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八集标本兼治心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永远在路上》第五集、第八集观后感2018年8月30日公司党群部组织观看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永远在路上》,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八集《标本兼治》,该片从受访专家学者、纪检干部到落马官员的案例剖析,全面深刻的分析了腐败的发生、腐败的演变、如何防治腐败等,从教育片中自己学习到很多,也反思了很多。
1.正视纪律的规范,严格遵守纪律。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认为纪律只是针对重大的违法犯罪,不,这是没有充分理解纪律。
纪律是防范于未然,是在细小处把问题检核出来。
纪检委的工作人员描述,很多贪污腐败的官员都是先违反了纪律,才发展成违法。
平时国家、公司的法律法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严格执行,而不是事后才追悔莫及。
2.正视自己的小错误。
在教育片中,很多贪官心里知道自己在违纪了,但是采取掩耳盗铃,不愿意正视的态度,导致一步步滑向深渊。
在工作、生活中人难免会有意志不坚定的时候,但是若能及时的发现、纠正、反思,就能防止继续犯错,同时也是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
3.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影片中吕锡文在基层的时候,一心扑在工作,对于穿着和外貌不在乎修饰,被别人说“土”,她自己毫不在意,觉得都是外在的,干好工作才是最主要的。
可是后来官职升高了,身旁的人穿着华丽,自己慢慢价值观改变,对服装、首饰的态度就变化了,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追求。
因为有了需求,就让那些希望权益交换的人有了机会。
所以不管在何时,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要坚持初衷,才不会迷失方向。
4.重视一把手的防治。
在武钢蒋洁敏的案例中,蒋洁敏作为一把手,主动贪污,要求下级配合,下级不得不遵从领导,结果带动一群领导干部贪污,影响大,损失也打。
如纪检工作人员所说:官员因为贪污落马,是对国家的损失,也是个人的重大失误。
国家培养一个公职人员需要多年,而人员本身的成长也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所以在平时工作中,时刻要以纪律规范自己,若领导有违反纪律的情况,要敢于指出,敢于纠正。
学习永远在路上第八集标本兼治心得体会《永远在路上》第八集中,通过讲述犯罪心理学家顾湛南和一名名叫王志平的杀人犯之间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这一集中,我对于“标本兼治”的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从故事中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这一集中,顾湛南提到了“标本兼治”的概念,即通过研究犯罪心理学来治疗犯罪分子,并且以此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这个理念的本质是将普通的犯罪分子当作研究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找到治疗犯罪的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犯罪分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找到改过自新的道路。
当然,这个理念并不是简单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述犯罪行为,而是将心理学应用于真实的案例中,通过案例的呈现将心理学知识传递给观众,从而达到警示和启迪人们的目的。
其次,在这一集中,故事围绕着王志平这个杀人犯展开。
通过对王志平的背景和心理状态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生活在一种被压抑的环境中,同时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于自己生活的无力感也在逐渐积累。
最终,这种无力感和不满情绪爆发出来,推动他去犯罪。
可以说,王志平的犯罪行为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积累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压力最终爆发出来的结果。
这一点提醒我们,在社会中,我们应该留意那些可能积累了太多压力的人,及时帮助他们排解压力,避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再次,在这一集中,顾湛南提到了“对人性的充分尊重”。
在治疗犯罪分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犯罪行为,而要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通过对他们的人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走出犯罪的泥淖。
同时,这一点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他人的人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不要轻易对他人进行贴标签的行为。
最后,在这一集中,通过葛飞对顾湛南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起初怀疑,到最后被感动和启发的转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心理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犯罪心理的研究,我们有可能提前发现潜在的犯罪倾向,并且通过治疗和引导,将他们带回法律和正义的轨道上。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永远在路上第八集《标本兼治》的观后感永远在路上第八集《标本兼治》的观后感【1】近两年,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引向深入。
推进反腐倡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
事实上,治理腐化就如同中医治病一样,既要治标又要治本。
发挥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既是党风廉政建设治标之举,更是清除腐化治本之策。
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全党动手、齐抓共管的局面巩固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
人民群众对党越来越信任,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越来越坚定,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执政基础就是民心,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不断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依法查处周**、薄**、徐**等人,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依法治国的新突破,也让民众感受到了法治政府的新气象。
而今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党纪为基本准绳,健全党内法规制度,更堪称对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无缝衔接。
相信法治中国进程必将随之迈上新台阶,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也将掀开新一页。
号角已吹响,战马当奋蹄。
在挥别“十二五”迎来“十三五”之际,中央在反腐倡廉方面再度加码,已经凸显出净化政治生态的决心和信心。
领导干部也只有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党纪为基本准绳,“做政治的明白人”、“做发展的开路人”、“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班子的带头人”,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支持和拥护。
永远在路上第集标本兼治心得体会观后感作为一部以旅行为主题的记录片,《永远在路上》第集——标本兼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旅行与心灵的美好相遇。
电影的整体结构、画面美学、配乐以及导演和主人公的思考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电影的结构很清晰,分为了旅行前、途中和旅行结束后三部分,通过介绍主人公的行程以及旅途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生动地反映出了他的内心变化。
同时,影片的画面非常美丽,在一次次捕捉到的景色中,旅行的魅力就这样展现在观众面前。
特别是在高海拔冰雪中的徒步,令人记忆深刻。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动人,搭配着背景画面,让人彷佛置身其中。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南方人去雪山旅行的经历。
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旅行不只是单纯的行程,更是一次与自我,与世界,与人生的对话。
在这段旅程中,主角拥有了收获,学到了很多关于旅行的精髓。
这部记录片注重标本兼治,既是一次旅行,也是一次探讨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旅程。
主人公不断向我们展示大自然的力量和恩赐,同时他也准备了束腰袋,收集着路上的垃圾。
我们可以看到在拥有大自然恩赐的同时它也需要我们的爱护和保护。
我们在旅行中品味大自然的同时也要学会爱护它。
电影中还有很多感人的镜头,在采访队友、在和当地人对话的时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旅行经历。
旅行不只有景点,更有与当地人互动的开心和收获。
另外,影片中的台词和语录也很经典,例如:“没有一个山谷是空的,每个山谷都有自己的声音。
”,“在我们的决定和一些异常之间,常常只有想象的一线之隔。
”这些话语和音乐令人印象深刻,时至今日,我也依然记得。
在观看这个记录片之后,我颇有感悟。
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旅行不仅让我们能够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不同的人与事,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与自己对话。
在旅途中,我们会慢慢地学会去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成为更加细致的人。
毕竟宇宙太大,而人的生命是那么短暂,我们需要认真地面对每一天,每一次旅行。
总的来说,《永远在路上》第集——标本兼治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旅行记录片,不仅因为影片对旅行的态度用心发掘,也因为电影本身的工艺相当的出色。
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八集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八集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可以借鉴的哈。
范文一: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瓶,被碰得头破血流;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碗,被砸得遍体鳞伤;收受别人的书画字画,将政治生命化为灰烬;收受别人的钱财和贵重物品,使自己跌入了经济犯罪的万丈深渊; 现在就算放我出去我都没法出去,怎么去见熟人、同学,特别是老领导,我无法去见面,我没脸去见面。
″这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对犯罪过程的反思。
10月20日晚上,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播出第四集《利剑出鞘》,十二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曾任江西省委书记的苏荣在片中这般忏悔。
根据《利剑出鞘》透露的信息,苏荣的妻子、儿子、女儿、弟弟乃至各种远房亲戚,很多人都曾经利用他的权力为人办事,收受好处。
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张甫说,苏荣案件一共有十多名亲属涉案,这种家族式腐败是非常典型的。
观看《永远在路上》落马后首度出镜的多名高官,在片中回顾了他们成长的人生轨迹,有的人曾经兢兢业业追求理想,有的人曾经勤勤恳恳追求事业,也有的人曾经信誓旦旦追求奉献,但最终都走向了堕落。
从他们的腐败轨迹中,我们看到的是理想的破灭,是信念的危亡,是道德的沦陷;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的是,腐败并不只是通报里言简意赅的陈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周围的隐患,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时刻坚守信念,只要我们有理想、有觉悟、能自省,时刻警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状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范文二: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把党性修养放在首位,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
”从《永远在路上》讲述的多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例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心路历程:起初,他们几乎都是怀揣着远大理想走上工作岗位,成绩突出,但是随着职务的升迁和地位的变化,开始热衷于各种社交,觥筹交错之间与形形色色的企业老板称兄道弟,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逐渐松动、溃断。
永远在路上第八集《标本兼治》观后感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已经全部播完,今晚看完第八集《标本兼治》,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抓好警示教育,能够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少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注意改造自己的思想,不注意廉洁自律,以至思想蜕化变质,大搞权钱交易,最终倒在了金钱和美色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党员干部只有吸取教训,在要求别人的同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好干部。
其次,抓好警示教育,能够促使党组织进一步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少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除了自身的原因外,监督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对领导干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要抓紧研究制定解决办法。
信任并不能代替监督。
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一是要加强和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二是在发现苗头性问题时,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对听不进去的,要及时采取组织措施,这也是对干部的爱护。
第三,抓好警示教育,能够促使“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通过对警示教育中典型案件的分析,使人们看到,腐败分子的违法违纪行为,不仅使自己身败名裂,而且给党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腐败可耻,贪官可恨。
从古到今,凡是贪官,没有一个好下场的。
只有那些为百姓、为人民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从政者,才能永远为世人所传颂。
警示教育与先进典型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先进典型教育,通过挖掘和宣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来净化人的心灵。
通过向典型学习,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共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而警示教育则从另外一个方面,通过深入剖析反面典型违法违纪的原因,来警示他人引以为戒,使广大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栽跟头,不掉队。
先进典型教育激励人,而警示教育则是警醒人,它们共同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8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8篇】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正在播出,随着八集专题片的陆续播出,“全民追剧”的景观将会持续。
今天,店铺为大家推荐8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8篇。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篇【1】《史记》载,一次,魏武侯浮西河而下,行至中流,他看着吴起说:“美哉山河之固,这是魏国之宝啊。
”吴起当即说:“在德不在险。
”接着,吴起列举事实:过去,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被大禹消灭。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被汤放逐。
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看出,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地势的险要。
如果德政不修,舟中之人都可以成为敌人。
武侯听了他的话,连连称善。
吴起所说的这些地方,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古代帝王定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欲据形胜,占王气,扼险要,制万国,立子孙万世不拔之基”。
周朝的时候,定都洛阳。
到了汉朝,娄敬议论周衰亡的原因,说是洛阳广衍平夷,没有名山大川之限,四面受敌,有德则容易兴盛,无德则容易灭亡。
因此之故,他建议汉高祖从洛阳迁都到关中,并且说,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左殽函,右陇蜀,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猝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他的这番议论,受到当时及后世许多人的批评。
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指出,娄敬议论周朝的地理形势已经很荒谬了,他论周朝的德行就更荒谬了。
他认为,娄敬是把德政和地形割裂开来看了,“形势与德,夫岂二物耶?”地理形势就像人的身体,德行就像人的精气。
没有人倚仗着精气充沛而把身体放置在容易死亡的境地,也没有倚仗着德行高尚而把国家放置在容易灭亡的地方的。
王者要兴盛,他们的德行必定有超过天下的,他们的地理形势必定有超过天下的。
“形势犹身也,德犹气也。
”把肩和背剖开,把手和脚砍断,还自以为能守住精气,我是不相信的。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陈友明近日日观看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
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专题片既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苏荣、白恩培、吕锡文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反腐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会降温?这个“反腐之问”时时出现于网上,并伴随着各种江湖版的猜测解读。
“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名也许是一种答案。
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反腐决心,在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这些曾经的高官讲述中,我们还看到了腐败之所以发生的内在逻辑。
比如人性弱点。
白恩培说起他的腐败动因,特别提到商人“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
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
”眼热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员也不例外。
对于这样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当权力和诱惑都足够大,单纯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
尽管人性弱点,绝不是贪官腐败的借口,但从反腐的角度讲,这是必须要正视的。
人性共通,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错犯罪的“本能”。
腐败永远可能发生,反腐自然只能“永远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
周本顺关于“站台”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
2024年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范文 (2) 2024年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不断奋斗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纪录片展示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残酷现实。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野生动物因为栖息地破坏、非法猎捕等原因而濒临灭绝的危险。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其次,纪录片中的志愿者们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困难的环境下,他们没有放弃,继续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丛林和戈壁,追踪犀牛、虎鲸等珍稀动物。
他们的付出和奉献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心的热情和勇气。
我意识到,拯救野生动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毅力和决心,不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
此外,纪录片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意识到自己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亲密联系。
纪录片中的志愿者们与动物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关系,他们不仅仅是保护者,更是动物的朋友。
这让我想到,我们与野生动物之间也是有共鸣和互动的,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珍惜这份联系。
综上所述,《永远在路上》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真实的故事和情感,让我对保护野生动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不仅是一部记录观点的作品,更是一部唤醒人们环保意识的作品。
我希望将来更多的人能够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其中的内涵,并以实际行动支持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做出贡献,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2024年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永远在路上》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它记录了2020年至2024年间中国旅行者的故事。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永远在路上》展示了中国人们对探索和冒险的热情。
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八集《标本兼治》
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八集《标本兼治》心得体会
10月25日,观看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八集《标本兼治》。
大量披露高官的贪腐细节,将遮丑心理彻底打碎。
如果说,中央严惩贪官,起到了正本清源、匡扶正义的效果,那么,全面披露这些贪官的腐败细节,则是彰显了直面病灶并刮骨疗毒的勇气。
就深深地震撼了我,本集主要讲述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深入推进正风反腐,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赢得了党心民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认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党的生死存亡,对于作风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
党的作风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
如果党的作风出现了问题,那势必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
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之下。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失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那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反腐,力度有目共睹。
党中央把管党治党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战略部署。
近四年来,党中央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但是“四风”问题仍然不容小觑,它是我党作风问题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死敌大敌顽敌,其危害要引起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和党员同志的充分重视。
“四风”违背党的“执政宗旨”。
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四风”首先就违背了党的执政宗旨。
违背党的执政宗旨,就是给党脸上抹黑。
违背党的执政宗旨的领导干部,是和党背道而驰的,是和人民背道而驰的,是党和人民都不满意,都不需要的领导干部。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在延安整风运动时,也有类似的内容。
可以说,当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正是挽救了党,挽救了干部,才使党永葆了青春和活力,最终才赢得了革命和建国的伟大胜利。
这次群众路线的“四风”整顿,可以说正是来源于当年的延安整风运动这个历史背景。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解决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也是为了挽救干部,是党内自我看病,自我打针,自我吃药,自我医治,自我革新,为的就是:围绕党执政宗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风”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注重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不怕牺牲,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才让国家和人民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成绩。
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却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身上,有的还表现得很突出。
形式主义害人,形式主义是作秀,形式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
官僚主义让党和群众分开,让鱼和水隔离,离开水的鱼儿不可能存活。
成由勤俭败由奢,“夺天下易,守天下难”。
“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吃坏了党风,败坏了党风,使党的肌体生病,生重病。
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病情转变,就会使党萎靡不振,甚至使党成为癌症病人走向覆灭之路。
通过认真观看《永远在路上》反腐专题片,从中感受违纪人员的反思痛悟,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领会中央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
我将以收看该系列专题片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认识,筑牢理想信念之根基,保持廉洁勤政之作风,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