿戴耐化学性的防护服。
-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饮食和饮水。
使用医用事故应急急救设备。
- 危害控制: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避免接触到泄露物。
储存及运输要求:- 储存: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储存室中,远离明火或热源。
- 包装容器:封闭且抗重压的容器,防止泄漏和挥发。
废丙酮废物料安全资料
表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废丙酮废物料安全资料表
一、名称:废丙酮
二、危害成分:丙酮
三、物理性质:
外观:易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四、化学性质: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五、操作与贮存:
保持密封.避免泄漏和严防入口\入眼\或接触伤口.
用镀锌铁桶包装,每桶160KG.最大贮槽容积为2000立方米.按易燃有毒化
学品规定贮运.
六、毒性:
属低毒类。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
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对眼、鼻、喉有刺激性。
口服后,口唇、咽喉有烧灼感,然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致皮炎。
七、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
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八、个人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九、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十、灭火措施: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