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案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案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案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案

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同学来说,复习课只是温习旧知识和反复练习的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如何让学生仍然带着新鲜的感觉、人人参与、具有探究性地复习,对老师设计教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利用分组竞赛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回答基础题----学生互考提高题----学生抢答应用题逐步将学生的学习气氛推向高峰。教学案结合、分三层逐步加深复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老师只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作用,由于适当补充新鲜的事例,将原本枯燥单调的复习内容转变成为一堂生动活泼、人人参与、充满新鲜感和具有探究性的集体课堂。由于节奏加快,原本题量较大的内容也可以轻松解决了。在教学中重视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复习教学方式。

第24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复习课共一课时)

盐城鞍湖实验学校胡胜权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大致过程。

2.理解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米勒的实验及其说明的问题。

3.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

4.理解达尔文生物进化学的基本思想。

5.理解加拉帕戈斯岛地雀进化的原因。

6.了解人类起源于古猿。

7.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认识人类的生物学地位。

B、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归纳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3.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各种生物进化的现象。

C、情感目标

1.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和澄江化石群的发现、以及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及丢失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渗透生命是物质、生命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3.学会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认识生物进化和人类的产生。

重点、难点

1.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和生物进化过程。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3.人类的进化过程

教学方法:梯度互动,讨论竞赛,当堂评价

教学准备:学生复习、教师准备学案、视频图片课件,提前给学生分组教学过程

一、基础与巩固

规则:自学复习3分钟,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长抽签定章节。每个小组派代表或轮流在限定的时间内(最长4分钟)回答完指定的基础题得满分30分,超时扣分,回答不出来由别的小组成员回答加分。其他组同学认真听讲做评委。

二、延伸与提高

规则:班级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组长选图标定题目(不重选)考别的组,每个小组派代表或轮流在限定的时间内(最长4分钟)回答完指定的题目得满分40分,超时扣分,回答不出来由别

三、能力拓展(抢答)每题10分

教师根据学案中的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抢答提问,答对的同学可以为本组加分,通过本环节将学习气氛推向高潮。本阶段就是利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抢答题见学案)

四、归纳总结本课重点,评价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24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

一、化学进化过程: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

二、生物进化发展遵循的规律是:从无到有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的复杂从水生

到陆生

三、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四、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

教学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利用分组竞赛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案结合、分三层加深复习难度,教学中老师只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作用,将原本枯燥单调的复习内容转变成为一堂生动活泼、人人参与、充满新鲜感的集体课堂,由于节奏加快,原本题量较大的内容也可以轻松解决了。在教学中重视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复习教学方式。

通过本校教学和在市级公开课的验证,效果良好。

24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

一、基础与巩固

规则:自学复习3分钟,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长抽签定章节。每个小组派代表或轮流在限定的时间内(最长4分钟)回答完指定的基础题得满分30分,超时扣分,回答不出来由别的小组成员回答加分。其他组同学认真听讲做评委。

第一组我做米勒

1、米勒在这个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

2、A处通入的气体成分有是模拟原始地球上的

3、B处正负极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

4、C处的冷凝器是为了模拟原始地球的

5、D处相当于,取样分析发现其中含有的有机物主要是

6、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7、请写出从原始大气到原始单细胞的化学进化过程:

B

A

C

D

第二组回顾进化历程

1、说出动植物进化历程图中的名称并补充图表

2、生物进化发展遵循的规律是:

3、下面是哪种类型的化石:

4、始祖鸟化石属于化石,通过对始祖鸟化石的研究证明与始祖鸟有较近亲缘关系的两类生物是,说明鸟类起源于

第三组伴随达尔文远航

1、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是

2、根据达尔文的观点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下列材料

?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海龟每年产蛋量惊人,每年孵化期的小海龟遍布海滩上,海龟一般是回到出生地产卵,可是事实上回这个群岛上产卵的大海龟基本上保持相同的数量,且数目有限.

?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海龟因生活环境不同有6种,它们均是由一种海龟演化而来的;而达尔文地雀本来是由一种食虫的美洲雀演化而来的,现在达到13种之多,因食性不同喙的形态也不同,相互之间不能繁殖。

3、说说“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四组连线人类足迹

1、人类在分类学上的分类地位是:

2、说明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

现代类人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中与人类亲缘最近的是

年代700200-150150-2020-1万年前

名称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

特征

能够两足最早用火、做石器脑沟回与人相似、脑容量大、直立行走狩猎、有语言初步具有语言会逢制兽皮衣、做长矛

二、延伸与提高

规则: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长选图标定题目(不重选)考别的组,每个小组派代表或轮流在限定的时间内(最长4分钟)回答完指定的选择题得满分40分,超时扣分,回答不出来由别的小组成员回答加分。其他组同学认真听讲做评委。

A组提高题:

2、原始生命形成过程中,保护原始生命不受宇宙射线和紫外线伤害主要靠:()

A.原始大气B.原始海洋C.喷射的火山D.原始的陆地

2、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由远及近的排列应是()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3、下列关于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古代长颈鹿中颈长有很多差异

B、颈长的长颈鹿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由于够不到树上的树叶而可能饿死

C、颈的长度逐代增加并遗传积累成现代的样子

D、颈长的长颈鹿的后代就成为现代的长颈鹿

4.人类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会制造工具 B.直立行走 C.手足分工 D.由水生到陆生

B组提高题:

1.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大气成分,通过火花放电合成的物质主要是()

A.核糖核酸 B.核酸 C.蛋白质 D.氨基酸

2、古生物学方面证实同种生物从古至今进化的一个突出例子是:()

A.马化石的研究 B.始祖鸟化石的研究 C.种子蕨化石的研究 D.寒武纪三叶虫化石的研究。

3.鹿的四肢适合奔跑,鹰的翼适宜飞翔,鲫鱼的鳍适合游泳, 枯叶蝶的拟态能躲避敌害,这些性状的形成,达尔文认为是()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用进废退的结果

D.上帝造物的结

果 4、人类与类人猿共同的原始祖先是() A.森林古猿B.黑猩猩C.猴D.大猩猩

C组提高题:

1、米勒的实验为以下哪一项提供了证据?()

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B甲烷氨、氰化物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C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产生氨基酸 D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下列哪项是证明爬行类和现代鸟类中间过渡类型的动物化石()

A.恐龙化石 B.始祖鸟化石 C.种子蕨化石 D.始祖马化石

3.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引起了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的缘故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4、哺乳动物起源于()

A.古代两栖类 B.古代鱼类 C.古代爬行类 D.古代鸟类

D组提高题:

1、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成功的用氨基酸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一种有生物活性的蛋白

质),是生命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A.从无机物小分子生成有机物小分子 B.从有机物小分子形成有机物大分子

C.从有机物大分子物质演变成原始生命 D.从原始生命发展为单细胞生物

2、生殖过程已经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植物类群是()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种子植物 D.苔藓植物

3、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A.定向生存斗争 B.适应特定环境 C.定向遗传 D.只产生有利的变异

4、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发掘出的距今约69万年的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

用火遗迹轰动世界,“北京人”应该属于:() A.南方古猿 B。能人 C。直立人D。智人

三、能力拓展(抢答)每题10分

1、联想题:现代的大气成分与原始大气有什么差别?现代的地球条件下会重演化学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历史吗?现代类人猿能够进化为人类吗?

2、分析说明题:达尔文发现远离大陆的克格伦岛上经常刮暴风,岛上树木花草大多都很低矮,

许多昆虫翅退化、很弱、不能飞,少数昆虫能飞,但翅都异常发达,请回答:

A、岛上树木花草大多都很低矮的原因是

B、昆虫的不同形态最初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C、为什么许多昆虫翅退化、很弱、不能飞,少数昆虫能飞,但翅都异常发达,?

D、凡是存活下来的昆虫都是适应环境的,这是的结果,而且是通过来实现的。

3、材料分析题:英国有灰色和黑色两种桦尺蛾,都喜欢栖息于树干上,他们是由同一种桦尺蛾发展来的,一位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如下表。

A、在未污染区适应环境的是不适应环境的是

B、在污染区有利的变异个体是不利的变异个体是

C、由此说明生物进化是的结果。

4、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有什么冲突?有待于同学们日后研究探索。

生物进化的历程(终)导学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任务一:推测生物的进化历程 合作任务: 1、根据现存各类群生物的主要特征,推测生物进化的历程。 (1)将标有生物类群的小贴纸贴到生命进化树你认为正确的枝杈上;(2)在旁边空白处用关键词简要记录每个环节推测的理由。 2、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任务二:寻找生物进化的证据,印证生物的进化历程 资料分析: 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它们是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 化形成的。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 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动物则依次在 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 2、1993年,在我国辽西发现了一种动物的化石,科学家把这 种动物称为孔子鸟。孔子鸟的个体大小与鸡相近,被覆羽毛; 具有和鸟翼一样的前肢,但前肢上长有3个带爪的指,第一指 的爪特别强大而尖利;上下额没有牙齿,但有一个角质的喙, 它的身体结构集合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似之处。 3、下列四种哺乳电脑购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虽然在外形和功能 上很不相同,但其解剖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 4、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彼此差异很大,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有尾,头部较大,身体弯曲,彼此不易区别。 讨论:1、根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动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推测它们的进化历程是怎样的。(在进化树上,标明这个证据支持进化历程中的哪一个环节。) 2、根据孔子鸟与爬行动物及鸟类的身体结构比较,可以作出怎样的推测?(在生物进化树上,标出孔子鸟的大致位置。) 3、鲸的鳍肢、蝙蝠的翼手、马的前肢、猿的上肢和人的上肢,在骨的组成和排列上有哪些相似之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4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彼此差异很大,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 初期都很相似,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羊流羊祜学校杨承兰 复习目标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案

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同学来说,复习课只是温习旧知识和反复练习的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如何让学生仍然带着新鲜的感觉、人人参与、具有探究性地复习,对老师设计教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利用分组竞赛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回答基础题----学生互考提高题----学生抢答应用题逐步将学生的学习气氛推向高峰。教学案结合、分三层逐步加深复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老师只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作用,由于适当补充新鲜的事例,将原本枯燥单调的复习内容转变成为一堂生动活泼、人人参与、充满新鲜感和具有探究性的集体课堂。由于节奏加快,原本题量较大的内容也可以轻松解决了。在教学中重视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复习教学方式。 第24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复习课共一课时) 盐城鞍湖实验学校胡胜权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大致过程。 2.理解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米勒的实验及其说明的问题。 3.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 4.理解达尔文生物进化学的基本思想。 5.理解加拉帕戈斯岛地雀进化的原因。 6.了解人类起源于古猿。 7.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认识人类的生物学地位。 B、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归纳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3.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各种生物进化的现象。

C、情感目标 1.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和澄江化石群的发现、以及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及丢失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渗透生命是物质、生命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3.学会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认识生物进化和人类的产生。 重点、难点 1.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和生物进化过程。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3.人类的进化过程 教学方法:梯度互动,讨论竞赛,当堂评价 教学准备:学生复习、教师准备学案、视频图片课件,提前给学生分组教学过程 一、基础与巩固 规则:自学复习3分钟,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长抽签定章节。每个小组派代表或轮流在限定的时间内(最长4分钟)回答完指定的基础题得满分30分,超时扣分,回答不出来由别的小组成员回答加分。其他组同学认真听讲做评委。

生物进化的原因-(学案含答案)

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探究活动,培养模拟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先行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58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桦尺蠖是不是自己会改变体色? ②在第二次考察时,先前看到的大多数的浅色桦尺蠖哪里去了? ③深色的桦尺蠖为什么会多起来,成了常见类型? 2、阅读教材第59--61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保护色?保护色对于动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学习任务二: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阅读教材第62-63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3、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小组交流: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一)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施计划 (五)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探究实验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5、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那为什么到现在为止物种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并没有计算的那么多,而是自然界里各种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请举例说明。 6、那些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异个体是怎样产生的?即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什么? 7、长颈鹿的颈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这样长的吗? 8、短颈的长颈鹿那里去了?是不是颈长长了,变成了现在的长颈鹿?还是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济南版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3节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在能力目标上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在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破除对生命的神秘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知道了不同生物的结构、功能、生理特点以及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其次才是进化的主要历程。目的是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 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1.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提高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的进化树卡片、化石标本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过程

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及答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及答案 732 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目标 1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2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导学内容 自主学习: 1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如:比较不同地层的化石(资料1);比较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资料2:通过比较,推测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利用组成蛋白质的差异比较生物的亲缘关系(资料3:差异越小亲缘关系 越近)。 2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它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 3一般说,,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从地面垂直向下可分几层,越向下的地层,年代越古老。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

古老的地层中;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如鱼类化石在较古老的地层出现,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依次在越越晚的地层出现,证明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古代的鱼类进化成古代的两栖类,之后又出现了爬行类,古代爬行类的一支进化成被覆羽毛的鸟类,另一支进化成胎生哺乳的哺乳类。 4一般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植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的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种子植物;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 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古代鱼类→ 两栖动物→爬行类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今天,地球上的生物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正是生物进化 的结果。 现存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原因是:这些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合作探究: 观察右面的“生物进化树”,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A、B、C、D分别代表 A哺乳动物; B两栖动物;

八年级生物下册 5_1_3 生物进化的历程学案1(新版)济南版

生物进化的历程 课题生物进化的历程课型新授执笔人审核人级部审核学习时间 教师寄语一个没有想过收获的人,绝不会播种和耕耘。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重点)能力目标: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难点)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学生自主活动材料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植物类群的比较: 类群生活环境根茎叶输导组织花果实种子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2)脊椎动物心脏结构比较: ①鱼类:心房心室,心房和心室内都是_________血。______条循环路线 ②两栖类:心房心室。______条循环路线 ③爬行类:心房心室,心室里有。______条循环路线 ④鸟类和哺乳类:心房心室 (3)进化总体趋势:从到、从到、从到。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生物的共同原始祖先是。 (2)植物进化历程: (3)动物进化历程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线性动物环节动物、 原始无脊椎动物古代脊椎动物:原始鱼类 软体动物、动物 二:疑难解析:______ 1、从生物进化树分析,生物最原始的祖先是什么?它位于进化树的什么位置? 2、原始生命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什么? 三:课堂知识检测: 1、下列植物类群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苔藓植物②藻类植物③蕨类植物④裸子植物⑤被子植物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①⑤④C②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④ 2、从下列哪类植物开始出现了真正的根() A苔藓植物B裸子植物C蕨类植物D裸子植物

3、生物进化的历程可以用生物进化树形象的表示出来,那么位于树顶的两个生物类群是() A鸟类和被子植物B爬行类和裸子植物C哺乳类和被子植物D节肢动物和被子植物 4、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 A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B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C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2013?桐城市)下列叙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恐龙是逐渐消亡的,绝灭原因是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 B.化石证据显示,在绝灭之前一段时期的恐龙,蛋壳变得很薄 C.鱼类的化石在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爬行类在更晚的地层中出现 D.有人发现,在某一批70个恐龙蛋的化石中只有1个胚胎 6.(2013?泰安)如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B.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D.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7.(2013?衢州)生物总是从低等向高等进化的.下列植物中最高的是() A.海带葫芦藓B.C.蕨D.向日葵8.(2010·威海学业考)(6分)下图为表示生物进化大致历程的进化树,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思维导航: 生命诞生之初,地球上只有最简单的单细胞藻类和单细胞动物。而今的地球上,到处是丰富多彩的各类生物。那么现今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一直以来,神创论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认为人类和各种生物都是上帝或者神创造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直到人类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化石以后,生物进化的观念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化石是什么呢生物是怎么样由简单进化到现在复杂的各类生物的呢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会了解到生物进化的证据以及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知识点梳理: 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2)马的进化过程:趋势是体型由小趋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 (3)鸟的进化过程: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现代鸟 (4)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藻类;种子植物的生殖过 程已经完全 ..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鸟类 古代鱼类(最早的脊椎动物)→原始两栖类→爬行类 哺乳类 (3)生物进化趋势: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4)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随堂反馈:

1.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2.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___ 、____ 、____ 等的总称。 3.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是在德国发现的“”化石。 4.科学家们发现,越、越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越_____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5.科学家们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用生物“”形象而简单地表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6.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原始的,最早出现的动物是原始。 7.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_________到_________、从_________到_________、从________到_________、从_________到_________。 8.生物多样性是的结果。 巩固升华: 一、选择题 1.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 A.数量越多 B.种类越丰富 C.越简单、越低等 D.越复杂、越高等 2.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是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A.鸟类和哺乳类 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C.鱼类和两栖类 D.古代爬行类和鸟类 3.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越接近生物进化树的顶端,生物越高等 C.越复杂的化石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简单到复杂 4.下列生物中,哪个可能最接近于原始的自养生物() A.藻类 B.蕨类 C.细菌 D.草履虫 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概括中,错误的是()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低等到高等 C.由体小到体大 D.由水生到陆生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 总结苏教版 1.化学演化学说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 ③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⑤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3.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逐渐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我国辽宁省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为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新证据。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5、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完整版)生物进化的秘密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生物进化的秘密》 教学设计 邵 府 小 学 科学教师:赫立娟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生物进化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作用与平衡”这一概念,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从教材内容呈现顺序来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本节课是在前两节基础上,通过故事,对长颈鹿、桦尺蠖等动物进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分析环境的变化给生物带来的影响,初步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浅层含义。本课围绕“生物进化的秘密”这一主线,设计了三个活动:1、“达尔文的故事”:通过收集和阅读达尔文的资料,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2、“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让学生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解释生物的进化现象。3、“游戏环节”捕食猎物,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自然选择”学说。 二、学情分析: 《生物进化的秘密》为《生物的进化》单元第三课,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课《生命从哪里来》和《寻找生物进化的证据》,对生命起源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从网上获书中了解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很自然会想到那些原始的生命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的,生物进化的秘密是怎样的。本课从观察种类繁多的动物开始,

从观察理解有些生物已经灭绝有些名字相同但是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用,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进行资料的阅读与整理,通过模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探究目标:能运用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等生物的进化原因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物是一直在进化的观点;学习达尔文尊重事实,坚忍不拔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材料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理论。 教学难点:通过长颈鹿等生物的进化历史说明“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理论。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和阅读有关达尔文的资料,查找某一种生物进化的资料。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模拟实验材料:大米、黑米、盘子、记录表等。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想是本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了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形式上采用启发式的探究学习方法。注重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研究进化的方法,其次才是进化的历程。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方法与结果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知识不是第一位的,掌握方法才是首要的。在比较法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采用以往的先点出知识点,再体会、练习的方法。而是通过从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个方法。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深的体会到比较法在进化学的研究上的作用。在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化石。很多学生对化石不是很了解,但又有很大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也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在本节课的开头安排一个狼鳍鱼化石的展示和讲解。资料二中提到了始祖鸟,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在进化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生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加入了始祖鸟的原始化石图片、鸟类以及以鳄鱼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的图片,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另外还安排了中华龙鸟的化石,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给学生强化科学是不断前进的这一观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小组讨论根据特点贴图的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7单元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第23章 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1(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7单元生命的延续与进化第23章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 1(新版)苏科版 一、学习目标: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二、重难点: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难点: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三、教材助读:独学课本 P57—蜥蜴有什么相同点?它属于鸟类动物还属于爬行动物呢?比较化石始祖鸟的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始祖鸟是动物向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下表是5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组成比较,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1)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 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2)从上表看,人和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组成比较,是从分子生物学方面为生物的提供了证据。 (4)、研究生物的进化时,用到的最常见的方法是法。 5、根据以上的资料分析,你能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推测?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进化方向:根据营养方式不同,分别向着植物和动物两个方向进化;单细胞藻类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原始生命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古代的鱼类进化成古代的,之后又出现了爬行类,古代爬行类的一支进化成被覆羽毛的,另一支进化成胎生哺乳的。 2、右图表示的是“生物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下列代号所表示的生物类群: A、 B、 C、 D、 (2)、从图中可以看出,哺乳动物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3)、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 关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4)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一种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和______有相同之处,又和_______有相同之处。(5)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如__ _ __、__ ____、_____ _和__ _____等)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涉及许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6)比较是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_______,认识事物的 _________。 3、技能训练中哪些是支持假说A的,哪些是支持假说B的?为什么?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马王堆中学姚文霞 概述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二、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三、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7.3.2生物进化的历程学案2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7.3.2生物进化的历程学案2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能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能够概括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学法指导】 结合化石实物、挂图、郑氏始孔子鸟的模拟模型,阅读课本资料,组内用比较的方法,合作探究生物进化的证据。 【课前预习】 1、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证据是,它是生物的、遗物或,由于各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是根据一定的,把彼此有某种 的事物加以,确定它们的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认识事物的。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以及对现在生物种类的等方法,推断出生物进化大致过程。 3、生物进化总体趋势是由到、由到、由到,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的和。 【学习过程】 1、阅读教材第53页资料分析1,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化石? ②化石在地层分布有何规律?这种规律说明了什么? 2、阅读教材第54页资料分析2,观察郑氏始孔子鸟模型,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郑氏始孔子鸟与现代鸟有什么异同?(在教材上画出) ②郑氏始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3、阅读教材第54页资料分析3,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对不同类型生物的进化进行比较? ②通过对不同生物所含有的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阅读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课本上的三个讨论题。 5、阅读教材第55页图Ⅶ--2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完成下列题目: ①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②请完成图中空缺,并将图中所列动物或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并说明你这样排列的理由 【练习反馈】必做题 1、研究生物进化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也是基础的方法是() A、比较法 B、举例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哪项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A、陨石 B、动植物体 C、化石 D、地层结构特点 3、(2011苏州).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下列植物中最高等的是 4、2005年8月,“国际黑猩猩基因顺序与分析联盟”宣布,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A、人类和黑猩猩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 C、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D、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5、古生物学家对生物化石研究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越, 生物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生物越越,生物也越多。 6、下表是8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组成比较,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完成下列问题(已知人的细胞色素C由104个氨基酸组成):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5.1.3《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概述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概述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概述动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要求:1.依据学习目标和导学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勾画主要知识点。用红笔标注疑难问题,力争组内解决。2.不看课本,独立将本环节题目填写完整。3.组内核对答案。(组长带领组员A、D核对,组员B、C核对,指明错误,独立纠错,互相监督。然后共同确定答案。) 1.各类植物的结构特点 植物类群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比较四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是由到。 2.比较各类脊椎动物动物心脏结构,将它们各自心脏的结构特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1)哪类动物运输氧气的能力最强,原因是

(2)脊椎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比较它们心脏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们进化的趋势是。 3.仔细阅读教材15页图5.1-14生物进化树,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生命的分化: 原始的藻类植物 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3)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原始植物 原始植物 原始植物 原始植物 (4)无脊椎动物的大致进化历程: 原始动物原始动物原始动物原始动物原始动物 原始动物原始 动物 无脊椎动物中最先登陆的动物是,最先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是。 (5)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类 原始类原始类原始类 原始类 脊椎动物中最先登陆的动物是,最早的陆生脊椎动物是。 4.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由低等到,由到陆生。 二、合作探究 要求:1.独立完成各题,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学生A和学生D讨论,学生B和学生C讨论,然后小组内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归纳记录,待全体师生共同解决。2.注意高效讨论。1.下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 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____________。 原始生命 原始单细胞藻类植物 ()不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教学案

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学 习目标核心素养 1.概述适应的含义和特点。(重点) 2.理解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形成的原因。(重、难点) 3.说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1.基于适应两方面的含义理解适应的概念及特点。 2.基于可遗传变异,以及变异可能带来的生存与繁殖优势等方面的实例,解释生物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两方面含义 (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具有的特点:普遍性和相对性。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各种生物适应性特征形成的理论 (1)物种不变论的观点:各种生物都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2)拉马克的观点 ①观点内容 a.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对拉马克观点的评价 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由此可见,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3.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 (2) 4.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 2.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 3.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 4.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生物进化的历程学案

周次 周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日期 课题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进化历程。 2、 养成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3、 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 重点难点 动、植物进化的历程。 教 学 过 程 【基础梳理】 植物类群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繁殖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 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合作探究】 1、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2、 比较不同动物类群的有关特征:(课件9脊椎动物的四种心脏)推测哪类动物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 最强?从心脏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进化趋势,比较各类动物心脏的图片,根据各类动物的心脏特点,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 、 。 3、总结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 、 。 学习任务二: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观察生物进化树,完成生物进化树的拼图。 4、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分别是怎样的?请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表示出来。 【知识点突破】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 【基础检测】 1、依照生物“进化树”,植物的进化顺序是 ①原始多细胞藻类 ②原始单细胞藻类 ③原始蕨类植物④原始苔藓植物 ⑤原始种子植物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③④⑤②①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A.原始单细胞生物 B.原始藻类 C.原始多细胞动物 D.细菌 3、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A.比较解剖 B.细胞研究 C.进化树 D.化石 4、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 A.原始大气中 B.冷却降雨过程中 C.原始海洋中 D.土壤中 5、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 A.数量越多 B.种类越丰富 C.越简单,越低等 D.越复杂,越高等 6、使原始地球不毛之地披上绿装的是 A.原始藻类 B.原始苔藓和原始蕨类 C.原始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学后反思

2016春苏科版生物八下23.2生物进化的历程word导学案

《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习题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对地层、化石、中华龙鸟、始祖鸟、各种细胞色素C的比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已有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排列出生物进化顺序,进一步锻炼学生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赏四分钟短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进化历程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2、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物圈,形成生物圈是一个大家庭的观点。 二、学习重点: 1、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三、学习难点 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类植物中,最早出现在原始海洋中的是() A、原始的藻类植物 B、原始的苔藓植物 C、原始的裸子植物 D、原始的蕨类植物

2、从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角度来看,下列哪项是正确的排列顺序()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B、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种子植物 C、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种子植物 D、藻类植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 3、下列各类植物的生殖过程已经完全脱离了对水的依赖的是() A、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蕨类植物 4、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 ①无脊椎动物②原始单细胞动物③脊椎动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5、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原始节肢动物出现后,它们有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这说明节肢动物() ①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②对阴湿的环境适应能力强③脱离了陆生环境④脱离了水生环境⑤结构更加复杂⑥结构更加简单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⑥ 6、最晚出现的真正陆生无脊椎动物是() A、环节动物 B、节肢动物 C、软体动物 D、腔肠动物 二、非选择题 下表为有关脊椎动物出现的部分地质年代简表,请据表说明

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实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教学时以蜗牛的体色变异为切入口,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采取学生课下预习,应用“6+1”课堂模式,课堂上老师帮助学生分析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培养学生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以事实或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群、基因频率等概念;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 讨论交流:阅读讨论、全班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___六、课时安排 课标要求 2 课时,由于本校实行高效课堂,故尝试 1 课时 七、 教学过程 1、导 应用蜗牛的有利变异提出问题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 ”,这是苏东坡对蜗牛的描述,如果在蜗牛壳为黄色(aa )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棕色(Aa )蜗牛壳的变异个体,则棕色比黄色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思考:1.蜗牛的这种变异有利于生物进化吗?2.若棕色个体能很好地生 存下来,它体内的 A 基因如何才能传递给子代呢? 2、思 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时间为五分钟。具体见导学案 阅读教材第 100-104 页,完成以下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 种群 (1)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种群的概念:是指 。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1)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 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基因库。 (2) 基因频率: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的比例为基因频率。 (二)生物进化的原材料1. 变异类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来源 2. 可遗传变异的形成(1)形成:① ②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 。 (2)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衡量突变对生物体是否有利,要与 联系起来; 种群内具有某些突变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生存和繁殖优势。 (三)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因素 1. 自然选择: 。 2. 原因: 逐渐淘汰, 的逐渐积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