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方法入门(建筑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45
P241.1.3如何初估各种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主动记忆一些常识性的工程数据,比如梁板的跨高比,剪力墙墙厚,平时注意积累分析,多问多算,大工程做细,小工程做精。
1.1.3熟记民用建筑设计荷载(1)多高层住宅楼(商品房),二次装修改造的荷载,落棉荷载一般取值2.0kN/m2。
(2)3个2.0kN/m2表1 一般民用住宅荷载经验取值楼面做法自重(2.0kN/m2)轻质隔墙自重(2.0kN/m2)活荷载取值(2.0kN/m2)2.0 2.0 2.0(3)对于住宅和办公的屋面,如没有特殊保温防水做法要求,一般屋面恒荷载在4.0 kN/m2左右,与实际不会有太大出入;对于屋面活荷载,不上人时0.5 kN/m2,上人时为2.0 kN/m2。
1.2.3 “次要让位于主要”的原则—明确哪些钢筋的位置对结构设计来说更重要1.3.1 钢筋的三种连接方式—焊接、搭接、机械连接“孰优孰劣”对于结构重要的部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钢筋的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而之前规范规定为焊接,改的原因是焊接会使被焊钢筋变脆,在抗震的重要部位,反而变成了“最坏”的做法。
机械连接分为邓强连接和不等强连接,I级为等强连接,II、III级则为不等强连接,主要是针对“钢筋接头处的强度是否大于钢筋母材强度”而言的。
设计可依据《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 107-2003)中相关的规定,选择与受力情况相匹配的接头。
I级接头:套筒挤压、镦粗接头、剥肋滚螺纹。
剪力墙之水平与竖向分布筋,因钢筋较细,不是抗震的关键部位,适合采用搭接的方式,不宜采用机械接头。
搭接接头应满足:(1)选择正确的搭接部位;(2)有足够的搭接长度;(3)搭接部位的箍筋间距加密至满足要求。
(4)有足够的混凝土强度与足够的保护层厚度。
如能满足这4款要求,搭接是一种比较好接头方式,而且往往是最省工的方法。
但其缺点:(1)在抗震构件的内力较大部位,当构件承受反复荷载时,有滑动的可能;(2)在构件钢筋较密集时,采用搭接方法将使浇捣混凝土较为困难。
篇一:结构设计新手的七种学习方法(免费分享)结构设计新手的七种学习方法第一种武器:熟悉结构设计的任务和内容如果你的职业规划是结构设计,了解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深度很重要,起码要知道结构设计不同阶段的不同设计内容,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如果连起码的设计内容都不是这里缺一点就是那里漏一点,想不被审图办打回来都难!05g104民用建筑结构初步设计深度及图样04g103民用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深度及图样第二种武器:扎实的结构理论基础知识要用结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切忌盲目上阵: 大学本科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设计原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等这些和结构设计紧密相关的主干课程务必要重视。
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素质,但如果这些理论不过关的话何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呢?很多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总是觉得学校的课程枯燥无味,不知道学这些知识和实际的设计有什么样的联系。
其实当你真正地涉足设计的时候却往往发现:原来我们90%的设计总是可以从我们的大学课程中找到它的原型。
我们很多学员都是在开始设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大学的主干课程学得不扎实然后恶补,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如果你的职业规划是结构设计,这些和结构设计紧密相关的主干课程务是一个必须跨过去的坎,任何抱着侥幸心理而又想做好结构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无法妥协也是没有捷径而言的。
比如结构新人在画楼梯大样配筋时经常容易犯图一的错误,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对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特性不了解。
1.为了让同学们在大学学习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的专业课没有什么意义特别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这些问题90%都是可以用受力分析来回答的),希望养成新手在学习和复习专业课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的习惯!从量变到质变,平时就慢慢地积累,终究有一天你会豁然开朗!2.为什么单向板在活载大于恒载的3倍时,需要配置通长钢筋?3.为什么双向板在支座处的负筋有的时候可以两边分别伸入板内的钢筋长度一样,有的时候可以不一样?4.设备专业要求梁上开洞时在什么位置最合适?开洞大小要求呢?5.主次梁相交时,为什么有时需在主梁处加吊筋?那么梁上起柱需不需要在主梁处加吊筋?他们两者有什么区别?6.计算雨篷时,雨篷的受力特征是什么?雨篷梁的受力特征是什么?雨篷梁哪里的扭矩最大?其扭矩和剪力的计算有什么相似点?7.受剪计算时,如何保证构件不出现斜压破坏及斜拉破坏?和混凝土规范中的规定是否一样?剪跨比和三种不同的破坏形态有什么对应关系?8. 受弯计算时,如何保证梁不出现少筋破坏及超筋破坏?和混凝土规范中的规定是否一样?9.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是如何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这对我们在梁、柱配筋时有什么启示?抗震规范哪些内容和这些概念有对应关系?10.独立基础设计时,如何验算基础抗冲切?基础冲切和板冲切是否性质完全一样?11.计算挡土墙及地下室外墙时考虑水、土对其产生的侧压力,是水土合算产生的侧压力大还是水土分开计算产生的侧压力大?第三种武器:pkpm 建模及整体计算分析在中国做结构设计,仅仅只靠pkpm打天下不是万能的,但不会pkpm是万万不能的!虽然它有很多暗箱操作,也有很多计算近似处理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连梁采用的是梁单元而不是壳单元,这会导致连梁与墙在边界处的变形协调无法采用精确的有限元划分。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建筑学专业 6学分180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它与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脉相承,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基础是学生步入建筑之门最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它将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形成坚持基本功训练和强调空间设计为主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提出了以建筑空间设计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
其核心包括三大模块:建筑认知和表达、从抽象空间到具体建筑、建筑分析和运用。
因此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的建筑艺术表现力和空间构思能力,增强学生的建筑设计基本功训练。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设计理论基础和建筑表达与表现技巧训练两个部分。
建筑理论包括:入学教育、建筑概论、建筑基本知识、表现技法初步、建筑空间构成基础、材料建构初步、外部环境分析、建筑设计入门。
而建筑表达与表现技巧训练则贯穿在多个课程设计的作业中。
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这两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具体如下:(1)入学教育:引言(2)建筑概论:第一节:什么是建筑,人们是如何认识建筑的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三节:建筑师与环境第四节:建筑学专业所学内容总述第五节:建筑师需要具备的素质\(3)建筑基本知识:第一节:中西方建筑基本知识第二节:人的行为与环境分析第三节:大师经典作品解读(4)表现技法初步: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制图工具与使用要领(墨线线条练习)第三节:表现技巧(徒手线条、钢笔画、水墨、水彩渲染等)…第四节:构图基本原理第五节:建筑空间构成(模型制作等)第六节:建筑识图(建筑抄绘)第七节:建筑测绘基本知识第八节:色彩基本知识(钢笔淡彩)(5)建筑设计方法入门:第一节:建筑设计的学习特点第二节:任务分析和调查研究…第三节:方案的比较和研究第四节:设计的深入与推敲第五节:方案表现图三、课程作业及教学要求第一学期1.认识建筑:{建筑概论,对本课程“建筑设计基础”的介绍和要求2.建筑表达与分析系列:2-1.墨线线条练习:学习建筑制图、掌握制图仪器的使用方法2-2. 建筑抄绘:学习建筑的基本表达语言,初步掌握建筑制图(平、剖、立面)的基本方法2-3. 轴测图绘制:用墨水绘制建筑的楼层分解轴测图,使用平面斜轴测图(60度-30度)2-4. 制作大师作品的模型:学习建筑图中各部件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2-5. 大师作品分析:从认识大师作品开始,逐步深入地了解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3.建筑空间构成训练系列一:3-1.单一空间的划分与限定:对空间围合、分割、限定等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3-2.多元空间的冲突与组合:选择模型进行多种组合,寻求空间组合的多种可能性3-2.空间构成的分析与表达:通过分析图等,总结与反思空间模型设计的过程、思路与方法4.字体练习和钢笔徒手画(平时练习):仿宋字体与徒手画基本功的训练5.水墨、水彩渲染系列(课堂辅导与课外自学相结合):5-1.调色色轮:学习裱制水彩纸和色彩基本知识,通过色轮训练水彩的调色5-2.水墨渲染:初步掌握水墨的特性和平涂、退晕、“湿操作”等渲染技法5-3.单色练习:通过建筑立面来学习色彩的冷暖、环境光影变化和材质表达5-4.水彩渲染:训练整幅水彩渲染的技法,表现建筑空间和环境特点,要保证整体效果的协调、第二学期6.建筑测绘:学习建筑测绘的方法和实物图纸的对应关系,理解建筑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知识。
房屋建筑设计基础设计知识入门必懂的房屋建筑设计基础设计知识(入门必懂的)房屋建筑设计总体上分为上部结构设计和下部结构设计两大部分,轻型钢结构建筑也不例外,前面几章已介绍了其上部结构,本章对其下部结构——基础作一些讨论。
众所周知,在房屋建筑中,基础造价约占整个建筑物的30%左右,对于轻钢结构而言,最大优点就是重量轻,从而直接影响基础设计,与其它结构型式的基础相比,轻钢结构基础尺寸小,可以减少整个建筑物造价,另外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区,可优先考虑采用轻钢结构,这样容易满足地基承载力方面的要求。
那么轻钢结构基础与砼结构基础有什么不同?轻钢结构基础是如何设计的?在轻钢结构基础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方面?本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而不涉及基础本身设计的有关内容。
第一节基础设计的特点由于结构型式、荷载取值、支座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传至基础顶面内力是不同的,轻钢结构与传统的砼结构相比,最大差别就是在柱脚处存在较小的竖向力和较大的水平力,对于固接柱脚,还存在较大的弯矩,在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情况下,还存在较大的上拔力。
柱底水平力会使基础产生倾覆和滑移,基础受上拔力作用,在覆土较浅的情况下,会使基础向上拔起,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后面再作详述。
由于轻钢结构的这些受力特点,导致其基础设计与其它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型式选择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工程地质情况和建筑物上部结构型式综合考虑,对于砼结构基础,常见的基础型式有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等等,而对于轻钢结构而言,由于柱网尺寸较大,上部结构传至柱脚的内力较小,一般以独立基础为主,若地质条件较差,可考虑采用条形基础,遇到暗浜等不良地质情况,可考虑采用桩基础,一般情况下不采用片筏基础和箱形基础。
(a) 铰接柱脚 (b) 刚接柱脚图8-1 不同柱脚型式的受力情况砼结构柱脚均为刚接,即同时存在轴向力N、水平剪力V和弯矩M,故基础尺寸较大,轻钢结构常见的柱脚型式有刚接和铰接两种(图8-1),其受力是不同的,对于铰接柱脚,只存在轴向力N和水平力V,对于刚接柱脚,除存在轴向力N和水平力V之外,还存在一定的弯矩M,从而使刚接柱脚的基础大于铰接柱脚。
建筑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建筑学基本概念,如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
2. 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及其代表性建筑。
3. 帮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建筑学知识分析、评价和欣赏建筑作品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建筑草图创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就建筑设计进行有效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建筑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
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学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和审美观念。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对建筑学知识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为后续深入学习建筑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学基本概念:包括建筑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建筑学导论》2. 建筑风格与历史: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及代表性建筑。
教材章节:第二章《中外建筑史》3. 建筑结构与材料:分析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受力特点及常用建筑材料。
教材章节:第三章《建筑结构与材料》4. 建筑设计原则与流程:讲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流程及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建筑设计原理》5. 建筑作品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建筑作品鉴赏》6. 建筑草图创作:教授基本的草图绘制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建筑草图创作。
教材章节:第六章《建筑表现技法》7.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介绍绿色建筑的概念、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建筑学基本概念,如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空间布局等。
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建筑与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了解建筑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
3. 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初步方法,包括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以及基本的建筑绘图技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建筑模型设计和制作。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建筑绘图软件,绘制基本的建筑图纸。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增强对建筑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3.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学入门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建筑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基本概念:包括建筑的定义、分类、功能以及建筑风格等,参考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建筑与环境: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的关系,分析建筑在环境中的作用,参考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建筑结构与材料:介绍建筑结构的基本类型,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参考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建筑空间布局:学习建筑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原则,分析优秀建筑案例的空间布局特点,参考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建筑设计方法: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等,参考教材第五章内容。
6. 建筑绘图技巧:掌握基本的建筑绘图方法和技巧,运用软件进行建筑图纸绘制,参考教材第六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