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341.00 KB
- 文档页数:52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2 / 222 / 22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
“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子治理论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误区警示 1.老子的身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西汉思想与政治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思想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汉时期的思想和政治主要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一、西汉思想1、儒家思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思想的主流。
儒家学者主张“仁爱”、“礼制”和“忠诚”,这些思想观念为当时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
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2、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在西汉时期,道家思想也受到了重视。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其著作《道德经》被视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道家思想对西汉政治有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西汉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西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皇帝成为了最高的统治者,地方官员分为郡、县两级,由中央直接管辖。
这种政治体制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2、郡国并行制在西汉时期,郡国并行制成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主流。
郡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区,而国则是由诸侯王统治的封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自治和多元化,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选拔制度西汉时期,选拔制度逐渐形成。
政府开始通过举荐和考试选拔官员,这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选拔制度的出现,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参与国家治理,增强了政府的能力和稳定性。
三、结论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思想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国并行制和选拔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增强了地方自治和多元化。
这些思想和政治趋势共同构成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祭祀活动和宗教信仰一直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紧密相连。
简述秦汉思想与现实政治思考秦汉时期紧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而能够将春秋战国时期未曾展开的最重要的法、道、儒三家学说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秦汉时期的正统政治思想,在秦代、西汉前期和西汉中期相继为用,前后嬗替,对当时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说明《庄子·天下》等关于学术史的理解是正确的。
秦汉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法、道、儒三家相继为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重复出现,似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规律。
纵观历代政治得失,适时地完成法、道、儒三家政治思想的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一条主要经验。
一法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结合虽然法家中的许多人物都与儒家有师承关系,〔注除著名的韩非、李斯为荀子的弟子以外,还有战国初期在魏国活动的李悝、段干木、吴起等人,《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略同称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钱穆先生认为其言行近法家。
见钱穆《从先秦学术思想变迁大势观测老子的年代》熊伟整理,载《古史辩》第四册下编。
〕但是从理论体系上看,法家思想是由道家渊源而来的。
《管子·心术上》及马王堆出土帛书《经法·道法》中都有道生法〔注《管子·心术上》作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的记载。
在战国及汉初黄老道德之术和形名法术之学〔注有学者称之为新道家、道法家。
〕中,都有由道家思想向法家思想转变的倾向。
道家学说中的道和形名法术之学中所讲的权、衡、刑、法、称、度等等,最初都是抽象的本体概念,是均平、齐一、普适的意思。
法家从道家继承了道的概念,而使之与现实政治结合。
道家追求天道的和谐统一,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法家则以道所生成的法为万物的纲纪,使一切事物都专决于法。
另一方面,法家又通过循名责实的逻辑方法,使道、法等本体概念与具体的赏罚制度相对应,从而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的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