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文翻译原则与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426.50 KB
- 文档页数:48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坚持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对译,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原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下雪天进行家庭聚会。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
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格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1.留(原文保留):各类专用名词和各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爵名、国名、朝代名、书名、谥号、庙号、年号、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要保留。
【例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中,“左将军”为官职名,“王凝之”是人名,可直接保留。
译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例2】尊君在不?(尊君——你父亲;不通“否”)译为:你的父亲在吗?3.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要根据语境补出。
补出成分翻译时用括号括起来。
【例3】友人惭(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为:(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
4.删(删除不译):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能也不必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词、表提顿的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三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信)“表意明确”(达)“简明优美”(雅)。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不能遗漏,也不能多余,要求字字落实。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式文言文翻译的方式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并且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
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四字法”,即“留”“补”“删”“调”等。
1. 留“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保留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 补“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
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标准:信、雅、达(具体定义见金版学案)二、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一)直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一、留: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塟之。
例:罪细且不容,巨滑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二、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例:履至尊而制六合。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删:删除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的时候可以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
如: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例: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例:夫留过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例: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例:噫吁戲,危乎高哉!例:何陋之有?例: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四、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词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应该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
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例: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例: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可要求学生课下翻译全文。
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原则:1.通读全文,理解主旨,照顾前后,确凿译句;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就具体操作而言,可参照如下方法:
1.保留:凡古今义相同的词和专用名词都可保留。
如“陈康肃公善射”中的“陈康肃公”在翻译时就可以保留下来。
2.增补:文言文成分省略的地方翻译时要增补出来。
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第二个“曰”前省略了“贫者”一词,翻译时要补充上。
3.省略: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要省略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第一个“之”字无实在意义,不译。
4.替换:通假字换成被通假字,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也要替换。
如:“满坐沉寂,无敢哗者”中的“坐”应译为“座”,“无”译为双音词“没有”,“哗”译为双音词“喧哗”。
5.调整: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要进行语序的调整。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属介宾短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放在谓语“语”前,“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
”
6.变通:直译难以确凿表意时,可以意译。
1/ 1。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古典的特点,也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由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文言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古老的语言。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忠实原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华丽的修辞和古老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通顺易读。
虽然文言文具有优美的文学特点,但是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方式与当时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让译文通俗易懂、顺畅流畅,并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3.不失本意。
文言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内容。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始终关注原文的含义和内涵,并尽力使译文与原文相符合,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符合读者需要。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原文,因此翻译应该符合读者的需要。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读者的背景、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实际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普通文本的翻译方法很相似。
在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原文的含义和内涵。
文言文常常使用metaphor, allusion, parallelism 和a host of other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at can make it difficult for non-native speakers to understand.因此,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和内涵。
2.逐词翻译。
建议在翻译文言文时逐词逐句进行翻译。
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保持与原词的接触,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
这样做的唯一问题是,可能会导致译文不够通顺。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正确达意,必定依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能够够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看作增补,特别句式的翻译也要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畅达。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正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理解畅达,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饶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添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节余、负担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别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地址,更好地吻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出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矛盾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增添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序次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驾轻就熟一、录“录”,就是把文言词句子中不用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又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用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用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说。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指汉语中的古代文学语言。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原则1. 信、达原则文言文翻译需要遵循信、达原则。
即在保证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和风格的完整性和质感。
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 知行合一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即翻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译文准确、流畅、通顺、文雅。
译文应该符合古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达到表意和表达方式上的最佳组合。
3. 立意平衡原则文言文翻译还需要遵循立意平衡原则。
即翻译作品的意象、主题、节奏等方面应与原作达到相对的平衡,使译作在传达原作思想的同时,保持语言的美感和准确性。
二、翻译方法1. 理解文意,准确表达首先,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理解原文的语法特点、语义、修辞等方面。
根据原文的情境、主题和语言表达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词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2. 辩证处理对于一些翻译困难的句子,翻译者需要辩证处理,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等,进行合理的翻译。
如“夫”、“则”、“乃”等助词的处理,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原文的意思。
3. 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涉及到许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考虑到原文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
4. 重点突出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文言句子比较复杂,其中的重点可能没有在句首或者句中体现。
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将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在其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要注意原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合情合理地运用对应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并非易事。
要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相应的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信”即忠实原文,准确无误。
这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原意。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应直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词语。
2、达“达”指译文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对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进行调整,使译文流畅自然。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如果直译为“我每天三次省察我自身”,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应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雅“雅”要求译文有文采,尽量生动、优美。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其意思,还应尽量展现其优美的意境。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不译。
2、删删除原文中无需翻译的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可删去。
3、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意思完整。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士气”,使句子更通顺。
4、换将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尝”译为“曾经”,“思”译为“思考”。
5、调调整原文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比如,“何陋之有”,应调整为“有何陋”,再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1、“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3、“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2、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崤之战》)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2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
3、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古今异义词)例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4、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来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以删除。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倒装句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例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载道之文,寓意深远。
欲究其义,非翻译不可。
然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须遵循一定的方法与原则,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以下便是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原则:一、尊重原文,忠实传达翻译文言文,首要原则即为尊重原文,忠实传达。
所谓“忠实”,即要求翻译者不随意增删原文内容,不曲解原意。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用词和语气,力求还原古文之韵味。
二、理解文意,把握语境翻译文言文,需先理解文意,把握语境。
文意即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观点;语境即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只有准确把握文意和语境,才能将文言文翻译得生动、准确。
三、注重词义,把握词性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现象较为普遍。
翻译时,应注重词义,把握词性。
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况,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确定其确切含义;对于词性活用,要遵循词性活用的规律,准确翻译。
四、注意修辞,体现韵味文言文在修辞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翻译时,应注重修辞,体现韵味。
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翻译中要力求还原,使译文具有古文之美。
五、遵循语法,调整语序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法、语序上存在差异。
翻译时,应遵循白话文的语法规则,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易懂。
同时,要注意文言文中省略主语、宾语等现象,在翻译时适当补充。
六、博采众长,灵活运用翻译文言文,要博采众长,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如直译、意译、注释、增译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七、校对润色,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要反复校对,润色文字。
一方面,检查译文是否忠实原文,有无误解、误译之处;另一方面,对译文进行润色,使语言更加精炼、生动。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遵循以上方法与原则,方能准确、生动地翻译文言文,让古文之美得以传承。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以使译文通顺。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文言最佳译文是既直且顺,其次顺而不直,再次直而不顺,最次不顺不直。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留、换、直、删、补、调一、留就是保留原文,无须翻译。
诸如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汇。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君”(《岳阳楼记》)。
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又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中“心旷神怡”在现代汉语中被作为成语仍广泛使用着,无须译成成语的解释“心胸开朗,精神畅快”。
山东豪杰逆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二、换第一种情况:替换掉古今异义的词。
有的古汉语词汇,现在虽然还在使用,但是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为了避免误解,翻译时要替换。
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译为: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发达,(村落间)鸡狗鸣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
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和现代汉语的“卑鄙”不同,今指语言行为恶劣。
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和现代汉语的“感激”不同,今指深刻的感谢。
所以译为“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第二种情况:词类活用要译出来,尤其是使动和意动。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文言文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并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翻译原则1.忠实原则文言文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语言,因此,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在保持忠实的基础上,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内涵,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地翻译。
2.准确原则翻译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涉及专业术语或特定领域的文言文时。
翻译需要关注细节,并确保所使用的词语和表达准确无误,以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
3.通顺原则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翻译应该力求通顺,使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文言文的原意。
4.文化原则文言文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到文化差异。
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便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二、翻译方法1.意译法在面对一些难以直译的词语或句子时,可以采用意译法。
意译是指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文和读者的理解能力,将原文译为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2.注释法对于一些复杂或生僻的句子,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
注释可以在文中适当地加入解释或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3.比喻法在翻译中,可以利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手法来诠释文言文的意思。
通过使用类比、隐喻等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4.拆分法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子或长句,可以采用拆分法来进行翻译。
将长句拆分为几个简单的句子,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消化文言文的意义。
5.参考法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其他已有的文言文翻译作品或相关研究成果。
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方法,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艰巨而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应遵循忠实原则、准确原则、通顺原则和文化原则,采用意译法、注释法、比喻法、拆分法和参考法等多种方法,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所以,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水平的一种好方式。
自从2002年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后,已基本稳定,今后应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翻译文言文仅靠做大量的练习并不可取,如果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再辅以适量的强化练习,定会事半功倍。
一、高考文言翻译的两条原则(一)原则之一:译文的“信”、“达”、“雅”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
这是文言翻译的最高境界,这需要对古今语言有较深的造诣和对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行了。
(二)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里。
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所以,高考时尽量用直译去翻译文言文。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一)留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能够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①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
(《观巴黎油画记》)[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译文]长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①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译文]我终究理应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